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房分流术研究进展及启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虽然心力衰竭(心衰)的药物和器械治疗均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心衰患者整体仍预后较差.心衰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为左心房压升高和肺淤血,既往研究表明降低左心房压可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预后,因此左心系统超负荷可能是心衰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心房分流术旨在制造一定程度稳定可控的左向右心内分流,将心衰患者失代偿的左心容量和压力负荷恢复至代偿状态,从而改善心衰症状及预后,目前全球范围内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已有数据表明心房分流术可降低心衰患者静息或运动时左心房压,改善肺淤血,提高患者活动耐量和临床心功能,但尚无研究证实其可以改善心衰再入院和死亡等临床终点事件.未来的研究重点在于筛选能从心房分流术中获益的心衰患者,明确心衰病因、右心功能和肺血管阻力可逆性的评估以及依据射血分数的心衰分型可能是筛选患者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单中心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初步评估基于射频切割的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组研究.2023年1-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连续入选5例符合标准的心衰患者,采用深圳佰特威心房分流导管行心房分流术.术前及术后即刻行右心导管测量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右心房压(RAP)、肺动脉压(PAP)、全肺阻力(TPR)、肺血管阻力(PVR)及肺/体循环血流量比(Qp/Qs);术后对患者进行90 d随访,完善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检查及心脏功能学评价指标.研究主要终点为手术成功;次要终点包括术后90 d临床成功、超声心动图变化、6 min步行距离(6MWD)变化、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调查(KCCQ)评分变化及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安全性终点为术后90 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实现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与术前相比,5例患者术后即刻PCWP均明显下降,手术成功率100%,术前和术后即刻RAP、PAP、TPR和PVR无明显变化.随访90 d后,4例患者存在持续的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且PCWP较基线明显减低,临床成功率80%.与术前相比,5例患者术后90 d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所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有所降低,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无明显受损;KCCQ评分、6MWD均有所提高,NT-proBNP水平均有所下降,NYHA心功能分级无明显变化.随访期内无死亡,无心衰再住院,无脑卒中相关不良事件,无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论 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可安全有效地改善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及心脏功能学评价指标,未来仍需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验证其临床长期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D-shant心房分流器用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短期结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评估单中心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植入D-shant心房分流器的短期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入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的12例接受经皮植入D-shant的HFrEF患者.使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腔大小和心室功能,同时收集右心导管测量的数据和患者临床指标,并将术后12个月的随访数据与D-shant植入前所搜集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的主要终点为随访期间发生的重大心脏、神经或肾不良事件.次要终点为功能状态的提升,包括心功能、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结果 对12例患者都成功使用D-shant实施了经皮心房分流术.术后即刻透视和超声心动图证实所有患者的D-shant定位准确、血流通畅.术后血流动力学评估显示,平均肺毛细血管楔压显著下降[(29.8±3.4)mmHg比(17.8±0.8)mmHg,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个月随访时,累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因1例患者接受心脏移植),左心房内径从(65.8±6.5)mm显著缩小至(48.0±4.5)mm(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临床心功能指标、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运动能力均有显著改善.结论 这项单中心研究发现,使用D-shant心房分流器对HFrEF患者实施经皮心房分流术是安全有效的.短期随访表明,分流管持续通畅,并且干预措施与改善功能状态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脾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预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早期分流道功能障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SWE)监测肝脏硬度及脾脏硬度(S-SWE)变化对于预测支架功能障碍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选取 2016 年 1 月—2022 年 9 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 40例,将术后 1个月内未发生功能障碍的 22例纳入支架通畅组,术后 1周未发生、术后1个月发生功能障碍的18例纳入支架功能障碍组.