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离辐射遗传效应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亲本电离辐射暴露引起的生殖突变可能通过跨代遗传诱发子代基因组不稳定、染色体畸变、性别比改变、肿瘤易感性增加等,严重者可增加后代出生缺陷的概率,大大加重遗传性疾病的负担。迄今为止,在许多物种中都能观察到电离辐射遗传效应的存在,但缺乏人类证据。本文旨在结合国内外研究,对目前辐射遗传效应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进行综述,并简要探讨遗传效应在人类中不显著的原因,为国内开展辐射遗传效应评估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出生单胎新生儿第二性别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辅助生殖技术中出生单胎新生儿第二性别比(secondary sex ratio,SSR)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生殖中心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出生的7020例单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的母亲年龄、授精方式、移植胚胎类型、移植胚胎期别等因素对单胎新生儿性别的影响。结果:在7020例新生儿中,男婴3730例,女婴3290例,总SSR为113∶100。体外受精( 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方式出生新生儿SSR明显高于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授精方式(121∶100比95∶100, P<0.001),其他因素对出生新生儿SSR无显著影响。分层分析中,在IVF组和ICSI组间除了母亲年龄≥35岁组、囊胚期胚胎移植组的IVF和ICSI出生的S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其余各组的IVF出生新生儿的SSR都高于ICSI(<35岁组: P<0.001;新鲜胚胎组: P=0.001;冻融胚胎组: P=0.003;卵裂期胚胎移植组: P<0.001)。在IVF组内和ICSI组内分析显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SSR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胎妊娠中授精方式对新生儿SSR产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OR=0.792,95% CI=0.712~0.881, P<0.001)。去除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胎妊娠中授精方式对新生儿SSR影响有统计学意义(a OR=0.793,95% CI=0.713~0.883, P<0.001)。 结论:授精方式是辅助生殖技术中影响出生单胎SSR的因素,IVF较ICSI可提高SSR比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滋养外胚层细胞活检对冻胚移植后妊娠早期血清β-hCG水平及围产期结局的影响:一项倾向评分匹配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中滋养外胚层细胞活检对冻融胚胎移植后妊娠早期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水平及围产期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冻融胚胎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助孕方式分为两组:PGT组308例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组802例。经1∶2倾向评分匹配后,得到PGT组300例和ICSI组571例。比较匹配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胚胎移植后第14天血清β-hCG水平及围产期结局,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分析滋养外胚层细胞活检对冻胚移植后妊娠早期血清β-hCG水平及围产期结局的影响。结果:匹配前PGT组女方年龄[(31.2±4.1)岁]明显高于ICSI组[(30.4±4.3)岁, P=0.007],PGT组抗苗勒管激素水平[(4.38±3.62)μg/L]及移植日内膜厚度[(9.1±1.6)mm]明显小于ICSI组[(4.87±3.78)μg/L, P=0.049;(9.6±1.6)mm, P<0.001];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匹配前后两组患者临床妊娠患者、早期流产患者及活产患者的胚胎移植后第14天血清β-hC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匹配前后两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及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经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是否行PGT对血清β-hCG水平没有影响( P=0.494),女方体质量指数及移植囊胚类型对β-hCG水平有影响(均 P<0.001)。两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胎膜早破发生率、前置胎盘发生率、剖宫产率、早产率、低出生体质量儿率、巨大儿率、性别比、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身长与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冻融胚胎移植前行滋养外胚层细胞活检不影响妊娠早期血清β-hCG水平,PGT不增加母婴不良并发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都市国产轮状病毒疫苗接种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成都市儿童国产轮状病毒疫苗接种情况,为优化我国轮状病毒疫苗接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导出成都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中登记在册的所有2012—2016年出生儿童接种信息,应用Excel 2013和SPSS 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6年出生儿童国产轮状疫苗首剂次接种率38.21%(461 729 /1 208 482)。