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扰素γFM及MP-Ab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及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纤维蛋白单体(Fibrin monomer,FM)及肺炎支原体抗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antibody,MP-Ab)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3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设定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行体检各项正常者6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IFN-γ、FM水平以及MP-Ab含量;对比观察组不同病情程度患儿血清IFN-γ、FM水平以及MP-Ab含量;以病原学检查为金标准,分析血清IFN-γ、FM及MP-Ab检测对支原体肺炎病情的评估价值.结果:103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中,其中72例属于急性期,31例属于恢复期;72例急性期患儿中18例为重症支原体肺炎,54例为轻症支原体肺炎.观察组中急性期、恢复期患儿血清IFN-γ、FM水平与MP-Ab含量及各指标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急性期显著高于恢复期(P<0.05).观察组急性期中重症患儿血清IFN-γ、FM水平与与MP-Ab含量及各指标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轻症患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γ、FM水平及MP-Ab含量在支原体肺炎患儿中呈现高表达,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呈逐渐升高趋势,对患儿疾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急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中微生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儿童急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道疾病,其主要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这种病原体具有非细菌、非病毒特性,所以在诊断和治疗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临床微生物检验解释报告》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为11个章节,该书详细描述了各类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包括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分枝杆菌等,并针对每种微生物,列出了具体的检测样本来源,如血液、尿液、痰液、脑脊液等,同时也提供了各类微生物的检测技术和结果解释,如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痰液、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血液等.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也缩短了检测时间,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盐酸氨溴索联合甲泼尼龙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小儿呼吸系统疑难重症病例解析》由尚云晓,蔡栩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ISBN:9787117331500.小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肺炎支原体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尤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发病率最高.据报道,我国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约为0.85%~4.76%,其中,学龄儿童占到了一半以上,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小儿肺炎的常见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祛痰药和止咳药、退热镇痛药、氧疗治疗.小儿肺炎主要使用的抗菌药物有,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病原体种类、药敏试验结果、年龄和体重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祛痰药和止咳药可用于减轻咳嗽、胸闷、气急等症状,如氨溴索,西替利嗪、可待因等;退热镇痛药用于对症状进行处理,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肺功能受损造成机体氧合的血氧饱和度下降,采用鼻导管氧疗、面罩氧疗等方法增加血氧饱和度.其他治疗措施,如补液、输氧、营养支持、祛痰护理等,对减轻症状和改善疗效有一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荨麻疹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分析儿童荨麻疹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2019 年1 月—2022 年 12 月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皮肤科门诊对 0~12 岁荨麻疹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检测(被动凝集法),并收集同期儿科 0~12 岁支气管肺炎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检测(被动凝集法)资料.将荨麻疹患儿按照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组,采用χ2 检验比较组间肺炎支原体感染率的差异,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 735 例荨麻疹患儿和 2 175 例支气管肺炎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735 例荨麻疹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感染 258 例感染率高于 2 175 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感染 591 例(35.10%比 27.17%,χ2=16.717,P<0.001).不同性别荨麻疹患儿的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21,P<0.001),不同年龄段荨麻疹患儿的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34,P<0.001).365 例女性荨麻疹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感染 152 例感染率高于 370 例男性荨麻疹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感染 106 例(41.64 比 28.65%,OR=1.872,95%CI:1.357-2.583);与<1 岁组 70 例患儿中感染 2 例比较,1~<4 岁组 377 例患儿中感染 127 例(2.86%比 33.69%,OR=17.627,95%CI:4.241-73.263)、4~<7 岁组 174 例患儿中感染 61 例(2.86%比 35.06%,OR=19.565,95%CI:4.619-82.872)、7~12 岁组 114 例患儿中感染 68 例(2.86%比59.65%,OR=52.820,95%CI:12.280~227.200)的感染率更高.结论 荨麻疹患儿总体容易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女性较男性易感,<1 岁时较少感染,2~12 岁患儿易感,7~12 岁感染率最高,临床诊疗时应予以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肝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并发肝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20 年 1 月~2022 年 8 月临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7 例MPP并发肝损害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住院的110 例MPP无肝损害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表现等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MPP患儿并发肝损害的高危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因素得到最佳截点值,获得儿童MPP并发肝损害的早期预测指标.