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筋膜导向的腹腔镜侧方淋巴结清扫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筋膜导向的腹腔镜侧方淋巴结清扫(LLND)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9例,女31例;年龄为58(32~85)岁。患者均行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以筋膜为导向行LLND。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4)随访情况。采用电话、门诊、病案复查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疾病进展、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生存时间为手术日期至死亡时间或末次随访时间。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8月。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 结果:(1)手术情况:100例患者中,44例行新辅助治疗,56例未行术前治疗。100例患者均行腹腔镜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其中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60例(单侧LLND 49例、双侧LLND 11例),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20例(单侧LLND 16例、双侧LLND 4例),全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12例(单侧和双侧LLND各6例),Hartmann术5例(单侧LLND 3例、双侧LLND 2例),后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3例(单侧LLND 2例、双侧LLND 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58(200~325)min,术中出血量为100(50~200)mL。19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同时行回肠保护性造瘘术。3例患者术中因淋巴结侵犯闭孔神经致剥离时损伤(未离断)。100例患者中,12例(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患者)切除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88例保持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完整。(2)术后情况:100例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拔除尿管时间为4(3~7)d,住院时间为11(9~15)d。26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3)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00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为4.5(3.8~5.9)cm;肿瘤大体分型肿块型21例、溃疡型79例;肿瘤分化程度为高分化和中分化82例、低分化和未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18例;TNM分期Ⅰ期14例,Ⅱ期38例,Ⅲ期48例;T分期T0~2期16例,T3~4期84例;N分期N0期52例,N1~2期48例;清扫总淋巴结数目为23(18~27)枚/人,单侧LLND数目为5(3~9)枚/人。100例患者中,侧方淋巴结阳性36例(行新辅助治疗14例)。(4)随访情况:100例患者中,9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1~69)个月,2年总生存率为81.6%,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为70.6%。97例患者随访期间,其中4例骶前肿瘤复发,1例LLND清扫区域肿瘤复发;11例肝转移,5例骨转移,单侧LLND对侧侧方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腹膜种植转移各2例。97例患者随访期间,其中无瘤生存76例,带瘤生存4例,肿瘤相关死亡15例,非肿瘤相关死亡2例。结论:以筋膜导向的腹腔镜LLND运用于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多中心真实世界数据的结直肠癌联合免疫治疗的新辅助治疗安全性及其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多中心、真实世界的大样本数据,为联合免疫治疗的新辅助治疗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多中心、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55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9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3例)和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7例)共计94例患者联合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8例,女性46例;中位年龄58岁。直肠癌81例,结肠癌13例(2例为结肠双原发癌);肿瘤TNM分期:Ⅱ期12例,Ⅲ期82例;肿瘤高分化46例,中分化37例,低分化11例。26例(27.7%)为错配修复缺陷(dMMR)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行单纯免疫治疗,主要为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68例(72.3%)为错配修复正常(pMMR)和微卫星稳定(MSS),行免疫联合新辅助治疗,主要为Cape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联合PD-1+长程或短程放疗,或PD-1联合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毒性标准3.0版分析评价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了解手术情况并按照Clavien-Dindo分级标准评价手术并发症;联合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估包括以下指标:主要病理学缓解(MPR),定义为新辅助治疗诱导的肿瘤消退在病理上残留肿瘤≤10%;病理完全缓解(pCR)定义为新辅助治疗诱导的肿瘤消退患者在病理上未见残留肿瘤;肿瘤评效为疾病控制率(DCR),即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和疾病稳定(SD)患者在全组中所占的比例;客观缓解率(ORR),为CR+PR。