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剂量秋水仙碱中毒致重度骨髓抑制伴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该文报道1例大剂量秋水仙碱中毒导致死亡的病例。发现秋水仙碱可影响患者凝血因子Ⅻ活性、诱发内源性凝血途径障碍,且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快速进行性加重,24 h内即出现严重的急性心肌损伤、50 h时骨髓抑制明显,体现出秋水仙碱中毒临床表现个体差异极大。且该患者体液及超滤废液、血浆置换废浆中的秋水仙碱药物浓度被全程监测,这有助于加深对秋水仙碱中毒的代谢特点及其血液净化治疗效果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感染部位来源的脓毒症患者的宿主反应差异: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前我们关于不同部位的感染源是如何影响宿主对脓毒症的反应的知识还十分有限。为此,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旨在比较不同感染来源的脓毒症患者(<24 h)的宿主反应差异。该研究是一个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人员对621名脓毒症患者的16种血浆宿主反应生物标志物进行了检测,这些标志物反映了关键宿主反应途径。研究人员还在一个亚组( n=335)中比较了不同感染源之间的血液白细胞转录组的变化。研究人员还比较了整个脓毒症队列( n=2019)患者的生存率差异。结果:血浆生物标志物队列感染源包括呼吸道( n=334,53.8%)、腹部( n=159,25.6%)、泌尿道( n=44,7.1%)、心血管( n=41,6.6%)、中枢神经系统(CNS; n=18,2.9%)或皮肤( n=25,4%)。相对于呼吸系统,腹部脓毒症患者会出现更强的炎症和细胞因子反应、血管完整性丧失和凝血激活。内皮细胞活化在泌尿道、心血管和皮肤感染中最为突出,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宿主异常反应最小。白细胞转录组反应显示腹部和肺部感染之间的相似度最高(相似度为76%)。不同感染源之间的白细胞转录组差异主要存在于止血、细胞因子信号、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以及代谢转录途径方面。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不同部位的感染源仍然是患者30 d病死率的独立因素(未调整的 P=0.001,调整后的 P=0.028)。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脓毒症患者产生异质性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感染源的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症监护病房抗凝新视角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抗凝药物是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之一,但现有抗凝方案的出血风险是危及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患者通常需要器官支持,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在血管中置入人工材料,进而需要抗凝治疗,以免发生血栓,使器官支持无法进行,但这类患者往往出血风险更大。1953年发现的丙型血友病是一种先天性凝血因子Ⅺ(FⅪ)缺乏症,将人们的视角聚焦于内源性凝血途径,即接触途径。当人工材料表面与FⅫ接触后,FⅫ被激活,继而激活FⅪ,开启接触途径的"凝血瀑布反应"。目前已知的接触途径抑制剂主要包括FⅫ抑制剂与FⅪ抑制剂两类药物,可以阻断这一过程。本文针对FⅫ与FⅪ在接触途径激活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阐明其在血栓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并通过列举研发相对成熟的药物及其适应证,使临床医生熟悉这一新型抗凝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组织因子介导的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主要抑制物,主要来源于微血管内皮细胞。近年研究发现,TFPI在血友病、脓毒症、抗磷脂综合征、静脉血栓栓塞等疾病中发挥作用,并且通过抗凝机制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目前有多种方法检测TFPI的来源、含量及功能,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心肌梗死中微粒的促凝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循环微粒特点及其发挥促凝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23年6月至11月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心内二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AMI分组。入组当天计算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同时收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及主要凝血因子活性;采用微粒捕获法测定循环微粒水平;通过组织因子(TF)依赖的凝血因子FⅩa生成实验检测携带组织因子的微粒(TF + MP)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最终共纳入52例冠心病患者,AMI组和非AMI组各2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疾病、吸烟史及入院前治疗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与非AMI组比较,AMI组患者DIC评分及D-二聚体、FDP水平均明显升高〔DIC评分(分):3(3,4)比3(2,3),D-二聚体(mg/L):8.80(6.84,15.66)比2.13(1.64,3.86),FDP(mg/L):30.13(19.30,52.54)比20.00(13.51,28.37),均 P<0.01〕,说明AMI患者凝血活化程度更严重;AMI组患者凝血途径主要凝血因子消耗较非AMI组更多〔FⅡ:59.45%(49.65%,71.25%)比63.65%(49.98%,73.22%),FⅤ:96.95%(73.50%,112.78%)比105.05%(73.48%,131.48%),FⅦ:42.30%(36.98%,51.98%)比53.40%(46.58%,69.88%),FⅩ:60.90%(48.22%,80.82%)比73.50%(56.80%,85.98%),FⅪ:82.45%(62.90%,99.10%)比92.40%(73.90%,114.25%),FⅫ:29.90%(12.42%,42.38%)比34.65%(16.32%,48.20%),均 P<0.05〕。AMI组循环中TF + MP水平明显高于非AMI组〔nmol/L:0.13(0.06,0.20)比0.08(0.04,0.15), P<0.05〕;而AMI组与非AMI组循环微粒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mol/L:1.24(0.71,3.77)比1.35(0.73,2.14),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循环中TF + MP水平与凝血指标DIC评分( r=0.307, P=0.027)、D-二聚体( r=0.696, P<0.001)、FDP( r=0.582, P<0.001)均呈较强的正相关性,与凝血级联外源性途径凝血因子FⅦ( r=-0.521, P<0.001)和共同途径凝血因子FⅩ( r=-0.332, P=0.016)均呈较强的负相关性。 结论:AMI患者循环中TF + MP水平较非AMI患者明显升高;当发生AMI时,循环中TF + MP可能通过外源性凝血途径,在激活凝血级联反应、加重凝血因子消耗、促进凝血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抗凝管理指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一项持续的血液净化技术,血液经过体外循环时可导致血小板活化并激活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途径导致体外循环凝血发生,不仅导致CRRT治疗中断、治疗效率下降、血细胞消耗,而且导致血管通路并发症增加、医疗费用增加及医源性感染的风险增加。因此,安全有效的抗凝策略在CRRT过程中显得尤为关键。