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治疗慢性颈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治疗慢性颈痛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sEMG)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慢性颈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传统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辅以颈椎姿势训练,观察组则辅以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集患者坐位时胸锁乳突肌sEMG信号,并对其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及时域指标振幅均方根值(RMS)进行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8±0.2)分]、NDI评分[(13.4±0.8)%]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6±0.3)分]、NDI评分[(17.4±1.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ND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部放松时RMS[(12.3±1.4)μV]、MF[(57.3±5.1)Hz]及颈部后伸时RMS[(23.3±1.7)μV]、MF[(49.2±4.3)Hz]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 P<0.05),对照组上述肌电指标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能有效减轻慢性颈痛患者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胸锁乳突肌抗疲劳能力及增强肌肉收缩功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颈内静脉减压治疗脑鸣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研究颈内静脉减压手术入路中所涉及的重要解剖学结构,明确寰椎横突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定位关系,为行颈内静脉减压手术治疗脑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成人尸头标本3例(共6侧),在手术显微镜下以寰椎横突为参照中心对周围结构进行逐层解剖及显微观察,明确周围解剖结构的形态及相互关系。结果:充分显露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以寰椎横突作为标志,可定位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颈部上部的副神经。显露外侧颅底及乳突,可见寰椎横突与周围的肌肉、骨骼、血管和神经的解剖关系相对固定。结论:寰椎横突可作为颈内静脉减压手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熟悉并掌握寰椎横突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识别并保护周围的重要组织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天性肌性斜颈再手术12例临床分析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CMT)再手术的临床特点及短期预后。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MT术后复发病例12例。患儿年龄8~16岁,平均13.2岁;男9例,女3例。分析疾病复发原因,随访观察患儿术后外观,利用患者满意度调查及Lee评分标准对预后进行评估。结果:12例患儿初次手术治疗在外院10例,本院2例;初次手术治疗年龄6个月~2.2岁;手术方式为微创小针刀治疗2例,小切口单头松解5例,单纯离断7例,断端丝线结扎4例。二次手术病例术中均证实存在胸锁乳突肌挛缩、黏连,其中颈阔肌挛缩黏连3例,术中颈血管鞘分离困难8例,2例颈内静脉破裂予以修补。手术均采取胸锁乳突肌双极松解,术中可无张力摆正颈部于中线为松解完全。患儿术后外观均得到满意改善。术后随访1.2~3.0年,平均2.3年,患儿满意度评分>90分9例,>80分3例。Lee评分观察患儿头颈活动度及头偏离中线的距离及度数,12例中效果优8例,良3例,中1例。结论:CMT患儿复发的根本原因为松解不彻底,肌肉瘢痕黏连,同时手术年龄过早、追求微创切口、术后康复缺失也可能是复发的直接因素。复发者通过双极松解,尤其是下极彻底松解,配合术后颈部牵引、固定、康复锻炼可达到满意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网状脊髓束激活对上肢精细运动中预期性姿势调节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难度的上肢精细任务中预期性姿势调节(APA)的特征变化,并探究网状脊髓束(RST)激活对其APA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双变量混合设计,包含4种不同测试任务和3中不同任务启动状态。共招募健康右利手男性13例进入测试。受试者须根据耳机中的声音提示随机完成前向触碰、杯状抓握、拇指夹卡片和小指夹卡片四种任务,各10次。每种任务测试中有一半的任务启动提示音为114 dB的白噪音,以诱发惊吓效应激活RST;另一半为80 dB的嘟嘟声,作为常规对照。使用表面肌电记录受试双侧胸锁乳突肌、下斜方肌、背阔肌、腰段竖脊肌以及右侧三角肌、桡侧腕屈/伸肌的全程肌电。并在随后处理中,将肌电时域和频域指标转化为目标肌肉的启动反应时、达峰时间、激活延时、APA或补偿性姿势调节(CPA)幅值等进行不同任务和刺激状态的对比分析。此外,研究中根据胸锁乳突肌(SCM)提前激活与否将114 dB测试任务分别归类为SCM +和SCM -作为不同启动态进行处理。 结果:RST激活后,各任务中运动前反应时与肌肉收缩达峰时间均明显缩短( P<0.01)。SCM +、SCM -和普通状态下的三角肌反应时分别为(106.89±43.78)ms、(136.78±48.74)ms和(168.60±73.17)ms,且两两比较均存在显著区别( P≤0.01)。