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电图联合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脑灌注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联合局部脑氧饱和度(rSO 2)监测脑灌注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CEA术治疗4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手术均在EEG联合rSO 2监测下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EEG联合rSO 2监测CEA术中患者脑灌注异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术中颈动脉阻断后,42例患者中EEG及rSO 2监测正常24例,EEG监测仅出现异常2例,rSO 2监测仅出现异常3例,EEG及rSO 2联合监测出现异常13例。EEG和(或)rSO 2监测出现异常的18例患者中,17例予升高血压后恢复,1例使用转流管后恢复。单独EEG和单独rSO 2监测显示脑灌注异常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45, P=0.000);2种方法联合监测、单独EEG、单独rSO 2监测的阳性率分别为42.9%、35.7%、38.1%。出院前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新的脑部缺血灶和临床症状。 结论:EEG、rSO 2监测CEA术中脑灌注异常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二者联合应用可弥补单一监测的不足,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隐源性卒中的诊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作为临床上主要的缺血性卒中亚型之一,隐源性卒中病因复杂多样,包括阵发性心房颤动、房性心脏病、卵圆孔未闭、颈动脉蹼、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和癌症等疾病,需要进行详细、针对性的评估,并需高度重视其复发风险。来源不明的栓塞性卒中(ESUS)概念的提出,使之成为一种治疗相关性疾病,应针对不同病因采用抗血小板、抗凝、介入和手术等治疗,以降低其卒中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和规范化应用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对于卒中的防治至关重要。超声检查作为颈动脉斑块筛查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准确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通过评估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稳定性预测斑块危险程度,为疾病早期诊治及卒中预防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血压精准控制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血压精准控制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聊城市东阿县人民医院血管神经外科收治的305例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入院并完成CE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53例患者应用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传统经验方式控制血压(对照组),自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152例患者应用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基于监测所示的感觉或运动波波幅变化的血压精准控制方式(试验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术后急性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术后总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6% vs. 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无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3.3% vs 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血压精准控制能够降低患者CEA后急性脑梗死尤其是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从而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在颅内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颅内动脉狭窄为中国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由于该类患者卒中复发率较高,经过选择的患者可能从介入治疗中获益,因此对颅内动脉狭窄进行风险分层及评估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内血管壁特征,有助于全面评估颅内血管。文章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特征、卒中发病机制以及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在颅内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ACS患者纳入疾病组,36例非ACS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纳入疾病对照组,同一时期41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应用自建微阵列蛋白芯片技术检测三组抗CarP抗体表达水平,分析抗CarP抗体对ACS患者的诊断效能,并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抗CarP抗体表达与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结果:疾病组的抗CarP抗体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均 P<0.01)。疾病组患者的抗CarP抗体检测诊断ACS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56, P<0.05),诊断ACS的准确度为89.53%、灵敏度为89.61%、特异度为88.89%、阳性预测值为98.57%、阴性预测值为50.00%。疾病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软斑和混合斑)比例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 P<0.05),颈动脉稳定斑块(硬斑)比例及严重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疾病对照组(均 P<0.05)。疾病组患者抗CarP抗体表达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呈正相关( P<0.05),与颈动脉稳定斑块呈负相关( P<0.05)。 结论:抗CarP抗体在ACS患者中的高表达及其在诊断ACS时所表现的高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性,使其有望成为早期诊断ACS及评估预后的血清学补充指标。不仅如此,抗CarP抗体与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更使得其有望成为预测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重要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同种类脂肪酸含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定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同种类脂肪酸的含量。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因颈动脉中重度狭窄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24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 M( Q1, Q3)]为68.5(63.5,72.3)岁。(1)症状学分组:根据有无脑缺血症状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组(12例)和无症状组(12例);(2)病理学分组:根据颈动脉斑块病理学评分将患者分为稳定组(14例)和易损组(10例)。通过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质谱分析(UPLC-ESI-MS/MS)的靶向脂肪酸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类型脂肪酸在颈动脉斑块中的表达差异。 结果:24份标本中,脂肪酸总量[ M( Q1,Q3)]为1 113(330,5 897)ng/g。共检测到13种中长链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为584(290,9 888)ng/g,占51.8%;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次之,为1 444(393,4 264)ng/g,占44.4%;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为2 793(1 558,3 247)ng/g,占3.8%。有症状组的颈动脉斑块中亚油酸、α-亚麻酸、油酸含量分别为1 760(581,3 006)、682(527,886)、2 081(1 358,2 907)ng/g,低于无症状组的3 149(2 226,4 683)、1 423(964,2 270)、3 178(2 352,3 993)ng/g(均 P<0.05);易损组颈动脉斑块中亚油酸、α-亚麻酸和油酸含量分别为1 537(588,2 921)、649(477,850)、2 081(1 129,2 831)ng/g,低于稳定组的3 149(2 047,4 416)、1 423(940,2 184)、3 091(2 201,3 973)ng/g(均 P<0.05);而11,14-二十碳二烯酸、γ-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花生四烯酸、芥酸、十七酸、十五烷酸、硬脂酸、月桂酸、棕榈酸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颈动脉斑块中,饱和脂肪酸是主要的脂肪酸类型。油酸、α-亚麻酸和亚油酸在易损斑块内含量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颈动脉斑块的管理与外科干预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全身动脉硬化在颈部血管的体现,斑块可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继而引起脑缺血,不稳定斑块脱落可引起缺血性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效管理包括危险因素的控制和抗血小板的血栓预防,他汀类药物的调脂稳定斑块作用;同时也包括经典的颈动脉内膜剥脱和微创的颈动脉支架等外科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像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识别易损斑块为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早期干预提供了证据,也有助于降低已发病患者的复发风险。文章着重比较了现有的临床成像方法在识别易损颈动脉斑块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临床工作提供用于患者风险分层的相关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CABG术前颈动脉重度狭窄亚满意血管成形术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分析CABG术前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亚满意球囊扩张和小直径支架置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介入科连续3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左主干或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合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患者,行小球囊亚满意扩张及小直径支架置入术,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和影像资料等。30例中冠心病左主干病变6例,三支病变24例。既往同侧颈动脉狭窄伴脑梗塞2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例。技术成功定义为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前向血流mTICI3级,且残余狭窄<50%。围手术期并发症定义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和CABG术后30天内出现急性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全因性死亡。亚满意成形定义为球囊扩张和支架成形至靶血管管腔直径的80%。结果:全组手术成功29例(96.7%,29/30)。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术后随访30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塞各1例,无心脏相关并发症。结论:CABG术前接受亚满意球囊扩张和小直径支架置入术安全可行,可减少颈动脉狭窄介入术中迷走反射所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良事件和CABG围手术期低灌注致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