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2年广西职业性锰危害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了解广西涉锰企业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接触水平,为预防职业性锰危害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系统中的广西2019-2022年上报的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检测结果、锰暴露工人职业健康检查情况、企业基本情况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9-2022年锰检测单位数共768家次,检测点数(包括定点和个体)1 252个,其中77个检测点接触水平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超标率为6.15%,以2020年超标率最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的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中位数为0.013(0.003~0.050)mg/m3.以检测企业数及检测点数最多的2022年数据进行分析,锰超标点集中在汽车制造业(超标率为9.46%),不同规模、经济类型企业间超标率和锰接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行业、作业时长、地区间超标率和锰接触水平不同(均P<0.001),以汽车行业、工作时长≥8h、贵港市的超标率最高.2019-2022年职业健康检查体检率为65.16%,异常率为2.78%.4年间体检率和体检异常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均以2022年的体检率和体检异常率最低,2020年的体检率和体检异常率最高.结论 广西大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锰接触水平达到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职业健康检查体检率不高,需重点关注贵港市汽车制造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职业人群工作相关颈部疼痛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调查中国职业人群工作相关颈部疼痛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我国26个省市10个重点行业251家企业57 501名在职员工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对我国主要产业职业人群进行大样本横断面调查.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研究因素与颈部疼痛(频率、持续时长、疼痛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我国职业人群工作相关颈部疼痛发生率为34.52%(19 852/57 501),其中,作业人员每月出现颈部疼痛的发生率为24.62%(14 158/57 501),颈部疼痛持续超过1周的发生率为28.32%(16 283/57 501),严重疼痛的发生率为16.23%(9 331/57 5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人口学特征(性别、教育水平、自我健康状况等)、职业特征(工龄、头颈部姿势及其持续时间)均会影响颈部疼痛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长和严重程度(P<0.05).相比工作时头颈部直立且不长时间保持相同姿势的作业人员,其他组别在颈部疼痛的3个维度(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上均有更高的风险(P<0.05),其中,长时间保持头颈部后仰是风险最高的作业姿势(每月出现颈部疼痛:OR=5.84,95%CI:4.93~6.92;颈部疼痛持续超过1周:OR=6.21,95%CI:5.25~7.33;颈部出现严重疼痛:OR=6.73,95%CI:5.17~8.75).结论 我国主要产业的职业人群普遍存在工作相关颈部疼痛,保持头颈部良好姿势、合理的休息或颈部活动,可以降低颈部疼痛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甲综合医院压力性损伤知识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压力性损伤知识的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压力性损伤知识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对上海市4家三甲综合医院的604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对压力性损伤治疗知识的需求度最高,对于定义和基础知识的需求度最低;491(81.3%)名护士曾接受过压力性损伤知识的教育培训;451名(91.6%)护士的培训地点为所在工作单位;347名(57.5%)护士认为培训应以每年一次为周期;310名(51.3%)护士偏向选择中午培训;410名(67.9%)护士认为临床实践训练是最佳学习方式;培训时长是参加培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结论:护士对压力性损伤治疗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教育需求,医院应根据调研结果调整培训内容及方案,以提高培训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肝移植术后早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2周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TCP)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肝移植手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不满4周岁的162例儿童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周血小板计数最低值是否<100×10 9/L,将受者分为TCP组(90例)和非TCP组(72例),分析比较两组儿童受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常用抗生素种类及抗凝剂应用、预后等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发生TCP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独立危险因素诊断TCP的临界值,并评估该疾病对儿童受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162例儿童受者中有90例(55.56%)术后2周内发生TCP,25例(15.43%)术后当天发生TCP。