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氨甲环酸静脉应用联合弹力绷带减少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失血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局部应用联合弹力绷带减少复杂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 Ⅴ、Ⅵ)术后失血的效果观察。方法:采用电脑随机生成序列将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拟行手术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35~55岁,平均46.0岁)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手术切皮前5~10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术后不使用弹力绷带;B组:手术切皮前5~10 min静脉注射氨甲环酸15 mg/kg,术后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至膝上。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48 h引流量、静脉血栓性疾病、术后伤口并发症、术后疼痛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及术后24 h D-二聚体值等情况。结果:A组和B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合并内科疾病情况、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红细胞压积、术前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A组、B组患者术后24 h血红蛋白值分别为(104.6±10.4)、(113.3±11.9)g/L,术后48 h引流量分别为(277.1±229.2)、(207.1±124.3)m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318.0±83.4)、(266.2±60.9)mL,总失血量分别为(792.8±202.8)、(692.2±124.9)mL,术后24 h D-二聚体值分别为(5.1±1.3)、(4.1±0.7)mg/L,术后VAS评分分别为(5.2±0.9)、(3.9±1.1)分,术后24 h下肢周径均值分别为(35.5±3.0)、(34.4±2.6)cm,术后72 h下肢周径均值分别为(33.8±2.1)、(32.8±2.3)cm,术后伤口瘀斑血肿率分别为20.0%(4例)和0(0例),住院时间分别为(6.6±1.0)、(6.2±1.2)d;以上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A组与B组患在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及其他伤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氨甲环酸联合弹力绷带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应用是合理且安全、有效的,可显著降低围手术期的失血量,且不增加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有一定促进患者加速康复的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合并贫血对死亡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合并贫血对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共200例。记录母体和早产儿的人口统计学、临床数据等。根据早产儿是否合并贫血,将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分为贫血组与非贫血组。比较2组母体及早产儿的所有变量,并做住院期间早产儿出现全因死亡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做极低出生体质量合并贫血亚组的各个变量对死亡的影响。结果:贫血组64例,非贫血组136例。贫血组早产儿出生时平均孕周、入院后血细胞比容平均值、入院时血红蛋白平均值分别为(26.45 ± 2.32)周,(37.72 ± 3.81)%、(12.81 ± 1.51)g/L,非贫血组分别为(27.21 ± 2.21)周、(48.42 ± 5.61)%、(16.89 ± 2.12)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0.23、12.23、8.51, P<0.05或0.01)。贫血组1 minApgar评分<5分为67.19%(43/64),非贫血组为38.24%(52/1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值为15.55, P<0.01)。贫血组在出生后前72 h血管加压药物例数、脑室周围出血例数、死亡例数分别为34、26、32例,非贫血组分别为41、23、50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值为9.80、13.23、8.01, P<0.01或0.05)。贫血组在从出生到第一次输血天数、输红细胞量的中位数分别为2 d、75 ml/kg,非贫血组分别为7 d、45 ml/k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值为482.2、781.9, P<0.05)。出生后前72 h应用血管加压药物、脑室周围出血和贫血是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OR值为12.30、13.40、34.89, P<0.05)。 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如果合并贫血,同时出生后前72 h使用血管升压药物、脑室周围出血的死亡风险增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脾动脉加压灌注自血回输技术在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脾动脉加压灌注自血回输方法在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浙江省人民医院近3年腹腔镜下脾切断流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30例使用脾动脉加压灌注腹腔镜脾切断流术患者(观察组)与30例常规腹腔镜脾切断流术患者(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肝功能分级及脾脏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60例患者全部完成腹腔镜下脾切断流术,无中转开腹,无死亡病例。