结果:全组94例患者接受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的中位周期数为4(1~10)个,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2%(35/94),包括皮肤相关不良反应35例(37.2%)、甲状腺功能异常21例(22.3%)和免疫性肠炎8例(8.5%),其中Ⅲ级不良反应占1.1%。末次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至手术的中位时间为30(21~55) d,直肠癌根治术81例,结肠癌根治术11例,结肠癌联合其他脏器切除2例;全部患者原发灶切除均达到R 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2.3%(21/94),主要为吻合口漏(4例)、盆腔感染(4例)、腹腔积液(3例)、吻合口狭窄(3例)和腹盆腔出血(2例);Ⅰ~Ⅱ级并发症13例(13.8%),Ⅲ级并发症8例(8.5%),无Ⅳ级及以上并发症。全组患者中位随访32(1~46)个月,DCR为98.9%(93/94),ORR为88.3%(83/94),pCR率41.5%(39/94),MPR率60.6%(57/94)。行单纯免疫治疗的26例dMMR和MSI-H患者pCR率为57.7%(15/26),MPR率为65.4%(17/26)。行联合免疫治疗的68例pMMR和MSS患者pCR率为35.3%(24/68),MPR率为58.8%(40/68)。 结论:对于初始可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具有很好的肿瘤控制率和病理缓解率;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可以接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盆腔腹膜后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盆腔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9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手术治疗107例盆腔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个体化制定手术方案,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出血量、肿瘤大小、是否初次手术及联合脏器切除等对手术并发症的影响。结果:手术路径包括前入路67例,骶尾侧入路21例,腹骶联合入路13例,腹腔镜5例。29例患者行联合脏器切除,27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严重并发症包括结直肠吻合口瘘6例,尿瘘6例,盆底延迟愈合6例,直肠阴道瘘3例,术后出血2例。是否初次手术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χ2=4.79, P<0.05)。 结论:对盆腔腹膜后肿瘤需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及个体化设计,术中结合多种控制出血的措施及联合脏器的切除能够有效提高切除率,保障手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腹腔镜与开腹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后近远期疗效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LPE)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64例)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09例)收治,经术前影像学或术中发现的原发直肠肿瘤侵犯全直肠系膜切除层面以外、及侵犯邻近组织脏器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cT4b)并接受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PE)治疗的共计173例LAR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2例行LPE的患者为LPE组,91例行开放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OPE)的患者为OPE组,对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生存情况(1、3、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以及1、3年累计局部复发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除新辅助治疗外,LPE和OPE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LPE组手术时间(319.3±129.3)min,短于OPE组的(417.3±155.0)min( t=4.531, P<0.001),术中出血175(20~2 000)ml,少于OPE组的500(20~4 500)ml( U=2 206.500,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PE组与OPE组患者肿瘤R 0切除率分别为98.8%和94.5%(χ 2=2.355, P=0.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PE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8.3%(15/82),低于OPE组的37.4%(34/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727, P=0.005);术后手术部位感染LPE组和OPE组分别为7.3%(6/82)和23.1%(21/91)(χ 2=8.134, P=0.004),腹部伤口感染分别为0和12.1%(11/91)(χ 2=10.585, P=0.001),泌尿系感染分别为0和6.6%(6/91)(χ 2=5.601, P=0.030);LPE组住院时间12(4~60)d,短于OPE组的15(7~87)d( U=2 498.000, P<0.001)。中位随访时间,LPE组40(2~88)个月,OPE组59(1~130)个月。LPE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3%、76.0%和62.5%,OPE组则分别为91.2%、68.9%和57.6%;LPE组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2.8%、64.9%和59.7%,OPE组则分别为76.9%、57.8%和52.7%;LPE组1年、3年累计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1%和14.1%;OPE组则分别为8.0%及15.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于LARC患者,与开腹手术相比,LPE并未降低手术根治性和远期肿瘤学疗效,且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围手术期发并症发生率及缩短住院时间,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直肠癌术后复发行合并骶尾骨的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并行盆腔区域热灌注化疗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病例为54岁男性患者,因直肠癌术后出现手术部位复发并侵犯膀胱、前列腺、双侧精囊腺、S 3~5等多处组织和脏器,同时伴有直肠膀胱瘘、肛周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入院。