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病人冠状动脉微血管阻力与心电图"6+2"现象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NOCAD)病人中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与心电图"6+2"现象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年 9月—2021年 6月因心电图提示 ST-T改变在山西省人民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结果符合 NOCAD的 92例病人,同期进行了 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按照心电图是否符合"6+2"现象分为"6+2"组(52 例)和非"6+2"组(对照组,40例).分别测量两组病人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3 支血管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并计算 3 支血管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比较两组 3支血管微循环阻力及平均微循环阻力的差异,分析"6+2"组心电图"6+2"现象与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的相关性,及临床因素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的影响.结果:"6+2"组 LAD、LCX、RCA及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2"组不同冠状动脉分支 LAD、LCX、RCA及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2"组病人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呈正相关(P<0.05).NOCAD病人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与心电图"6+2"现象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升高与 NOCAD病人心电图"6+2"现象呈正相关,微循环阻力升高水平受脂质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的激活、糖代谢异常等因素影响.心电图作为一种简单的临床无创检查,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有一定的评估、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心磁图特征性改变2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前尚缺少省时、经济、敏感度高的辅助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的无创检查手段。该文介绍了两例CMD患者,均有典型的胸痛病史,一例通过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除外了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一例通过有创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二者心磁图均表现出TT段的多极化现象或极点分布异常,T波顶峰磁场角度大幅度偏转,提示有明显的心肌缺血。二者分别通过腺苷负荷灌注心脏磁共振成像、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值和微循环阻力指数确诊为CMD。提示心磁图或可用于辅助诊断CM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大隐静脉桥血管退行性变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ELCA)对大隐静脉桥血管(SVG)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单臂研究,连续纳入2022年1至6月于北京安贞医院老年心血管病中心住院的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再次胸痛、冠状动脉造影证实SVG狭窄超过70%但未完全闭塞,拟对SVG病变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在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前使用ELCA对病变进行预处理,支架置入后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及术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测定。计算器械成功及手术成功率,其中,器械成功定义为ELCA系统成功通过病变;手术成功定义为于病变处成功置入支架。主要评价指标为PCI术后即刻IMR,次要评价指标为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PCI术后OCT测定的最小支架面积及支架膨胀率、手术并发症(4a型心肌梗死、无复流、穿孔等)发生情况。结果:共入选19例患者,年龄(66.0±5.6)岁,其中男性18例(94.7%)。距CABG时间为8(6,11)年,病变长度均>20 mm,均为桥血管体部病变,中位狭窄程度95%(80%,99%),置入支架长度(41.7±16.3)mm。手术时间为119(101,166)min,累计受照剂量为2 089(1 378,3 011)mGy,使用激光导管的直径均为1.4 mm,其最大能量均为60 mJ,最大频率均为40 Hz。器械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均为100%(19/19)。PCI术后IMR为29.22±5.95(范围:21.12~43.12)。ELCA及置入支架后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 P均>0.05),置入支架后所有患者的TIMI血流均为Ⅲ级。患者的cTFC在ELCA后(33.2±7.8)及置入支架后(22.8±7.1)均较术前(49.7±13.0)下降( P均<0.001)。最小支架面积为(5.53±1.36)mm 2,支架膨胀率为(90.0±4.3)%。无穿孔、无复流、4a型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发生。但术后高敏肌钙蛋白明显升高[(67.937±33.839)ng/L比(5.316±3.105)ng/L, P<0.001]。 结论:ELCA治疗SVG病变安全、有效,在保证支架充分扩张的同时,对微循环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微循环阻力指数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发病是斑块破裂,继之血栓形成,血管的急性闭塞导致的。有些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虽然通过血运重建治疗使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开通,但由于相关冠状动脉的微循环出现"无复流"现象,使近期和远期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增加;相反,有些AMI患者虽然相关冠状动脉仍闭塞,但其灌注区的心肌微循环却可由侧支循环得到灌注,使抬高的ST段下降,因此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疗过程中,冠状动脉微循环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应该是重要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冠状动脉微循环在心肌的血供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使用热稀释压力导管,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可以测得并量化微循环的功能,因此IMR是反映微循环的特异性指标。而且IMR不同于传统评估方法,有着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特异性高等多重优势。近年来关于IMR的研究突飞猛进,很多已知与STEMI有关的指标和IMR的相关性研究也不断发展。本文就目前有关STEMI患者中IMR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策略,可有效恢复病变血管血供从而降低死亡率,但部分患者术后无法达到有效再灌注,这主要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有关。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是反映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最有效的指标,已有多种IMR的测量方法应用于临床并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有多种药物被证明具有降低IMR的作用。本文将总结IMR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caIMR评价宽胸气雾剂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3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前针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的干预手段有限,传统中医药在CMVD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临床效果。