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2019年中国7~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的流行趋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10—2019年中国7~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的流行趋势。方法:利用2010、2014和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分别将215 102、214 268和212 713名7~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纳入研究。采用国家卫生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标准》判定营养不良,计算7~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的营养不良检出率,并分析2010—2019年营养不良检出率的趋势。结果:2019年中国7~18岁汉族学生的营养不良检出率为8.64%(18 381/212 713),其中生长迟缓、中重度消瘦及轻度消瘦分别为0.50%(1 062/212 713)、3.25%(6 914/212 713)和4.89%(10 405/212 713)。2019年7~18岁男生营养不良检出率高于女生(9.97%比7.31%),乡村地区检出率高于城市(9.30%比7.98%),7~9岁、10~12岁、13~15岁和16~18岁4个年龄段的检出率分别为9.74%(5 252/53 916)、8.17%(4 408/53 937)、7.29%(3 885/53 310)、9.38%(4 836/51 550),东、中、西部分别为8.14%(6 563/80 618)、7.61%(4 237/55 694)和9.92%(7 581/76 401);我国学生营养不良主要以轻度消瘦为主,生长迟缓检出率在营养不良中仅占到5.78%(1 062/18 381);多集中在西南地区,东部省市营养不良检出率较低。2010—2019年3次调查中,中国7~18岁汉族学生的营养不良检出率均逐次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西部农村地区各项检出率的下降幅度较大,城乡差距减小显著。与2014年相比,2019年山东、湖南、青海及海南营养不良的检出率下降幅度较大( P<0.05)。 结论:2019年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的营养不良以消瘦型营养不良为主;2010—2019年营养不良检出率呈下降趋势,且存在地区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少年妊娠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青少年妊娠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分娩的5 765例产妇资料,根据妊娠年龄<20岁、20~24岁和25~34岁将产妇分为青少年组(280例)、适龄1组(1 733例)和适龄2组(3 752例),登录院内电子病例系统进行资料收集。采用方差分析、 χ 2检验比较3组产妇一般资料、妊娠特点及结局,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青少年妊娠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结果:青少年组初中及以下学历、居住地为农村、无固定收入、未婚、无引流产史的产妇比例均显著高于适龄1组及适龄2组(82.50%比17.37%、14.37%,59.29%比42.70%、43.36%,80.71%比15.52%、14.71%,75.71%比12.23%、9.97%,82.50%比71.84%、71.91%)(均 P<0.05);3组产妇在月经初潮年龄、孕前体重指数、妊娠期增重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青少年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比例均显著高于适龄1组及适龄2组(5.36%比1.10%、1.57%,5.00%比0.23%、0.05%,21.79%比6.12%、15.17%),妊娠合并贫血发生率显著高于适龄1组(15.36%比9.75%),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适龄2组(10.71%比6.08%),经阴试产失败转剖宫产、羊水污染、会阴侧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适龄2组(8.57%比15.22%、10.71%比18.10%,33.95%比40.01%)(均 P<0.05)。产妇经阴试产失败转剖宫产的发生风险与妊娠年龄呈负相关(青少年组, OR=0.252,95% CI:0.123~0.515;适龄1组, OR=0.673,95% CI:0.567~0.799)(均 P<0.05);低出生体重儿(青少年组, OR=7.440,95% CI:3.426~16.156;适龄1组, OR=0.103,95% CI:0.032~0.330)、转入NICU(青少年组, OR=1.661,95% CI:1.120~2.463;适龄1组, OR=0.360,95% CI:0.290~0.448)的发生风险在不同妊娠年龄区间呈“U”型分布,青少年组高于适龄2组(均 P<0.05);会阴侧切(青少年组, OR=0.002,95% CI:0~0.016;适龄1组, OR=1.308,95% CI:1.151~1.485)的发生风险在不同妊娠年龄区间呈倒“U”型分布,青少年组低于适龄2组(均 P<0.05)。 结论:青少年妊娠与经阴试产失败转剖宫产、会阴侧切风险降低相关,但可能增加低出生体重儿及转入NICU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海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职业动机训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制海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职业动机训练方案并对学生进行训练,以稳定和增强学生的职业动机。方法: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111名学生(其中试验组62人,对照组49人),采用海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职业动机问卷对学生进行职业动机前测。