多学科协作组讨论评估后,接受直肠癌术后复发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盆腔复发病灶带肛门联合部分小肠、全膀胱、前列腺、双侧精囊腺、盆壁肌群、S 3~5切除+基底膜生物补片联合带蒂大网膜瓣重建盆底+回肠代膀胱+结肠造口),肿瘤获根治性切除,并于术后48、72 h行盆腔区域热灌注化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术后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未见明显复发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九例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自2013年7月至2019年10月期间行手术治疗且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为盆腔SFT的9例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33~85(中位数58)岁。总结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情况。结果:全组患者病程时间0.5~36(中位数3)个月。其中8例的症状主要为:排粪困难或粪便变细,腰骶部疼痛,肛门坠胀或排尿困难,另有1例无典型症状。CT和MRI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强化。9例患者均进行开放性手术完整切除肿瘤,8例为限期手术,1例患者行急诊手术,术后1例因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死亡。手术用时平均231 min,出血量平均1 661 ml。7例行联合脏器切除;5例患者术前行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肿瘤最大径中位数9 cm。手术标本多可见分叶,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1例为灰红色。标本切面可见钙化灶或出血灶。镜下细胞呈梭形,均呈现不同程度异型性,血管丰富,可见钙化灶、灶状出血。9例患者CD34和Vimentin均为阳性。7例患者获随访3~29(中位数14)个月,1例术后1年可疑盆壁转移,其余患者术后均未见复发或转移征象。结论:盆腔SFT需要多学科诊疗,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底膜生物补片重建盆底在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直肠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生物补片重建盆底在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直肠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外科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直肠癌无盆腔外转移、或仅有寡转移而接受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同时使用基底膜生物补片重建盆底隔离腹盆腔的56例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手术范围分为主要局限在骨盆腔内(骨盆腔内切除组,41例)及合并骨盆壁主要组织切除(合并骨盆壁主要组织切除组,15例)两类。所有手术应用基底膜生物补片重建盆底、隔离腹盆腔,具体包括经腹补片覆盖Treitz韧带至骶骨岬的后腹膜缺损和骨盆入口,补片四周分别与侧腹膜和前盆留存脏器的腹膜缘缝合、或固定于耻骨弓及耻骨联合;或经骶尾入路,补片重建盆底肌-骶骨平面缺损。观察指标包括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术前放化疗史、复发或原发、盆腔外转移等)和手术情况(脏器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组织重建等);围手术期空盆脏综合征发生情况以及痊愈时间;术后恢复(肠功能恢复时间、空盆腔综合征痊愈时间)和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情况。术后并发症采用国际Clavien-Dindo分级进行评价。结果:骨盆腔内切除组41例患者中位年龄57(31~82)岁,男25例、女16例;其中23例为局部晚期直肠癌,18例为局部复发直肠癌;32例有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史,24例有放疗史;中位手术时间440(240~1 020)min;术中中位出血量650(200~4 000)ml;肠功能恢复中位时间3(1~9)d;空盆腔综合征中位痊愈时间14(5~105)d;术后并发症<Ⅲ级者37例,≥Ⅲ级并发症的4例患者中,1例术后7 d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术后盆底创面大出血予以二次手术止血,1例术后呼吸衰竭经抢救后痊愈。合并骨盆壁主要组织切除组15例患者中位年龄61(43~76)岁,男8例、女7例;4例为局部晚期直肠癌,11例为局部复发直肠癌,均有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史,13例有放疗史;中位手术时间600(360~960)min;术中中位出血量1 600(400~4 000)ml;肠功能恢复中位时间3(2~7)d;空盆腔综合征中位恢复时间68(7~120)d;术后并发症<Ⅲ级者12例,≥Ⅲ级的3例患者中,2例术后盆底创面大出血予以二次手术止血,1例术后肠梗阻二次手术后痊愈。随访截至2022年10月31日或病例死亡,5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9(5~12)个月,随访期内合并骨盆壁主要组织切除组1例患者因肿瘤快速进展术后3个月死亡。其余54例均存活,未见手术部位肿瘤复发。结论:基底膜生物补片应用于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直肠癌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手术重建盆底、隔离腹盆腔,安全可行,可能会提高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手术围手术期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盆腔脏器切除治疗盆腔放射性损伤晚期并发症的初步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全盆腔脏器切除(TPE)治疗盆腔放射性损伤晚期并发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的方法,纳入标准:(1)盆腔恶性肿瘤放疗后确诊为盆腔放射性损伤;(2)盆腔放射性损伤晚期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瘘及梗阻等),合并复杂盆腔瘘并累及盆腔多器官;(3)多学科团队会诊评估认为TPE手术可达到R 0切除,建议进行TPE手术;(4)患者术前状态良好,可以耐受TPE手术;(5)患者手术意愿强烈,充分接受手术风险。