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带绦虫14-3-3.2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及其在猪带绦虫成虫和囊尾蚴中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猪带绦虫(Ts)14-3-3.2原核表达系统,并观察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在遵义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前期获得Ts14-3-3.2基因序列的基础上,采用基于PCR的精确合成(PAS)方法全基因合成Ts14-3-3.2基因,经限制性内切酶 NdeⅠ和 XbaⅠ双酶切后连接质粒pCzn1,构建重组质粒pCzn1-Ts14-3-3.2。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ArcticExpress感受态细胞中诱导表达,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考马斯亮蓝染色分析和鉴定表达产物,通过镍(Ni)柱亲和纯化获得纯化Ts14-3-3.2重组蛋白。采用该纯化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Ts14-3-3.2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Czn1-Ts14-3-3.2,诱导表达后菌体上清液和沉淀均在相对分子质量约29.31 × 10 3处出现Ts14-3-3.2目的蛋白条带。纯化后带有His标签的Ts14-3-3.2重组蛋白能被抗His单克隆抗体识别,获得效价为1∶512 000的Ts14-3-3.2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中均有表达。 结论:成功建立Ts14-3-3.2原核表达系统,获得了高纯度、高效价的Ts14-3-3.2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阶段均有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淋巴细胞参与囊虫病的免疫调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猪带绦虫是重要的人体寄生虫之一,其幼虫和成虫均可致病,其中以幼虫——囊尾蚴引起的脑囊虫病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囊尾蚴感染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及其调控机制一直是该病防治研究的重难点问题。作者就T淋巴细胞参与囊虫病的免疫应答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囊虫病的免疫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脑猪囊尾蚴病合并肝内感染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脑猪囊尾蚴病是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通过血流进入脑实质,寄生在大脑皮质邻近运动中枢而引起的中枢系统疾病。囊尾蚴寄生的部位及数量不同,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但因脑囊尾蚴大多寄生于大脑皮质和软脑膜,故大部分患者以癫痫发作为主要症状。现报道1例脑猪囊尾蚴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癫痫,同时合并肝功能损伤,影像学检查提示肝内多发感染病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LRRC15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猪带绦虫重组质粒pET30a-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LRR)结构域15(LRRC15),原核表达纯化的LRRC15重组蛋白,制备兔多克隆抗体。方法:采用全基因合成方法,获得猪带绦虫LRRC15蛋白编码基因;将其克隆至pET30a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30a-LRRC15,并进行双酶切PCR鉴定;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LRRC15重组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鉴定表达产物;用Ni-IDA亲和层析柱纯化LRRC15重组蛋白,SDS-PAGE进行分析鉴定;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鉴定纯化重组蛋白特异性;用纯化的LRRC15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LRRC15多克隆抗体,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纯化多克隆抗体的效价。结果:经PCR鉴定,扩增出长度为1 506 bp的条带,与LRRC15基因相符;经SDS-PAGE和WB鉴定,获得相对分子质量( Mr)约为55.36 × 10 3的LRRC15目的蛋白;用LRRC15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获得LRRC15多克隆抗体,其效价为1∶1 587 200。 结论: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30a-LRRC15,制备出猪带绦虫LRRC15重组蛋白,并获得了高纯度、高效价的LRRC15重组蛋白兔抗多克隆抗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猪带绦虫14-3-3.3重组蛋白疫苗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猪带绦虫(Ts)14-3-3.3蛋白作为囊虫病疫苗候选分子的潜力。方法:选取60只昆明小鼠,体重为18 ~ 22 g,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对照组)、Ts14-3-3.3重组蛋白疫苗组(疫苗组)、Ts14-3-3.3重组蛋白疫苗 +佐剂组(疫苗 +佐剂组),每组20只。采用多点皮下注射法,在0周首次免疫后进行2次加强免疫,共免疫3次,每次接种间隔2周。