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生童年期创伤与心理健康: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医学生童年期创伤与心理弹性、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心理弹性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3888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医学生童年期创伤发生率为30.8%,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不同生源地、有无留守经历和心理治疗(咨询)求助史的医学生童年期创伤、心理弹性和SCL-90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6.96,P<0.05);童年期创伤与心理弹性得分呈负相关(r=-0.31,P<0.05),与SCL-90得分呈正相关(r=0.38,P<0.05),心理弹性在童年期创伤与心理健康之间有中介作用(β=0.10,P<0.05).结论 童年期创伤经历越多的医学生,心理弹性越弱,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医学生童年期创伤对心理健康有直接预测作用,且受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调节,须重点关注农村地区、非独生子女、有留守和心理治疗(咨询)求助经历的医学生,提升其心理弹性水平,促进其心理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童年期不良经历与成年人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童年期不良经历(ACE)对成年后健康的影响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国内相关研究仍较少。本文对ACE的测量方法、其与成年人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关系和可能机制进行综述,发现国内外研究对ACE的测量范围不一,但目前的主要测量量表基本满足疾病预防的需求。绝大多数ACE类别会增加成年期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风险,且受到社会经济状况、年龄和性别等的影响,但有研究表明童年期经历饥荒却与高血压患病呈负相关。基于累积不平等理论,ACE的发生可导致个体生理功能损伤或采取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直接或间接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风险,但若因该经历而早亡则可能使关联方向逆转。我国仍需更多研究证明两者的关联及相关机制,并选择合理的ACE指标,为预防措施的提出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潜变量增长建模的乳腺癌癌因性疲乏发展轨迹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评价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CRF)的发展轨迹及相关预测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取使用潜变量增长建模研究的乳腺癌患者CRF轨迹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3月3日。由2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文献质量评价,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归纳。结果:纳入12项纵向研究,发现2~5条CRF轨迹分类;其中5项研究描述了基于严重程度的轨迹,4项研究报告了可变性趋势,3项研究深入至多维模式;确定了高疲乏组的预测因素,包括抑郁症状、睡眠障碍、焦虑、高体重指数、慢性压力、整体健康状况差、童年逆境、化疗、细胞因子sTNF受体-RⅡ、IL-1β和IL-10等。结论:使用潜变量增长建模发现了CRF相对、相似的异质性轨迹,部分因素的作用证据不尽一致,需要在更多样化的环境中进行验证和深入研究,并提高混合模型报告的规范性,以便为早期筛查和制订个性化干预策略提供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童年期居住环境卫生对农村居民中老年期慢性病患病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童年期居住环境卫生对农村居民中老年期慢性病患病的影响,并检验童年期健康状况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8年最新调查和2014年生命历程调查共同访问的12 506名农村居民数据,运用 χ2检验、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倾向评分加权法、负二项回归模型和KHB分析法进行分析。 结果: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相比童年期居住环境卫生较好的农村居民,童年居住环境卫生较差的中老年农村居民患哮喘风险提高23.7%( OR=1.237,95% CI:1.060~1.445),患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增加16.4%( OR=1.164,95% CI:1.006~1.347)、22.4%( OR=1.224,95% CI:1.083~1.383)和19.6%( OR=1.196,95% CI:1.103~1.296),患血脂异常和心脏病的可能性上升了26.6%( OR=1.266,95% CI:1.153~1.390)和13.6%( OR=1.136,95% CI:1.031~1.253)。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童年居住环境卫生较差的中老年农村居民患慢性病的数量比童年居住环境卫生较好的中老年农村居民多了0.176种,且童年期健康状况在其中起到7.143%的中介作用。 结论:童年期居住环境卫生与农村居民中老年期多种慢性病患病与否及患病数量存在统计学关联,且童年期健康状况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应重视农村居民居住环境的建设与管理,为儿童及青少年提供干净、卫生的成长环境,以促进农村居民的全生命周期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童年时期不良经历聚集性与中老年睡眠质量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童年不良经历(ACEs)聚集性与中老年睡眠质量的关联。方法:数据来自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CHARLS)2014年的生命历程调查和2015年的第3次全国随访调查,共纳入10 824名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根据其童年时期不良经历的数量,研究对象被分为0、1、2~3和≥4项ACEs四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不良经历聚集性与中老年时期不良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差的关联。结果:在10 824名研究对象中,男性5 211名(48.14%),年龄(60.83±9.06)岁;睡眠时长不良者6 131名(56.64%),睡眠质量较差者3 640名(33.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性别、年龄、现居住地、婚姻状况、教育水平、家庭年消费和成年期BMI、吸烟、饮酒和抑郁症状等混杂因素后,与0项ACE组相比,有2~3项ACEs和≥4项ACEs的研究对象在中老年时期出现不良睡眠时长的风险显著增加, OR(95% CI)值分别为1.26(1.12~1.41)和1.43(1.23~1.66);出现睡眠质量差的风险显著增加, OR(95% CI)值分别为1.28(1.12~1.46)和1.53(1.29~1.80)。 结论:童年时期的不良经历的聚集性可能会对中老年时期的睡眠时长和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与其童年期抚养人精神状况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了解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与其童年期抚养人精神状况的关系,为认知功能障碍重点人群的筛查与预防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取2014年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库中60岁及以上样本作为研究对象(n=6 991),利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评价我国老年人认知功能状况.应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检出率为16.08%.童年期抚养人精神状况越差(OR=1.03,P<0.05)的老年人患有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性越大.此外,男性、已婚、非农村户口、有社交活动、有轻度体力活动的老年人患有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性低;中龄、高龄、吸烟、轻度失能的老年人患有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性高.结论 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与其童年期抚养人精神状况具有显著关系.应加大对童年期曾暴露于抚养人不良精神状况的老年人认知功能状况的筛查与预防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对中老年认知功能影响的中介效应路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 童年经历对中老年健康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但其对中老年认知功能的影响效应及路径尚不明确.目的 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分析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对中老年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中老年认知功能的促进策略.