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法测定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新型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法测定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应用.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法结合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技术制备以二硝基苯酚(DNP)-牛血清白蛋白(BSA)系统为质控线的SAA检测试剂盒.通过鸡IgY-羊抗鸡IgY系统作为对照评价了 DNP-BSA系统作为质控线的可行性,并通过优化量子点微球与抗体的偶联条件,进一步提高试剂盒的性能,并对试剂盒的空白限、检出限、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特异度、稳定性,以及临床实际样本测定等方面进行了评价.结果 以DNP-BSA系统作为质控线的SAA试剂盒受干扰成分浓度的影响小,稳定性高,热稳定性好.量子点微球与SAA抗体偶联比例为100 μg/mg,偶联反应液浓度为25 mmol/L 3-吗啉丙磺酸pH 7.4,与DNP-BSA偶联比例为100 μg/mg,偶联反应液浓度为25 mmol/L吗啉乙磺酸pH 6.0时偶联效果最佳.试剂盒最低检出限为0.5 mg/L;线性范围为1~200 mg/L,R2≥0.99;批内精密度变异系数(CV%)≤5.31%,批间精密度CV%≤15%;在低、高浓度的回收率分别为101.42%、98.83%;在血红蛋白浓度≤5 g/L,胆红素浓度≤0.15 g/L,胆固醇浓度≤15 g/L,甘油三酯浓度10 g/L时,SAA的检测结果无干扰;试剂盒在50 ℃放置21 d,稳定性良好;试剂盒与Roche的SAA电化学发光试剂盒同步检测67例样本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 研制的SAA检测试剂盒灵敏度、线性、精密度、准确度、特异度及加速稳定性都满足试剂盒的要求,与鸡IgY-羊抗鸡IgY系统相比DNP-BSA系统作为质控线独立性好,测定临床样本准确度和热稳定性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LL-37及其衍生肽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LL-37及其衍生肽LL-37R对糖尿病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高糖条件下培养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采用活/死染色及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LL-37和LL-37R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划痕实验和成管实验评价对HUVEC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选用36只雄性SD大鼠制作糖尿病创面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LL-37组和LL-37R组,每组12只。在背部制作直径2 cm的圆形全层皮肤创面,伤后每2 d分别于皮下注射生理盐水、LL-37、LL-37R,伤后第0、3、7、14、21天拍照,第21天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创面愈合情况。采用ANOVA分析和非配对 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LL-37R能够缓解高糖环境下NIH/3T3细胞和HUVEC细胞的损伤,并且表现出促进HUVEC细胞迁移和成血管的能力。对于大鼠糖尿病创面,在造模后21 d,LL-37组和LL-37R组的平均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的比例分别为(31.46±5.51)%、(18.01±4.29)%,均显著小于对照组[(41.10±4.54)%, t=3.01、2.83, P<0.05];HE染色结果显示,LL-37组和LL-37R组的创面表皮厚度分别为(73.06±17.67)、(70.35±4.60) μm,大于对照组[(26.94±11.61) μm, t=2.18、3.48, P<0.05],且LL-37R组基本完成了上皮化过程;Masson染色结果显示,LL-37R处理过后的真皮中胶原纤维比例更高( F=78.61, P<0.01),且排列更加有序和紧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LL-37R组的CD31阳性血管密度为(221.62±18.69)个/mm 2,与对照组[(100.38±11.94)个/mm 2]和LL-37组[(117.95±16.01)个/mm 2]比较,血管形成最为显著( F=17.02, P<0.01),且LL-37R组创面中被CD86标记的炎性巨噬细胞数量[(20.18±5.08)个/mm 2]明显少于LL-37组[(61.82±8.101)个/mm 2]和对照组[(236.00±17.89)个/mm 2, F=95.59, P<0.01]。 结论:LL-37及其衍生肽能够通过促进血管再生、胶原沉积和调节炎症加速糖尿病创面的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肺炎支原体IgM和IgG抗体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可快速、灵敏、定量检测肺炎支原体(MP)免疫球蛋白(Ig)M和IgG抗体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法(TFICA)。方法:基于毛细管作用,应用铕微球示踪,通过对抗原/抗体微球偶联比、微球稀释度、划膜浓度和血清稀释度进行优化,建立检测MP-IgM和IgG抗体的TFICA,并考核其方法学性能(如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通过对55名健康体格检查者进行检测获得TFICA的正常参考值;采用TFICA与市售化学发光法试剂盒分别检测88名受试者(33例患者,55名健康体格检查者)的血清样本,计算结果一致性( Kappa检验)。 结果:反应条件为:鼠抗人IgG抗体和MP抗原与微球分别按质量比1∶20和1∶100反应,微球工作稀释度分别为1∶200和1∶100;MP抗原和羊抗人IgM的划膜浓度分别为0.5和1.0 g/L;血清稀释度均为1∶300。