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胃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综述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胃癌治疗中的研究现状,阐述其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Nanomedicine Delivery System,Gastric cancer,Treatment"为英文关键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胃癌、治疗"为中文关键词,检索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2009-12-01-2023-12-01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相关动物实验;(2)相关临床试验;(3)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4)使用于胃癌治疗中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载体;(5)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价值和应用现状;(6)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胃癌治疗中的临床转化.排除标准:(1)内容相似或重复的文献;(2)研究机制模糊及存在争议的文献.最终共纳入文献74篇.结果 基于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胃癌治疗作用机制主要是提高药物靶向性,延缓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减少药物在胃酸环境中的降解,调节胃癌细胞中的活性氧水平,增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应答.基于此,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实现多药递送,延缓耐药性,促进联合应用,减少毒副作用,增强术前和术中影像指导,从而增强疗效,为目前胃癌药物治疗方法存在的单药疗效差、毒副作用多和易产生耐药性等弊端提供一种极具潜力的解决策略.结论 随着新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和多项基于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治疗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开展,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胃癌治疗中已初步取得一定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h1/Th2免疫应答平衡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支原体抗体滴度及预后的关系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肺炎患者的血清MP-IgM(immunoglobulin M,IgM)抗体滴度与T辅助细胞(helper T cells,Th)1型/Th2免疫应答平衡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于岳池县人民医院的214例MP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MP-IgM抗体滴度分为低滴度组(n=92)、中滴度组(n=75)、高滴度组(n=47),根据预后病情分为好转组(n=125)和恶化组(n=89).用单因素分析不同MP-IgM抗体滴度组以及不同预后组患者间的临床差异;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用样条函数与Logistic回归结合的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分析Th1/Th2与患者预后病情恶化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不同MP-IgM抗体滴度的3组患者间发热比例、发热消退时间、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IFN-γ/IL-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发热消退时间、WBC水平、CRP水平、IFN-γ 水平、IL-5水平随着MP-IgM抗体滴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IFN-γ/IL-5水平随着MP-IgM抗体滴度的升高而降低.MP-IgM抗体低滴度组和中滴度组患者的发热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滴度组患者中发热比例明显高于其余2组(P均<0.05).IFN-γ、IL-5与MP-IgM抗体滴度均呈正相关,Th1/Th2免疫平衡指标IFN-γ/IL-5与MP-IgM抗体滴度呈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FN-γ>5.25 pg/mL、IL-5>4.05 pg/mL以及血清MP-IgM抗体滴度增加是病情恶化的最主要危险因素,IFN-γ/IL-5>1.40为保护因素.Th1/Th2的连续变化与预后病情恶化风险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Th1/Th2水平与患者预后病情恶化风险大致呈负相关,当Th1/Th2>1.20时,随着Th1/Th2水平的升高,预后病情恶化风险显著降低.结论 MP肺炎患者血清MP-IgM抗体滴度与Th1/Th2免疫应答平衡指标IFN-γ/IL-5呈负相关,检测血清MP-IgM抗体滴度与Th1/Th2细胞因子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MP肺炎患者病情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3信号通路活化在重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oll样受体3(TLR3)信号通路的活化在重组HBsAg(rHBsAg)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13名健康献血者外周血制备血液制品时滤除的白细胞,分离培养PBMC后分别给予TLR3激动剂聚肌苷酸-聚胞苷酸(Poly I:C组)及PBS(对照组)处理,48 h后收集部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LR3信号通路蛋白水平;在活化(Poly I:C组)/未活化(对照组)TLR3信号通路后,采用rHBsAg处理两组PBMC 72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树突状细胞(DC)、T、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比例。