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治疗慢性颈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治疗慢性颈痛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sEMG)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慢性颈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传统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辅以颈椎姿势训练,观察组则辅以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集患者坐位时胸锁乳突肌sEMG信号,并对其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及时域指标振幅均方根值(RMS)进行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8±0.2)分]、NDI评分[(13.4±0.8)%]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6±0.3)分]、NDI评分[(17.4±1.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ND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部放松时RMS[(12.3±1.4)μV]、MF[(57.3±5.1)Hz]及颈部后伸时RMS[(23.3±1.7)μV]、MF[(49.2±4.3)Hz]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 P<0.05),对照组上述肌电指标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能有效减轻慢性颈痛患者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胸锁乳突肌抗疲劳能力及增强肌肉收缩功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男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脑网络动态功能连接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男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脑网络动态功能连接(dFNC)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因打鼾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睡眠门诊,经多导睡眠监测(PSG)诊断的男性OSA及鼾症患者共111例。收集一般资料,根据氧减指数(ODI)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鼾症组(ODI<5次/h,34例)、轻中度OSA组(5≤ODI<30次/h,43例)、重度OSA组(ODI≥30次/h,34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估认知功能,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估日间嗜睡状况。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血氧水平依赖序列(BOLD)信号数据并预处理,使用滑动时间窗法构建dFNC矩阵,通过k-均值聚类分析确定动态脑网络dFNC状态数目,使用三种参数[时间分数(FT)、平均停留时间(MDT)、转换次数(NT)]来表征dFNC状态的时间属性,比较组间dFNC状态时间属性的差异,进一步分析时间属性与PSG参数及MoCA、ESS评分等的相关性,并采用逐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dFNC状态时间属性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年龄(40.2±8.6)岁(25~65岁),3组患者间年龄、吸烟饮酒史及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通过k-均值聚类分析提取了3个脑网络dFNC状态:状态1:以视觉、感觉运动网络强连接为特征,出现频率为31.7%(4 611/14 541);状态2:以默认模式网络、注意网络等认知网络的强连接为特征,出现频率最低(22.1%,3 213/14 541);状态3:以全脑网络较弱的连接为特征,出现频率最高(46.2%,6 717/14 541)。重度OSA组状态2的FT[0.28(0.05,0.35)比0.39(0.26,0.53)]与MDT[8.20(4.35,12.54)比 11.68(8.50,16.69)]均低于单纯鼾症组(均 P<0.05),3组间状态1和状态3的时间属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状态2的FT、MDT与患者的体质指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ODI、最低血氧饱和度相关(FT: r值分别为-0.218、-0.230、-0.249、0.198;MDT: r值分别为0.269、-0.253、-0.265、0.209,均 P<0.05),与MoCA评分、ESS评分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ODI是状态2时间属性的影响因素(FT:β=-0.225,95% CI:-0.227~-0.223;MDT:β=-0.241,95% CI:-0.289~-0.195)。 结论:OSA患者存在特定脑网络dFNC状态时间属性的改变,并与夜间低氧参数相关,这可能是OSA患者脑功能损伤的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单中心FS-LASIK术中前房气泡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LASIK(FS-LASIK)术中前房气泡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及对手术效果和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2年2月至2017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二医院眼科屈光中心自愿接受FS-LASIK且术前常规检查确认为符合手术适应证的患者1?379例(2?749眼),将发生前房气泡患者的气泡眼作为观察组,将患者对侧未发生前房气泡的眼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术中发生前房气泡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等效球镜度(SE)、角膜直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眼压等手术前后相关参数。