3组在首次免疫后0、2、4、6、8周分别剖杀4只小鼠,摘眼球取血和无菌取脾,分别用于分离血清和制备脾淋巴细胞悬液[处理因素:原液、抗原刺激、刀豆蛋白A(ConA)刺激]。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Ig)G、IgG2a、IgG1及IgE水平;采用CCK-8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2、IL-13、IL-10水平。结果:疫苗、疫苗 +佐剂组免疫2 ~ 8周IgG、IgG2a、IgG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疫苗 +佐剂组免疫2 ~ 8周上述指标均高于疫苗组( P均 < 0.05)。组间相同处理因素下,免疫2 ~ 8周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以及培养上清液TNF-α、IL-12、IL-13、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 0.05);疫苗、疫苗 +佐剂组免疫2 ~ 8周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以及培养上清液TNF-α、IL-12、IL-13、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疫苗 +佐剂组免疫2 ~ 8周上述指标均高于疫苗组( P均 < 0.05)。组内不同处理因素下,抗原刺激、ConA刺激时免疫0 ~ 8周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以及培养上清液TNF-α、IL-12、IL-13、IL-10水平均高于原液,且ConA刺激时免疫0 ~ 8周上述指标均高于抗原刺激( P均 < 0.05)。 结论:Ts14-3-3.3重组蛋白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室型脑囊尾蚴病伴脑积水1例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患者,男,53岁,农民,甘肃宕昌人.2021年11月19日因"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1周"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入院颅脑CT平扫示透明隔结节状稍高密度灶,头颅MRI示脑室轻度扩张.行腰椎穿刺术,颅内压180 mmH2O(1 mmH2O=9.779 Pa);取脑脊液进行检测,总蛋白0.74 g/L.次日再行腰椎穿刺术,颅内压为300mmH2O,遂转至神经外科作进一步治疗.患者颅压高,呈嗜睡状态,唤醒后不能正确对答,复查CT提示侧脑室扩张,考虑脑积水形成,存在脑疝风险.患者近年来有食未熟肉史,有肝棘球蚴病史.为降低患者颅压,11月26日行第1次脑室穿刺引流术,术后予重症监护.期间血清学检查提示猪囊尾蚴IgG抗体和弓形虫IgG抗体阳性,予吡奎酮(400mg/8h)和阿苯达唑(0.4g/d)治疗3个疗程(7d/疗程,疗程间隔5d).为改善患者脑积水症状,12月13日行第三脑室造瘘术(ETV),术后予驱虫治疗的同时行腰大池引流,但治疗效果不佳.12月28日和2022年1月11日行第2、3次脑室穿刺术以降低颅内压,术后驱虫治疗的同时予替加环素(50mg/12h)和舒普深(3g/8h)抗感染.1月25日患者颅内感染指标转阴,增强颅脑MRI未见明显脑囊尾蚴病灶.考虑堵管概率小,1月27日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患者意识清楚,复查头颅CT示脑室积水较前明显改善.患者于2月11日出院,出院时患者神志清楚,无明显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癫痫等症状.出院3个月后随访,患者病情恢复良好,生活可自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LRRC15蛋白对仔猪树突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探讨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Excretory secretory antigen,ESA)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结构域(Leucine-rich repeat containing 15,LRRC15)蛋白对仔猪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成熟活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正常仔猪DC体外诱导、培养,获得成熟与未成熟DC(immature DC,imDC).在正常仔猪未成熟DC中,分别加入LRRC15蛋白、ESA刺激,将LRRC15组作为实验组;同时建立ESA对照组、LPS阳性对照组、LRRC15+LPS阳性对照组、LPS+ESA阳性对照组和培养基阴性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标志物MHC-Ⅱ、CD80、CD86的表达量;ELISA检测DC细胞培养上清TNF-α、IL-6、IL-10、IL-12的分泌水平.结果 与未刺激DC组相比,LRRC15蛋白组诱导DC表面标志物CD80、CD86、MHC-Ⅱ表达均增加.在LPS存在情况下,LRRC15蛋白也能诱导CD80、CD86、MHC-Ⅱ分子上调;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1640培养基组、LPS组和ESA组相比,LRRC15蛋白组均诱导IL-6、IL-10、IL-12、TNF-α分泌 降低,LRRC15蛋白组与1640培养基组相比 IL-6(t=7.529,P<0.05),IL-10(t=2.780,P<0.05),IL-12(t=4.673,P<0.05),TNF-α(t=2.894,P<0.05);LRRC15蛋白组与 LPS 组相比 IL-6(t=26.663,P<0.05),IL-10(t=12.038,P<0.05),IL-12(t=27.594,P<0.05),TNF-α(t=29.540,P<0.05);LRRC15 蛋白组与 ESA 组相比 