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一内标定量核磁法测定肺炎链球菌多糖抗原中荚膜多糖、C-多糖和磷含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肺炎糖疫苗在预防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和脑膜炎等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荚膜多糖、C-多糖和磷含量是疫苗研发和生产中多糖抗原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研究发展了基于单一内标物六甲基磷酰三胺(hexamethylphosphoramide,HMPA)的定量1H NMR和31P NMR法,实现 6A,6B,18C,19A,19F及 23F型肺炎链球菌多糖抗原中荚膜多糖、C-多糖和磷含量的同步测定.利用内参物比较法,探究了多糖溶解性质对定量核磁测定的影响,发现定量1H NMR的测定结果受到多糖水溶液黏度和浓度的影响.发现高黏度多糖在 3~15 mg/mL,低黏度多糖在 5-25 mg/mL是最适检测液浓度范围.该"一内标三定量"NMR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特异性和准确度,为肺炎链球菌疫苗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ER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0的乳腺癌HER2 mRNA定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HER2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结果为0乳腺癌患者HER2 mRNA的表达特征,初步分析以HER2基因表达水平分层乳腺癌HER2超低表达和HER2无表达(IHC无染色)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手术的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标本41例,包括21例HER2 IHC 1+和20例HER2 IHC 0(HER2超低表达12例,HER2无表达8例)。采用数字PCR方法,以荧光FAM(HER2)/VIC(内参基因)比值计算HER2 mRNA水平。结果:HER2 IHC 1+、HER2超低表达及HER2无表达的HER2 mRNA表达分别为0.30~1.78(平均0.90,中位0.82)、0.55~1.51(平均0.93,中位0.90)及0.22~0.78(平均0.41,中位0.36)。每组HER2 mRNA表达的平均值和中位值,HER2 IHC 1+和HER2超低表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57);HER2 IHC 1+与HER2无表达及HER2超低表达与HER2无表达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 P=0.002, P=0.001)。 结论:根据HER2 mRNA水平,HER2无表达与HER2弱表达(HER2 1+和HER2超低表达)属于两组不同的肿瘤;而HER2 1+和HER2超低表达可能是同一组肿瘤。有必要进一步验证以HER2 mRNA精细分层HER2弱表达的能力及确定阈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鼾男性唾液蛋白昼夜差异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hypopnea syndrome, OSAHS)是一种睡眠疾病,对体内代谢有多方面的影响,生物标志物研究成为热点和方向。但是很多蛋白表达本身存在昼夜变化,本研究拟对早晚采样时间点蛋白差异变化进行探索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经整夜睡眠监测确定为非OSAHS的无鼾成年男性28例。采集整夜睡眠监测前后的早晚唾液样本。每份唾液样本中都加入内参蛋白(牛胎球蛋白和酿酒酵母乙醇脱氢酶),同步进行平行反应监测(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通过靶向蛋白质组学方法定量分析98种与OSAHS相关的唾液蛋白。结果:唾液蛋白的个体差异较大,总计平均变异系数为95.9%,其95%置信区间为(84.7%,107.2%)。以差异倍数>2倍且 P<0.05的标准筛选早晚差异表达蛋白,得到早晨表达上调蛋白有13个,未见下调蛋白,表达无差异蛋白72个。无表达差异蛋白主要为细胞骨架蛋白及相关结合蛋白、氧化应激相关蛋白、免疫炎症相关蛋白和代谢相关蛋白等。表达差异蛋白功能涉及方面较广,包括机体免疫、血管生成、物质与能量代谢、神经发育和钙离子结合等。 结论:本研究发现部分唾液蛋白存在早晚明显差异,提示无鼾正常男性部分唾液蛋白的昼夜节律性变化。研究OSAHS患者生物标志物时,应考虑部分唾液蛋白固有的昼夜节律特性,规定时间段采样,并推荐早晚都进行采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间叶性软骨肉瘤HEY1-NCOA2融合基因的检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间叶性软骨肉瘤的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HEY1-NCOA2融合基因对间叶性软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间叶性软骨肉瘤6例,尤文肉瘤、滑膜肉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各5例作为对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病例中有无HEY1-NCOA2融合基因并以PGK基因为内参检测RNA的质量。结果:6例中有4例成功提取到总RNA,其中3例检测出HEY1-NCOA2融合基因,阳性比例为3/4,对照组均未检测出HEY1-NCOA2融合基因。结论:HEY1-NCOA2融合基因在间叶性软骨肉瘤中有较高的检出比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在病理石蜡样本中检测方法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使用病理石蜡样本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方法。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使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扩增试剂盒,检测临床确诊患者的肺组织病理石蜡样本1例,无病毒感染肺组织石蜡样本2例和正常人群咽拭子样本2例。建立检测体系,判读检测结果。结果:经过荧光定量PCR反应和信号采集,所有5例样本RNA内参HEX信号扩增曲线均有升起;临床确诊患者手术石蜡样本RNA FAM信号(N基因)扩增曲线升起(Ct值35.48),ROX信号(ORF1ab基因)曲线未升起。重复试验FAM信号扩增曲线升起(Ct值36.00),ROX信号曲线未升起。结合2次检测结果,该例患者病理石蜡样本新型冠状病毒阳性。