采用配对 t检验、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和典型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Poly I:C组PBMC TLR3信号通路中TLR3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19.21%)、TLR3蛋白表达量(8 983.95)、NF-κB蛋白的表达量(26 193.13)、磷酸化NF-κB(pNF-κB)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13.73%)及其占NF-κB的比例(16.03%)、磷酸化IRF3(pIRF3)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12.64%)及其占IRF3的比例(21.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54%、8 086.00、22 340.66、8.72%、9.71%、9.57%、19.12%)( P<0.05),TRIF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89.75%)和蛋白表达量(304 219.54)均高于对照组(89.64%、288 149.72)( P>0.05);经rHBsAg处理后,Poly I:C组髓样DC(mDC)(2.90%)、浆细胞样DC(1.80%)、B细胞(5.31%)比例及浆细胞占B细胞比例(67.7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83%、0.81%、4.23%、58.82%)( P<0.05);TLR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和蛋白表达量与免疫细胞之间均存在典型相关,TLR3蛋白表达量与浆细胞比例、pIRF3蛋白表达量与浆细胞和mDC比例、pNF-κB和pIRF3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与CD4 +T细胞的比例均正相关。 结论:Poly I:C可以活化PBMC TLR3/TRIF/NF-κB和TLR3/TRIF/IRF3信号通路,促进下游信号分子发挥功能,进而促进DC的成熟,诱导CD4 +T细胞免疫反应,促进B细胞的成熟分化,促进rHBsAg的免疫应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细胞因子作为重症登革热预警指征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普通登革热(DF)和重症登革热(SD)患者病程中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因子水平进行差异比较,筛选能作为SD早期预警指征的细胞因子,探讨免疫应答强度与SD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Luminex技术检测2014年6—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住院的120例登革热确诊患者(77例DF和43例SD患者)在急性期、退热期和恢复期的血浆中19种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水平,操作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严格进行;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选定的19种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6、IL-8、IL-10、IL-15、IL-17A、IFN-α2、IP-10、MCP-1、RANTES、GRO-α、PDGF-AA、PDGF-AB/BB、MIF、VEGF、sVCAM-1、sICAM-1、sFas及sFasL。应用荧光PCR法检测病毒载量并与细胞因子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TNF-α、IL-6、IL-8、IL-10、IL-15、IFN-α2、IP-10、MCP-1和sVCAM-1水平在登革热患者中升高,而RANTES、GRO-α和PDGF水平降低;IL-17A、MIF、VEGF、sICAM-1、sFas及sFasL水平无变化。TNF-α、IL-6、IFN-α2、IP-10和sVCAM-1水平在发病早期(第2~5天)的SD患者中显著高于DF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发病第6~10天,TNF-α、IL-6、IL-8、IL-10、IL-15、PDGF、RANTES、IFN-α2、IP-10和sVCAM-1水平在DF和SD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病毒载量与IL-15水平呈中等程度相关,与其他细胞因子水平仅弱相关或无相关。结论:TNF-α、IL-6、IFN-α2、IP-10和sVCAM-1可作为SD早期预警指征;多种细胞因子水平改变与SD发病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qAnti-HBc与慢性乙型肝炎儿童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分析及可能免疫机制探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行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儿无应答组和应答组间基线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定量(qAnti-HBc)水平的差异,以探讨不同qAnti-HBc水平患儿外周血CD8 +记忆T细胞亚群比例及其功能活性。 方法:回顾性检测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就诊的85例HBeAg阳性CHB患儿基线qAnti-HBc水平。分析其中37例抗病毒治疗患儿基线qAnti-HBc水平与HBeAg血清学应答的关系。流式细胞检测59例患儿基线外周血CD8 +记忆T细胞亚群比例及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分泌水平,分析qAnti-HBc水平与CD8 +记忆T细胞亚群比例及其功能活性间的关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arson’s Chi-square检验,两组或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连续性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 结果:在37例接受恩替卡韦(ETV,21/37)或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16/37)治疗的患儿中,有18例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ETV组10/21,Peg-IFN组8/16),应答组患儿基线qAnti-HBc水平[4.71(4.64~4.81)log 10IU/ml]显著高于无应答组[4.54(4.45~4.64)log 10IU/ml, Z = -3.316, P = 0.001]。