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包虫病合并曲霉菌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包虫病(echinococcosis)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流行性寄生虫疾病,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致病,也称棘球蚴病(hydatid disease),肝脏和肺脏是最易被侵犯的器官。曲霉菌是一种腐生性真菌,曲霉菌感染常见于免疫缺陷的患者,肺包虫病合并曲霉菌感染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非常罕见,在中外文献中均为个案报道。现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免疫功能正常、无其他伴随疾病的双侧孤立性肺包虫病合并曲霉菌感染病例报道如下,并结合中外文献进行文献复习,为这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包虫囊肿压迫下腔静脉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肝包虫囊肿压迫下腔静脉的外科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肝包虫囊肿压迫下腔静脉病人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为(46±5)岁,年龄范围为38~51岁。根据术中肝包虫囊肿与下腔静脉的贴合程度以及囊肿完整切除的难易程度,分别行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术、外膜内外囊次全切除术、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联合下腔静脉部分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于术后3、6、12、24个月门诊随访1次。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病人肝包虫囊肿复发及下腔静脉栓塞情况。随访终点为术后2年,随访次要终点为肝包虫囊肿复发。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5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手术情况:1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7例行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术,2例行外膜内外囊次全切除术,1例行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联合下腔静脉部分切除术。10例病人术中无大出血及感染性休克发生。10例病人手术时间为(99±27)min;术中出血量为(99±48)mL。(2)术后情况:10例病人术后2~5 d拔除引流管,无术后出血、术后残腔感染、术后胆瘘发生,无围术期死亡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7.1±1.8)d。(3)随访情况:10例病人中,9例完成终点随访,随访时间内均无肝包虫囊肿复发及下腔静脉栓塞形成;1例病人于术后12个月,第3次随访失访,此病人术后3、6个月随访未发现肝包虫囊肿复发及下腔静脉栓塞。结论: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术、外膜内外囊次全切除术、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联合下腔静脉部分切除术均能完整切除肝包虫囊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西藏地区儿童肝囊型包虫病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西藏地区儿童肝囊型包虫病临床诊治。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拉萨市人民医院行开腹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除术的50例儿童肝囊型包虫病及50例成人肝囊肿型包虫病的临床资料,其中儿童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为(9.7±3.1)岁;成人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为(42.6±14.4)岁。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病灶数量、术中发现囊腔感染和胆瘘、术后胆漏、切口感染率、残腔感染率、术后带管出院率、术后住院时间及复发率等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儿童组与成人组比较,病灶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既往包虫病史和合并胆囊结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发现囊腔感染和胆瘘、术后胆漏、切口感染率、术后带管出院率、复发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儿童组显著小于成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除术是当前边远地区基层医院治疗儿童肝囊型包虫病的适宜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室间隔包虫囊肿所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外科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心脏的包虫囊肿相当少见,约占所有包虫病的0.5%~2.0%,其中发生在室间隔的病例更加罕见,仅占心脏包虫囊肿的4.0%。室间隔包虫囊肿缺少特异性临床表现,与其他位置的心脏包虫病类似,可导致胸痛、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易与其他心脏占位混淆。在个别病例中,室间隔包虫病可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临床表现为发作性晕厥。这一严重并发症十分罕见,很难通过手术切除得到纠正。本文报道1例24岁女性室间隔包虫囊肿所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成功手术转复,强调该罕见情况的早期诊断和尽早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儿肝囊性细粒棘球蚴病的腔镜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肝细粒棘球蚴囊性包虫外囊切除术或次全切除术+内囊摘除术治疗小儿肝囊性细粒棘球蚴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35例肝囊性细粒棘球蚴病患儿临床资料,男21例,女14例;年龄(8.9±3.0)(5~1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伴呕吐或腹痛伴腹膜炎体征;26例术前口服阿苯达唑片。35例术后口服阿苯达唑片。35例均采用4孔法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其中26例行腹腔镜肝细粒棘球蚴囊性包虫外囊切除术,9例行腹腔镜肝细粒棘球蚴囊性包虫外囊次全切除术+内囊摘除术。收集所有患儿术中、术后临床资料及疗效情况。结果:35例术中均采用10%氯化钠溶液浸泡的纱布保护穿刺点,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132±14.2)(118-159)min,住院时间(16±1.9)(14-20)d。7例(7/35,20%)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4例为残腔胆漏,3例为残腔感染,均经保守治疗治愈。35例术中无一例发生肝细粒棘球蚴囊液溢出及过敏性休克。