建立的MP-IgM和IgG TFICA测量范围分别为(0.78~70.00)×10 3相对单位(RU)/L和(0.17~200.00)×10 3 RU/L,检测灵敏度分别为0.78×10 3和0.17×10 3 RU/L,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心磷脂酶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均无交叉反应;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7%~14.8%和2.9%~14.0%。经37 ℃ 5 d快速老化,MP-IgM和IgG TFICA试剂的平均信号降低率分别为13.7%和14.2%,提示热稳定性好。该法正常参考值分别为3.33×10 3和2.61×10 3 RU/L;与市售化学发光试剂盒检测结果的 Kappa值分别为0.79和0.76。 结论:TFICA检测MP-IgM和IgG抗体具有操作简捷、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定量的优点,具备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鼠炎症创面组织匀浆体外模拟创面炎症微环境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小鼠炎症创面组织匀浆体外模拟创面炎症微环境的可行性。方法:(1)取10只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在背部中线两侧用打孔器各取直径1.0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组织,制作正常皮肤组织匀浆上清液。形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48 h后,取距创缘2 mm内创面组织,制作炎症创面组织匀浆上清液。取2种组织匀浆上清液,调整总蛋白质量浓度为1 mg/mL,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样本数为6。(2)取原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并培养至第3代,培养48 h后提取正常外泌体。另外取第3代hUCMSC,分别加入总蛋白质量浓度为30、50、100 μg/mL正常皮肤组织匀浆上清液和炎症创面组织匀浆上清液,培养48 h后,提取30、50、10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和30、50、10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取正常外泌体、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和3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外泌体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检测外泌体粒径,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9和CD63表达。(3)取1 d龄C57BL/6小鼠乳鼠20只,分离培养原代成纤维细胞(Fb)和第3代Fb,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取第3代Fb,培养2 h,利用细胞爬片法结合免疫荧光法观察波形蛋白的表达。(4)取第3代Fb,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正常外泌体组,30、50、10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及30、50、10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每组4孔。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其余7组依次加入实验(2)中制备的正常外泌体,30、50、10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和30、50、10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并调整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10 μg/mL。培养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8组细胞活力。(5)取2个批次第3代Fb,同实验(4)进行分组及处理,每组4孔,并分别调整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1、10 μg/mL,采用细胞划痕试验检测培养6、12、24 h细胞迁移率。(6)取2个批次第3代Fb,同实验(4)进行分组及处理,但不设置对照组,每组3孔,并调整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1、10 μg/mL,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培养48 h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TGF-β 3、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mRNA表达。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法。 结果:(1)伤后48 h,小鼠炎症创面组织匀浆上清液中TNF-α含量为(116±3)pg/mL,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匀浆上清液的(97±5)pg/mL, t=3.306, P<0.05。(2)hUCMSC正常外泌体、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3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均呈典型茶托样;3种hUCMSC外泌体粒径为30~150 nm,均在外泌体正常粒径范围内;3种hUCMSC外泌体CD9和CD63均呈阳性表达。(3)原代细胞轮廓清晰,呈突起的纺锤形、不规则多角形或细长条状;第3代细胞形态与原代细胞相近。培养2 h,细胞中波形蛋白呈阳性表达,细胞鉴定为Fb。