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妆品长期人体试用试验安全性评价的现状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化妆品在人群中的使用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既往国际上的化妆品不良反应案例提示,对于风险较高的化妆品新原料,人体斑贴试验、短期的人体试用试验可能不足以评估其安全性,而应进行长期的人体试用试验加以评价。故此,本文回顾了影响长期人体试用试验的关键因素,如使用部位、单次使用量、使用频率、持续使用时间、受试者条件等,从而为标准化的化妆品长期人体试用试验安全性评价规范的撰写提供证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条例下注册备案化妆品皮肤刺激性监测结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对注册备案化妆品的皮肤刺激性毒理学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提示安全风险,为化妆品安全监管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皮肤刺激性或腐蚀性试验方法,对1 417批化妆品及原料进行毒理学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与评价.结果 共完成急性皮肤刺激试验140件,进口品种占97.1%;呈"轻刺激性"6件,均为进口普通用途产品.共完成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1 277件,进口品种占97.5%;呈"轻刺激性"52件,包括进口普通用途产品37件、进口特殊用途产品10件、国产普通用途产品2件、国产特殊用途产品3件,分别占各类产品总数的3.1%、21.3%、8.3%、37.5%,特殊用途产品发生皮肤刺激性比例较高,功效宣称均为防晒类产品.皮肤刺激反应中,急性皮肤刺激的红斑反应均起始于24 h,均未发现水肿反应,平均最高积分均值0.50~1.00分不等;多次皮肤刺激均发生红斑反应,起始时间1~8 d不等;发生水肿反应25件,占29.1%,发生水肿的起始时间3~8 d不等,每天毎只实验动物积分均值0.50~1.95分不等.结论 注册备案化妆品及其新原料多数来源于进口,存在一定比例的皮肤轻度刺激性,其中功效宣称"防晒"的特殊用途产品更易发生多次皮肤刺激反应.不同产品的评分均值区间分散,皮肤刺激性结果的判定与皮肤反应的起始时间、反应类型、反应程度之间未呈明显相关性.建议持续进行数据的监测、统计、评分分布与趋势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透明质酸寡糖的护肤功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验证透明质酸寡糖在保湿、舒缓、修护、抑制炎症及抗氧化方面的护肤功效.方法 通过乳猪皮透皮吸收实验检测透明质酸寡糖透皮吸收能力;通过斑马鱼实验验证透明质酸寡糖的保湿和舒缓功效;构建3D表皮皮肤模型检测透明质酸寡糖的修护作用;利用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表达实验证明透明质酸寡糖在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方面的作用;以及通过1,1-二苯基-2-苦基肼基自由基(DPPH)清除能力实验揭示透明质酸寡糖的抗氧化功效.结果 透明质酸寡糖皮下透过率高达54%;斑马鱼尾部面积明显增加并且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丝聚蛋白(FLG)、闭合蛋白 1(Claudin-1)、透明质酸的受体(CD44)、神经酰胺浓度均有提升;炎症因子IL-1β、TNF-α、PGE2表达量下降;自由基清除率高达85.55%.结论 透明质酸寡糖在保湿修护、舒缓抗炎以及抗氧化方面功效显著,为化妆品原料开发与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硫酸软骨素钠的制备及抗骨关节炎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硫酸软骨素钠是一种硫酸化的糖胺聚糖,由D-葡萄糖醛酸和N-乙酰-D-氨基半乳糖的重复双糖单位组成.硫酸软骨素钠的工业生产是以陆地生物或海洋生物软骨组织为原料,经过特定的提取和纯化工艺制得,被认为具有抗骨关节炎及其他多种潜在的生理活性,在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该文对硫酸软骨素钠的传统制备技术、微生物合成工艺的开发情况与问题,以及基于体外细胞、动物模型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抗骨关节炎活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了现阶段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规范和开发硫酸软骨素钠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环γ-聚谷氨酸的制备及美白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制备环γ-聚谷氨酸,研究其美白活性.方法 以谷氨酸(Fmoc-Glu-OTBU)为原料,制备四元、八元和十元的环γ-聚谷氨酸(cyclo-γ-PGA),通过体外和细胞内实验,研究3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Mr)的cyclo-γ-PGA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结果 测得3种产物四元cyclo-γ-PGA、八元cyclo-γ-PGA和十元cyclo-γ-PGA纯度分别为98.31%,95.29%,95.67%,Mr分别为516.39,1032.83,1291.28.以γ-PGA为对照品,3种不同Mr的cyclo-γ-PGA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其中十元cyclo-γ-PGA酪氨酸酶活性在体外和细胞内均最强.结论 cyclo-γ-PGA具有美白活性,美白活性随着Mr的增大而增加,且在细胞内的特性表现更优异;cyclo-γ-PGA的美白活性要高于γ-PGA,为后续cyclo-γ-PGA用于皮肤美白和化妆品领域中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四乙酰基植物鞘氨醇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四乙酰基植物鞘氨醇(tetraacetyl phytosphingosine,TAPS)是一种性能卓越的天然护肤品原料,经去乙酰化后生成的植物鞘氨醇可作为前体合成保湿护肤品神经酰胺,因此广泛应用于护肤化妆品行业.非常规酵母威克汉姆西弗酵母(Wickerhamomyces ciferrii)是已知的唯一可天然分泌四乙酰基植物鞘氨醇的微生物,目前已成为四乙酰基植物鞘氨醇工业生产的宿主.