该文报道3例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微循环阻力指数(caIMR)评价芳香温通代表用药宽胸气雾剂治疗CMVD疗效的案例,为CMVD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女性X综合征患者雌二醇水平及氧化应激状态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女性X综合征患者血清雌二醇(E 2)、氧化应激水平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的关系。 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女性X综合征患者120例,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压力导丝精确定位技术,测量并计算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根据IMR值将患者分为低IMR组和高IMR组,另外选择同期体检中心的40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检测3组受试者血清E 2、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 结果:高IMR组合并糖尿病比率高于对照组和低IMR组( P<0.05),低IM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高IMR组血清E 2、SO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低IMR组,血清IL-1、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低IMR组( P<0.05);低IMR组血清E 2、SOD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IL-1、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高IMR组和低IMR组患者血清E 2水平与IL-1、TNF-α水平呈负相关( P<0.05),与SOD水平呈正相关(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血清E 2水平降低、SOD水平降低、IL-1水平升高、TNF-α水平升高为女性X综合征患者冠脉微循环阻力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女性X综合征患者血清E 2水平降低是诱发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血清E 2水平降低导致机体在氧化应激状态时失去相应拮抗作用,可能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形成和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定量血流分数及其衍生指标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冠状动脉的功能学评价在冠心病诊断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定量血流分数(QFR)基于冠状动脉造影和计算流体力学进行血流储备分数(FFR)测定,定义为存在狭窄病变时某血管所供应心肌区域可获得的最大血流量与该区域正常情况下所能获得的最大血流量比值,评估狭窄对心肌供血的影响.相对于传统"金标准"FFR可更安全、高效、便捷地识别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性病变并提供预后指导,具有良好的诊断和预后效能,并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支架术后及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等特殊临床场景中.另外,QFR与SYNTAX评分、回撤压力梯度指数及微循环阻力指数等传统冠状动脉指标结合发展出功能丰富的衍生指标,为患者危险分层、病变模式及微循环阻力评估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血清长链非编码RNA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PCI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血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X染色体失活特异转录物(XIST)、小核仁RNA宿主基因1(SNHG1)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PCI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11月在上海医大医院行PCI的175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PCI后是否伴有CMD将其分为CMD组(n=63)和非CMD组(n=112).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冠状动脉生理学指标[血流储备分数(FFR)、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及血清LncRNA XIST、SNHG1.所有患者于PCI后6个月进行随访,记录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若患者发生MACE则判定为预后不良.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稳定型冠心病患者PCI后IMR与血清LncRNA XIST、SNHG1的关系;稳定型冠心病患者PCI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CMD组IMR、血清LncRNA XIST高于非CMD组,血清LncRNA SNHG1低于非CMD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稳定型冠心病患者PCI后IMR与血清LncRNA XIST呈正相关(r=0.525,P<0.001),与血清LncRNA SNHG1呈负相关(r=-0.515,P<0.001).175例患者中,预后不良61例,预后良好114例.预后不良者FFR、CFR、血清LncRNA SNHG1低于预后良好者,IMR、血清LncRNA XIST、CMD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FR、CFR、血清LncRNA SNHG1升高是稳定型冠心病患者PCI后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IMR、血清LncRNA XIST升高是稳定型冠心病患者PCI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清LncRNA XIST、SNHG1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PCI后发生CMD相关,且血清LncRNA XIST升高是稳定型冠心病患者PCI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血清LncRNA SNHG1升高是其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冠状动脉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预后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冠状动脉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coronary angiography-derived 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caIM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9月~2022年3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STEMI的患者541例.使用FlashAngio系统(苏州润迈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计算caIMR.按照住院或随访期间MACE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MACE定义为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再入院、非计划性血运重建.采用COX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探究 caIMR 对 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随访时间为1年,其中发生MACE 61例(11.28%).与非MACE组比较,MACE组患者有着更高的caIMR.多因素COX分析表明,caIMR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aIMR预测MACE的曲线下面积0.688,最佳截断值为25.3 U.caIMR加入到临床危险因素模型中后显著增加了模型的判别和重新分类能力;进一步将患者分为低caIMR组(caIMR<25 U,n=377)和高caIMR组(caIMR≥25 U,n=164).Kaplan-Meier曲线显示caIMR≥25 U患者预后更差.结论 caIMR是STEMI患者行PCI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caIMR≥25 U患者预后更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