对试验组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共计7次630 min的飞行职业动机训练,对照组不进行训练。分别于训练中期、训练结束后对2组学生进行职业动机中测、后测。分析职业动机水平的变化情况及职业动机与年级、生源地、独生子女情况等人口学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训练后,试验组学生保持了较高水平的职业动机[前测职业动机总分为(81.92±9.67)分,后测职业动机总分为(81.92±10.72)分, t=0.00, df=61, P>0.05],对照组学生的职业动机水平下降[前测职业动机总分为(85.45±10.47)分,后测职业动机总分为(83.08±10.31)分, t=2.04, df=48, P<0.05]。(2)职业动机在年级与组别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SS=1 851.39, MS=1 851.39, df=1, F=18.531, P<0.001)。对照组学生的职业动机总分从高一到高二明显下降( P<0.01),试验组学生的职业动机分数没有显著变化( P>0.05)。(3)对地级城市学生的职业动机训练效果好于县级市和乡镇/农村学生[职业动机总分:地级城市学生(88.50±10.75)分,县级城市学生(76.50±10.25)分,乡镇/农村学生(79.27±8.18)分; P<0.01)]。(4)训练后试验组独生子女的职业弹性没有变化( P>0.05),但对照组独生子女的职业弹性明显下降[前测(27.33±2.94)分,后测(24.50±3.62)分, t=2.996, df=5, P<0.05]。 结论:职业动机训练对稳定海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舰载飞行职业动机具有显著效果,建议在海军青少年航空学校中推广应用该职业动机训练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童年期居住环境卫生对农村居民中老年期慢性病患病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童年期居住环境卫生对农村居民中老年期慢性病患病的影响,并检验童年期健康状况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8年最新调查和2014年生命历程调查共同访问的12 506名农村居民数据,运用 χ2检验、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倾向评分加权法、负二项回归模型和KHB分析法进行分析。 结果: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相比童年期居住环境卫生较好的农村居民,童年居住环境卫生较差的中老年农村居民患哮喘风险提高23.7%( OR=1.237,95% CI:1.060~1.445),患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增加16.4%( OR=1.164,95% CI:1.006~1.347)、22.4%( OR=1.224,95% CI:1.083~1.383)和19.6%( OR=1.196,95% CI:1.103~1.296),患血脂异常和心脏病的可能性上升了26.6%( OR=1.266,95% CI:1.153~1.390)和13.6%( OR=1.136,95% CI:1.031~1.253)。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童年居住环境卫生较差的中老年农村居民患慢性病的数量比童年居住环境卫生较好的中老年农村居民多了0.176种,且童年期健康状况在其中起到7.143%的中介作用。 结论:童年期居住环境卫生与农村居民中老年期多种慢性病患病与否及患病数量存在统计学关联,且童年期健康状况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应重视农村居民居住环境的建设与管理,为儿童及青少年提供干净、卫生的成长环境,以促进农村居民的全生命周期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浙江省青少年电子烟使用的流行现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描述浙江省中学生电子烟使用的流行水平及其不同性别、学校分布特点,判断电子烟的流行变化趋势,为青少年电子烟使用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60所中学共7 663名学生进行调查,采用电子烟尝试使用率、电子烟使用率等指标,依据浙江省中学生数进行加权计算。结果:中学生电子烟尝试使用率和使用率分别为6.99%和1.45%,电子烟易感率为4.19%。其中男生电子烟尝试使用率和使用率以及电子烟易感率均高于女生;农村学生电子烟吸烟率(2.07%)高于城市(0.48%);职业高中学生的电子烟尝试使用率和电子烟易感率最高(13.53%、6.91%),初中学生烟草易感率最低(2.96%);父母有吸烟者的学生组,其电子烟尝试使用率和使用率以及电子烟易感率相对更高(8.63%、2.19%、5.23%);“一周可支配零钱>50元”学生组的电子烟尝试使用率和使用率,以及电子烟易感率最高(10.02%、2.54%、6.29%)。多因素分析发现,相对于职业高中学生,普通高中生尝试吸电子烟比例较低(0.57倍),初中生尝试吸电子烟比例更低(0.45倍);相对于“一周可支配零钱>50元”的学生,“一周可支配零钱≤20元”的中学生尝试吸电子烟比例较低(0.49倍);男生、父/母吸烟的中学生尝试吸电子烟比例较高。结论:浙江省青少年存在尝试使用电子烟和使用电子烟的现象,尤其在职业高中学生中。中学生电子烟的使用流行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亟需学校重视预防学生电子烟使用的健康教育,抵制电子烟信息的传播,减少青少年电子烟使用的易感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中断时间序列评价乙型脑炎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对甘肃省乙型脑炎报告发病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乙型脑炎(乙脑)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对甘肃省乙脑报告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1987-2019年甘肃省乙脑报告发病率资料,并利用中断时间序列设计分析乙脑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前后甘肃省乙脑报告发病率的变化趋势。