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带绦虫感染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合并Loeffler心内膜炎及神经系统损害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是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其特征是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伴有多器官损害。本例患者男,50岁,因四肢麻木、无力2月余就诊。血液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同时合并Loeffler心内膜炎、脑梗死及周围神经损害。既往:不洁饮食史。粪便镜检发现猪带绦虫卵。明确诊断为猪带绦虫感染、继发性HES,给予驱虫等治疗后复查血常规恢复正常,症状好转。目前因寄生虫感染致HES继发多系统受累的病例相对罕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猪带绦虫14-3-3.2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及其在猪带绦虫成虫和囊尾蚴中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猪带绦虫(Ts)14-3-3.2原核表达系统,并观察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在遵义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前期获得Ts14-3-3.2基因序列的基础上,采用基于PCR的精确合成(PAS)方法全基因合成Ts14-3-3.2基因,经限制性内切酶 NdeⅠ和 XbaⅠ双酶切后连接质粒pCzn1,构建重组质粒pCzn1-Ts14-3-3.2。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ArcticExpress感受态细胞中诱导表达,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考马斯亮蓝染色分析和鉴定表达产物,通过镍(Ni)柱亲和纯化获得纯化Ts14-3-3.2重组蛋白。采用该纯化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Ts14-3-3.2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Czn1-Ts14-3-3.2,诱导表达后菌体上清液和沉淀均在相对分子质量约29.31 × 10 3处出现Ts14-3-3.2目的蛋白条带。纯化后带有His标签的Ts14-3-3.2重组蛋白能被抗His单克隆抗体识别,获得效价为1∶512 000的Ts14-3-3.2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中均有表达。 结论:成功建立Ts14-3-3.2原核表达系统,获得了高纯度、高效价的Ts14-3-3.2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阶段均有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淋巴细胞参与囊虫病的免疫调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猪带绦虫是重要的人体寄生虫之一,其幼虫和成虫均可致病,其中以幼虫——囊尾蚴引起的脑囊虫病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囊尾蚴感染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及其调控机制一直是该病防治研究的重难点问题。作者就T淋巴细胞参与囊虫病的免疫应答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囊虫病的免疫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LRRC15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猪带绦虫重组质粒pET30a-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LRR)结构域15(LRRC15),原核表达纯化的LRRC15重组蛋白,制备兔多克隆抗体。方法:采用全基因合成方法,获得猪带绦虫LRRC15蛋白编码基因;将其克隆至pET30a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30a-LRRC15,并进行双酶切PCR鉴定;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LRRC15重组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鉴定表达产物;用Ni-IDA亲和层析柱纯化LRRC15重组蛋白,SDS-PAGE进行分析鉴定;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鉴定纯化重组蛋白特异性;用纯化的LRRC15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LRRC15多克隆抗体,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纯化多克隆抗体的效价。结果:经PCR鉴定,扩增出长度为1 506 bp的条带,与LRRC15基因相符;经SDS-PAGE和WB鉴定,获得相对分子质量( Mr)约为55.36 × 10 3的LRRC15目的蛋白;用LRRC15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获得LRRC15多克隆抗体,其效价为1∶1 587 200。 