监测术前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肝脏硬度及S-SWE变化规律.结果 Mauchly检验显示数据符合球形分布(P>0.05).两组患者组内术前、术后肝脏硬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时间=0.003,F 时间×分组=0.842,F 组间=0.027;P均>0.05),S-SW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时间=51.249,F 时间×分组=30.676,F 组间=11.986;P均<0.01).进一步行事后两两比较,支架通畅组术前1 d、术后 1周、术后1 个月S-SWE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功能障碍组术后1周肝脏硬度较术前1 d下降(P<0.05),术后1个月肝脏硬度回升,与术前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两组S-SWE差值的绝对值(ΔS-SWE),ΔS-SWE(术后1个月-术后1周)、ΔS-SWE(术后1个月-术前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2、4.368,P<0.05).结论 定量测量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前后 S-SWE 并观察其变化趋势,有利于判断是否存在支架功能障碍、评价手术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脑积水可调压分流管分流术后硬膜下积液/血肿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脑积水可调压分流管分流术后硬膜下积液/血肿(SEHS)的临床资料,为术后随访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8月至2021年9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外科使用可调压分流管治疗脑积水患儿共102例,其中发生SEHS 16例。16例患儿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个月~13岁,平均2.5岁;总结这些患儿的年龄、临床表现、SEHS出现时间、治疗方式(单纯调压或联合钻孔引流)、预后情况等。调压治疗为每次调高10~20 mmH 2O(1 mmH 2O=0.009 8 kPa),间隔2~4周复查,如复查SEHS未减少,则建议调压联合钻孔引流治疗。 结果:16例患儿中,>3岁3例,≤3岁13例。11例为单纯调高压力治疗,5例需调高压力联合钻孔引流,且年龄均≤3岁。2例出现症状:1例为呕吐,另1例为头及肢体抖动;14例无症状。出现SEHS的时间距离分流手术时间:≤1个月者5例,均通过单纯调高压力治愈;>1~3个月者5例,2例需联合钻孔引流;>3~6个月者3例,1例需联合钻孔引流;>6个月者3例,2例需联合钻孔引流;5例需联合钻孔引流的病例SEHS出现时间距离分流手术的时间分别为1个月21 d、2个月7 d、4.5个月、7.5个月、25.0个月。出现SEHS的时间距离最近1次复查未出现SEHS的时间:≤1个月者7例,均通过单纯调高压力治愈;>1~3个月者5例,3例需钻孔联合调高压力治愈;>3个月4例,2例需钻孔引流联合调高压力治疗;需联合钻孔引流的病例SEHS出现的时间距离最近1次复查未出现SEHS时间分别为1个月14 d、2.0个月、3.0个月、7.0个月及8.0个月。16例患儿中因调压阀故障2例,其余病例均治愈。6例为单侧SEHS,SEHS量为11~75 mL,平均39.0 mL,均调高压力治愈;10例为双侧,双侧SEHS量共23~380 mL,平均158.2 mL。6例单侧SEHS中,5例为引流管置入侧。结论:儿童脑积水可调压分流管分流术后出现SEHS大多无症状,较少引起临床症状;SEHS大多发生在术后6个月以内,尤以3个月内为多,发生在1个月以内的SEHS均通过单独调高分流阀压力治愈。因此,在分流术后早期只需适当缩短随访时间,尽早发现SEHS,即可通过调压治愈SEHS,降低钻孔引流术的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精索内静脉-腹壁下静脉双flow-through超引流技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应用解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成人腹壁下血管穿过腹股沟区域时的直径、血流速度、血管位置、血管长度,为精索静脉曲张双flow-through超引流技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2023年7月至2023年11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对30例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成年男性进行B超检查,测量腹壁下静脉,腹壁浅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并进行文献查阅,查出腹壁下血管在腹股沟区域的走行及精索静脉曲张时的静脉管径及流速。并且在两具人体标本上进行精索内静脉-腹壁下静脉双flow-through超引流模拟手术,总结经验,得出较好的手术方法。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通过B超测得的腹壁下动脉直径[(2.3±0.2) mm]大于腹壁浅动脉[(1.4±0.2) mm, t=10.312, P<0.01],腹壁下静脉直径[(2.2±0.4) mm]大于腹壁浅静脉直径[(1.3±0.2) mm, t=5.533, P<0.01]。腹壁下动脉流速[(3.81±0.84) cm/s]小于腹壁浅动脉流速[(4.33±0.61) cm/s, t=-1.505, P>0.05],腹壁下静脉流速[(1.77±0.23) cm/s]小于腹壁浅静脉流速[(3.03±0.58) cm/s, t=-6.017, P<0.01]。 结论:精索静脉曲张腹壁下静脉双flow-through超引流技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广泛肝静脉闭塞性布加综合征TIPS术后肝脏体积及肝功能变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广泛肝静脉闭塞性布加综合征(BCS)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后肝脏体积及肝功能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因广泛肝静脉闭塞性BCS并发顽固性腹水行TIPS治疗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前、术后腹部CT/MRI资料,采用三维重建法测量肝脏体积,并记录同期肝功能指标,对比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肝脏体积以及肝功能。