高qAnti-HBc组CD8 +Tem、CD38 +CD8 +Tem、CD38 +CD8 +Temra细胞比例及CD8 +T细胞分泌的IFN-γ、TNF-α水平显著高于低qAnti-HBc组( P < 0.05);ALT>1×正常值上限(ULN)组CD8 +Tem、CD38 +CD8 +Tem、CD38 +CD8 +Temra细胞比例显著高于ALT≤1×ULN组( P<0.05),但两组CD8 +T细胞分泌的IFN-γ、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qAnti-HBc与CD8 +Tem、CD38 +CD8 +Tem、CD38 +CD8 +Temra细胞比例及CD8 +T细胞分泌的IFN-γ水平呈正相关( P<0.05);ALT仅与CD38 +CD8 +Tem、CD38 +CD8 +Temra细胞比例呈正相关( P<0.05)。 结论:较高的基线qAnti-HBc水平与CHB儿童患者抗病毒治疗HBeAg血清学应答相关;qAnti-HBc较高的CHB患儿外周血效应CD8 +T细胞表现出更强的表型及功能活化特点,此研究可能对CHB儿童抗病毒治疗疗效相关的潜在免疫机制作出一定阐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进展期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对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与治疗抵抗的进展期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CXC趋化因子配体(CXCL)9及CXCL10水平,寻找影响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性的临床因素。方法: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建立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进展期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队列,前瞻性收集队列中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样本,给予入组患者标准治疗: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肌内注射每月1次。治疗3个月后,观察患者皮损改善情况,同时采用白癜风面积及严重程度(VASI)评分和白癜风欧洲工作组评估工具(VETFa)评估疗效。VASI评分变化≥ 0且VETFa进展期评分≤ 0分为激素敏感组(即病情稳定或好转),而VASI评分变化< 0且VETFa进展期评分为1分则为激素抵抗组。分析皮损部位、特殊临床标记(三色征、碎屑样改变、同形反应)、既往用药史、白癜风家族史等与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应答的关联。基线及治疗3个月后,采集患者外周血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CXCL9及CXCL10含量。统计分析采用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二分类logistic回归、Mann-Whitney U检验和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共入组142例,127例完成3个月的治疗随访,其中男77例,女50例,就诊年龄18 ~ 65(36.6 ± 11.4)岁,病程2个月至58(13.5 ± 10.7)年;有白癜风家族史25例(19.7%);治疗前皮损面积(BSA)1% ~ 70%(11.5% ± 12.7%),VASI评分1% ~ 70%(10.8% ± 1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特殊临床标记[比值比( OR)= 6.900,95%可信区间( CI):1.228,38.757, P = 0.028]、单一特殊临床标记( OR = 2.579,95% CI:1.012,6.574, P = 0.047)、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史( OR = 2.643,95% CI:1.019,6.850, P = 0.041)、无白癜风家族史( OR = 5.090,95% CI:1.070,24.215, P = 0.030)、发病部位为四肢近端( OR = 3.767,95% CI:1.315,10.793, P = 0.037)是白癜风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抵抗的危险因素。治疗3个月后,激素敏感组CXCL10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 W = 571.00, P < 0.001),而激素抵抗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W = 48.00, P = 0.524)。两组间治疗前后CXCL9水平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无或单一特殊临床标记、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史、无白癜风家族史、发病部位为四肢近端可能是进展期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对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抵抗的危险因素。治疗后CXCL10水平改变可能作为判断进展期白癜风患者是否发生糖皮质激素治疗抵抗的重要评估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EBV在鼻咽癌肿瘤免疫微环境和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鼻咽癌是一种与EB病毒(EBV)感染密切相关的癌种,并伴有癌巢周围高水平的免疫细胞浸润。EBV阳性鼻咽癌的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中存在两种功能相反的免疫细胞,但由于EBV表面膜蛋白和γ干扰素的作用以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的高表达,TIME表现为免疫抑制作用。免疫疗法利用TIME免疫抑制特性改变其中的免疫应答水平,从而抑制鼻咽癌的进展。EBV相关鼻咽癌的免疫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细胞免疫疗法、肿瘤疫苗与溶瘤病毒免疫疗法。进一步探讨EBV与TIME的关系以及EBV在鼻咽癌免疫治疗策略中的作用,可为EBV阳性鼻咽癌的精准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使用活化诱导标记法评价HIV-1感染者特异性CD4 +T细胞免疫应答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HIV-1特异性CD4 +T细胞亚群功能的活化诱导标记法(activation-induced markers,AIM),从而更有效地评价HIV-1抗原特异性CD4 +T细胞免疫应答水平。 