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刺联合通痹益脑汤治疗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针刺联合通痹益脑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2年2月眉山市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78例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开放随机、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通痹益脑汤治疗。2组均治疗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患者智力水平,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探测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血流速度,采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7%(37/39)、对照组为76.92%(30/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9, P=0.023)。治疗后,观察组眩晕头晕[(1.05±0.12)分比(2.14±0.74)分, t=9.080]、胸闷恶心[(0.97±0.10)分比(2.06±0.61)分, t=11.01]、唇甲紫绀[(1.07±0.88)分比(2.55±0.70)分, t=8.22]、肌肤甲错[(0.85±0.22)分比(2.02±0.84)分, t=8.42]积分及总分[(3.94±1.32)分比(8.77±2.89)分, t=9.49]低于对照组( P<0.01);MMSE[(26.39±2.20)分比(24.20±2.37)分, t=4.01]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37.55±3.61)cm/s比(33.50±2.96)cm/s, t=5.42]、左椎动脉[(34.27±4.87)cm/s比(30.58±3.74)cm/s, t=3.75]、右椎动脉[(38.74±5.21)cm/s比(35.17±4.54)cm/s, t=3.23]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 P<0.01);血浆黏度[(1.32±0.19)mPa?s比(1.45±0.21)mPa?s, t=20.28]、全血低切黏度[(8.71±0.35)mPa?s比(8.97±0.38)mPa?s, t=3.14]、全血高切黏度[(5.41±0.39)mPa?s比(5.92±0.43)mPa?s, t=5.49]低于对照组( 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2%(11/39)、对照组为20.5%(8/3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63, P=0.429)。 结论:针灸联合通痹益脑汤可有效维持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脑血流量,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氟桂利嗪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抚矿总医院收治的90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独使用氟桂利嗪进行治疗的45例患者为对照组,在使用氟桂利嗪基础上联合尼莫地平进行治疗的45例患者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均低于治疗前( P<0.05),且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持续时间缩短,发作次数减少(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氟桂利嗪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偏头痛发作频率及偏头痛发作时疼痛程度,且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建议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盐酸氟桂利嗪联合电针治疗偏头痛患者的疗效及相关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盐酸氟桂利嗪联合电针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患者的疗效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每晚睡前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电针治疗,每日治疗1次,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周。于治疗前、治疗后记录对比2组患者偏头痛缓解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同时检测2组患者血清中5-羟色胺(5-HT)、血管内皮素-1(ET-1)及降钙素基因相关酶(CGRP)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33%, P<0.05)。治疗后2组患者偏头痛相关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以观察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 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中ET-1、CGRP含量均明显下降,5-HT含量均明显升高,并且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以观察组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盐酸氟桂利嗪联合电针治疗能显著改善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患者头痛相关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ET-1、CGRP含量、增加5-HT含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氟桂利嗪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8年1-12月在余姚市人民医院治疗的偏头痛患者8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 n=44)和观察组( n=44),对照组予以氟桂利嗪单药治疗,观察组予以氟桂利嗪联合卡马西平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简明36项健康问卷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评分以及主要脑动脉血流速度。