结果:29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21例,年龄(33.3±6.3)岁,TIPS手术均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2~3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与术前肝脏体积[(2 124.6±420.9)cm 3]比较,术后各个时间点的肝脏体积[1周:(1 926.3±372.3)cm 3;3个月:(1 480.6±183.1)cm 3;6个月:(1 461.9±153.0)cm 3;12个月:(1 469.3±148.5)cm 3]均显著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的肝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 P<0.05)。第3、6、12个月腹水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6.4%(27/28)、100.0%(28/28)、100.0%(28/28)。 结论:TIPS治疗广泛肝静脉闭塞性BCS的临床疗效满意,术后6个月肝脏体积维持平衡、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专家共识(2022年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是通过介入途径在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建立肝内分流道(图1),旨在降低门静脉压力 [1]。从TIPS成功治疗第1例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开始 [2],经过30余年的探索和改进(图1),该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门静脉高压及其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左室功能低下冠心病多中心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运用双桡动脉(RA)与左乳内动脉(LIMA)桥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治疗左室功能低下(左室射血分数≤40%)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15个省、自治区24家心脏中心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对左室功能低下冠心病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CABG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87例患者,男55例,女32例,年龄(57.5±9.1)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2例,糖尿病12例,周围血管病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轻度肾损害12例,升主动脉钙化3例。合并支架内狭窄者43例,左主干病变21例。术前左室射血分数(35.5±7.3)%,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5.5±2.6)mm。远端吻合口(3.2±0.9)个,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0.5±22.7)min,体外循环时间(113.4±19.2)min。二尖瓣置换32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三尖瓣成形5例;27例预防性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2例死于急性心力衰竭,手术死亡率2.3%(2/87)。术后房颤15例、脑卒中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后随访(39.5±7.7)个月,随访率100%,随访中无死亡,无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53.0±1.5)mm比(65.5±2.6)mm, t=9.51, P=0.02],左室射血分数提高[(45.2±3.3)%比(35.5±7.3)%, t=13.79, P=0.001];心绞痛分级术后亦有明显改善(≤2级者:98.8%比5.7%,χ 2=17.21, P=0.001)。共有62.4%(53/85)的患者于术后(30.5±7.4)个月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仅1例RA桥狭窄,通畅率98.8%。 结论:在选择合适的病例中,双RA与LIMA的全动脉CABG术治疗冠心病伴左室功能低下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体肺分流-分期手术在婴幼儿肺动脉发育不良型法洛四联症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体肺分流-分期手术对肺动脉发育不良型法洛四联症(TOF)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完成949例3岁以下TOF矫治手术,男546例,女403例;平均年龄13个月,平均体质量9.4 kg。一期矫治手术853例(根治手术组),体肺分流手术96例(体肺分流组)。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性别、年龄、体质量、经皮血氧饱和度(SPO 2);术前临床症状;术前和术后主肺动脉直径、McGoon比值、NAKATA指数、肺动脉环Z值、左心室舒张期末径等指标。 结果:全组患儿术后早期死亡28例(3.0%),根治手术组死亡比例(2.9%)与体肺分流组(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肺分流组患儿手术年龄[(0.95±0.56)岁对(1.09±0.59)岁]和体质量[(8.6±1.8)kg对(9.5±2.1)kg]均明显低于根治手术组;体肺分流组较根治手术组更易出现缺氧发作等临床症状(30.2%对19.7%);且SPO 2体肺分流组较根治手术组显著降低(0.75±0.09对0.85±0.09)。体肺分流组患儿较根治手术组肺动脉发育更差,体肺分流组McGoon比值(1.4±0.3对1.9±0.5)、Nakata指数[(124±43)mm 2/m 2)对(222±88)mm 2/m 2]和肺动脉环Z值(-4.3±2.6对-2.3±2.1)均显著低于根治手术组。但是体肺分流组较根治手术组在术后呼吸机辅助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体肺分流术前相比较,分流术后SPO 2由术前的0.75上升至0.83;主肺动脉直径由6.4 mm增至9.2 mm,McGoon比值由1.42增至1.83,Nakata指数由126.4 mm 2/m 2增至212.6 mm 2/m 2,肺动脉瓣环Z值由术前-4.3增至-2.4;分流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径也由术前的21.2 mm增至24.5 mm。 结论:对缺氧症状明显、肺动脉发育不良的小婴儿,体肺分流-分期手术安全、有效,不增加手术死亡。体肺分流可以显著改善氧和,提高根治手术年龄;还可以显著促进肺动脉及左心室的发育,降低跨环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