排除标准:(1)术前或术中诊断肿瘤复发或转移;(2)腹腔镜探查后仅行转流或短路等姑息性手术;(3)临床资料不完整。根据上述标准,回顾性纳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放射性肠损伤数据库中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期间,因盆腔放射性损伤晚期并发症接受TPE或扩大TPE(合并其他脏器)手术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观察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围手术期死亡情况和术后1年生活质量情况。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例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包括9例直肠-阴道-膀胱瘘、2例膀胱阴道瘘、1例回肠-膀胱瘘+直肠坏死、1 例回肠-膀胱瘘+直肠阴道瘘和1例直肠溃疡+双侧输尿管狭窄。手术时间为(592.1±167.6)min,中位出血量为550(100~6 000)ml,10 例进行了肠道重建,4例接受了Hartmann手术;10例采用Bricker手术进行泌尿系重建;7例接受盆底重建。术后住院天数为(23.6±14.9)d。7例(7/14)患者在围手术期出现Clavien-DindoⅢa~Ⅳb级并发症,包括手术部位感染8例次、腹盆腔脓肿5例次、肺部感染5例次、肠梗阻4例次及回肠膀胱瘘2例次。5例患者诊断空盆腔综合征(EPS),均为未进行盆底重建的患者,未进行盆底重建患者EPS发生比例为5/7;进行盆底重建的患者均未发生EPS。1例EPS患者因盆腔脓肿、盆腔出血和肠梗阻,需要二次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18.9±10.1)个月,3例患者死亡,其中2例死亡原因为肾衰竭,均为术前合并症,1例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其余患者在随访过程中临床症状逐步缓解,术后生活质量QLQ-C30评估显示,术后1、3、6个月所有功能领域及总体健康状况均逐步改善(均 P<0.05)。 结论:TPE手术是治疗盆腔放射性损伤晚期并发症合并复杂盆腔瘘的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并在有经验的中心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全直肠系膜切除层面的原发性直肠癌和局部复发直肠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超全直肠系膜切除层面的原发性直肠癌(PRC-bTME)和局部复发直肠癌(LRRC)患者经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手术(PE)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但需要面临巨大手术创伤、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器官功能永久性丧失及生活质量下降等风险。因此,术前评估应强调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诊疗措施。应遵循肿瘤功能外科原则和手术损伤效益比原则,强调R 0根治切除,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外科手术创伤及器官功能丧失,以寻找到最佳的质量控制和平衡点。本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胃肠外科学分会牵头组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及专家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稿;经专家组成员讨论、审阅与修改,经过对各项主要观点进行无记名投票,并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深入论证,最终形成《超全直肠系膜切除层面的原发性直肠癌和局部复发直肠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本共识主要针对PRC-bTME和LRRC施行PE的适应证、禁忌证、术前诊断评估、围手术期治疗以及PE的切除范围、手术方式、相关器官的重建、PE的安全性及其并发症、术后随访等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旨在为PRC-bTME和LRRC规范实施PE手术提供指导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闭孔神经前入路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离断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经闭孔神经前入路远端直肠离断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纳入标准:(1)原发直肠腺癌,肿瘤距肛缘3~5 cm,术前肛门功能良好,有保肛意愿的患者。(2)行经闭孔神经前入路的远端直肠离断直肠癌根治术。排除标准:(1)有远处转移或行姑息切除患者;(2)其他手术入路的患者;(3)直肠癌脏器联合切除患者;(4)在研究期间合并其他肿瘤需额外治疗者。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经闭孔神经前入路行远端直肠离断的5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术中骨盆和标本径线测量数据及术后短期疗效。优势角度为经闭孔神经前入路实际切割线与模拟传统TME入路切割线之间角度。计量资料中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以 ± 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以 M( QR)表示。 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放和经肛手工吻合。中位手术时间193(80)min,中位术中出血量50(58)ml。所有患者均R 0切除,远切缘距肿瘤中位距离1.7(0.4)cm,吻合口距肛缘中位距离2.0(0.1)cm。远端直肠单个钉仓离断率52.0%(26/50),两个钉仓离断率48.0%(24/50),切割线长度6.6(1.5)cm。经闭孔神经前入路通路构建中位时间8.0(6.0)min,4.0%(2/50)的患者发生临近血管副损伤,无闭孔神经损伤发生。经闭孔神经前入路与模拟传统入路的骨盆入口宽度分别为(9.9 ± 1.3)cm和(7.2 ± 1.1)cm( t=24.781, P<0.001),经闭孔神经前入路的优势角度(15±2)°,标本中线及右侧线的远切缘距离较模拟传统入路离断位置低0.6(0.2)cm和1.0(0.2)cm。本组1例(2.0%)于术后17 d因肺部感染死亡;二次手术率4%(2/50);总并发症发生率28.0%(14/50),包括吻合口漏14.0%(7/50)、术后尿潴留12.0%(6/50)、盆腔感染4.0%(2/50)和小肠梗阻4.0%(2/50)。术后住院时间12(6)d。 结论:经闭孔神经前入路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离断技术安全有效,在肥胖、骨盆狭窄、极低位直肠癌等困难状态下更具优势,可作为低位直肠离断方式的一个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