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91%比72.73%,χ 2=5.437, 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91%比11.36%,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F-36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生理机能:(86.15±8.24)分比(93.78±9.73)分,生理职能:(67.15±12.96)分比(87.93±13.78)分,躯体疼痛:(59.59±15.75)分比(73.25±18.34)分,一般健康状况:(58.92±14.83)分比(69.12±17.93)分,精力:(64.98±15.45)分比(72.48±16.78)分,社会功能:(78.62±14.91)分比(87.26±15.72)分,情感职能:(60.25±18.45)分比(69.12±15.72)分,精神健康:(74.91±16.45)分比(87.12±17.93)分]、脑动脉血流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大脑前动脉:(57.12±8.94)cm/s比(52.73±9.02)cm/s;大脑中动脉:(75.82±11.92)cm/s比(63.09±11.25)cm/s;大脑后动脉:(49.87±10.64)cm/s比(45.10±9.25)cm/s;椎动脉颅内段:(46.20±4.02)cm/s比(44.12±4.03)cm/s;基底动脉:50.10±6.95)cm/s比(46.52±7.21)cm/s],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969、7.287、3.748、2.908、2.181、2.645、2.427、3.329、2.293、5.152、2.244、2.424、2.371,均 P<0.05)。 结论:氟利嗪联合卡马西平能够显著提高偏头痛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脑动脉血流速度,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肠-脑轴"角度的氟桂利嗪所致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从"肠-脑轴"角度探讨氟桂利嗪所致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IP)的发病机制。方法:30只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与氟桂利嗪组,每组15只。空白对照组小鼠给予0.1 mL 50%聚乙二醇400+50%生理盐水混合液灌胃,1次/d、持续2周;氟桂利嗪组小鼠给予浓度6 mg/mL氟桂利嗪+50%聚乙二醇400+50%生理盐水混合液灌胃,每日剂量30 mg/kg,1次/d、持续2周。2组小鼠均于开始给药后第1、3、5、10、14天时记录体质量,于第14天时进行转棒实验以评估运动功能,并留取小鼠粪便行16s RNA测序以观察肠道菌群情况,给予伊文思蓝溶液灌胃检测肠道转运功能,随后处死小鼠,取其脑组织、肠组织并制备成匀浆或冰冻切片,应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黑质中多巴胺能神经元表达情况,应用RT-qPCR法检测黑质中炎性因子表达情况,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肠上皮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开始给药后第1、3、5、7、10、14天时氟桂利嗪组小鼠的体质量比(与给药前体质量的比值)均明显更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氟桂利嗪组小鼠的转棒停留时间明显缩短,跌落时转棒转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氟桂利嗪组小鼠黑质中酪氨酸羟化酶蛋白水平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氟桂利嗪组小鼠黑质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升高(1.00±0.00 vs. 2.79±0.83;1.00±0.00 vs. 3.39±1.37),肠道依文思蓝推进率明显降低(80.67%±4.51% vs. 50.67%±6.03%),结肠上皮组织中ZO-1、Claudin-5表达明显降低(27.01±1.41 vs. 16.32±2.83;37.00±2.80 vs. 24.52±2.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空白对照组与氟桂利嗪组小鼠共同存在576种肠道菌群,空白对照组单独存在744种,氟桂利嗪组单独存在634种。基于加权UniFrac距离的主成分分析测量β多样性,2组小鼠的肠道菌群明显分离(PCoA1为39.88%,PCoA2为30.69%)。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氟桂利嗪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在门水平上以厚壁菌门、疣微菌门为优势菌群,在科水平上以拟杆菌科、毛螺球菌科、阿克曼氏菌科最常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氟桂利嗪组小鼠肠道菌群中阿克曼菌属、乳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氟桂利嗪可能通过引起肠道菌群结构紊乱,并基于"肠-脑轴"诱发神经炎症,从而导致DIP发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高压氧治疗慢性偏头痛52例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高压氧(HBO)治疗慢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临沂市中心医院疼痛科收治的慢性偏头痛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52)和研究组( n=52)。对照组依据病情程度予以口服氟桂利嗪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HBO治疗。分别在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记录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头痛程度、发作频率、单次持续时间及止痛药使用次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上述3个时间点的疼痛程度;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采用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浆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β-内啡肽(β-EP)的含量。 结果:研究组患者疗程结束时、疗程结束后1个月的VAS评分、头痛发作频率、头痛单次持续时间、止痛药使用次数较对照组对应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或减少( P<0.05);研究组患者疗程结束时、疗程结束后1个月的PSQI评分及MSQ中情感功能、功能丧失、功能限制评分与对照组对应的时间点比较均明显降低( P<0.05)。研究组患者疗程结束时、疗程结束后1个月较对照组对应的时间点血浆5-HT及β-EP含量均明显升高,CGRP含量降低( P<0.05)。 