方法:选取12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1慢性感染者及6例未感染HIV-1的健康人,分别以基于多色流式细胞术的AIM法和细胞内因子染色法(intracellular cytokine staining,ICS)检测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功能,并探讨两种方法用于评价HIV-1感染者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结果:AIM法检测HIV-1慢性感染者中HIV-1抗原特异性PD-1 +CD25 +CD4 +T、CD69 +CD200 +CD4 +T、CD69 +ICOS + CD4 +T细胞阳性的比例为11/12、8/12和7/12,检测CD69 +ICOS +CD8 +T、CD137 +CD69 +CD8 +T、PD-1 +CD25 +CD8 +、OX40 +PD-1 +CD8 +T细胞阳性的比例为8/12、8/12、7/12、7/12。ICS法检测HIV-1抗原特异性IL-2 +CD4 +T、IFN-γ +CD4 +T、TNF-α +CD4 +T细胞阳性的占比为2/12、2/12、0;IFN-γ +CD8 +T、TNF-α +CD8 +T、IL-2 +CD8 +T细胞阳性的占比为12/12、10/12、5/12。 结论:AIM法在评价CD4 +T细胞功能方面更为敏感,可作为ICS法的补充,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可更全面地评估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专家共识(2020)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Pis)通过阻断免疫抑制分子,重新激活效应T细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ICPis通过调控免疫应答杀伤肿瘤的同时,过度活化的免疫细胞也可能导致机体产生自身免疫损伤,即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内分泌不良反应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涉及垂体、甲状腺、胰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体,引起相应的内分泌功能紊乱。ICPis致内分泌腺体损伤是临床医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很多临床医生对其诊治存在诸多疑惑。国内外虽已陆续推出多个指南/共识,但目前国内尚无针对ICPis引起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诊治流程和共识。为规范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免疫内分泌学组组织专家根据国内外专家共识和相关临床研究,综合肿瘤学、免疫学专家意见后撰写制订本共识,以供在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中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6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6(TNFAIP6)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从而探讨其在脑胶质瘤进展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数据库中309例脑胶质瘤样本的转录组数据及其临床资料,并应用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CGA)数据库的脑胶质瘤患者(550例)进行验证。应用R软件分析 TNFAIP6在不同级别、不同分子分型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验证TNFAIP6蛋白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 TNFAIP6不同表达水平的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判断 TNFAIP6的表达水平对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通过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 TNFAIP6与其他基因表达的相关性。通过基因本体分析(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方法评估 TNFAIP6表达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结果:在CGGA和TCGA数据库中, TNFAIP6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Ⅱ级、Ⅲ级及Ⅳ级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均 P<0.01);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的结果与上述结果一致( P<0.01)。 TNFAIP6在WHO不同级别的异柠檬酸脱氢酶( IDH)野生型胶质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 IDH突变型(均 P<0.01); TNFAIP6在经典型和间质型胶质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前神经元型和神经元型(均 P<0.01); TNFAIP6在O 6-甲基鸟嘌呤甲基转移酶启动子甲基化胶质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甲基化者(均 P<0.01)。在CGGA和TCGA数据库中, TNFAIP6高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均短于低表达组(均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级别( HR=2.371,95% CI:1.686~3.335)、放疗( HR=0.431,95% CI:0.286~0.651)及 TNFAIP6的表达水平( HR=1.305,95% CI:1.041~1.636)均为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CGGA和TCGA数据库中,与 TNFAIP6表达呈正相关的基因分别为1 064个和1 954个( r≥0.5, 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基因功能主要富集在血管外基质组成、血管生成、细胞黏附及炎症应答等。 结论:随着脑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升高, TNFAIP6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 TNFAIP6主要参与血管外基质组成、血管生成、细胞黏附及炎症应答等生物学过程,其可作为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及潜在的研究和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