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联合含青刺果及马齿苋保湿霜和防晒乳治疗慢性光化性皮炎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含青刺果及马齿苋的保湿霜和防晒乳治疗慢性光化性皮炎的有效性。方法: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将216例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分为4组,对照组(52例)每天口服依巴斯汀、硫酸羟氯喹4周,外用地奈德乳膏2周;试验1组(54例)口服依巴斯汀、硫酸羟氯喹基础上外用保湿霜,每天2次,外用防晒乳,每天1次;试验2组(56例)口服依巴斯汀、硫酸羟氯喹基础上仅外用保湿霜,每天2次;试验3组(54例)口服依巴斯汀、硫酸羟氯喹基础上仅外用防晒乳,每天1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4周、6周各随访1次,通过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评估疗效,并检测4个组患者皮损处表皮含水量、经表皮水分丢失及皮脂含量,通过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观察皮损处炎症反应、血管扩张等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试验1组有效(54例,占85.2%)明显高于试验2组(56例,占62.5%)、试验3组(54例,占64.8%)及对照组(52例,占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无创性皮肤检测结果,3个试验组经表皮水分丢失分别为(16.42±8.64、21.59±12.34、19.79±11.79),较治疗前(38.76±12.59、38.37±14.48、39.2±13.93)明显降低,表皮含水量(42.15±10.25、35.5±12.91、33.42±12.83)及皮脂含量(37.96±11.16、31.5±8.31、34.09±12.51),较治疗前表皮含水量(21.30±11.04、16.86±10.88、14.73±12.00)及皮脂含量(13.64±10.10、15.67±12.60、9.42±7.75)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试验2组、试验3组及对照组比较,试验1组经表皮水分丢失明显降低,表皮含水量及皮脂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1组RCM镜下海绵水肿(0.97±0.68)、蜂窝状结构紊乱(0.82±0.77)及血管扩张(1.03±0.73)改善情况优于试验2组(1.51±0.56、1.0±0.77、1.31±0.68)和试验3组(1.35±0.85、1.35±0.85、0.97±0.80)、对照组(1.85±0.74、1.85±0.74、1.53±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药物联合保湿霜及防晒乳治疗慢性光化性皮炎有效性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和药物加外用保湿霜或防晒乳,提示临床慢性光化性皮炎治疗不仅要抗炎、抗光敏治疗,还需同时辅以保湿和防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间断闪光刺激诱发试验在儿童视频脑电图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间断闪光刺激(IPS)诱发实验在儿童视频脑电图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两江院区1~18岁儿童青少年行视频脑电图检查并行IPS诱发实验的8 99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将患儿分为非癫痫组和确诊或拟诊癫痫组,对其IPS反应、临床及脑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分类变量使用频数和百分数表示,IPS反应与年龄关系采用 χ2检验或 Fisher′ s确切概率法。 结果:8 994例患儿,中位年龄6.3岁。非癫痫组患儿2 310例(25.7%),其中男1 364例(59.0%),女946例(41.0%);确诊或拟诊癫痫组患儿6 684例(74.3%),其中男3 842例(57.5%),女2 842例(42.5%)。非癫痫组患儿IPS光驱动反应141例(6.1%),光阵发反应(PPR)1例;确诊或拟诊癫痫组患儿IPS光驱动反应160例(2.4%),PPR 82例(1.2%),光惊厥反应18例(0.3%),不对称光驱动反应14例(0.2%)。确诊或拟诊癫痫组患儿不同年龄、性别、癫痫放电及发作类型IPS光敏性反应存在差异,其中6~18岁组患儿的光敏性反应明显高于1~<6岁组( P<0.001),女性患儿是男性患儿的1.9倍,广泛性放电是局灶性放电的1.7倍,光惊厥全面性发作是局灶性发作的2.5倍。 结论:常规标准化IPS诱发实验对确诊或拟诊癫痫患儿的光敏性检出有重要意义,能有效指导临床医疗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光化性皮炎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光化性皮炎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的光敏感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曝光部位湿疹样改变,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光生物学试验,治疗的关键为避光和去除光敏物,其他治疗包括外用药物、物理治疗及系统药物等。