术前血小板计数中位数为178×10 9/L,术后3(1,4)d达到最低值,为65×10 9/L;术后6(4,7.25)d受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范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CP组和非TCP组手术时间[(574.43±80.53)min比(526.75±72.42)min]、术中失血量[400(300,550)ml比320(300,400)ml]、输注红细胞量[2(2,3)U比2(1.5,2.0)U]、术前血小板计数[178.5(141.75,242.5)×10 9/L比257 (209.75,357.00)×10 9/L]、术后感染发生率[27.8%(25/90)比13.9%(10/72)]、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应用率[8.9%(8/90)比25.0%(18/7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手术时间( P=0.008)、输注红细胞量( P=0.01)、术前血小板计数( P<0.01)、术后感染率( P=0.02)是TC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示手术时间、输注红细胞量、术前血小板计数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535 min、2.75 U和183.5×10 9/L。TCP组ICU住院时间4(3,5)d较非TCP组3(3,4)d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 结论:4岁以下肝移植儿童受者术中输注红细胞量大于2.75 U、手术时间大于535 min、术前血小板计数小于183.5×10 9/L,更易发生移植后TCP。发生TCP将延长儿童受者的ICU住院时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健康体检人群工作时长与尿钠、钾排泄水平的关联性及按时就餐行为在其中的中介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群工作时长与尿钠、钾排泄水平的关联性及按时就餐行为在其中的中介机制。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于2017年8月至2022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招募64 400名健康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使用《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中的健康体检自测问卷收集入组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等一般资料,通过Kawasaki法测量其尿液中的钠、钾排泄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工作时长与尿钠、钾排泄水平的关联性,采用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按时就餐、工作时长与尿钠、钾排泄水平及其比值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中介机制。结果:纳入分析的64 400名健康体检人群中,男性39 274名(60.98%),女性25 126名(39.02%),年龄(43.80±11.13)岁,平均工作时长>8 h/d者16 980名(26.37%),无法按时吃三餐者4 332名(6.73%),平均尿钠、钾排泄量及其比值分别为(4.12±1.86)g/d、(2.06±0.80)g/d、2.05±0.66。工作时长与尿钠、钾排泄量及其比值呈显著正相关( r=0.034、0.021、0.032),按时就餐行为与尿钠、钾排泄量呈显著负相关( r=-0.022、-0.019)(均 P<0.001)。按时就餐行为在工作时长与尿钠排泄量的关联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效应值=-0.006),根据劳动强度分层后,该中介作用仅存在于轻度体力劳动者中(均 P<0.001)。 结论:工作时间延长会导致尿钠、钾排泄水平增加,按时就餐行为有利于轻度体力劳动者减盐/减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肾移植受者移植术前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的建立及术后维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绝大多数肾移植受者在接受肾移植前都要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目前常用的血液净化通路有临时透析置管、带隧道带涤纶环透析置管、自体血管的动静脉内瘘(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4种。不同的通路类型各有优缺点,临床实际工作中会根据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血管条件、病情缓急、预期透析时长等因素进行选择,但针对肾移植等待者尚无明确的血液透析通路选择推荐。本文将对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比各类血液透析通路的优劣,结合肾移植等待者的临床特点,为解决肾移植等待者血液透析通路选择及移植术后受者血液透析通路维护2大问题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某医院麻醉医师噪声烦恼度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麻醉医师的噪声烦恼度,并分析噪声烦恼度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17年1至5月,采取整群抽样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62名麻醉医师作为调查对象,应用李克特量表(五级)和视觉模拟量表(0~10分)开展噪声烦恼度和噪声敏感度调查,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噪声烦恼度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对象年龄(32.3±6.1)岁,工龄4.9(2.0,8.9)年,每日工作时长(9.8±2.8)h,测量当天手术室的噪声水平为(64.4±1.7)dB(A)。在李克特量表和视觉模拟量表中,分别有88.7(55/62)和95.2%(59/62)的麻醉医师认为手术室噪声对其产生不良反应,6.5%(4/62)和14.5%(9/62)的麻醉医师测定结果为高烦恼度。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噪声敏感度是麻醉医师李克特量表和视觉模拟量表噪声烦恼度的独立影响因素( r=0.524、0.700, P<0.05)。 