方法 本研究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2、2020 年数据,构建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对中老年认知功能影响的中介效应路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各指标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034 位中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2.33±9.89)岁.其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得分为(0.000±0.797)分,个体受教育水平得分为(1.970±1.111)分,社会参与得分为(1.150±0.967)分,抑郁状况得分为(5.960±4.681)分,中老年认知得分为(0.000±1.000)分.童年社会经济地位与受教育水平、社会参与、中老年认知功能均呈正相关(P<0.05),与抑郁状态呈负相关(P<0.05).多重中介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年龄、性别、城乡、慢性病患病、医疗服务利用的情况下,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对中老年认知功能影响的直接效应不显著(β=0.054,t=1.400,P=0.162),受教育水平、社会参与、抑郁状况显著影响中老年认知功能(β=0.335,t=11.622,P<0.05;β=0.064,t=2.166,P<0.05;β=-0.019,t=-3.154,P<0.05).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受教育水平、社会参与在童年社会经济地位与中老年认知之间的简单中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95%CI=0.141~0.223;95%CI=0.001~0.019),受教育水平、社会参与的链式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95%CI=0.001~0.017),受教育水平、抑郁状况的链式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95%CI=0.001~0.008).结论 受教育水平是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中老年认知功能的资源路径;社会参与是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中老年认知功能的条件路径;抑郁状况是影响中老年认知功能的风险因素.应基于生命历程理论,从个人、家庭、社会多个层面关注童年期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制订中老年认知促进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问题性网络使用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问题性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PIU)发生率较前明显升高.本研究拟探讨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PIU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童年情绪障碍儿童青少年患者,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数据,采用中文版杨氏网络成瘾量表(IAT)评估患者PIU的严重程度.结果:PIU组与非PIU组患者在疾病类别、自身健康水平、体育锻炼、每周早饭次数、入睡困难、夜间多醒、师生关系、家庭经济情况、遭受网络欺凌、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精神障碍患儿共病PIU与较差的健康水平,较少的体育锻炼及每周早饭次数,较差的师生关系、睡眠质量及家庭经济状况,遭受过网络欺凌、既往存在自杀意念或行为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较差的自身健康水平、较差的师生关系是精神障碍患儿伴PIU的危险因素.结论:与不伴PIU的精神障碍患儿相比,伴PIU的患儿表现出更多的不良生活方式、睡眠质量欠佳、较多的行为障碍.而PIU的解决可能有效缓解精神障碍儿童的病情程度,同时为疾病预后带来一定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及冲动控制在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及冲动控制在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3年1 1月-2014年1月选取郑州市、贵阳市9704名在校城乡初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城镇4049名,农村5655名;初中5168名,高中4536名;男生4600名,女生5104名.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Barratt冲动性量表第11版分别测量童年期虐待、非自杀性自伤、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和冲动控制情况,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间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的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指标间的关联,自举(Bootstrap)程序和PROCESS软件检验各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结果44.6%的中学生曾有过童年期虐待经历,其中女生高于男生(45.9% vs.43.1%),初中生高于高中生(47.3% vs.41.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7.558和32.433,P<0.01);但童年期虐待检出率在户口所在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5%的中学生有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其中女生低于男生(37.1% vs 40.1%),初中生高于高中生(41.4% vs.35.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9.151和37.955,P<0.01).自评家庭经济状况中等的学生童年期虐待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检出率均低于自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较高的学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9.916和25.735,P<0.01).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以及冲动控制评分分别与童年期虐待评分和中学生自伤行为频率显著相关(P<0.01);控制性别、年级、城乡、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后,心理病理症状、消极应对方式和积极应对方式及冲动控制在两者关联中的中介作用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中介效应分别为33.41%、14.87%、0.49%和3.48%,四种中介因素的共同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2.24%.结论 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及冲动控制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联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减少心理病理症状、消极应对方式及冲动行为的发生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有童年期虐待中学生的自伤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认知情绪调节在农村孤儿童年期创伤经历与健康危险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农村孤儿的健康危险行为状况及其与童年期创伤、认知情绪调节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和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对56名农村中学在校孤儿和56名农村中学在校非孤儿进行了调查.结果 (1)孤儿在AHRBI的攻击暴力行为、违纪违法行为、自杀自残行为、吸烟酗酒行为、健康妥协行为、无保护的性行为等6个因子上得分[(1.67±0.64)分、(1.63±0.58)分、(1.53±0.67)分、(1.75±0.98)分、(2.33±0.59)分、(1.28±0.40)分]高于非孤儿[(1.44±0.36)分、(1.40±0.29)分、(1.31±0.36)分、(1.38±0.48)分、(2.12±0.43)分、(1.13±0.1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孤儿在CTQ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等4个因子上得分[(1.88±0.69)分、(1.62±0.72)分、(2.89±0.94)分、(2.33±0.45)分]高于非孤儿[(1.58±0.67)分、(1.31±0.57)分、(2.41±1.07)分、(2.06±0.6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孤儿在CERQ的自我责难和灾难化上得分[(12.34±4.41)分、(10.25±4.14)分]高于非孤儿[(10.86±2.42)分、(8.36±3.4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积极重新关注和积极重新评价上的得分[(11.27±3.50)分、(12.55±4.75)分]低于非孤儿[(12.63±3.54)分、(14.45±3.4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孤儿的认知情绪调节对童年期创伤和健康危险行为的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良好,积极与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15.41%、68.92%.结论 农村孤儿倾向于采取消极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与策略来应对童年期创伤,因而增加了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