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皮肤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组织光皮肤病学领域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慢性光化性皮炎的最新研究进展,共同讨论慢性光化性皮炎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临床实践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制订慢性光化性皮炎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规范的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伴失对焦敏感的家族性皮质肌阵挛震颤癫痫的临床和电生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伴失对焦敏感的家族性皮质肌阵挛震颤癫痫(FCMTE)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对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监测中心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例伴失对焦敏感的FCMTE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进行分析并随访。结果:4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67岁,病程6年至30余年,随访时间至少2年。4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身体震颤和抽动,闭目时发作频繁,导致入睡困难,3例患者偶有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4例患者均存在失对焦敏感,其中3例同时具有光敏性。结论:脑电监测期间科学地开展失对焦诱发试验,有助于确定伴失对焦敏感的FCMTE,FCMTE患者失对焦敏感与光敏感共存,其潜在的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民航飞行员光敏诱发痫样发作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民航飞行员在行脑电图检查中光敏诱发痫样发作。探讨现行中国民航飞行员体检鉴定中癫痫的筛查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建议在体检鉴定中适当增加脑电图检查频率或延长监测时长,诱发试验增加间断闪光刺激,有利于癫痫、痫样发作的早期检出和风险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寻常型天疱疮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38岁,因口腔糜烂1个月,面部、躯干、四肢红斑、水疱20 d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口腔黏膜糜烂,伴疼痛,糜烂逐渐增多,当地医院行组织病理检查示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20 d前躯干部皮肤开始出现红斑、松弛水疱、大疱,易破溃,逐渐蔓延至四肢近端及面部,无发热、关节疼及光敏等症状。既往史:15年前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近10年服用甲泼尼龙(6 mg/d)并间断加用硫酸羟氯喹(0.2 g每日2次)。对头孢类抗生素、青霉素、磺胺、洛美沙星、阿奇霉素、达那唑过敏。除长期服用甲泼尼龙及硫酸羟氯喹外否认接触新药史。体检: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颊部、胸背及四肢近端散在红斑和0.5 ~ 4.0 cm不等薄壁松弛水疱,疱液清亮,尼氏征阳性,其间散在糜烂及渗出(图1A)。上下齿龈黏膜、颊黏膜及上腭后部多处糜烂(图1B)。未见面部蝶形红斑、脱发及关节肿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9.10 × 10 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12 × 10 9/L[参考值:(0.02 ~ 0.52) × 10 9/L,下同],红细胞4.35 × 10 12/L,血红蛋白126 g/L(115 ~ 150 g/L),血小板503 × 10 9/L。肝肾功能、尿便常规未见异常。抗核抗体阴性(1个月及2个月复查均为1∶320),红细胞沉降率、免疫球蛋白、补体C3及C4、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抗ENA抗体、抗双链DNA抗体、C反应蛋白均正常;抗桥粒芯糖蛋白1(Dsg1)抗体26.19 RU/ml(阴性< 20 RU/ml),Dsg3抗体138.02 RU/ml(阴性< 20 RU/ml)。血清免疫印迹试验:表皮产物出现Dsg3条带,未见其他条带。口腔黏膜病理:表皮内水疱,基底细胞层上棘层松解(图1C);未见基底细胞空泡样变性,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联合度普利尤单抗治疗慢性光化性皮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66岁,因头面、躯干、四肢红斑、丘疹伴痒30年、加重3年就诊。患者30年前因日晒后颈部及双上肢出现散在红斑、针尖大小丘疹,偶感瘙痒,每遇日光照射后病情反复,未行系统治疗;20年前日晒后上述症状反复且加重,瘙痒加剧,遂至当地一家医院就诊,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光化性皮炎",予口服抗组胺药及外用药膏(具体不详),治疗后瘙痒明显缓解,但停药后瘙痒反复。病情多次反复发作,长期间断口服抗组胺药物及外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软膏控制瘙痒。3年前无明显诱因病情加重,皮疹延及面颈、四肢、躯干,可见红斑、丘疹及渗出,瘙痒剧烈,至私人诊所行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后缓解,但病情反复发作,遂就诊。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颈部、四肢、躯干处皮疹以红斑、丘疹、苔藓样变为主(图1A、1B)。光敏试验示对UVA、UVB超敏感;颈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呈杵指状向真皮延伸,真皮浅层散在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血常规、肝肾功能、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眼底照相)等未见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共载吲哚菁绿与苦参碱温敏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制备一种可用于肿瘤内注射的温敏水凝胶.