(4)培养48 h,3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活力为(137.4±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0%、正常外泌体组的(107.5±2.4)%、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的(113.3±3.2)%及50、10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的(104.0±2.0)%、(101.9±1.5)%, P<0.01, 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外泌体组及50、10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103.4±2.2)%、(102.5±1.4)%], P<0.01。(5)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1 μg/mL时,培养6、12、24 h,3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外泌体组、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及50、10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 P<0.05);培养12 h,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外泌体组以及50、10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 P<0.05)。外泌体终质量浓度10 μg/mL时,培养6 h,3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外泌体组( P<0.05);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50、10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 P<0.05)。培养12、24 h,3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外泌体组及50、10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 P<0.05);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外泌体组及50、10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 P<0.05)。(6)外泌体终质量浓度1 μg/mL时,7组细胞培养48 h TGF-β 1、TGF-β 3、α-SMA mRNA表达量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123、1.537、1.653, P>0.05)。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10 μg/mL时,培养48 h,7组细胞TGF-β 1、α-SMA mRNA表达量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487、1.308, P>0.05)。5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培养48 h TGF-β 3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外泌体组、5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及30、10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 P<0.05)。 结论:小鼠炎症创面组织匀浆上清液预处理对hUCMSC外泌体的总蛋白含量无影响,低浓度炎症创面组织匀浆上清液刺激所得的hUCMSC外泌体能够上调Fb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但炎症创面组织匀浆上清液中的炎症介质含量过低,不足以有效启动间充质干细胞抗炎及组织修复旁分泌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D47胞外区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制备和鉴定抗CD47胞外区蛋白多克隆抗体。方法:通过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扩增CD47分子胞外区基因序列,分别重组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和pET31b(+)中,利用大肠杆菌表达CD47蛋白,并优化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lactopyranoside,IPTG)诱导蛋白表达工艺,表达出CD47蛋白。用纯化的CD47蛋白免疫Balb/c小鼠,获得小鼠多克隆抗体,使用亲和层析法纯化CD47多抗,并对多抗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效价检测和Western blot特异性鉴定。结果:成功构建pET32a(+)-CD47和pET31b(+)-CD47重组质粒。按照实验设置不同条件诱导表达蛋白后,选出最佳表达载体pET32a(+)-CD47。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最佳蛋白表达工艺。表达制备CD47蛋白,经过五次免疫后,得到CD47多抗。用ELISA法检测制备多抗的效价能达到1∶128 000。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自制的CD47多抗能准确检测出小鼠心脏组织样品。结论:成功制备了CD47胞外区蛋白多抗,为进一步研究CD47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猪膀胱脱细胞基质对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运动和极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猪膀胱脱细胞基质(UBM)对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的运动和极化情况的影响,为临床创面修复中支架的合理选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猪UBM和可吸收敷料的微观结构。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观察2种支架浸提液的蛋白质分布。取6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小鼠周龄、性别、品系下同)并提取骨髓源细胞后诱导原代巨噬细胞并鉴定。