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2022年苏州市某职业病诊断机构职业病诊断病例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分析2018-2022年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诊断的职业病病例特征,为制定职业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8-2022年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职业病诊断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2年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共受理职业病诊断申请808例,最终诊断职业病590例,确诊率73.0%,涉及《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的6大类31种职业病.职业病诊断病例数排前3位分别为职业性尘肺病、职业性噪声聋和职业性化学中毒,分别占75.9%(448例)、13.7%(81例)和4.7%(28例).职业病病例以男性为主,占91.2%;诊断年龄以50~59岁最多,占27.6%;平均诊断年龄(56.5±3.1)岁.尘肺病工龄中位数17.1(9.1,27.0)年,噪声聋工龄中位数9.1(6.1,12.5)年,化学中毒工龄中位数则不足1年.制造业是职业病的高发行业占55.3%(326例).苏州地区各市、辖区均有新发职业病,以吴中区(178例,占30.2%)、虎丘区(125例,占21.2%)和昆山市(66例,占11.2%)最多,姑苏区最少,仅1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中小型企业,占66.4%.结论 近5年苏州地区新发职业病仍较多,以尘肺病例数下降最为明显,职业性噪声聋增长比率最快.苏州市在做好尘肺病防治的同时,须注意职业性噪声聋和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的防治,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铸造工黏结剂暴露致过敏性肺炎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铸造过程中存在多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可能损害劳动者的健康,其中铸造工过敏性肺炎的病例少见报道.报道1例因使用铸造用黏结剂导致过敏性肺炎的病例,该患者在某铸造企业从事模具造型工作,因"双眼刺痛、胸闷10 d余,喘憋2d"入院,其胸部CT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小点片状略高密度灶,肺功能显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下降;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伴有低氧血症(动脉血氧分压55 mmHg).经脱离工作环境,糖皮质激素及西替利嗪抗过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胸部CT小点片影消失,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健康体检人群工作时长与尿钠、钾排泄水平的关联性及按时就餐行为在其中的中介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群工作时长与尿钠、钾排泄水平的关联性及按时就餐行为在其中的中介机制。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于2017年8月至2022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招募64 400名健康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使用《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中的健康体检自测问卷收集入组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等一般资料,通过Kawasaki法测量其尿液中的钠、钾排泄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工作时长与尿钠、钾排泄水平的关联性,采用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按时就餐、工作时长与尿钠、钾排泄水平及其比值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中介机制。结果:纳入分析的64 400名健康体检人群中,男性39 274名(60.98%),女性25 126名(39.02%),年龄(43.80±11.13)岁,平均工作时长>8 h/d者16 980名(26.37%),无法按时吃三餐者4 332名(6.73%),平均尿钠、钾排泄量及其比值分别为(4.12±1.86)g/d、(2.06±0.80)g/d、2.05±0.66。工作时长与尿钠、钾排泄量及其比值呈显著正相关( r=0.034、0.021、0.032),按时就餐行为与尿钠、钾排泄量呈显著负相关( r=-0.022、-0.019)(均 P<0.001)。按时就餐行为在工作时长与尿钠排泄量的关联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效应值=-0.006),根据劳动强度分层后,该中介作用仅存在于轻度体力劳动者中(均 P<0.001)。 结论:工作时间延长会导致尿钠、钾排泄水平增加,按时就餐行为有利于轻度体力劳动者减盐/减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动车总装车间测试尾气防护设施设计及其运行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汽车制造企业尾气危害主要来源于总装车间的四轮定位、转鼓测试和尾气测试三个工位,可导致工人血红蛋白和肝功能异常。我们针对总装车间三个产生汽车尾气的测试工位,进行防毒技术的研究,设计通风排毒设施,实施运行效果的检测和评价,从而改善工作环境,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为汽车制造企业总装车间尾气危害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劳动者接触水平。方法:于2018年9月,对6家输电工程和3家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典型工艺进行工程分析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开展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对劳动者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变电工程破碎工接触矽尘、电焊工接触电焊烟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CTWA)分别为2.72、14.03 mg/m 3,输电工程木工及变电工程破碎工、钢筋工、木工、架子工和筑路工接触噪声8 h等效声级结果分别为87.9、92.5、87.1、92.5、93.0、90.2 dB(A),输电工程瓦工及变电工程的瓦工、普工3、筑路工1、筑路工2接触手传振动的4 h时间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分别为5.36、5.21、5.28、10.71、5.22 m/s 2,输电工程和变电工程电焊工肢体电焊弧光有效辐照度分别为401.19、319.68 μW/cm 2,均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各岗位化学性有害因素、高温及热辐射接触水平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结论: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多个岗位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超标情况,应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有针对性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劳动者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石棉致职业性肿瘤3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国际癌症组织(IARC)将石棉列为1类致癌物,几乎所有类型的石棉均有致癌性。