2012—2016年出生儿童共计接种672 037剂次,其中男女性别比例1.062:1,城区接种百分比最高(309 742 /672 037,46.09%)。首剂次接种百分比最高,占所有接种剂次的68.71%(461 729 /672 037),第2剂、第3剂和第4剂分别占26.17%(175 853/672 037)、5.04%(22 854 /672 037)和0.09%(601/672 037)。首剂及时(2~6月龄)接种率仅7.67%(92 748 /1 208 482),首剂次接种高峰年龄为5~15月龄,第2剂、第3剂和第4剂接种年龄中位数分别为25月龄、34月龄和42月龄,各剂接种间隔多数为12个月。接种时间有明显季节规律,春夏季(3-8月)为接种高峰期。结论:成都市LLR接种率偏低,接种月龄偏大,对比其他种类口服轮状疫苗接种程序以及国内外专业意见,建议细化LLR(Lanzhou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products)免疫程序,以保证其接种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麻疹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调查麻疹患儿的人口学、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探讨儿童麻疹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的年龄≤18岁的麻疹患儿,收集其人口学、流行病学、临床与实验室检查资料,分析麻疹并发肺炎的特征。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并以多因素回归分析儿童麻疹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1 730例麻疹患儿,其中2014年423例(24.5%), 2015年437例(25.3%), 2016年856例(49.5%), 2017年10例(0.6%), 2018年4例(0.2%);男女性别比为2∶1;年龄为4 d至18岁,<3岁者1 572例(90.9%);居住地为农村者1 381例(79.8%);低出生体质量儿83例(4.8%);229例(13.2%)患儿在患麻疹前半年内有呼吸道疾病史;1 489例(86.1%)患儿未接种过麻疹疫苗。根据是否并发肺炎,将1 730例麻疹患儿分成肺炎组1 295例与非肺炎组435例。肺炎组呛咳发生率为56.8%(735/1 295),高于非肺炎组的40.9%(178/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2.770, P<0.01)。0.7%(12/1 730)的患儿病情危重,0.5%(8/1 730)的患儿死亡,均为肺炎组患儿。肺炎组患儿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10×10 9/L所占比例、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7×10 9/L所占比例、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CRP>8.2 mg/L所占比例、降钙素原、降钙素原>0.5 ng/L所占比例、血红蛋白<110 g/L所占比例、白蛋白<35 g/L所占比例均高于非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153、 χ2=47.239、 t=8.297、 χ2=41.176、 Z=-6.769、 χ2=40.131、 Z=-4.119、 χ2=19.284、 χ2=7.465、 χ2=18.356,均 P<0.01)。性别[比值比(odds ratio, OR)=1.316]、居住地为农村( OR=1.521)、年龄<3岁( OR=2.044)、出生体质量<2.5 kg( OR=2.014)、发病前有呼吸道疾病( OR=1.905)、未接种过麻疹疫苗( OR=1.591)、感染麻疹病毒后出现呛咳( OR=1.550),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7×10 9/L( OR=3.666)、C反应蛋白>8.2 mg/L( OR=1.871)、降钙素原>0.5 ng/L( OR=1.711)是儿童麻疹并发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儿童麻疹疫苗的接种工作。男性、来自农村、低出生体质量儿、患麻疹前有呼吸道疾病史、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麻疹患儿易并发肺炎,应给予特别的医学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辅助生殖技术中导致子代出生性别差异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不孕症夫妇拥有了自己的孩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0年,全球大约有500万婴儿经过ART治疗后出生。ART是否会对子代出生性别产生影响,会产生何种影响,至今尚不明确。而随着ART新生儿数量的增加,未来可能会对人口构成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已知的可能影响ART新生儿性别比的因素有:双亲年龄、授精方式、胚胎移植阶段(卵裂期/囊胚期)、移植胚胎类型(新鲜胚胎/冷冻胚胎)等,本文拟就目前已知可能影响ART新生儿性别比的因素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不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方式和移植不同发育阶段胚胎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 FET)周期中不同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RT)助孕方式和移植不同发育阶段胚胎对新生儿性别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 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CSI)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PGT)治疗并进行FET且成功分娩的患者和新生儿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助孕方式及移植不同发育阶段胚胎对新生儿性别的影响。 结果:①IVF-FET共898对夫妇(920个周期),1166名新生儿,出生性别比为106.7。移植桑葚期前、桑葚期或囊胚期胚胎,出生性别比逐渐增高(99.0,135.4,142.6),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ICSI-FET(含PGT)共415对夫妇(433个周期),555名新生儿,出生性别比为111.0。