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住院时间、热程、热峰≥39.0℃、激素应用时间、LYM、RDW、Hb、CRP、ALP、TP、ALB、LDH、CKMB、α-HBDH、发生肺实变、病变累及肺叶≥2 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热程长、热峰≥39.0℃、LYM高、RDW高、LDH高、病变累及肺叶≥2 个均是儿童MPP并发肝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临界值为LYM≥46.25%、热程≥5.50 d、RDW≥12.95%、LDH≥298.00 U/L、累及肺叶≥2 个及热峰≥39.0℃可作为MPP并发肝损害的预测指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52、0.700、0.713、0.809、0.634、0.703,其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884.结论:MPP患儿出现热程≥5.50 d、RDW≥12.95%、LDH≥298.00 U/L时,其并发肝损害的可能性较大,儿科医生应关注上述指标和因素,提高对儿童MPP并发肝损害的警惕性,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外周血中Th1/Th2细胞因子变化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外周血中Th1/Th2细胞因子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杭州市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MPP患儿60例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病情进展程度将MPP患儿分为急性期组( n=29)和恢复期组( n=31),另选取同期于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夹心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水平。 结果:MPP急性期组IFN-γ、IL-4水平[(1 235.24±254.64)ng/L、(781.13±113.09)ng/L]均明显高于恢复期组[(545.38±58.57)ng/L、(331.27±64.18)ng/L]( t=14.683、19.108,均 P=0.001)和对照组[(477.96±46.61)ng/L、(241.86±39.07)ng/L]( t=20.534、30.813,均 P=0.001),Th1/Th2水平[(1.65±0.37)]明显低于恢复期组[(1.97±0.42)]( t=3.123, P=0.003)和对照组[(2.28±0.56)]( t=5.405, P=0.001);MPP恢复期组IFN-γ、IL-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t=5.729、7.805, P=0.003、0.001),Th1/Th2水平低于对照组( t=2.652, P=0.010)。 结论:MPP患儿存在Th2占优势的免疫失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肺炎支原体脑炎MRI征象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脑炎且MRI资料完整的80例患儿。35例患儿MRI有异常征象,其中24例接受了增强扫描。MRI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的T 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 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呈高信号,信号均匀,异常信号增强均未见强化。儿童肺炎支原体脑炎的MRI表现多种多样,还可表现为双侧纹状体坏死、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变以及脑血管病表现,对于支原体脑炎精准诊断应密切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是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和预后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一种常见类型,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规律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7 d后仍有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肺部影像学呈进行性加重。由于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准,部分RMPP患儿治疗不及时,最终遗留肺部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年来关于RMPP的相关研究不断涌现,该文旨在对RMPP的实验室诊断、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肺栓塞30例临床分析及病因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肺栓塞的临床特征、病因及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科诊断为肺栓塞并接受抗凝治疗的30例患儿资料,分析其病因、临床特点、合并症、抗凝治疗转归及预后情况。结果:30例患儿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8.95±2.58)岁(4~13岁),随访时间3~59个月。1.临床表现咳嗽30例(100.0%),发热29例(96.7%),气促27例(90.0%),胸痛15例(50.0%),咯血9例(30.0%),无咯血但支气管镜检查发现血性分泌物4例(13.3%),呼吸衰竭2例(6.7%)。2.原发病中肺炎支原体感染23例(76.7%)并符合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肺炎支原体耐药突变点2063A>G或2064A>G阳性16例(53.3%),肾病综合征2例(6.7%),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1例(3.3%),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1例(3.3%),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1例(3.3%),骨髓炎并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例(3.3%),先天性心脏病1例(3.3%)。3.合并四肢血栓7例(23.3%),心房血栓2例(6.7%),胸腹部深静脉血栓2例(6.7%),脑梗死2例(6.7%),脾梗死1例(3.3%)。4.影像检查30例患儿均有肺实变/肺不张(100.0%),胸腔积液24例(80.0%)。5.凝血功能检查中21例(70.0%)D-二聚体≥5 mg/L。6. 1例(3.3%)在急性期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9例(30.0%)予低分子肝素/肝素治疗;21例(70.0%)接受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改为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4例(13.3%),利伐沙班治疗17例(56.7%)。抗凝治疗总疗程1~9个月。无栓塞复发或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后遗症。结论:感染是本研究组儿童肺栓塞主要病因,以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症状不典型,与原发基础疾病难以区分。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发现肺部隐匿性出血。任何年龄儿童出现不能解释的气促提示肺栓塞的可能。结合临床症状和相关辅助检查,有助于尽早确诊肺栓塞,选择合适抗凝方案并及时行抗凝治疗安全有效,可改善患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中心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病原学特点及变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深圳市儿童医院2010至2019年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PB)病原学特点及变迁的情况,提高对PB病原学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为感染相关PB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原学特点及变迁进行总结。结果:266例感染相关PB患儿病原学分布情况:肺炎支原体94例,流感病毒38例,腺病毒41例,混合感染16例,细菌11例,病原学不明57例。各年龄组PB分布情况:婴儿15例,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分别为63例和112例,学龄期儿童76例。婴、幼儿PB病原学以腺病毒为主(60.0%、28.6%),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PB病原体以肺炎支原体(34.8%、60.5%)和流感病毒(13.4%、22.4%)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2010至2019年每年病原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2.5%、60.0%、66.7%、74.1%、64.0%、50.0%、93.3%、57.1%、75.0%、84.7%。每年均有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PB,2016至2019年,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PB逐年增多,腺病毒感染引起PB呈隔年增多。 结论:PB病原体以肺炎支原体最常见,其次是腺病毒和流感病毒,细菌、真菌和其他病毒相对少见。PB在婴、幼儿以腺病毒感染为主,在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以肺炎支原体和流感病毒感染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