故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成立了CRRT抗凝管理指南工作组。指南工作组通过对此领域文献的系统全面检索、数据分析及专业讨论,从CRRT抗凝评估与监测、局部枸橼酸抗凝CRRT、系统性抗凝CRRT及无抗凝剂CRRT 4个方面构建了CRRT的抗凝管理指南。该指南基于CRRT抗凝的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经验,有利于规范CRRT抗凝技术,减少CRRT患者的抗凝相关并发症,延长体外循环寿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骨创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的护理建议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合并骨创伤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是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高危人群,治疗COVID-19过程中必须重视VTE的防治。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通过诱导炎性介质释放、增加纤维蛋白原水平、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途径引起血液高凝状态;创伤及手术直接或间接导致静脉血管壁损伤引起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微循环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启动VTE形成的外源性途径。骨创伤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肢制动、被迫卧床等处置使静脉血流缓慢,容易形成VTE;老年人常并存多种慢性疾病,是VTE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COVID-19患者持续高热、严重肺病、呼吸功能衰竭、脓毒血症及有创技术应用等,会进一步加重此类患者的VTE风险和救治难度。为配合临床一线有效开展COVID-19合并骨创伤患者的VTE防治,笔者对VTE防治提出护理建议,以期为此类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NF-κB炎性通路探讨纤维连接蛋白在冠心病血瘀证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利用蛋白质组学寻找抑制冠心病血瘀证的关键蛋白,并基于核因子(nuclear factoer,NF)-κB炎性信号通路和内皮细胞活化模型验证关键蛋白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 1,Fn)对冠心病血瘀证的作用.方法 将冠心病血瘀证组患者和健康组受试者的血清进行相对定量和绝对定量的等比标记(isobaic tag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将差异蛋白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从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富集通路中筛选出关键蛋白Fn.利用 60 μg/mL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构建内皮细胞活化模型,在内皮细胞活化模型中加入 5 μg/cm2、10 μg/cm2、20 μg/cm23个浓度的血浆Fn或敲减内皮细胞来源Fn的方法进行干预.分组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FnEC-KD 组、Fn5 组、Fn10 组、Fn20 组.细胞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 NF-κB 核位移和 NF-κB 蛋白表达水平,ELISA 检测培养上清的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1、前列环素 I-2(Proataglandin-I-2,PGI2)、内皮素的蛋白含量.结果 血清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健康组和冠心病血瘀证组存在 121 种差异蛋白,51 种血瘀证组下调蛋白集中在补体与凝血级联、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途径,70 种血瘀证组上调蛋白集中在补体与凝血级联、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血小板活化、吞噬体途径.Fn与冠心病密切相关且在血瘀证患者中下调.细胞实验发现各组NF-κB总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F-κB 核位移增强,ICAM-1、VCAM-1、内皮素表达上调,PGI2 分泌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Fn5 组、Fn10 组、Fn20 组NF-κB 核位移减弱,VCAM-1、ICAM-1、内皮素分泌下调(P<0.05),PGI2 分泌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FnEC-KD 组NF-κB 核位移减弱,VCAM-1、ICAM-1、内皮素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5),PGI2 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血浆Fn抑制内皮细胞活化和功能障碍,内皮细胞来源的Fn促进内皮细胞活化和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凝血"再平衡"——血友病预防治疗中的创新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4/8/17
本文于2023年09月发表于《Blood》杂志,发表后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在Blood Podcast(Episode 12 Season 6,https://ashpublications.org/blood/pages/blood_podcast)重点介绍并同期发布了述评文章(Roger J.S.Preston,2023,9,21).本文文章题录为:Miao Jiang,Fei Yang,Yizhi Jiang,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an anti-human APC antibody for prophylaxis of congenital factor deficiencies in preclinical models[J].Blood,2023,142(12):1071-1081.该研究基于先前发表的鼠抗体HAPC1573进行工程改造,获得一种可选择性阻断人活化蛋白C(APC)的抗凝活性而不影响APC细胞保护功能的人源化抗体SR604,并验证了其治疗先天性因子缺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研究为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患者提供了通过抑制内源性抗凝途径,使体内凝血系统与抗凝系统实现"再平衡"的新治疗策略.经通讯作者许可,再次通过佳文解读的方式来阐述这一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丹红注射液活血化瘀的机制及其与常用抗凝药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综述丹红注射液活血化瘀的机制及其与常用抗凝药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丹红注射液主要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影响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分泌、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抗炎症反应、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等方面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并通过对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活性的影响提示其与常用抗凝药物联用后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机制,可为丹红注射液与其他药物的合理联用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