采用定量数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1?379例(2?749眼)患者中25例(27眼)发生前房气泡,发生率0.98%。术中观察发现气泡均由房角移动至瞳孔区,鼻侧12眼(44%)、颞侧9眼(33%)、下方4眼(15%)、上方2眼(7%)。Ⅰ级前房气泡16眼(59%)、Ⅱ级10眼(37%)、Ⅲ级1眼(4%),Ⅲ级气泡影响自动识别跟踪,需在手动跟踪模式下完成准分子激光切削。术中观察还发现在进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基质切削时气泡在前房内发生了较高频率的振动。观察组(23眼)与对照组(23眼)比较,角膜直径、曲率、厚度及前房深度、眼压、术前SE、术后SE、术前BCVA、术后UCVA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发生前房气泡的患者(25例)角膜直径[(11.11±0.31)mm]与未发生前房气泡的患者(1?354例)角膜直径[(11.51±0.33)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8, P=0.003)。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分组=2.486, P分组=0.022),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时间=1.342, P时间=0.260)。六角形角膜内皮细胞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分组=0.469, P分组=0.497),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5.966, P时间=0.004)。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分组=0.106, P分组=0.746),组内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21.248, P时间<0.001)。 结论::前房气泡的产生可能受到术者个人因素、患者种族差异、设备类型、角膜直径、角膜瓣直径、小梁网位置、pocket深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气泡可能经小梁网逆行进入前房,致角膜内皮细胞损害。降低前房气泡发生率,可有效提高术后视觉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压氧联合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9例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联合组采用高压氧联合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在术后7、14、90、180 d对患者进行住院或门诊随访。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并计算临床优良率。采用简化马克吉尔疼痛问卷(SF-MPQ)评估患者不适程度。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10的表达水平。应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水平。记录2组患者术后咀嚼肌无力、面部感觉减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VAS、SF-MPQ评分均明显降低( P<0.01);联合组治疗后7 d和180 d VAS、SF-MPQ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联合组治疗后14 d和180 d临床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7、14、90 d咀嚼肌无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联合组患者在治疗后14、90 d面部感觉减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FN-γ水平明显升高,IL-4、IL-10和NSE水平明显降低( P<0.01);联合组患者治疗7 d后血清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L-4、IL-10和N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高压氧联合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起效快、维持时间长,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及不适程度,并能降低患者面部感觉减退程度和咀嚼肌无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前庭性偏头痛患者顶叶岛盖2功能连接异常的静息态fMRI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与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woA)患者静息态功能连接之间的差异,以推断VM发病可能的神经影像学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0例VM患者作为试验组(男6例,女24例,平均年龄38.3岁),26例MwoA患者作为对照组(男7例,女19例,平均年龄35.5岁)。收集全部患者性别、年龄、教育年限、病程、发作频率等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头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头痛影响测试问卷(Headache Impact Test-6,HIT-6)、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问卷(Migraine Disability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MIDAS)资料。VM患者同时还接受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头晕VAS及日常活动前庭功能障碍等级量表(Vestibular Disorders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VADL)评估。所有患者均接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以双侧顶叶岛盖2(Parietal opercular 2,OP2)和双侧初级视觉皮层(Primary visual cortex,V1)为感兴趣区,计算OP2及V1与全脑其他区域的功能连接在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针对显著差异脑区,提取试验组患者每例被试功能连接z值,将功能连接z值与患者临床特征进行Pearson偏相关分析。