IL-6(t=6.343,P<0.05),IL-10(t=2.579,P<0.05),IL-12(t=8.102,P<0.05),TNF-α(t=3.890,P<0.05).ESA组与1640培养基组相比能诱导IL-12分泌(t=3.430,P<0.05),其他细胞分子分泌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RRC15蛋白能诱导DC成熟活化,并抑制DC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但能否通过其他途径诱导Th细胞分化还需进一步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TPx对仔猪树突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探讨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ESA)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Px)对仔猪树突状细胞(DC)活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诱导培养健康仔猪髓源DC,培养7 d后,加入终浓度为100 ng/ml的脂多糖(LPS)刺激,继续孵育2d,分别收集培养未成熟DC(imDC)和成熟DC(mDC),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培养1~9 d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物CD1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的表达情况.另收集培养后7 d的imDC,设阴性对照组、TPx组、排泄分泌抗原(ESA)组、LPS阳性对照组,分别加入 RPMI 1640 培养基、TPx(50μg/ml)、ESA(50μg/ml)、LPS(100 ng/ml)刺激 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标志物MHC-Ⅱ、CD80、CD86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DC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1L-10、IL-12的分泌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培养第1天,imDC呈卵圆形,形态单一;随着培养时间延长,DC体积逐渐增大,出现伪足和刺突等,并从卵圆形变为不规则状.扫描电镜下可见,与imDC相比,mDC形态不规则,大致呈长梭形,从胞体辐射出众多长短不一的突起,呈树枝状分布,为典型的树突状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imDC中表达CD1、MHC-Ⅱ的DC占比分别为(0.113±0.005)%、(0.430+0.016)%,低于 mDC 的(21.400±0.327)%、(21.333±0.450)%(t=130.341、92.906,均P<0.05).TPx 组表达 MHC-Ⅱ、CD80、CD86 的 DC 占比分别 为(15.300±0.245)%、(22.900±0.374)%、(13.033±0.249)%,均低于 LPS 阳性对照组的(19.000±0.374)%、(31.600±0.082)%、(21.300± 0.245)%(t=11.53、46.32、43.84,均P<0.05)和 ESA 组的(18.365±0.618)%、(40.400±0.356)%、(30.300±0.283)%](t=9.55、93.17、91.57,均P<0.05);TPx 组表达 MHC-Ⅱ 的 DC 占比高于阴性对照组的(12.133±0.492)%(t=9.87,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培养上清中,TPx组DC分泌IL-6水平为 15.682±0.660,低于阴性对照组的 21.041±0.901(t=6.51,P<0.05);分泌 TNF-α、IL-6、IL-10 和 IL-12水平均低于 LPS 阳性对照组的 169.037±7.823、42.118±1.932、34.730±1.772、52.504±2.431(t=36.79、32.09、13.09、35.05,均P<0.05);分泌 IL-12 水平低于 ESA 组的 23.854±1.020(t=6.93,P<0.05).结论 TPx通过诱导DC表面MHC-Ⅱ高表达、CD80和CD86低表达,以及降低IL-6的分泌水平来介导免疫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囊尾蚴病流行现况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囊尾蚴病是由于猪带绦虫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畜体内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被忽视的热带病之一.囊尾蚴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流行于中、低收入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水平不高、民族饮食习俗难以改变,囊尾蚴病病例仍然较多,表现为局部高流行.该病通常以CT和MRI影像学技术诊断为主,血清学检测为辅.现阶段我国囊尾蚴病防控仍较为薄弱.本文就囊尾蚴病的流行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囊尾蚴病的防控提出进一步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例多发性囊尾蚴病的治疗与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1例多发性囊尾蚴病的相关资料及治疗与护理过程,为今后治疗及护理囊尾蚴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患者的饮食既往史、诊疗经过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结果 患者常驻地为囊尾蚴病高发区,有明确的食用"米猪肉"史,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等,确定该病例罹患多发性囊尾蚴病.首次服用杀虫药(吡喹酮)后出现癫痫持续状态,经医护密切配合,积极救治35 d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囊尾蚴病患者,特别是多发性病例,杀虫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避免因服用抗囊虫药物导致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甚至出现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