取3批次巨噬细胞,均分为猪UBM浸提液组和可吸收敷料浸提液组,加入含有相应浸提液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行划痕试验检测并计算划痕后1、3、7 d的细胞迁移率;行Transwell实验检测培养12、24 h的细胞迁移数量;培养2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206或CD86阳性细胞百分比。以上细胞实验样本数均为3。取12只小鼠,于每只小鼠背部左右两侧各制作1个切口,左侧切口纳入猪UBM组、右侧切口纳入可吸收敷料组,分别植入相应支架。术后7、14 d,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测支架中浸润的炎症细胞数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测支架中F4/80、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阳性细胞数量和Ⅰ型胶原蛋白沉积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F4/80、CD86、CD206阳性细胞百分比。以上动物实验样本数均为6。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猪UBM的一面为致密的基底膜结构,另一面为含有纤维结构的多孔固有层。可吸收敷料的两面均呈三维多孔结构。在(50~70)×10 3的分子量区间,猪UBM浸提液的泳道出现多条非Ⅰ型胶原蛋白条带,可吸收敷料浸提液的泳道中未出现明显条带。经鉴定,小鼠骨髓源细胞已被成功诱导为巨噬细胞。划痕后1、3、7 d,猪UBM浸提液组细胞迁移率均明显高于可吸收敷料浸提液组( t值分别为15.31、19.76、20.58, P<0.05)。培养12、24 h,猪UBM浸提液组细胞迁移数量均明显多于可吸收敷料浸提液组( t值分别为12.20、33.26, P<0.05)。培养24 h,猪UBM浸提液组细胞中CD86阳性细胞百分比为(1.27±0.19)%,明显低于可吸收敷料浸提液组的(7.34±0.14)%( t=17.03, P<0.05);猪UBM浸提液组细胞中CD206阳性细胞百分比为(73.4±0.7)%,明显高于可吸收敷料浸提液组的(32.2±0.5)%( t=119.10, P<0.05)。术后7、14 d,猪UBM组支架中浸润的炎症细胞数量均明显多于可吸收敷料组( t值分别为6.58、10.70, P<0.05);猪UBM组支架中F4/80、TGF-β 1、VEGF和MMP-9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多于可吸收敷料组( t值分别为46.11、40.69、13.90、14.15,19.79、32.93、12.16、13.21, P<0.05);猪UBM组支架中Ⅰ型胶原蛋白沉积较可吸收敷料组更显著;猪UBM组支架中CD206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可吸收敷料组( t值分别为5.05、4.13, P<0.05),CD86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可吸收敷料组( t值分别为20.90、19.64, P<0.05),猪UBM组支架中可见更多的M2型巨噬细胞、可吸收敷料组支架中可见更多的M1型巨噬细胞。 结论:猪UBM可增强小鼠巨噬细胞运动,诱导其发生M2型极化和发挥旁分泌功能,营造含有TGF-β 1等生长因子和MMP-9组织重塑分子的微环境,促进组织新生和细胞外基质重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经肛多点全层穿刺活检构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肛多点全层穿刺活检(TMFP)病理结果在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患者新辅助放化疗(NCRT)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价值,建立预测模型为LARC的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50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41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6例)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3例)4家医院2020年4月至2023年3月间的110例LARC患者资料,患者均在完成标准NCRT治疗后接受TMFP。本研究的观察指标包括:(1)患者临床病理特征;(2)临床完全缓解(cCR)和TMFP对LARC患者NCRT后pCR的判断效力;(3)纳入不同医院、性别、年龄、临床T分期和N分期、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基线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CA)19-9水平、化疗方案、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与否、放疗剂量、放疗后等待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放化疗后临床T分期和N分期、放化疗后CEA和CA19-9水平、临床完全缓解(cCR)、TMFP病理结果、穿刺方式(体内或体外)、穿刺针数、穿刺时间等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LARC患者NCRT后pCR的影响因素;(4)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DCA)曲线分析评估所建立模型的性能。pCR定义为直肠癌NCRT后手术切除标本(包括清扫淋巴结)中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完全消失,即ypT0+N0。cCR参照中国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等待观察数据库研究协作组(CWWD)标准,需满足内镜检查无溃疡和结节;直肠指诊阴性;直肠核磁T2及DWI序列无肿瘤信号、血清CEA水平正常以及盆腔CT/MRI未见复发征象等条件。结果:110例患者中,45例(40.9%)达到pCR,NCRT治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34例(30.9%)。穿刺前评估为cCR病例为38例(34.5%),其中体内穿刺43例(39.1%),穿刺后无肠瘘、阴道损伤、前列腺损伤和骶前出血等并发症,仅1例(2.3%)少量便血,经肛门填塞压迫止血后症状缓解。