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3至8月由120转送至嘉兴大学附属医院嘉兴市第一医院急诊科的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前瞻性非同期对照研究方法,以2023年6至8月由120转送至本院的9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试验组,以2023年3 至 5 月由 120 转送至本院的 90 例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建立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前,当患者或家属呼叫急救车,院前急救人员将患者送达医院后,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与院内医护人员进行交接,预检护士接诊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并获取患者身份信息协助建卡挂号,同时院内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规范化处置;试验组建立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后,当患者或家属呼叫急救车,院前急救人员通过急救中心专用APP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生命体征、病情等级等)对应输入,并向目标网络医院推送相关信息,预检护士通过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接收急救车即将到达的信息,在急诊预检系统中获取院前提供的患者基本信息,提前进行建卡及预挂号,开通绿色通道,同时院内医护人员根据 120 医生评估的病情等级制定抢救方案.比较两组危重症患者完成建卡时间、预检护士完成分诊时间以及患者/家属对急诊就诊流程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危重症患者完成建立卡时间、预检护士完成分诊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完成建卡时间(min):1.3±0.3 比 2.6±0.4,预检护士完成分诊时间(min):1.1±0.3 比 3.5±0.7,均P<0.05],而患者/家属对急诊就诊流程的满意度明显提升[95.6%(86/90)比 86.7%(78/90),P<0.05].结论 建立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实现了院前院内数据传输,真正做到"病人未到,信息先行",有效缩短了危重症患者的预检分诊时间,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了抢救时机,提高了普通患者的预检分诊效率,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行动研究法的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基于行动研究法的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在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中的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聊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于2019年7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78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实施行为研究法构建下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前(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AP患者纳入对照组(常规护理,39例);将实施行为研究法构建下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后(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AP患者纳入观察组(行为研究法构建下绿色通道急救护理,39例),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情况、抢救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急诊抢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与抢救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抢救有效率94.87%(37/39)高于对照组76.92%(30/39)(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82%(5/39)低于对照组35.90%(14/39)( P<0.05);两组护理前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简表(WHOQOL-BRE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护理后WHOQOL-BREF各项评分均有上升( P<0.05),观察组护理后WHOQOL-BREF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行动研究法构建下绿色通道急救护理模式较常规护理救治AP患者可显著缩短急救时间、提升急救效果与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生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多学科诊疗模式急救系统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的急救系统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选取该院急诊收治的AMI患者8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40例)及观察组(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急诊常规性管理,观察组应用基于MDT模式的急救系统实施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效率、救治成功率及患者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院内分诊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检查报告判读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D-to-B)以及急诊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救治成功率及患者救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心脏不良事件及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MDT模式的急救系统应用在急诊AMI患者中可有效缩短患者救治时间,降低患者不良心脏事件,提高患者救治效果及救治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降阶梯思维预检分诊护理模式在呼吸衰竭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降阶梯思维预检分诊急救护理模式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无锡第五人民医院在2019年6月至2022年5月期间急诊科接收的90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和干预组(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对照组45例实施常规预检分诊急救护理模式,干预组45例实施降阶梯思维预检分诊急救护理模式,对两组急救效果、血气指标、急救成功率、住院死亡率、住院时间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干预组在预检分诊、急诊检查、急诊转手术、ICU时间等急诊消耗时间少于对照组( P<0.05);急救前,两组血气指标情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急救后,干预组在动脉血氧分压(PaO 2)、心率(HR)、氧合指数(PaO 2/FiO 2)、血氧饱和度(SaO 2)等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干预组在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死亡率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呼吸衰竭患者实施降阶梯思维预检分诊急救护理模式,助于提升患者急救效果,改善血气指标,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住院死亡率,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指导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急救护理措施,指导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救治所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救治结果及住院时间。结果:实施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后,指导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分诊时间、休克纠正时间、液体复苏达标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指导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指导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指导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1.11%,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75.56%,指导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指导组患者28 d预后痊愈率为86.67%、有效率为11.11%、死亡率为2.22%,对照组28 d预后痊愈率为75.56%、有效率为15.56%、死亡率为15.56%,指导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将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应用于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优质护理在提升门诊导医护理质量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提升门诊导医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在该院门诊患者中抽取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导医服务和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挂号与等待检查时间以及导医护理质量,分析两组护患纠纷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明显较高,且导医护理行为规范评分、导医分诊护理质量评分以及导医就诊服务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挂号时间、等待检查时间以及护患纠纷发生率均明显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优质护理在提升门诊导医护理质量中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JCI标准下的分诊与接诊方式对危重症急诊室患儿接诊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JCI标准下的分诊与接诊方式对危重症急诊室患儿接诊的影响。方法:选取无锡市儿童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行传统分诊、接诊的危重症急诊室患儿265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该院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行基于JCI标准下分诊、接诊的危重症急诊室患儿265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转运情况、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病死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就诊时间、转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JCI标准下的分诊与接诊方式应用于危重症急诊室患儿可有效提高接诊质量,优化治疗结局,提高家属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降阶梯思维在儿科危急重症患儿分诊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降阶梯思维应用于儿科危急重症患儿分诊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儿科危急重症患儿4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3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分诊,观察组采取降阶梯思维进行预检分诊。观察两组患儿在分诊准确率、患儿及家长满意度以及分诊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病情分级和分诊去向准确率,总满意度,在服务态度、治疗及时性、健康指导、安全性等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降阶梯思维运用于儿科危急重症患儿分诊中具有较高准确率,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抢救不良结果,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分时分级管理实现方舱医院批量新冠感染者高效应急救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灾害救援及急诊分诊理论,以四川援长春医疗队执行长春工人体育馆方舱医院(简称长春工体方舱)救援实践为例,介绍如何快速组建医生团队以实现批量患者的高效应急救治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横断面分析和前瞻性观察方法开展研究。横断面分析2022年4月支援长春工体方舱医院的四川医疗队医生的基本情况。工作量为2022年4月3月至28日在长春工体方舱的患者总数。在任务开始时、任务第1周、第3周利用五分评分法反映医生身心状态、压力状态和救援成就感。动静态分时舱内外联动排班和患者分级分区管理方案在方舱运行10 d时完成全部实施,对比方案实施前后医生查房效率和自评分变化,总结救援成绩。结果:承担长春工体方舱医院运维的四川援长春医疗队56名医生来自14家医院12个专业科室。在常规培训及分工基础上,通过动静态分时舱内外联动排班及基于信息化的患者分区分级管理措施的实施,批量患者入舱收治时间从每人(14.64±10.09)min缩短至(6.80±5.10)min( P<0.01),静态查房时段每位医生每小时可查看患者数从(28.50±12.26)人提高到(68.43±19.95)人( P<0.01),共收治患者1 293人,舱区零死亡、零事故、无轻症转重症。35名医生完成连续调查,措施实施前,医生身体状态评分略有下降,方案实施后趋势改善( P<0.01),方案实施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改善( P=0.03)、压力感受自评分降低( P<0.01)、职业成就感自评分提高( P<0.01),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根据方舱批量患者应急救治工作特点,对临时召集的医生团队进行基于舱内外联动机制的动静态分时排班和借助信息化技术的患者分级分区管理有利于提高救治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压力和风险暴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持续质量改进项目对急诊科护理管理质量、抢救效率和静脉血标本溶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项目对急诊科护理管理质量、抢救效率和静脉血标本溶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该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CQI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抢救效率、静脉血标本溶血率、护理管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接诊时间、分诊时间、检查时间、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静脉血标本溶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应用CQI项目,能有效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和抢救效率,降低静脉血标本溶血率,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