结论: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30a-LRRC15,制备出猪带绦虫LRRC15重组蛋白,并获得了高纯度、高效价的LRRC15重组蛋白兔抗多克隆抗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猪带绦虫14-3-3.3重组蛋白疫苗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猪带绦虫(Ts)14-3-3.3蛋白作为囊虫病疫苗候选分子的潜力。方法:选取60只昆明小鼠,体重为18 ~ 22 g,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对照组)、Ts14-3-3.3重组蛋白疫苗组(疫苗组)、Ts14-3-3.3重组蛋白疫苗 +佐剂组(疫苗 +佐剂组),每组20只。采用多点皮下注射法,在0周首次免疫后进行2次加强免疫,共免疫3次,每次接种间隔2周。3组在首次免疫后0、2、4、6、8周分别剖杀4只小鼠,摘眼球取血和无菌取脾,分别用于分离血清和制备脾淋巴细胞悬液[处理因素:原液、抗原刺激、刀豆蛋白A(ConA)刺激]。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Ig)G、IgG2a、IgG1及IgE水平;采用CCK-8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2、IL-13、IL-10水平。结果:疫苗、疫苗 +佐剂组免疫2 ~ 8周IgG、IgG2a、IgG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疫苗 +佐剂组免疫2 ~ 8周上述指标均高于疫苗组( P均 < 0.05)。组间相同处理因素下,免疫2 ~ 8周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以及培养上清液TNF-α、IL-12、IL-13、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 0.05);疫苗、疫苗 +佐剂组免疫2 ~ 8周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以及培养上清液TNF-α、IL-12、IL-13、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疫苗 +佐剂组免疫2 ~ 8周上述指标均高于疫苗组( P均 < 0.05)。组内不同处理因素下,抗原刺激、ConA刺激时免疫0 ~ 8周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以及培养上清液TNF-α、IL-12、IL-13、IL-10水平均高于原液,且ConA刺激时免疫0 ~ 8周上述指标均高于抗原刺激( P均 < 0.05)。 结论:Ts14-3-3.3重组蛋白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囊尾蚴病流行现况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囊尾蚴病是由于猪带绦虫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畜体内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被忽视的热带病之一.囊尾蚴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流行于中、低收入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水平不高、民族饮食习俗难以改变,囊尾蚴病病例仍然较多,表现为局部高流行.该病通常以CT和MRI影像学技术诊断为主,血清学检测为辅.现阶段我国囊尾蚴病防控仍较为薄弱.本文就囊尾蚴病的流行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囊尾蚴病的防控提出进一步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5~2017年上海市黄浦区市售动物食品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上海市黄浦区市售食品中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状况,为制订食品安全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17年对上海市黄浦区部分农贸市场和超市的淡水类水产品、海水类水产品、肉类、贝类、牛蛙等食品,分别采用消化法、压片法、剖检法和PCR方法检测寄生虫囊蚴、幼虫和DNA.结果 共检测各类淡水类产品14种271尾(份),华支睾吸虫囊蚴、东方次睾吸虫囊蚴、棘颚口线虫、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均为0,腌制黄泥螺棘口吸虫囊蚴感染率为90.91%;检测海鱼27种684尾,有11种海鱼感染异尖线虫,其中小黄鱼、白姑鱼、带鱼、鲐鱼感染较高,感染率分别为80.72%、64.71%、50.00%、40.00%;检测猪肉样品33份,牛肉样品25份,未检出刚地弓形虫、旋毛虫、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检测螺56份,未检出广州管圆线虫;检测牛蛙29只,未检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结论 上海市黄浦区部分食品受到寄生虫感染,主要是海鱼感染异尖线虫,今后必须继续开展食品卫生宣教工作,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6年河南省方城县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于2016年选择方城县有人体囊尾蚴病分布的6个乡(镇)为调查点,随机设干预乡(杨集乡、博望乡和独树乡)和对照乡(二郎庙乡、杨楼乡和小史店乡),采用结构式问卷现场访问的形式对居民进行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等人群特征与知识、态度、行为等的相关性,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居民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0.5% (13/2 399),干预乡与对照乡知晓率分别为0.6% (7/1 128)和0.5% (6/1 27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5,P> 0.05).