结论:手术室噪声可导致麻醉医生产生烦恼情绪,是医疗服务质量的隐患因素,应引起学术界和管理部门的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部位俯卧位乳胶垫在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俯卧位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多部位俯卧位乳胶垫在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俯卧位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旨在改善患者氧合治疗效果及降低俯卧位通气相关并发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入住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的80例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俯卧位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软枕垫实施传统俯卧位通气治疗,试验组采用自制多部位俯卧位乳胶垫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比较2组患者氧合治疗效果(氧合指数和PaCO 2)、并发症(压力性损伤、人工气道管道滑脱、人工气道管道弯折)发生率以及护理工作量(翻身时长、总治疗时长)指标情况。 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氧合指数和PaCO 2分别为(265.79 ± 21.15)、(31.52 ± 3.43) mm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分别为(177.43 ± 17.76)、(39.73 ± 4.80) mmHg,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43、10.17,均 P<0.05)。试验组压力性损伤和人工气道管道弯折发生率分别为7.5%(3/40)、0,对照组分别为37.5%(15/40)、20.0%(8/4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32、8.89,均 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人工气道管道滑脱发生率分别为0、7.5%(3/4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12, P>0.05)。试验组俯卧位翻身时长和总治疗时长分别为(3.56 ± 0.53) min和(34.47 ± 3.72) h,对照组分别为(5.18 ± 0.61 ) min和(50.22 ± 4.60) h,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25、13.55,均 P<0.05)。 结论:将多部位俯卧位乳胶垫应用于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氧合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降低护理工作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天津市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职业应激和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于2021年11月,随机选择天津市550名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使用《简明职业紧张问卷》《抑郁筛查量表》(PHQ-9)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开展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97份,总回收有效率为90.36%。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院感管理人员职业应激和焦虑及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497名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焦虑和抑郁检出率分别为22.73%(113/497)和58.95%(293/497)。性别、不同专业是抑郁的影响因素( P=0.000、0.001);平均每周工作时长>52 h和每周夜班天数>1 d是焦虑的影响因素( P=0.035、0.014);平均每周工作时长>52 h、每周夜班天数>1 d、不同专业是职业应激的影响因素( P=0.000、0.025、0.0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平均每周工作时长>52 h者发生焦虑的风险是平均每周工作时长≤52 h者的1.753倍( P=0.038),女性发生抑郁的风险是男性的3.071倍( P=0.006)。 结论:工作时长是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应激和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加强对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心理疏导,注意劳逸结合,以减少职业应激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康复治疗对烧伤儿童手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儿童因其认知能力、自控能力等均较差,日常生活中极易受到烧伤等各种意外伤害;但因其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烧伤后不仅瘢痕出现早而且增生快,特别是关节部位挛缩严重,所致畸形和功能障碍也更加显著多变。烧伤后的瘢痕和功能障碍又对患儿以后生活、上学、工作造成困扰,使得患儿在生活中易受其他儿童歧视,从而心理受创并产生自闭倾向,造成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而且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压力。该研究纳入52例手烧伤患儿,分为早期干预组(伤后1个月及以内开始干预)和晚期干预组(伤后1个月以后开始干预),均进行皮肤护理、瘢痕按摩、被动关节活动训练、主动关节活动训练、压力治疗、佩戴支具、游戏与音乐治疗。结果显示,与康复治疗前比较,早期干预组患儿康复治疗后手部活动度显著改善(P=0.001),晚期干预组患儿康复治疗后手部活动度改善情况不明显(P=0.142)。在早期干预组中,38.5%的患儿出现手部活动度明显改善;而在晚期组干预中,69.2%的患儿手部活动度无明显改善。伤后至介入康复时的时长和住院时长与手功能改善均呈负相关(P 值分别为<0.001、0.003),康复时长与手功能改善呈正相关(P=0.005)。儿童手烧伤后应尽早进行系统的手部康复功能训练,积极预防手部关节僵硬、肌腱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手部功能,降低二次手术的风险。早期系统的综合康复治疗对手烧伤患儿创面愈合后的瘢痕和后期畸形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