本研究设计以吲哚菁绿(ICG)为光敏剂,泊洛沙姆F127 和F68 为凝胶基质的共载吲哚菁绿与苦参碱(MAT)的温敏水凝胶(MAT-ICG-gel),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方法:采用冷溶法,以胶凝温度和胶凝时间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MAT-ICG-gel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其形态、流变学特性、光热转换性能、溶蚀性、释放度及初步稳定性等进行考察.结果:MAT-ICG-gel的最优处方组成:F127∶F68=20∶3.5,MAT∶ICG=10∶1.采用最优处方制备MAT-ICG-gel的胶凝温度为(37.3±0.2)℃,胶凝时间为(181±3.6)s,且在 7d内稳定性良好.MAT-ICG-gel 在 37℃时黏度发生骤增,并于 42℃趋于稳定.在 808 nm 激光照射下,MAT-ICG-gel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性能.与37℃相比,MAT-ICG-gel在42℃下的溶蚀速率和释药速率均更为缓慢.结论:MAT-ICG-gel制备工艺简单可行,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性能、生物可降解性以及温度依赖的药物缓释特性,可为苦参碱联合光敏剂新剂型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MB-PDT辅助基础治疗对下前牙牙槽骨角形吸收的临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评估采用亚甲基蓝光敏剂介导的光动力疗法(methylene blue photodynamic therapy,MB-PDT)辅助基础治疗对改善牙周炎患者下前牙牙槽骨角形吸收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20年10月在长沙市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病科确诊为牙周炎第Ⅲ~Ⅳ阶段C级,下前牙牙槽骨角形吸收>37°,牙周袋深度>4 mm的患者40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MB-PDT辅助治疗.术前和术后1、2周记录2组患者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和牙龈出血指数(gingival bleeding index,GBI),术前、术后6个月检测牙周袋深度(probing depth,PD)和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采用 Graphpad Prism 5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术后1、2周PLI和GB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患牙的PD和CA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B-PDT辅助基础治疗可降低牙龈炎症,改善牙周炎患者牙周临床指标,是下前牙牙槽骨角形吸收的新型非手术辅助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宫腔粘连中水凝胶促内膜修复的研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防止宫腔粘连复发的关键是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子宫内膜,国内外对于宫腔粘连复发治疗的最新突破在于利用可降解材料制备水凝胶类物质防止粘连复发.目的:综述宫腔粘连中水凝胶促内膜修复的研究进展.方法:系统检索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宫腔粘连,子宫内膜损伤,子宫内膜再生,水凝胶,Intrauterine adhesions,Endometrial injury,Endometrium regeneration,hydrogel"为关键词,收集各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23年3月发表的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宫腔粘连中水凝胶促内膜修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对于宫腔粘连的防治和促进内膜修复具有重要作用:①水凝胶作为组织工程中一大重要载体,它本身具有优秀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三维网状结构,可以更好地应用在宫腔粘连治疗中;②以水凝胶为基础的搭载体系,可以通过运输药物/生物制剂/干细胞来促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并恢复正常子宫形态,防止粘连复发;③透明质酸类水凝胶在满足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内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且在子宫内会被相应的酶类物质水解,不会影响机体正常代谢,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子宫防粘连剂,也是组织工程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水凝胶载体;④以温敏特性出众的泊洛沙姆水凝胶可以在进入体内迅速凝胶化,快速形成物理屏障,并可对搭载物质起到缓释作用和提供细胞生长/黏附平台;⑤利用不同特性材料制备治疗性水凝胶的前景广阔,比如温敏特性水凝胶、pH响应性水凝胶以及光敏水凝胶等,但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水凝胶体系的安全性以及降解产物是否引起免疫反应、对正常机体经期是否具有影响等问题,还需要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断完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