结果:1987-2019年甘肃省乙脑年报告发病率平均为0.448/10万,甘肃省将乙脑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后,乙脑报告发病率的水平变化量为-2.223/10万( t=-2.90, P=0.007),乙脑报告发病率的斜率变化量为0.082( t=2.87, P=0.008),乙脑报告发病率的斜率为0.071( β1+β3=0.071)。 结论:乙脑疫苗在甘肃省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后短期内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但仍出现了乙脑暴发。甘肃省应及时调整乙脑疫苗的免疫策略,继续重视儿童青少年疫苗接种,加强成年人群特别是甘肃省东南部农村地区成年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四省7~17岁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中国河北省、浙江省、陕西省和湖南省(四省)7~17岁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以及人口经济特征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神经系统疾病专病社区队列研究”2018年的1 747名7~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对高腰围、中心性肥胖、TG升高、TC升高、LDL-C升高、HDL-C降低、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和危险因素聚集进行分析。应用 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人口经济学因素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中国四省7~17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HDL-C降低、血压升高、TG升高、血糖升高、中心性肥胖、TC升高、LDL-C升高检出率分别为29.08%、15.28%、13.17%、13.05%、11.79%、7.33%、6.53%、5.15%。18.37%的儿童青少年中存在危险因素聚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腰围发生的风险高于男性( OR=1.67,95% CI:1.26~2.22),血糖升高和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低于男性( OR=0.69,95% CI:0.49~0.99; OR=0.72,95% CI:0.53~0.99);13~17岁年龄组高腰围、HDL-C降低、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高于7~岁年龄组( OR=2.24,95% CI:1.65~3.04; OR=1.59,95% CI:1.20~2.11; OR=1.75,95% CI:1.26~2.44),中心性肥胖风险低于7~岁年龄组( OR=0.54,95% CI:0.37~0.78);南方地区儿童青少年TC升高、TG升高、HDL-C降低的风险高于北方( OR=1.88,95% CI:1.25~2.83; OR=1.61,95% CI:1.17~2.22; OR=1.55,95% CI:1.19~2.04),但是高腰围和中心性肥胖风险低于北方( OR=0.57,95% CI:0.43~0.75; OR=0.62,95% CI:0.42~0.90);农村儿童青少年HDL-C降低的风险高于城市( OR=1.36,95% CI:1.02~1.83)。随家庭人均月收入提高,BMI增加,多种危险因素风险升高。 结论:2018年我国四省7~17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HDL-C降低、血压升高在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中较为严重,地区、家庭人均月收入、BMI是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主要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体质指数的生活环境影响因素多水平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生活环境因素对我国儿童青少年BMI的影响。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研究对象为2000、2006、2011和2015年4轮调查中参与调查、且数据完整的7~17岁儿童青少年共6 626人(男性3 473人,女性3 153人)。首先在三水平随机截距混合效应模型中进行环境因素单变量分析,然后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拟合线性模型进一步筛选环境因素,最后分城乡拟合三水平随机截距混合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三水平随机截距混合效应模型的空模型拟合结果对数似然估计值-17 034.68,随机效应似然比检验 χ 2=483.06, P<0.001;社区分层组内相关系数( ICC)=9.97%,个人和社区水平总 ICC=39.38%;三水平模型显示城市模型中城市化指数( β=-0.05,95% CI:-0.09~-0.01, P<0.05)、公园所在位置在本市另一居委会( β=-0.88,95% CI:-1.72~-0.04, P<0.05)、15~17岁组( β=-1.04,95% CI:-1.78~-0.30, P<0.05)与BMI值呈负相关,社区到最近健身房的距离( β=0.12,95% CI:0.02~0.22, P<0.05)、家庭彩电数( β=0.50,95% CI:0.08~0.92, P<0.05)、家长提示电视内容虚构的频率为3~4次/周( β=1.85,95% CI:0.70~3.00, P<0.05)与BMI值呈正相关;农村儿童青少年模型中的城市化指数( β=-0.04,95% CI:-0.07~-0.01, P<0.05)、农村人均收入( β=-7.29e -4,95% CI:-1.00e -3~-6.77e -5, P<0.05)、家长规定看电视的频率≥5次/周( β=-1.29,95% CI:-2.36~-0.21, P<0.05)、脂肪供能比( β=-0.03,95% CI:-0.06~-1.00e -3, P<0.05)与BMI值呈负相关,家长提示电视内容虚构的频率≥5次/周( β=3.01,95% CI:0.03~6.00, P<0.05)、调查时间为2015年( β=4.83,95% CI:1.96~7.69, P<0.05)与BMI值呈正相关。 