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M组和MwoA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教育年限、病程、发作频率及MoCA、HAMA、HAMD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VM患者头痛VAS、HIT-6及MIDAS评分显著低于MwoA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和MwoA患者相比,VM患者左侧OP2与双侧楔前叶、左侧丘脑之间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强,右侧OP2与左侧丘脑、右侧前扣带回之间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强, P值均<0.05(错误发现率校正)。相关分析发现,左侧OP2与左侧楔前叶之间的功能连接与VM患者眩晕障碍程度(DHI评分)显著正相关( P=0.007, r=0.480),右侧OP2与左侧丘脑之间的功能连接与VM患者的病程显著正相关( P=0.015, r=0.439)。 结论:VM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前庭、疼痛、视动网络功能连接异常有关,这些神经通路的异常很可能是VM发病重要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Bárány协会诊断标准的运动病患者半规管与耳石重力通路功能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Bárány协会诊断标准纳入的运动病(MSD)患者半规管与耳石重力通路功能改变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22年3至8月招募的20例MSD患者(MSD组)及20名性别、年龄相匹配,无MSD病史的健康对照(对照组),在航天中心医院完成研究。所有受试者均完成运动不耐受易感性问卷简版(MSSQ-short)、运动不耐受评估问卷(MSAQ),完善基于半规管功能的双温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和耳石重力通路功能的主观视觉垂直/水平(SVV/SVH)、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的功能评价,分析MSD患者前庭功能改变情况,并进一步探讨MSD可能的发病机制。结果:每组20例受试者中,男9例,女11例;MSD组年龄(26.9±3.9)岁,对照组年龄(27.0±3.4)岁。MSD组MSSQ-short得分[27.0(22.5,38.8)分比1.2(0,3.2)分, P<0.001]和MSAQ得分[70.1(54.5,78.1)分比11.8(11.1,13.9)分, P<0.001]均高于对照组。半规管功能评价结果显示,MSD患者双温试验不耐受的发生率(60.0%,12/20)高于对照组(20.0%,4/20)( P=0.010)。耳石重力通路评价结果显示,SVV、SVH、颈性VEMP(cVEMP)异常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MSD组眼性VEMP(oVEMP)异常率(55.0%,11/20)高于对照组(10.0%,2/20)( P=0.002),其中P1波潜伏期较对照组延迟[(18.4±1.2)ms比(17.6±0.8)ms, P=0.018]。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oVEMP的P1波潜伏期与MSSQ-short( r=0.486, P=0.002)、MSAQ( r=0.391, P=0.015)得分及双温不耐受症状持续时间( r=0.377, P=0.004)均呈正相关。 结论:MSD患者存在半规管刺激的高敏及耳石器潜伏期延迟受损,提示半规管和耳石器功能“分离”现象,可能参与MSD感觉冲突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期重点号内容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述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多组学研究进展及展望》回顾了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宏基因组等多组学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其在OSA预防和个体化精准医学中的应用前景。论著《不同患病程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药物诱导睡眠下颏舌肌肌电的特征分析》分析比较了3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OSA患者清醒、入睡初期以及睡眠状态下颏舌肌(GG)随腔内负压变化的活性差异及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提示,OSA患者睡眠期间GG活性与患病严重程度(呼吸事件频次)相关,尤其在中度以上OSA患者,GG活性与对应腔内负压刺激存在不协调的表现,这可能是导致OSA加重的机制之一。论著《倒刺线软腭咽侧悬吊咽成形(BRP)联合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PPP)治疗OSAHS患者疗效分析》对比了单纯H-UPPP手术组与H-UPPP+BRP联合手术组的手术有效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示,与单纯H-UPPP手术组相比,H-UPPP+BRP组手术有效率较高(70.8%vs.48.9%),但术后3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后6个月咽部异物感发生率较高。论著《OSA患者肾胺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2576178和rs10887800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睡眠中心基因库中3 570例疑似OSA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单个rs2576178和rs10887800变异与OSA人群高血压无明显相关性,但2个多态性位点的协同效应与OSA患者高血压的发病风险相关。论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2型糖尿病:一项双向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探讨了OSA与2型糖尿病的因果关系。该研究结果支持OSA是T2D发病的危险因素,但并未发现T2D对OSA发病有显著影响,提示在OSA患者中积极进行血糖监测与糖尿病筛查可能有利于T2D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学术讨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手术适应证评价:举例解读TCM评分(三)》通过病例分析的形式,结合个性化因素的分析,解读TCM评分系统应用,探讨TCM17~22分患者的手术机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高压氧治疗慢性偏头痛52例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高压氧(HBO)治疗慢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临沂市中心医院疼痛科收治的慢性偏头痛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52)和研究组( n=52)。