移植不同发育阶段胚胎,出生性别比(116.0、87.2、1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③PGT-FET共33对夫妇(33个周期),33名新生儿,出生性别比为153.8。移植IVF、ICSI或PGT解冻囊胚对出生性别比没有显著影响( P>0.05)。 结论:在FET周期中,采用IVF技术助孕,移植较晚发育阶段胚胎可能会增加出生性别比的风险;ICSI技术移植不同发育阶段胚胎或移植IVF、ICSI或PGT囊胚对新生儿性别没有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的辅助生育结局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的辅助生育结局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的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严重少弱精组,183例)和接受经皮附睾精子抽吸术(PESA)取精的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对照组,183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正常受精率、正常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优胚率、女方妊娠结局、新生儿结局及出生缺陷。结果:严重少弱精组的植入率、妊娠率、可利用胚胎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严重少弱精组的正常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均低于对照组,而正常卵裂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严重少弱精组的临床妊娠114例,分娩104例,而对照组的临床妊娠132例,分娩118例。两组的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双胎率等指标比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严重少弱精组患者中,单胎分娩76例,活产数为76例;双胎分娩28例,活产数为56例。对照组患者中,单胎分娩83例,活产数为83例;双胎分娩35例,活产数为70例。在单胎、双胎分娩周期中,两组的自然分娩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儿、性别比(男/女)方面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严重少弱精组患者的1例新生儿存在左外耳廓凹陷;对照组无出生缺陷新生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比于梗阻性无精子症者,严重少弱精子症者在新鲜胚胎移植中的可利用胚胎率、植入率、妊娠率偏低,但两组患者妊娠后和新生儿的情况无差异,到出生阶段是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发育阶段胚胎的质量对单胎活产第二性别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发育阶段胚胎的质量对单胎活产第二性别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进行胚胎移植后单胎活产的不孕症患者。分别分析卵裂期胚胎和囊胚的质量对单胎活产第二性别比的影响。本研究共纳入11 713例单胎活产患者,通过单因素分析和调整混杂因素后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发育阶段胚胎的质量对单胎活产第二性别比的影响。结果:男女双方年龄、男女双方体重指数、基础卵泡刺激素和雌二醇、男方吸烟、受精方式、取精方式、周期类型和移植胚胎个数与单胎活产第二性别比不相关( 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非优质囊胚出生的男性比例明显低于优质囊胚(调整混杂因素Ⅰ:a OR=0.73,95% CI为0.65~0.82, P<0.001;调整混杂因素Ⅱ:a OR=0.73,95% CI为0.65~0.82, P<0.001),卵裂期胚胎质量与单胎活产第二性别比不相关(调整混杂因素Ⅰ:a OR=0.99,95% CI为0.87~1.13, P=0.937;调整混杂因素Ⅱ:a OR=0.99,95% CI为0.87~1.13, P=0.899)。 结论:胚胎移植后单胎活产第二性别比与卵裂期胚胎质量不相关,与囊胚质量相关;优质囊胚出生的新生儿男性比例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大陆31省出生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分析中国大陆31省(不含港澳台地区)出生率差异,探究经济、政策、文化等典型因素对出生率的影响,为优化完善生育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及统计年鉴,收集各省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七普,六普、五普以此类推)出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数据,包括2020年各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汉族人口占比、生育旺盛期女性占比、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老年人口抚养比以及七普、六普、五普出生人口性别比等.构建多重线性回归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以偏决定系数(R2v)评价各因素对出生率的解释程度.对比泊松回归与多重线性回归结果差异,评价研究结果稳健性.结果 2020年中国大陆31省总出生率8.52‰,平均出生率8.60‰(标准差2.45‰),范围为3.76‰~13.90‰.省内出生率变异度较省际更小.经多重线性回归筛选,六普出生人口性别比、生育旺盛期女性占比与出生率显著正相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汉族人口占比与出生率显著负相关,模型决定系数0.767.六普出生人口性别比与出生率相关关系最强(R2v=0.570),生育旺盛期女性占比次之(R2=0.368).泊松回归结果与多重线性回归基本一致.结论 中国大陆各省出生率差别较大,变异系数超25%,最高出生率约为最低出生率的3.7倍.出生人口性别比、生育旺盛期女性占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汉族人口占比对出生率影响较大.从可干预的角度看,出生人口性别比与出生率相关性较强,提示营造重视生育的文化可促进出生率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