结论:环境因素从多水平多方面间接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BMI的变化,城市化指数和农村人均收入对儿童青少年BMI的升高有微弱的保护作用,社区层面需要关注儿童青少年生活环境周边的活动场所的设置,而在家庭中应当正确引导儿童青少年看电视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江苏省2012-2021年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2012-2021年江苏省5~24岁儿童青少年的伤害死亡情况和流行特征及逐年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12-2021年江苏省5~24岁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资料,计算儿童青少年交通事故、溺水、自杀和跌倒的标化死亡率,以及平均年变化百分比(AAPC),计算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儿童青少年前4位伤害死亡特征及趋势。结果:2012-2021年江苏省5~24岁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谱大致相同,前4位伤害类型都是交通事故、溺水、跌倒和自杀。儿童青少年伤害总死亡人数16 052人,标化死亡率为9.58/10万,总体伤害标化死亡率无明显变化趋势(AAPC=-3.450% ,P=0.055)。2012-2021年儿童青少年交通伤害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且有统计学意义(AAPC=-9.406% ,P<0.001);溺水和跌倒的标化死亡率无明显变化趋势;但自杀标化死亡率在近10年呈上升趋势且有统计学意义(AAPC=9.000% ,P=0.001)。总体伤害死亡率随着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男性和女性自杀呈上升趋势且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AAPC=9.420%和AAPC=9.607%,均 P<0.05)。女性交通事故、溺水标化死亡率和男性交通事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且有统计学意义(女性交通事故AAPC=-7.364% ,女性溺水AAPC=-5.352% ,男性交通事故AAPC=-10.242%,均 P<0.05)。城市和农村交通事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且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AAPC=-7.899%和AAPC=-9.421%,均 P<0.001);自杀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且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AAPC=11.009%和AAPC=7.528%,均 P<0.05)。 结论:2012-2021年江苏省近10年儿童青少年的总体伤害情况有所改善,但自杀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应重点关注该年龄段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儿童青少年自杀的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少年身体姿态相关健康信念及健康知识掌握现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中国青少年对身体姿态的认知和知识储备现状。方法: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理论框架设计包含身体姿态健康信念和身体姿态健康知识的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选取6省(市)72所学校的3 51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5.0进行描述性分析、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1)身体姿态健康信念的所有维度得分均随学段上升而下降,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中,感知易感性得分分别为(27.32±4.28)分、(26.51±4.59)分、(25.87±3.68)分,感知严重性得分分别为(27.27±5.26)分、(26.30±5.44)分、(25.52±4.91)分,感知益处得分分别为(21.10±2.93)分、(20.57±3.19)分、(20.00±2.93)分,感知障碍得分分别为(24.18±5.24)分、(23.14±5.04)分、(22.63±4.51)分,自我效能得分分别为(24.64±3.19)分、(24.12±3.31)分、(23.58±3.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78.27,80.98,71.40,56.74,53.73,均 P<0.01)。(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好学生和城市学生感知易感性、感知严重性和感知益处得分高于其他学生(均 P<0.01)。(3)知识掌握方面,知识掌握较好、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占比分别为5.5%(193/3 513)、69.5%(2 440/3 513)和25.0%(880/3 513)。城市、乡镇、农村学生中,知识掌握较好学生占比分别为6.6%(961/1 461)、3.7%(39/1 043)和2.7%(27/1 009),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6.67, P<0.01);处境有利、处境中等和处境不利学生中,知识掌握情况较好学生占比分别为8.9%(87/974)、5.0%(80/1 595)和2.8%(26/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79, P<0.01)。 结论: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知识欠缺,对脊柱健康的风险因素认知不足,采纳健康行为面临明显障碍,需加强对高中生、乡镇和农村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学生的健康教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