男性和女性知晓率分别为1.0% (11/1 179)和0.2% (2/1 32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0,P<0.01).5个问题中,含囊尾蚴的猪肉与疾病相关性得分率最高,为61.3% (1471/2 399),其次为猪带绦虫病感染途径的1.3% (32/2 399),囊尾蚴病常见症状的0.8% (20/2 399)和绦虫大体形态的0.6%(15/2 399),囊尾蚴病感染途径得分率最低,为0.3% (7/2 399).60岁以上人群食用过含囊尾蚴猪肉的百分比为7.9% (61/774),高于60岁以下人群的2.2% (36/1625) (x2=43.38,P<0.01).养过猪的人群食用过含囊尾蚴猪肉的比例为33.5% (82/245),高于未养过猪的人群0.7% (15/2 154) (x2=608,97,P<0,01).有食生或半生肉习惯的人群比例为20.3% (488/2 399),其中94.9% (463/488)是尝含生肉的饺子馅,女性尝饺子馅的人数比例为25.3% (334/1 320),高于男性12.0% (129/1 079) (x2=67.91,P<0.01).烹饪时完全做到生熟分开的人群比例仅为3.5%(85/2 399).尝含生肉的饺子馅、生熟不分是当地居民的主要不良行为习惯,加强防治知识宣教是今后试点工作重要措施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猪带绦虫TSOL18重组乳球菌分泌型和非分泌型疫苗构建及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构建猪带绦虫重组非分泌型pMG36e-TSOL18/L.lactis和分泌型pMG36e-SP-TSOL18/L.lactis疫苗.方法 以GenBank中登录的猪带绦虫TSOL18基因序列为模板,以乳酸菌为宿主系统进行基因优化,采用基于PCR的精确合成(PAS)方法,设计引物,在其两端分别加入酶切位点Sac Ⅰ/Hind Ⅲ以及保护性碱基,在其N端添加SPUSP45分泌信号肽序列,分别合成TSOL18和SP-TSOL18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克隆至大肠埃希菌-乳球菌穿梭表达质粒pMG36e,构建胞内型表达载体pMG36e-TSOL18和分泌型表达载体pMG36e-SP-TSOL18,进行测序和酶切鉴定;采用电穿孔转化法将两种重组质粒转化至乳酸乳球菌(L.lactis)MG1363,构建猪带绦虫重组pMG36e-TSOL18/L.lactis和pMG36e-SP-TSOL18/L.lactis疫苗,并进行PCR鉴定.结果 经Sac Ⅰ和Hind Ⅲ双酶切,获得了相应的TSOL18基因片段和pMG36e载体片段,与预期结果相符;与TSOL18基因标准序列作比对,匹配度均为100%,均插入到pMG36e载体的Sac Ⅰ和Hind Ⅲ中.重组pMG36e-TSOL18/L.lactis和pMG36e-SP-TSOL18/L.lactis的PCR结果均可见393bp的基因片段产物.结论 成功构建了猪带绦虫重组pMG36e-TSOL18/L.lactis和pMG36e-SP-TSOL18/L.lactis疫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社会网络视角下四川省藏族农区学校儿童猪囊尾蚴感染的传播与控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技术,探究猪囊尾蚴感染在四川省藏族农区学校儿童中的传播特点,并分析该地学校儿童整体社会网络结构,为进一步制订学校儿童猪囊尾蚴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策略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以四川省凉山州藏族农区两所猪囊尾蚴感染严重的寄宿制和走读制小学为调研现场,整群抽取两所小学的所有学校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收集学校儿童的社会网络信息,主要包括教室座次、宿舍床位、最好的玩伴、经常一起吃饭的同伴以及分享零食的小伙伴;由寄生虫专业人员采集学校儿童的粪样、血样,并进行实验室检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对学校儿童中猪囊尾蚴“传染源-暴露感染者”网络及学校儿童的整体社会网络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644例学校儿童的社会网络资料,其中粪检猪带绦虫抗体阳性率为6.11%,血清学检测抗体阳性率为13.25%.学校儿童猪囊尾蚴“传染源-暴露感染者”网络呈现出以传染源为中心,暴露感染者向传染源聚集的现象;其中寄宿制小学主要以宿舍聚集性的传播为主,走读制小学主要以最好的玩伴间的传播为主.两所小学的整体社会网络分析,网络中均存在“核心人物”(点度中心度高,即该节点与网络中的其他节点拥有的关系数多)、“信息传播者”(接近中心度高,网络中某一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接近程度高)及“信息枢纽”(中介中心度高,一个节点在多大程度上位于其他“点对”之间).结论 在同一宿舍的密切接触及最好的玩伴之间的相互接触是四川省藏族农区学校猪囊尾蚴感染传播的主要途径,其学校儿童整体社会网络中的“核心人物”、“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枢纽”是预防与控制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