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动处方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血流患者运动耐量、微循环及心理状态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运动处方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慢血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武威市人民医院104例冠心病慢血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予以运动处方干预.两组患者均干预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治疗前后心率(heart rate,HR)、氧脉搏(oxygen pulse,O2pulse)、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intake,VO2peak)、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峰值脉氧饱和度(peak 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peak)、运动耐量、峰值分钟通气量(peak ventilation,VEpeak)、最大运动负荷、灌注量、6 min步行距离(6-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及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评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LVEF、O2pulse、SpO2peak、VO2peak及VEpeak高于对照组,H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最大运动负荷、运动耐量、6MWD、灌注量高于对照组,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GSES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预后恢复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处方可改善冠心病慢血流患者血流微循环,恢复心肺功能、增强运动耐力,从而减轻消极情绪,增强自我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病人冠状动脉微血管阻力与心电图"6+2"现象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NOCAD)病人中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与心电图"6+2"现象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年 9月—2021年 6月因心电图提示 ST-T改变在山西省人民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结果符合 NOCAD的 92例病人,同期进行了 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按照心电图是否符合"6+2"现象分为"6+2"组(52 例)和非"6+2"组(对照组,40例).分别测量两组病人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3 支血管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并计算 3 支血管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比较两组 3支血管微循环阻力及平均微循环阻力的差异,分析"6+2"组心电图"6+2"现象与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的相关性,及临床因素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的影响.结果:"6+2"组 LAD、LCX、RCA及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2"组不同冠状动脉分支 LAD、LCX、RCA及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2"组病人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呈正相关(P<0.05).NOCAD病人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与心电图"6+2"现象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升高与 NOCAD病人心电图"6+2"现象呈正相关,微循环阻力升高水平受脂质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的激活、糖代谢异常等因素影响.心电图作为一种简单的临床无创检查,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有一定的评估、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心磁图特征性改变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前尚缺少省时、经济、敏感度高的辅助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的无创检查手段。该文介绍了两例CMD患者,均有典型的胸痛病史,一例通过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除外了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一例通过有创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二者心磁图均表现出TT段的多极化现象或极点分布异常,T波顶峰磁场角度大幅度偏转,提示有明显的心肌缺血。二者分别通过腺苷负荷灌注心脏磁共振成像、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值和微循环阻力指数确诊为CMD。提示心磁图或可用于辅助诊断CM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精神应激性心肌缺血发病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前关于精神应激性心肌缺血疾病的诊疗规范尚未建立。临床常见患者有症状,但是缺乏心肌缺血时刻的临床证据。随着围绕精神应激性心肌缺血和心血管不良结局密切相关主题的研究不断出现,冠状动脉微循环狭窄或冠状动脉微血管痉挛越来越引起重视。现以精神压力为切入点,分析精神应激性心肌缺血的发病情况和特点,从心肌炎症反应、血管收缩、内皮功能障碍、交感神经传导、遗传因素角度阐述其病理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发挥心肌灌注成像优势 推动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影像诊断与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OCA)很少能被正确诊断,临床误漏诊率高。无创影像学方法不仅可以检出其冠状动脉非阻塞性狭窄,负荷心肌灌注成像还可准确评估心肌微循环功能障碍或心肌缺血,但临床应用普遍受限。心血管影像医师应发挥心肌灌注成像在INOCA心肌异常诊断中的价值,提高INOCA的诊断准确度及检出率,推动INOCA相关临床研究的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微循环阻力指数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发病是斑块破裂,继之血栓形成,血管的急性闭塞导致的。