本文介绍了四乙酰基植物鞘氨醇的发现、功能及其生物合成途径,综述了近年来利用单倍体筛选、诱变育种和代谢工程改造威克汉姆西弗酵母高产四乙酰基植物鞘氨醇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实现四乙酰基植物鞘氨醇工业生产的未来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我国化妆品安全高风险信息"直通车"检查制度探讨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为完善《化妆品安全高风险信息"直通车"检查制度(试行)》(简称《"直通车"制度》)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现场检查、监督抽检、风险监测、不良反应监测、投诉举报等监管环节[职能分属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国家药监局)不同技术支撑机构]对化妆品安全风险信息的监测管理情况,以及《"直通车"制度》建立前存在的问题;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包括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应对)建立国家药监局《"直通车"制度》,并运用于化妆品飞行检查实践.结果 飞行检查动因更加集中于检出禁用原料严重超标等高风险情形;飞行检查中检查出的严重缺陷项在缺陷总数中占比由低于 30%升至 50%,发现缺陷项最多的环节由厂房设施与设备管理环节(27.68%)转为物料与产品管理环节(27.14%).结论 国家药监局《"直通车"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初步取得成效,建议进一步拓宽安全高风险信息收集途径,推动多部门联合开展风险分析评价,扩展制度适用范围,加强制度顶层设计,以改进和完善该制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银耳子实体提取物抗皱功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探索银耳子实体提取物在人体及体外的抗皱功效.方法:测量银耳子实体提取物对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eptidase 1,MMP-1)、胶原蛋白-1(Collagen I,CoL I)、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表达含量的影响.通过受试者试用测试、抗皱功效测试检验含有银耳子实体提取物的精华及眼膜对皮肤粗糙程度、皱纹参数(深度、长度、面积、数量)及眼角纹严重程度的影响,并调查受试者的产品满意度.结果:在成纤维细胞抗皱指标测试中,UVA辐射建模会造成成纤维细胞HA含量降低(P<0.01),银耳子实体提取物能够显著提高成纤维细胞降低的HA含量(P<0.001).在银耳子实体产品抗皱测试中,其产品可防止受试者皮肤粗糙度增加(P<0.01)、降低眼周皱纹参数(P<0.001),并且具有较高的受试者满意度.结论:银耳子实体提取物通过修复真皮HA流失等功效,在护肤品中发挥出抗皱能力,且安全性高,在抗皱抗衰护肤品开发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基于incopat专利数据库的艾专利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13
艾是常用的中草药和灸用原料植物,迄今为止已经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为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通过incopat专利数据库对全球范围内近20年的艾专利数据进行检索,共检索出来艾相关专利25279件,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从全球申请趋势、主要技术领域、国民经济构成、申请人排名、专利价值等对艾专利进行格局分析.分析表明,艾的创新研发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艾的医用、中成药、化妆品及理疗为当前技术研发热点;全球关于艾的专利数量众多,但主要分布在中、韩两国,其中中国的涉及到艾的专利数量达到了20 381件,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但是高价值专利数量并不是很多,专利价值和质量与其它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艾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艾的临床应用认可度的提高及科研的不断深入,艾领域具有较大的专利空间,专利申请人可根据全球发展机遇、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短板制定相应的专利申请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酸酐酰化胶原蛋白的制备与表征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胶原蛋白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低毒性、低免疫活性且高细胞亲和力的生物医药材料,然而亲水性和热稳定性较差等缺陷是其在生物医学、组织工程等应用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目的:阐述酰化胶原蛋白的制备方法、表征及应用的进展.方法:利用PubMed、X-mol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有关酰化胶原蛋白制备方法、表征及应用的文献,检索时间为1992年1月至2023年5月,英文检索词为"acylated collagen,modified collagen,water-soluble collagen,acetic anhydride",中文检索词为"酰化胶原蛋白,改性胶原蛋白,水溶性胶原蛋白".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所有文章进行初筛后,保留相关性较高的53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酰化胶原蛋白的制备主要是通过酸酐类进行酰化反应所得,反应的位点主要是胶原蛋白的ε-氨基和N端-氨基,同时酰化反应的反应环境需要在碱性环境下进行;②琥珀酸酐是酰化胶原蛋白的首选反应物,同时近几年挖掘出降冰片烯二酸酐、柠檬酸酐以及具有酰化能力的双官能团改性剂来满足各种要求,但仍局限于实验室中制备,复杂的制备流程难以工业化,还需后续研究不断完善;③酰化胶原蛋白的表征手段与胶原蛋白类同,但针对酰化胶原蛋白的水溶性表征仍缺乏标准;④近年来酰化胶原蛋白逐步被用于镜片、水凝胶和敷料的制备及化妆品原料,但关于酰化胶原蛋白的应用研究仍然较少,缺乏完整的体内实验来验证酰化胶原蛋白的实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