同一状态下的对侧斜方肌下部和同侧背阔肌APA幅值显著增高( P<0.05),但肌肉启动时序和前臂肌肉APA/CPA幅值未见显著影响( P>0.05)。小指夹取任务中桡侧腕伸肌预期性肌肉激活延时较触碰任务显著缩短[(-15.39±5.02)ms和(4.45±4.59)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不同难度的上肢精细任务中仅桡侧腕伸肌表现出任务特异性的提前激活;RST激活可以导致预期动作提前启动,并加速肌肉收缩和提高部分躯干肌APA幅值,但对前臂肌肉APA/CPA幅值没有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99Tc m-MIBI SPECT/CT显像在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 99Tc 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SPECT/CT显像在寻找和定位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PCD)患者主要痉挛肌肉中的价值。 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8月至2021年10月中日友好医院确诊的10例PCD患者[病例组;男3例、女7例,年龄(47.3±9.9)岁]和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男4名、女6名,年龄(43.5±9.4)岁],行 99Tc m-MIBI SPECT/CT颈部肌肉显像。测量对照组双侧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头夹肌、半棘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斜角肌、肩胛提肌8对颈部肌肉SUV max;确定病例组显像剂异常摄取肌肉,勾画ROI,测量SUV max。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间肌肉摄取差异,采用 χ2检验分析病例组颈部MRI与SPECT/CT显像对异常肌肉的检出差异。 结果:SPECT/CT显像示正常颈部肌肉呈对称性、轻度显像剂摄取(SUV max:1.10±0.19)。共发现病例组10例患者异常显像剂摄取肌肉60块,检出率为37.50%(60/160),其中头后大直肌7块、头下斜肌10块、头夹肌8块、半棘肌8块、胸锁乳突肌10块、斜方肌5块、斜角肌3块、肩胛提肌9块,较正常肌肉摄取明显增高(SUV max:1.81±0.43; t=17.05, P<0.001)。颈部MRI仅发现异常肥大肌肉30块,检出率(18.75%,30/160)明显低于SPECT/CT显像( χ2=28.03, P<0.001)。 结论:99Tc m-MIBI SPECT/CT显像可直观显示主要痉挛肌肉,可能成为指导临床精准注射治疗颈部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检查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99Tc m-MIBI SPECT/CT肌肉显像诊断痉挛性斜颈张力障碍肌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 99Tc 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 SPECT/CT肌肉显像对颈部肌张力障碍(CD)诊断的潜在临床增益价值。 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治的CD患者50例[男14例、女36例,年龄(45.8±12.5)岁],所有患者在SPECT/CT肌肉显像联合肌电图引导下行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对50例患者的400块颈浅部肌肉(两侧胸锁乳突肌、肩胛提肌、头夹肌、斜方肌各100块)行 99Tc m-MIBI SPECT/CT肌肉显像,以肌电图结果为"金标准"将其分为张力障碍肌组及正常肌组,分别获取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前西多伦多痉挛性斜颈评分量表(TWSTRS)评分、颈浅部单块肌肉和颈部总体肌肉的SUV max和靶本比(TBR)、肌电图诊断结果。采用ROC曲线计算SUV max及TBR诊断张力障碍肌的AUC,并用Delong检验比较其差异。2组间SUV max和TBR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颈部总体肌肉SUV max、TBR与TWSTRS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张力障碍肌组肌肉205块,正常肌组肌肉195块。CD患者张力障碍肌摄取 99Tc m-MIBI明显增高,且部分张力障碍肌存在非整体性摄取 99Tc m-MIBI增高而表现为整块肌肉摄取不均匀现象。视觉分析判断张力障碍肌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2%(195/205)、75.90%(148/195)、85.75%(343/400)、85.58%(195/242)和93.67%(148/158)。张力障碍肌组与正常肌组的SUV max[1.74(1.42,2.12)和0.92(0.81,0.99)]及TBR[2.55(1.92,3.27)和1.44(1.22,1.7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z值:-15.29、-12.69,均 P<0.001)。颈部肌肉SUV max诊断效能优于TBR(AUC:0.942和0.867; z=5.03, P<0.001)。CD患者颈部总体肌肉SUV max、TBR与TWSTRS评分呈正相关( rs值:0.44、0.45,均 P<0.001)。 结论:99Tc m-MIBI SPECT/CT肌肉显像是1种具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的诊断CD的影像学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天性肌性斜颈严重程度评分表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诊断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先天性肌性斜颈严重程度评分表(CMT-SCST)在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CMT)中的诊断与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门诊就诊的0~1岁CMT患儿89例,通过CMT-SCS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技术手段,对入组的不同CMT分型患儿进行患侧和健侧胸锁乳突肌肿块大小或肌肉条纹回声异常区域范围的测量和综合的头面颈部活动功能评定,然后对确诊的患儿追踪随访其治疗过程,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法按摩(每日1次,每次15 min)和姿势矫正(每日2次,每次5 min),随访至入组3个月和6个月后再次复查超声及CMT-SCST,收集数据并评估CMT-SCST在CMT中的诊断与预后应用价值。