有些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虽然通过血运重建治疗使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开通,但由于相关冠状动脉的微循环出现"无复流"现象,使近期和远期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增加;相反,有些AMI患者虽然相关冠状动脉仍闭塞,但其灌注区的心肌微循环却可由侧支循环得到灌注,使抬高的ST段下降,因此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疗过程中,冠状动脉微循环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应该是重要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冠状动脉微循环在心肌的血供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使用热稀释压力导管,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可以测得并量化微循环的功能,因此IMR是反映微循环的特异性指标。而且IMR不同于传统评估方法,有着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特异性高等多重优势。近年来关于IMR的研究突飞猛进,很多已知与STEMI有关的指标和IMR的相关性研究也不断发展。本文就目前有关STEMI患者中IMR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模态影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技术评价山羊动物模型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价值。方法:雌雄不限,按5~8月龄随机挑选实验用萨能奶山羊10只。麻醉后经股动脉选择性插管,于不同分支冠状动脉远端缓慢注入1 ml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混合液(含微球计数约1.14×10 6/ml),建立CMD动物模型。成功建模7 d后行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DECT-MPI)、SPECT心肌灌注成像(SPECT-MPI)、PET心肌灌注成像(PET-MPI)、心脏MR心肌灌注成像(CMR-MPI)影像学检查,之后处死实验动物行心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评估几种影像学方法评价CMD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应用ROC曲线评估几种影像学方法诊断CMD的价值。 结果:10只实验动物,3只死亡,其余7只成功完成造模并进行了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共评估119个心肌节段,证实有缺血心肌节段18个,正常心肌节段101个。以病理学为金标准,DECT-MPI、SPECT-MPI、PET-MPI诊断CMD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5.56%、98.02%,66.75%、98.83%,93.75%、97.68%;因MR检查操作时间长,要求麻醉时间长,仅有1只实验动物顺利完成了CMR-MPI检查,准确度为88.24%。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无创影像学评估CMD的大型动物建模方法。DECT-MPI、SPECT-MPI、PET-MPI、CMR-MPI在评估CMD具有较好的效能,几种无创影像学方法评估CMD各有优缺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aIMR评价宽胸气雾剂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3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前针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的干预手段有限,传统中医药在CMVD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临床效果。该文报道3例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微循环阻力指数(caIMR)评价芳香温通代表用药宽胸气雾剂治疗CMVD疗效的案例,为CMVD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循环障碍型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动物模型构建及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联合心肌灌注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微循环障碍型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OCA)动物模型,并探讨INOCA模型的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及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影像学特征。方法:12只巴马小香猪随机分为实验组(9只)和对照组(3只),实验组小香猪通过联合诱导高血脂、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构建微循环障碍型INOCA动物模型,并经冠状动脉造影和有创功能学检查验证该INOCA模型是否构建成功。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香猪行CT-MPI联合CCTA检查,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冠状动脉疾病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测量心肌灌注参数,包括静息和负荷状态下的心肌血流量(MBF)、心肌血容量(MBV)和有无心肌缺血。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及有创功能学检查明确实验组7只小香猪建模成功,另外2只死亡,对照组3只全部存活。CCTA证实所有实验组及对照组小香猪均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狭窄,且与冠状动脉造影一致。CT-MPI显示实验组小香猪静息和负荷状态下平均MBF值和MBV值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负荷状态平均MBF值和MBV值较静息态明显升高,而实验组负荷状态平均MBF值和MBV值较静息状态更低。结论:联合诱导高血脂+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可成功构建微循环障碍型INOCA模型,且该模型表现出符合INOCA定义的CT冠状动脉非阻塞性狭窄及心肌缺血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潜在中药预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疾病核心靶点,预测具有防治CMD作用的中药。方法:使用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取CMD相关靶点,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中MCODE插件提取子网络,利用cytoNCA插件提取子网络的核心靶点,采用Metascape在线平台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oremine Medical数据库进行靶点-中药匹配,对所获得的中药进行筛选,并统计其性味归经及功效分类。结果:共筛选出CMD相关靶点3 859个,获取5个子网络。提取MCODE1网络核心靶点,共获得IL-1β、IL6、TNF、STAT3、AKT1、ACTB、VEGFA、GAPDH、TP53、ALB 10个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核心靶点主要涉及基因表达的正向调控、转录的正向调控、DNA模板、基因表达的负调控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67条信号通路,主要包括AGEs-RAGE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等。10个核心靶点共关联880味中药,筛选后得到丹参、川芎、红花、赤芍、黄连、人参、麦冬、五味子、肉桂、莲子、蜘蛛香等36味中药。结论:本研究共预测出36味具有防治CMD作用的中药,为相关中药新药开发提供了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