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HBO治疗慢性偏头痛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慢性偏头痛的复发具有预防作用,且持续性较好。其主要机制是通过调节机体血浆或脑脊液中致痛因子5-HT、CGRP、β-内啡肽含量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急性脑病为主要表现的儿童偏瘫型偏头痛五例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以急性脑病为主要表现的偏瘫型偏头痛的临床特征、遗传学特点及诊疗,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5例以急性脑病为主要表现的偏瘫型偏头痛患儿的临床病例及随访资料。结果:5例患儿中男3例、女2例,年龄9.7(3.9~12.7)岁,发病年龄7.0(2.1~12.7)岁。5例患儿高峰期症状均有嗜睡、昏迷等脑病表现,其他临床表现包括头痛、视觉异常、偏瘫、失语、抽搐和发热等,高峰出现时间在病程第2~6天。发病前2例有轻度头外伤,2例有既往类似病史。5例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表现为半侧或部分大脑皮层肿胀及皮层下白质弥散受限,3例合并小脑萎缩。5例患儿均经对症治疗,其中2例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均恢复到基线水平,1例头颅磁共振成像示遗留病灶区萎缩改变。5例患儿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提示均为CACNA1A基因变异,1例为新生变异,1例遗传自无先兆偏头痛的母亲。诊断明确后5例患儿均长期口服氟桂利嗪,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22(7~29)个月,至末次随访5例患儿均未再发肢体无力或脑病表现。1例仍有间断头痛,偶有一过性右侧肢体麻木。结论:偏瘫型偏头痛重度发作除表现为头痛、偏瘫、失语、视觉异常等,常伴随意识障碍。多数短期内完全恢复,极少数恢复缓慢,遗留脑萎缩、认知障碍甚至死亡。以CACNA1A基因变异为最常见。氟桂利嗪可预防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麻黄附子细辛汤结合平衡针刺法治疗偏头痛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麻黄附子细辛汤结合平衡针刺法治疗偏头痛阳虚寒凝证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择2021年3月-2022年5月本院91例偏头痛阳虚寒凝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45例与中西医结合组46例。西药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中西医结合组在西药组基础上结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平衡针刺法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VAS量表评估头痛程度,头痛影响测试问卷-6(HIT-6)评估头痛对生活的影响程度;采用荧光分光法检测5-羟色胺(5-HT)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记录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2.22%(37/45)、中西医结合组为95.65%(44/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0, P=0.041)。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头痛欲裂、喜裹头、小便清长、四肢发冷积分低于西药组( t值分别为18.49、22.29、21.31、27.49, P<0.01),VAS、HIT-6评分低于西药组( t值分别为23.20、9.33, P<0.01)。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5-HT[(98.34±6.23)μg/L比(85.23±4.21)μg/L, t=11.74]水平高于西药组( P<0.01);CGRP[(11.24±1.99)ng/L比(15.22±2.52)ng/L, t=8.37]水平低于西药组( P<0.01)。治疗期间,西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1/45)、中西医结合组为2.17%(1/4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结合平衡针刺法可有效改善偏头痛阳虚寒凝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龙生蛭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龙生蛭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的200例气虚血瘀型眩晕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龙生蛭胶囊治疗,两组均维持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0%与85.0%,P<0.05).治疗后,两组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后研究组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龙生蛭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可改善气虚血瘀型眩晕相关的临床症状,可能与其可改善气虚血瘀型眩晕病人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揿针疗法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观察揿针疗法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揿针疗法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眩晕发作次数、眩晕持续时间、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头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高于对照组8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2组DHI评分、头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2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眩晕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P<0.05),眩晕持续时间缩短(P<0.05);观察组眩晕发作次数及眩晕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揿针疗法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疗效确切,能够缓解患者头痛症状,减少眩晕发作次数及缩短眩晕持续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