结果:①治疗次数与CMT-SCST基线得分负相关( r=-0.4651);②CMT-SCST基线得分在7分以上时在治疗3个月后治疗有效,得分在9分以上时治疗3个月后治疗痊愈( P<0.01);③CMT-SCST基线得分在7分以上时在治疗6个月后治疗有效,得分在9分以上时治疗6个月后治疗痊愈( P<0.01);④性别、开始治疗的年龄、髋关节发育不良征象及共患全面性发育迟缓(GDD)与CMT的严重程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疾病6个月疗效评价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⑤对比2013年美国物理治疗协会儿科学部发布的CMT临床实践指南中的CMT严重程度分类系统(CMT-SCS),CMT-SCST能更敏感地提示疾病的预后。 结论:CMT-SCST可为CMT的定量诊断及量化评定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冲击波穴位疗法治疗慢性颈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放散式冲击波(DSW)穴位疗法治疗慢性颈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慢性颈痛患者分为针刺组、冲击波组及冲击波穴位组,每组20例。冲击波组患者给予放散式冲击波治疗,冲击波穴位组患者则参考《针灸学》方法循经取穴并结合局部取穴,对上述穴位给予冲击波治疗,针刺组患者则辅以穴位针刺治疗,其取穴方法与冲击波穴位组相同。于治疗前、治疗15 d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对患者疼痛程度及颈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并分析对比各组患者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中位频率(MF)及平均肌电值(AEMG)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CASCS评分、胸锁乳突肌MF值及AEMG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冲击波穴位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95±0.62)分]、CASCS评分[(78.69±6.11)分]、胸锁乳突肌MF值[(95.17±2.08) Hz]及AEMG值[(2.03±0.64)μV]均较其他2组明显改善( P<0.05)。 结论:冲击波穴位疗法在改善慢性颈痛患者颈部疼痛及颈椎功能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或常规冲击波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充气法经腋腔镜下胸锁乳突肌前缘与胸锁乳突肌间隙入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充气法经腋腔镜下胸锁乳突肌前缘与胸锁乳突肌间隙入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甲乳外科实施的180例经腋完全腔镜下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7例,女153例,年龄(37.5±8.0)岁(27~52岁)。100例采用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80例采用胸锁乳突肌间隙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疗效、并发症、满意度。结果: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数量(使用纳米碳示踪剂)、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短暂性甲状旁腺功能降低、喉返神经损伤)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建腔时间更短[(17.8±2.9)min比(20.1±3.7)min]、术后第2天引流量更少[(18.7±5.2)ml比(23.5±6.3)ml]、术后颈部不适感更轻( P<0.05)。 结论:经腋完全腔镜下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在建腔时间、术后第二天引流量、术后减少颈部不适等方面有一定优势,手术方式较为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耳后沟切口在腮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耳后沟切口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就诊于临沂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采用耳后沟切口行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的患者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2~66岁,其中混合瘤15例,腺淋巴瘤5例。术中总干法寻找面神经,向远心方向解剖面神经颈面干、颞面干及周围支,切除腮腺浅叶及肿瘤,并转移胸锁乳突肌瓣充填腮腺缺损区。分析总结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没有出现涎瘘及Frey综合征,无影响容貌的瘢痕,术区无凹陷畸形。结论:耳后沟切口行腮腺浅叶切除及面神经解剖切口隐蔽、面神经解剖简单,可同时行胸锁乳突肌瓣修复术区组织缺损,具有美容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