本文对收集的青岛市2002年1月至2019年5月诊断的30例石棉所致职业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石棉所致肺癌24例,石棉所致恶性间皮瘤6例。间皮瘤恶性程度高于肺癌,患者生存期短,病死率高,诊断及治疗手段均有待于提高。我国逐步进入石棉所致肿瘤的高发期,建议石棉粉尘暴露的劳动者定期进行胸部CT检查,以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噪声与手传振动联合作用对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汽车制造业噪声和手传振动联合作用对噪声性听力损失(NIHL)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某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的998名员工为研究对象,以其中352名仅接触噪声的工人为噪声组,342名接触噪声和手传振动的工人为联合作用组,304名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员工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纯音听力测试,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用χ 2检验;NIHL影响因素分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自变量纳入标准为0.05,剔除标准为0.10)。 结果:各组间L Aeq,8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两比较显示,噪声组、联合作用组L Aeq,8 h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噪声组与联合作用组L Aeq,8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人群听力损失检出率分别低于噪声组和联合作用组( P<0.012 5),联合作用组人群听力损失检出率高于噪声组( P<0.012 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年龄、工龄、性别、吸烟、饮酒等混杂因素影响后,噪声接触、手传振动与噪声联合接触均对工人听力有影响( P<0.05),其中,手传振动与噪声联合接触导致听力损失的风险高于单纯噪声接触。 结论:汽车制造业中噪声和手传振动可能存在联合作用,可增加劳动者罹患NIHL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劳动者癌症筛查服务规范(T/CHAA 023-2023)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成人慢性病核心知识掌握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中国成人慢性病防控核心知识掌握水平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慢性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和配额抽样方法,2021年3—4月期间,在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302个县区招募173 819名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和慢性病核心知识两部分。慢病防控核心知识得分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Kruskal Wallis检验,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总得分的相关因素。结果:302个县区共调查172 808名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占42.60%(73 623人),女性占57.40%(99 185人);18~44岁、45~59岁、60岁及以上年龄段调查对象比例分别为54.74%(94 594人)、30.91%(53 423人)和14.35%(24 791人)。总人群慢性病防控核心知识总得分为66(13)分,不同特征人群得分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东部地区得分最高,为67(11)分( H=840.66, P<0.01),城市66(12)分高于农村65(14)分( Z=-31.35, P<0.01),男性66(14)分低于女性66(12)分( Z=-11.66, P<0.01),18~24岁64(13)分低于其他年龄段( H=115.80, P<0.01),本科及以上相比其他学历者得分最高,为68(9)分( H=2 547.25, 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东部( t=27.42, P<0.01)、中部( t=17.33, P<0.01)、城市( t=5.69, P<0.01)、女性( t=17.81, P<0.01)、年龄( t=46.04, P<0.01)和文化程度( t=57.77, P<0.01)越高者的慢性病防控核心知识得分较其他人群高;专业技术和办事人员( t=8.63, P<0.01)、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 t=38.67, P<0.01)、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t=5.33, P<0.01)、生产运输和商业人员( t=24.87, P<0.01)、其他劳动者( t=8.89, P<0.01)的慢性病防控核心知识得分较未就业人群高。 结论:我国不同特征人群慢性病防控核心知识总得分存在差异,今后应针对特定人群加强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以提高居民的知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浙江省居家养老群体中医药服务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浙江省居家养老群体中医药服务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65岁、在当地居住≥6个月的2 300例居家养老人群,于2021年7月15日—8月15日以面对面问卷方式收集其基本特征、健康状况和行为、中医文化素养、中医认知信念和中医药服务使用情况等信息,回收有效问卷2 123份。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居家养老群体中医药服务使用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浙江省居家养老群体中医药服务整体使用率为36.46%(774/2 123),6个种类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中药口服(22.00%)、中药外治(15.12%)、针灸治疗(11.96%)、药膳调理(7.44%)、体质辨识(7.40%)和功法调理(4.57%)。居住地为城镇、没上过学、学历为小学或高中及以上、患有慢性病、适度活动或体育锻炼、相信中医、参加过中医药知识讲座的居家养老群体更倾向使用中医药服务(均 P<0.05);退休前职业为农业劳动者、生产运输工人、家庭劳动者更不倾向使用中医药服务(均 P<0.05);女性、有医疗保险、饮酒、中医文化素养较好者更倾向使用≥2种中医药服务(均 P<0.05)。 结论:浙江省居家养老群体中医药服务使用率相对较高;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退休前职业、医疗保险、相信中医、参加过中医药知识讲座等是居家养老群体中医药服务使用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