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前后肝功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输血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及住院时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经脾动脉加压灌注腹腔镜下脾切断流术能安全有效地改善术后血色素水平,可以为临床节省血资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外模拟加压输血对悬浮红细胞质量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 探讨不同压力对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为研制加压输血装置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将25袋悬浮红细胞随机等分成5组,分别施加10、20、30、40和50 Kpa压力,实时记录血流速度;施压前后分别留取部分血样测定红细胞相关指标(RBC、HGB、HCT、MCV、MCH、MCHC)变化情况,测定血浆中钾离子、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检测红细胞渗透脆性并用电镜观察红细胞形态变化,从而评价不同压力对血液质量的影响.结果 加压可显著提高输血速度.在不同压力下红细胞相关指标变化与K+、IBIL、LDH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游离血红蛋白与溶血率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电镜下观察随着压力升高出现少量异形红细胞,胞膜电子密度有差异,网状结构破坏,网眼不均匀.结论 在50 Kpa范围内加压对红细胞损伤影响不大,血液质量符合我国相关标准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野外严寒环境下加温加压输血装置的性能与适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评价自主研制的加温加压输血装置在野外严寒环境下的性能和适用性.方法:在野外严寒条件下,将模拟失血性休克伤员置于担架中转运至2 km外的转运车上,转运途中采用加温加压装置进行液体复苏、加温加压血液回输等紧急救治,分析该装置在转运途中的加温加压效果;选取2只健康成年雄性猪构建战伤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将其中的一只猪作为实验动物,采用加温加压装置进行输血输液抢救,另一只猪作为对照动物,采用市售充气加压袋和加温器进行输血输液抢救,比较2种加温、加压方式救治前后动物生命体征的变化和加温加压输注效果.结果:加温加压输血装置使用方便、加温加压效果好,在伤员转运途中适用性良好;与对照动物相比,实验动物的血容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恢复得更快,输血输液速度及液体复温的效果也更优.结论:加温加压输血装置性能良好,适合在野外严寒环境下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圣愈汤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实施股骨联合加压髓内钉术后贫血40例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探讨圣愈汤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联合加压髓内钉(InterTAN)术后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行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AN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手术治疗基础上加用安慰剂治疗,观察组则在手术治疗基础上加用圣愈汤治疗.观察术后第1、3、7、14d两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变化,术后1、3、6月分别评价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第7d、第14d的Hb水平、Hct水平、术后各时间段Harris评分均明显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3d的Hb水平、Hc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圣愈汤对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AN术后出现贫血有着更好的效果,有效降低贫血的发生、减少输血的可能性,避免因输血所致的并发症,也可以改善Harris评分,值得临床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大型非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探讨大型非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自2008 年2 月至2021 年12 月收治的进行大型非心脏手术治疗的 24 89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入非 AKI组(术后未发生 AKI)和 AKI组(术后发生 AKI).比较非 AKI 组和 AKI 组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K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大型非心脏手术后发生AKI 1 240 例,发生率为4.98%(1 240/24 890);未发生AKI 23 650 例(95.02%,23 650/24 890).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或脑梗死等)、慢性肾病、慢性肝病比例,长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胰岛素制剂比例,术前血清肌酐、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钠、血糖水平,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手术类型,手术时间,麻醉类型,有创动脉监测比例,平均动脉压,应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比例,应用血管加压素比例,输液量,失血量,尿量,住院天数,术后发生感染、输血、卒中、心血管事件、死亡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高的年龄、男性、较大的体质量指数、合并心力衰竭、合并慢性肾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术前低白蛋白水平、术前高血糖水平、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Ⅳ级、接受血管手术、接受腹部手术、较长的手术时间、较多的失血量是增加大型非心脏手术后AKI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P<0.05),而应用他汀类药物是降低大型非心脏手术后AKI发生风险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大型非心脏手术后AKI的发生与高龄、男性、肥胖、合并心力衰竭和慢性肾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低白蛋白、高血糖、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手术类型、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内侧壁缺损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3种内固定方式治疗内侧壁缺损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采用内固定治疗的82例伴内侧壁缺损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42例,女40例;平均年龄为73.0岁(27 ~91岁).