cCR判断pCR的灵敏度为57.8%(26/45),特异度为81.5%(53/65),准确性为71.8%(79/110),阳性预测值为68.4%(26/38),阴性预测值73.6%(53/72)。而TMFP病理判断pCR的灵敏度为100.0%(45/45),特异度为66.2%(43/65),准确性为80.0%(88/110),阳性预测值为67.2%(45/67),阴性预测值为100.0%(43/43)。本研究TMFP对pCR的灵敏度(100.0%比57.8%,χ 2=24.09, P<0.001)高于c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者对pCR的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比71.8%,χ 2=2.01, P=0.156)。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4 cm(OR=7.84,95%CI:1.48~41.45, P=0.015)、非cCR(OR=4.81,95%CI:1.39~16.69, P=0.013)、TMFP病理结果(OR=114.29,95%CI:11.07~1 180.28, P<0.001)是LARC患者NCRT后pCR预测的危险因素,而体内穿刺(OR=0.02,95%CI:0.05~0.77, P=0.020)是LARC患者NCRT后pCR预测的保护因素。基于前述4个因素所建立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4(95%CI:0.892~0.977),提示模型具有较好区分度。校准曲线相对接近理想45°参考线,表明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良好。DCA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净获益。 结论:纳入TMFP病理结果的预测模型在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NCRT后pCR方面有较好的准确率,可能为临床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决策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解决夹心式侧流免疫层析中钩效应的问题:回顾及对未来解决方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侧流免疫层析技术(LFIA)是一种快速检测技术,是将抗原抗体反应从试管或者实验器皿中移动到试纸条上进行,利用试纸条的层析作用使待测溶液向指定方向移动进而完成整个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通过肉眼观察试剂条特定位置的颜色变化即可作出定性判断。因其具有快速、简便、特异性强、经济、无需专业人员的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医学检测、食品质量监测、环境监测、农业和畜牧业等领域。目前,阻碍LFIA技术发展的一大重要瓶颈就是钩效应的影响。本文旨在归纳总结目前应对钩效应的方法、手段及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研究者在设计试纸条、对适宜纳米颗粒的选择及实现LFIA定量检测提供有力的技术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衣壳蛋白的表达及在诊断方面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P)进行原核表达、纯化与鉴定,并应用于2019-nCoV血清学诊断。方法:合成2019-nCoV NP基因,克隆至pET28a载体中,构建表达质粒,并进行诱导纯化。纯化蛋白经SDS-PAGE、间接ELISA、Western blot(WB)、免疫层析法进行鉴定。优化间接ELISA反应条件,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重组NP经镍柱纯化后SDS-PAGE电泳显示相对分子质量约50×10 3,与预期一致;间接ELISA、WB表明其能与2019-nCoV感染患者血清特异性结合;用免疫层析法发现对NP检测限为0.2 ng/ml;间接ELISA检测32份2019-nCoV感染者血清及对照血清,发现二者结果可见明显分群。 结论:原核表达的NP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用于制备血清学诊断试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LRRC15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猪带绦虫重组质粒pET30a-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LRR)结构域15(LRRC15),原核表达纯化的LRRC15重组蛋白,制备兔多克隆抗体。方法:采用全基因合成方法,获得猪带绦虫LRRC15蛋白编码基因;将其克隆至pET30a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30a-LRRC15,并进行双酶切PCR鉴定;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LRRC15重组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鉴定表达产物;用Ni-IDA亲和层析柱纯化LRRC15重组蛋白,SDS-PAGE进行分析鉴定;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鉴定纯化重组蛋白特异性;用纯化的LRRC15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LRRC15多克隆抗体,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纯化多克隆抗体的效价。结果:经PCR鉴定,扩增出长度为1 506 bp的条带,与LRRC15基因相符;经SDS-PAGE和WB鉴定,获得相对分子质量( Mr)约为55.36 × 10 3的LRRC15目的蛋白;用LRRC15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获得LRRC15多克隆抗体,其效价为1∶1 587 200。 结论: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30a-LRRC15,制备出猪带绦虫LRRC15重组蛋白,并获得了高纯度、高效价的LRRC15重组蛋白兔抗多克隆抗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