同时作为对照的2例无感染病理石蜡组织样本和2例正常人群咽拭子样本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结论:病理石蜡样本提取的总RNA可以满足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的质量要求;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指南建议设计和生产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可以满足病理石蜡样本检测的需要;使用所建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病理石蜡样本可以用于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唑尼沙胺对创伤性脑损伤糖氧剥夺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唑尼沙胺(zonisamide, ZNS)对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糖氧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OGD)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神经母细胞瘤(human neuroblastoma cells, SH-SY5Y)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糖氧剥夺组(OGD组)和给药组(OGD+ZNS组)。采用糖氧剥夺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细胞模型。造模后,检测细胞活性;检测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情况;β-半乳糖苷酶试剂盒对细胞染色,观察细胞衰老情况;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Mito Tracker Red)、JC-1线粒体膜电位试剂盒对线粒体染色,观察线粒体形态及膜电位变化;检测细胞ATP浓度;从SH-SY5Y细胞中提取蛋白,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指标: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EBP-homologous protein antibody,CHOP)、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PDI)以及内参β-肌动蛋白(β-actin)的表达变化。结果:OGD组细胞存活率较Control组明显减少( P<0.01),OGD+ZNS组细胞存活率较OGD组明显增加( P<0.01);OGD组LDH释放率较Control组明显增加( P<0.01),OGD+ZNS组LDH释放率较OGD组明显减少( P<0.01)。细胞染色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和OGD+ZNS组相比,OGD组细胞明显受损衰老严重,染色更深。线粒体染色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和OGD+ZNS组相比,OGD组线粒体线性连接明显减少,线粒体活性明显下降。与Control组和OGD+ZNS组相比,OGD组细胞线粒体染色红色荧光明显减弱,绿色荧光明显增强,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OGD组ATP浓度较Control组明显下降( P<0.01),OGD+ZNS组ATP浓度较OGD组明显上升( 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GD组GRP78、CHOP、PDI表达较Control组明显增加( P均<0.05),OGD+ZNS组GRP78、CHOP、PDI较OGD组明显下降( P均<0.05)。 结论:唑尼沙胺可以通过保护线粒体活性以及抑制内质网应激保护创伤性脑损伤糖氧剥夺细胞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槐芩软膏中8种化学成分含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槐芩软膏中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槐角苷、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和亥茅酚苷含量。方法:采用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流动相A为甲醇-乙腈(1∶2),流动相B为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分别为230 nm(检测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和254 nm(检测槐角苷、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和亥茅酚苷);流速1.0 ml/min;柱温30 ℃。以槐角苷为内参物,通过测定该成分与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和亥茅酚苷的相对校正因子(RCF),计算各成分含量,同时与外标法实测值进行比较,以验证高效液相一测多评法的可行性。结果: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槐角苷、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和亥茅酚苷分别在0.034 7~0.867 5、0.063 6~1.590 0、0.006 9~0.172 5、0.198 6~4.965 0、0.092 8~2.320 0、0.026 6~0.665 0、0.042 7~1.067 5、0.020 9~0.522 5 μg( r≥0.999 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 RSD)分别为98.85%(1.02%)、100.04%(0.67%)、96.92%(1.14%)、100.06%(0.85%)、99.31%(1.39%)、99.16%(1.22%)、98.59%(1.33%)和97.58%(1.41%);槐芩软膏中各成分采用RCF计算的含量值与外标法实测含量值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高效液相一测多评法可为槐芩软膏多指标成分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昆明地区2018-2020年腹泻患者中艰难梭菌感染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2018-2020年昆明地区腹泻患者中艰难梭菌感染特征进行分析,为后续监测和防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8-2020年云南省4家哨点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共388份,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艰难梭菌粪便毒素基因检测,对结果阳性的粪便标本进行菌株的分离,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菌株。提取分离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毒素阳性和菌株分离阳性与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艰难梭菌阳性与其他病原共感染的情况。结果:388份粪便标本中,艰难梭菌内参 tpi基因阳性标本47份,总阳性率为12.11%。其中,非产毒艰难梭菌4份(8.51%),产毒艰难梭菌43份(91.49%)。47份阳性标本分离得到18株艰难梭菌,阳性标本的分离率为38.30%。其中 tcdA、 tcdB、 tcdC、 tcdR和 tcdE基因均为阳性的菌株14株。18株艰难梭菌的二元毒素均为阴性。