骨折AO分型:31-A2.2型72例,31-A2.3型10例.根据所采用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动力髋螺钉(DHS)组9例,经皮加压钢板(PCCP)组17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组56例.比较3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术中输液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2个月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评分等. 结果 PCCP组患者术中输液量[1 100(850,l 100) mL]和术中出血量[60(5,100) mL]显著少于PFNA-Ⅱ组患者[1 100(1 000,1700)、150(50,300) mL],手术时间[(91.4±29.2) min]显著短于PFNA-Ⅱ组患者[(140.7±62.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患者之间的围手术期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7例患者术后获平均47个月(15 ~85个月)随访,DHS组8例,PCCP组12例,PFNA-Ⅱ组37例.3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2个月F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伴有内侧壁缺损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目前尚不能确定髓内固定比髓外固定更有优势.对于术前活动功能和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推荐髓内固定治疗,如PFNA-Ⅱ固定;一般条件差的患者推荐选择髓外固定治疗,如PCCP固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浆和肽素及精氨酸加压素受体基因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谵妄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血浆和肽素及精氨酸加压素受体基因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谵妄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择期行腹腔镜患者395例,根据是否发生术后谵妄分为对照组(320例)与谵妄组(75例).检测两组和肽素及精氨酸加压素受体基因,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法进行腹腔镜全麻术后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术前合并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谵妄组(21.3%)较对照组(12.2%)多,术中发生低血压发生率谵妄组(17.3%)较对照组(6.9%)多,术中输血量谵妄组(439.25±74.32)ml较对照组(322.52±79.59)ml多,及术中失血过多发生率谵妄组(12.0%)较对照组(5.3%)多,术后疼痛评分谵妄组(3.13±0.32)较对照组(2.24±0.47)高,术前COR浓度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术前和肽素、NE、PGE浓度,术后和肽素、COR、NE、PGE浓度,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精氨酸加压素受体基因(rs28632197)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谵妄组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术后谵妄组CC基因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低血压发生率(OR=1.33)、术中失血量(OR=1.01)、术后和肽素(OR=1.13)、术后去甲肾上腺素浓度(OR=1.26)、AVPR1B(rs28632197)CA/AA基因型(OR=2.98)为正相关因素.结论 术后谵妄的发生与血浆和肽素及精氨加压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术后谵妄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胸腰椎肿瘤的并发症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总结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 enbloc spondylectomy,TES)治疗原发性胸腰椎肿瘤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并探讨其处理策略.方法:2005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胸腰椎肿瘤41例,其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27~60岁(41.7±3.5岁).病变节段:T7 1例,T11 3例,T12 6例,L1 10例,L2 10例,L3 7例,L44例.病理诊断:骨巨细胞瘤18例,骨肉瘤10例,骨母细胞瘤4例,组织细胞肉瘤7例,脊索瘤2例.Tomita分型均为3~5型,WBB分型累及4~8区或5~9区29例,4~9区12例.其中30例行单一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11例行前后联合人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肿瘤切除后均一期行脊柱稳定性重建,前方采用钛网或人工椎体重建,后方在病椎上下各两个节段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统计术中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50~350min (215±49min).术中出血量为1900~3600ml (2800±340ml).随访15~120个月(42.0±7.1个月),共有12例(12/41)患者出现17例次手术并发症,术中出现9例次并发症,包括1例一侧髂血管损伤,术中予缝合;2例大出血,术中予结扎、止血材料止血及输血;1例脊髓损伤、2例神经根牵拉伤,术中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术后予神经营养药,脊髓损伤患者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由B级转为C级,神经根牵拉患者1个月随访时神经根放射痛逐渐缓解;2例硬膜撕裂、1例淋巴管破裂,术中予以修补并加压包扎.术后发生8例次并发症,包括1例浅层伤口感染,经清创及抗感染治疗后愈合;1例胸腔积液,经胸腔闭式引流及抗感染后积液完全吸收;1例脑脊液漏并淋巴管漏、1例脑脊液漏,采用头高脚低位平压引流后切口愈合;2例钛网下沉松动并内固定断裂,行翻修手术;2例复发,未行二次手术.结论:原发性胸腰椎肿瘤一期行全脊椎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早期积极对症处理能够获得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