对照组依据病情程度予以口服氟桂利嗪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HBO治疗。分别在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记录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头痛程度、发作频率、单次持续时间及止痛药使用次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上述3个时间点的疼痛程度;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采用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浆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β-内啡肽(β-EP)的含量。 结果:研究组患者疗程结束时、疗程结束后1个月的VAS评分、头痛发作频率、头痛单次持续时间、止痛药使用次数较对照组对应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或减少( P<0.05);研究组患者疗程结束时、疗程结束后1个月的PSQI评分及MSQ中情感功能、功能丧失、功能限制评分与对照组对应的时间点比较均明显降低( P<0.05)。研究组患者疗程结束时、疗程结束后1个月较对照组对应的时间点血浆5-HT及β-EP含量均明显升高,CGRP含量降低( P<0.05)。 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HBO治疗慢性偏头痛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慢性偏头痛的复发具有预防作用,且持续性较好。其主要机制是通过调节机体血浆或脑脊液中致痛因子5-HT、CGRP、β-内啡肽含量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次级视觉皮层组织病理学改变和神经元钙活动增强参与微波辐射致焦虑样行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阐明微波辐射对焦虑样情绪行为以及次级视觉皮层组织结构和神经元钙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C57BL/6N小鼠36只,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微波辐射组,其中单纯行为学检测对照组8只,辐射组7只;光纤记录结合行为学实验对照组8只,辐射组7只;苏木素-伊红(HE)染色每组各3只。采用中心频率9.875 GHz,平均功率密度12 mW/cm 2的X波段高功率微波模拟源,辐射15 min,建立微波辐射动物模型。利用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检测微波辐射后小鼠焦虑样情绪行为改变。采用HE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微波辐射对次级视觉皮层组织形态学结构的影响。基于遗传编码钙成像技术,通过光纤记录结合旷场、高架十字迷宫行为学范式,检测次级视觉皮层V2M区神经元钙活动变化。 结果:微波辐射后,辐射组小鼠探索旷场中央区域次数及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次数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24、3.10, P<0.05);辐射组小鼠次级视觉皮层部分神经元变性、凋亡,主要表现为核固缩深染,胞体皱缩,血管周间隙略增宽。光纤记录结合行为学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后小鼠探索旷场中央区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5, P<0.05);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时辐射组对照组和辐射前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 t= -2.77、-3.41, P<0.05)。次级视觉皮层神经元钙活动均显著增强。 结论:微波辐射可导致焦虑样行为发生以及次级视觉皮层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次级视觉皮层神经元钙活动增强是微波辐射致焦虑样行为改变的重要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ALFF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改变,探讨其可能存在的神经影像学机制.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4例LDH患者,选取3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及27例健康对照(health control,HC)作为对照组.对LDH组及CNLBP组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日本骨科学会评分表(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LDH组、CNLBP组及HC组均接受rs-fMRI扫描,比较三组间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差异,提取LDH组与CNLBP组差异脑区的ALFF值与VAS、ODI、JOA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LDH组和CNLBP组在VAS评分间无差异,在ODI、JOA评分间存在差异,LDH组腰椎功能障碍更明显.三组间ALFF值改变的脑区为双侧距状裂周围皮层/楔叶、左侧丘脑(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5,团块水平P<0.01).两组间比较:与HC组相比,LDH组在双侧距状裂周围皮层/楔叶的ALFF值减低,在左侧丘脑的ALFF值增高,CNLBP组在双侧距状裂周围皮层/楔叶的ALFF值减低,未发现ALFF值增高的脑区;与CNLBP组相比,LDH组在左侧丘脑的ALFF值增高,未发现ALFF值减低的脑区.相关性分析示LDH组和CNLBP组差异脑区的ALFF值与VAS、ODI、JOA评分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LDH存在与CNLBP共有及特异的疼痛中枢调节机制,左侧丘脑功能活动强弱变化可能是LDH的中枢机制的重要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