所有分离菌株的MLST结果共形成10种序列型(ST),其中ST37型5株(27.78%);ST129、ST3、ST54和ST2型各2株;ST35、ST532、ST48、ST27和ST39型各1株。粪便毒素基因阳性( tcdB+)结果与患者年龄、就诊前发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菌株分离阳性仅与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部分腹泻患者存在艰难梭菌与其他腹泻病毒共感染的情况。 结论:昆明地区腹泻患者中艰难梭菌的感染多为产毒株,MLST结果具有高度的离散特征,应加强开展艰难梭菌的监测和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干扰素刺激基因表达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儿童干扰素刺激基因(ISG)表达检测方法,确立参考值范围,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儿科的Ⅰ型干扰素病患者作为疾病组,同时纳入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疾病组共纳入18例患儿,其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共采集血液样本25份,首次检测的中位年龄为8.5岁。对照组共纳入28名健康儿童,年龄1~18岁,中位年龄10.5岁,其中男性15名,女性13名。分别提取疾病组和对照组外周血总RNA并逆转录为互补DNA(cDNA)。以β肌动蛋白基因(β-Actin)和鸟氨酸脱羧酶抗酶基因(OAZ)为内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干扰素诱导的四肽重复蛋白1基因(IFIT1)、干扰素α诱导蛋白27基因(IFI27)、干扰素诱导蛋白44样基因(IFI44L)、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唾液酸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1基因(SIGLEC1)、含有S-腺苷甲硫氨酸结构域2基因(RSAD2)的相对表达量,以6个ISG的中值为干扰素评分(IS)。去除正常对照中表达明显异常的样本,将其他样本的cDNA混合作为参照,重新检测各样本并计算IS,将大于对照 xˉ+2 s的IS结果判断为异常。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内和组间IS的差异。 结果:对照组IS均值为1.046,标准差0.755,IS截断值为2.556。18例Ⅰ型干扰素病患者组IS异常的有15例(15/18),IS均值为27.010。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素疾病患者组IS明显升高( t=4.247, P=0.000 1)。该检测方法的准确度为91.30%(42/46),精密度为7.47%(0.084/1.124),敏感度为15/18,特异度为96.43%(27/28)。 结论:本研究通过ISG表达的检测并计算IS,为临床筛查以及动态监测Ⅰ型干扰素疾病变化提供了新的可靠的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髓鞘完整性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髓鞘完整性及其相关分子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SPF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疼痛模型组、假电针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通过右侧坐骨神经结扎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造模后1 d开始进行电针刺激环跳穴和阳陵泉穴,30 min/d,持续14 d。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3 d、7 d和14 d进行机械缩足阈值测定。在造模后14 d,通过免疫荧光测定脊髓背角Ⅰ-Ⅲ板层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采用蛋白印迹检测β-分泌酶1(β-secretase 1,BACE1)、神经调节蛋白1亚型Ⅲ(neuregulin 1 type Ⅲ,NRG1 Ⅲ)及磷酸化ErbB受体酪氨酸激酶2(phosphorylated ErbB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2,p-ErbB2)的蛋白表达变化。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用于行为学结果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用于蛋白印迹和免疫荧光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结果:(1)痛行为学检测结果提示,时间和组别对机械缩足阈值影响的交互效应显著( F=29.817, P<0.001),并且时间主效应( F=240.598, P<0.001)与组别主效应( F=304.291, P<0.001)均显著。造模前4组大鼠行为学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造模后,电针组大鼠的机械缩足阈值在术后3 d[(16.87±1.82)g]、7 d[(15.09±1.75)g]和14 d[(15.07±1.49)g]显著高于疼痛模型组大鼠[(11.31±1.36)g,(10.33±0.73)g,(9.87±0.98)g](均 P<0.01)。(2)4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MBP染色阳性区域面积百分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F=92.06, P<0.001)。疼痛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MBP染色阳性区域面积百分比[(13.26±1.90)%]低于假手术组[(36.37±0.68)%]( P<0.01);电针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MBP阳性区域面积百分比[(28.21±3.15)%]高于疼痛模型组( P<0.01);(3)4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BACE1 、NRG1 Ⅲ及p-ErbB2的表达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1.04,21.20,11.74,均 P<0.01)。疼痛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BACE1 、NRG1 Ⅲ及p-ErbB2蛋白含量与内参比值(0.42±0.09,0.54±0.05,0.73±0.06)低于假手术组(1.16±0.13,1.00±0.10,1.02±0.15)(均 P<0.05);而电针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处BACE1、NRG1 Ⅲ及p-ErbB2蛋白含量与内参的比值(0.86±0.09,0.81±0.05,1.12±0.04)高于疼痛模型组(均 P<0.05)。 结论:电针治疗可以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改善脊髓背角脱髓鞘样变,上调髓鞘相关蛋白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