-
成人先天性黄斑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29岁.因偶然发现右眼眼前黑影飘动2d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患者否认传染病、慢性疾病、全身外伤及手术史,出生史无异常.右眼自幼视力欠佳,左眼轻度近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因检测中偶然发现信息披露的伦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广泛应用,与初始检测目的无关但可能对患者健康产生临床意义的偶然发现日益受到关注.医生是否应该披露偶然发现,何时披露,向谁披露,怎样披露成为基因检测中亟待解决的伦理难题.通过辨析偶然发现的概念及其分类,分析偶然发现信息披露中患者隐私保护、知情选择、风险获益评估的伦理挑战,并揭示利益相关主体的道德权利与责任.提出在进一步规范临床基因检测中偶然发现信息披露程序的同时,还需要全面加强遗传咨询师专业队伍建设,促进我国临床遗传咨询的发展,完善遗传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以更好地保护患者隐私权,维护患者健康权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浙江宁波地区单中心非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手部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宁波地区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um,NTM)引起的手部皮肤和软组织感染(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SSTI),分析NTM感染的临床表现、菌种鉴定结果以及治疗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至2020年期间浙江宁波地区NTM培养阳性的手部SSTI患者52例,分析年龄、职业、致病因素、感染部位、病程表现、培养结果及菌种特点。结果:本组52例患者,标本共57例。培养阳性菌株经菌种鉴定,共发现7种分枝杆菌,其中海分枝杆菌42例(73.68%),龟/脓肿分枝杆菌2例,堪萨斯分枝杆菌1例,偶然分枝杆菌2例,浅黄分枝杆菌2例,楚布分枝杆菌2例,线虫分枝杆菌1例,未知分型5例。分枝杆菌感染病理报告多提示慢性炎细胞浸润伴肉芽肿性炎。所有患者均在分枝杆菌培养同时开始经验性用药,以大环内酯类药物加左氧氟沙星为主。8例轻症患者接受了口服抗分枝杆菌药物保守治疗,平均3.5个月;余44例因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予住院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口服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平均2.7个月后痊愈,其中5例患者复发感染行二次手术或二次以上手术,仅1例截指。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36例,良10例,可4例,差2例。结论:海分枝杆菌依然是浙江宁波地区NTM感染的最常见致病菌种,病理以肉芽肿性炎为主,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彻底的病灶清除手术和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肌骨影像医师的角度浅谈《成人偶发孤立性骨病变的CT和MRI诊断管理指南》在中国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美国骨放射学会针对成人CT和MRI中偶然发现的孤立性骨病变提出了骨报告和数据系统,介绍了4种可能的诊断管理建议。该文从肌骨影像医师的角度,从限定条件、管理建议分类、归类条件、CT密度判读、MRI信号判读及适用的医师群体等方面做了分析,提出了本指南在我国应用中可能需要注意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男性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性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ESTK)十分罕见。本文报道1例。患者体检时偶然发现肾脏占位性病变并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左肾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为MESTK,免疫组化染色为ER(+),PR(+),SMA(+)。术后随访4个月,患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无肿瘤复发征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癌CT筛查偶然发现的快速参考指南解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肺癌是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低剂量CT筛查可以发现早期肺癌,降低癌症死亡率。但随着影像技术的高质量发展和参检人数的增加,更多的非肺癌类偶然发现在CT报告中被提及,不恰当的处理建议可能增加患者焦虑或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因此,如何正确处理肺癌CT筛查中的偶然发现显得十分重要。美国放射学院肺癌筛查指导委员会于2019年成立了偶然发现小组委员会,小组委员会联合多学科专家制订了《肺癌CT筛查偶然发现的快速参考指南》,并于2022年发布,其作为一份简洁易懂的参考工具,较美国放射学院先前发布的系列CT筛查偶然发现的管理指南(白皮书)适用人群更广,实用性更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人偶发孤立性骨病变的CT和MRI诊断管理指南解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对当前文献和专家意见的回顾,美国骨放射学会实践指南和技术标准委员会针对CT和MRI检查中偶然发现的孤立性骨病变提出了诊断管理指南——骨报告和数据系统(Bone-RADS),并介绍了4种可能的诊断管理建议:Bone-RADS 1,不处理;Bone-RADS 2,进行其他影像学检查;Bone-RADS 3,进行随访;Bone-RADS 4,活检和/或肿瘤学转诊。同时提出2种基于病变CT密度的分类方法和2种基于病变MRI信号的分类方法,可以对孤立性骨病变给出特定的管理建议。笔者以该指南内容为基础,对重点内容进行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回肠神经鞘瘤致肠套叠肠坏死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肠道神经鞘瘤是一种十分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全身神经鞘瘤的0.2%,最常见于胃,而鲜见于小肠。胃肠道神经鞘瘤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因体检偶然发现而就诊,罕有引起肠套叠的情况。本文报道1例以肠套叠为首发表现的回肠神经鞘瘤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膀胱憩室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膀胱憩室是黏膜通过膀胱壁薄弱的固有肌层凸出而形成的疝,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膀胱憩室。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为体检发现或在诊治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膀胱憩室多发于男性,多由下尿路梗阻引起,严重的憩室会引起反复尿路感染甚至癌变,需行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儿肝血管瘤的临床诊治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小儿肝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和预后,为肝血管瘤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普通外科诊治的39例肝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确诊年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并结合文献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9例中,男18例,女21例;确诊中位年龄4月龄;11例于孕期超声检查发现,16例查体偶然发现,其他原因就诊12例。超声检查表现为高回声19例,低回声14例,混杂回声6例;边界清晰27例;形态规则25例;血流信号丰富16例;有钙化灶6例。局灶型37例,多发型1例,弥漫型1例。25例患儿给予保守观察,其中9例血管瘤消失,9例缩小,7例无变化。7例患儿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其中2例血管瘤消失,3例直径缩小,1例无变化,1例血管瘤逐渐增大后行手术切除。1例弥漫型肝血管瘤给予口服雷帕霉素及泼尼松治疗,因出现肺感染而停药,后给予肝动脉栓塞术,复查肿瘤直径较前明显缩小。7例患儿行手术切除,术后无并发症,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小儿肝血管瘤大多预后良好,应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肿瘤直径以及分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