术后随访12~24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在采用10%氯化钠溶液浸泡纱布保护穿刺点的前提下,实施腹腔镜肝细粒棘球蚴囊性包虫外囊切除术或次全切除术+内囊摘除术治疗小儿肝细粒棘球蚴囊性包虫病安全、有效;在肝细粒棘球蚴囊性包虫病囊肿破裂的情况下,行急诊腹腔镜下肝细粒棘球蚴囊肿外囊次全切除术+内囊摘除术同样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内胆管囊腺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BCA)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21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86例BC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71例,年龄(48.4±13.1)岁。依据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组44例和开腹组42例。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血生化、肿瘤标志物等临床资料。采用电话和门诊复查的方式随访。结果:86例BCA患者的肿瘤中,病灶为单囊性19例(22.1%),多囊性67例(77.9%);囊内伴有分隔64例(74.4%),囊内壁伴有附壁结节12例(14.0%)。回顾患者病史,86例BCA患者根治手术前误诊为肝囊肿9例(10.4%),肝包虫病2例(2.3%),肝内胆管错构瘤1例(1.2%),肝血管瘤1例(1.2%)。与开腹组相比,微创组患者的肿瘤长径[(6.5±3.2)比(9.0±4.0)cm]、手术时间[115(88,185)比195(160,254)min]、术中出血量[50(20,162)比300(200,600)ml]、术后住院时间[4(3,6)比8(7,10)d]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73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3.5个月,4例出现BCA复发。 结论:BCA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误诊和误治率较高。治疗原则应以根治性肝切除手术为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优先考虑微创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囊型包虫病手术患者胆漏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肝囊型包虫病手术患者胆漏风险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个体化预测囊型包虫胆漏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手术治疗的203例囊型包虫患者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筛选出囊型包虫手术患者胆漏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建立囊型包虫胆漏发生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验证,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探索列线图模型对囊型包虫胆漏发生风险的预测效率。结果:203例肝囊型包虫病手术患者发生胆漏54例,发生率为26.6%。碱性磷酸酶(ALP, OR=11.193,95% CI 5.066~24.731)、谷氨酰转移酶(GGT, OR=2.728,95% CI 1.246~5.975)、囊肿直径( OR=3.491,95% CI 1.550~7.861)、肝门部囊肿( OR=2.503,95% CI 1.176~5.329)是肝囊型包虫病患者术后发生胆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该病手术患者胆漏发生风险的一致性指数为0.835,曲线下面积(ROC)为0.823(95% CI 0.754~0.892)。 结论:ALP、GGT、囊肿直径、肝门部囊肿是囊型包虫胆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可更直观地评价该病手术患者胆漏发生的风险,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动脉包虫栓塞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罕见的肺动脉包虫栓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患者女,43岁,因右侧胸痛就诊。患者既往有肝包虫病史,胸部增强CT示肺动脉远端分支充盈缺损、管腔增宽,延伸至远端胸膜下,呈多囊状稍低密度影,囊壁稍强化。行肺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肺动脉内栓塞物为包虫囊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模态MRI在囊型肝包虫病诊断与分型中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在肝囊型棘球蚴病(CE)诊断与CE分型的价值,为CE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CE患者,均行上腹部超声及MRI检查,评估患者MRI影像并比较不同CE分型患者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探讨多模态MRI在鉴别不同类型囊性肝包虫的作用.结果:60例患者中,共有78个包虫囊肿,CE1型16例,CE2型8例,CE3型11例,CE4型17例,CE5型8例.5种不同CE型患者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86,P<0.05).其中,CE1型与CE2型、CE4型及CE5型患者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3.372、3.89,P<0.05).CE2型与CE4型及CE5型患者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5、3.29,P<0.05).结论:MRI能清晰的显示肝包虫的位置、数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比邻关系,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序列可作为评估包虫患者胆管并发症的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弥散加权成像(DWI)衍生的ADC值可以区分不同类型CE,指导临床治疗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肝囊型包虫病与单纯性肝囊肿患者肝脏MRI表现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 DWI)用于鉴别诊断肝囊型包虫病与单纯性肝囊肿的价值.方法 2019 年7 月~2022 年7 月我院收治的肝囊型包虫病42 例和单纯性肝囊肿34 例,均接受MR DWI检测病灶和肝脏表观扩散系数(ADC).取b值=500 s/mm2 和1000 s/mm2 时病灶和肝脏ADC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DC值诊断肝囊型包虫病的效能,采用Kappa分析不同b值下病灶ADC值联合诊断肝囊型包虫病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当b值为500 s/mm2 时,肝包虫病病灶ADC为(3.1±0.7),当b值为 1000 s/mm2 时,肝包虫病病灶ADC为(2.4±0.6),显著低于肝囊肿[分别为(3.6±0.9)和(3.2±0.9),P<0.05];经ROC分析发现,当b值=500 s/mm2 时,病灶ADC≤3.235 为诊断肝囊型包虫病的最佳截断点,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743,95%可信区间(CI)为0.631~0.855,诊断的敏感度为0.706,特异性为0.690(P<0.05),当b值=1000 s/mm2 时,病灶ADC≤2.650 为诊断肝囊型包虫病的最佳截断点,其AUC为0.857,95%CI为0.771~0.944,敏感度为0.824,特异性为0.762(P<0.05);以达到两种b值下病灶ADC值诊断的截断点为诊断肝包虫病的依据,经一致性分析发现,两种ADC值联合诊断肝囊型包虫病的敏感度为0.929,特异性为0.971,准确率为0.947,阳性预测值为0.975,阴性预测值为0.917,且一致性较高(Kappa=0.894).结论 相对于单纯性肝囊肿,肝囊型包虫病病灶ADC值显著降低,应用MR DWI检测ADC有助于简易地诊断肝包虫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