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136所三级公立医院门诊患者就诊体验满意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2016年至2021年,我国公立医院改善门诊患者就诊体验的进展和成效,为进一步改善门诊患者就诊体验和提升门诊患者就诊满意度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16年至2021年5次"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第三方评估"门诊患者调查,对门诊流程和门诊患者就诊满意度进行描述性趋势分析,并对不同区域及不同机构类型的患者满意度进行分层分析。结果:5次评估门诊患者调查均包含了136所核心样本医院,2021年第5次评估共回收有效问卷30 153份。2016年至2021年,5次评估门诊患者就诊总体满意度依次为91.4%、87.3%、90.1%、91.1%和95.4%,门诊患者对各项诊疗服务的满意度持续提升。门诊患者就诊流程不断优化,预约挂号已成为门诊患者最常用的挂号方式。西部地区门诊患者对就诊流程和就诊环境的满意度明显改善。结论:2016年至2021年,门诊患者就诊总体满意度持续提高。信息化助力优化就诊流程,但建议医院为老年门诊患者提供特别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COSO-ERM框架的公立医院采购业务风险管理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公立医院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提升采购业务风险管理既是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和治理效果的内在需要,也是现阶段外部监管的重点。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和对北京市属公立医院相关人员的深度访谈,分析北京市属公立医院的采购业务风险管理现状,发现存在采购业务风险管理内部环境尚未形成、风险控制活动未能满足风险管理要求、信息沟通机制尚待完善、内部监督不到位等问题。然后基于2017年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战略与绩效》框架(COSO-ERM),分别从治理和文化、战略和目标设定、绩效、审阅和修订,以及信息、沟通和报告5个方面提出优化采购业务风险管理的建议。可通过调整优化采购业务组织架构,形成三道防线的风险防控协同,打造良好的风险管理内部环境;基于风险考量制定采购战略规划和采购业务目标,完成对风险偏好的有效传导;梳理确定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形成风险清单,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评估风险影响程度,科学选择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通过加强多角度监控,动态审视采购风险和绩效,改进采购风险策略;优化信息化管理系统,强化信息沟通与共享,建立有效的报告机制,增强风险管理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互联网+"317护"手机APP信息化平台宣教对提高产后避孕落实率和生殖健康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互联网+"317护"手机APP信息化平台宣教对提高产后避孕落实率和生殖健康的作用。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分娩的产妇4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产后避孕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互联网+"317护"手机APP信息化平台宣教,观察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避孕知识、产后避孕落实率以及生殖健康情况。结论:干预后观察组避孕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产后避孕落实率高于对照组,生殖健康问题子宫穿孔、生殖系统感染、宫腔粘连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互联网+"317护"手机APP信息化平台宣教干预可显著提升产妇产后避孕知识掌握度,提高产妇产后避孕落实率,对促进女性生殖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病理设备信息化管理的设计和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信息化全流程管理系统在病理设备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病理科通过编码科室设备和生成二维码、录入设备相关信息、构建与设备相关的管理模块建立科室设备档案,同时确立设备的责任人和所承担的工作,实现了设备的全流程日常管理。通过建立设备档案和确立责任人,完善了设备日常状态的管理、设备的维修和保养记录,科室年设备故障率和所用费用等以统计报表形式呈现,实现了设备的全流程无纸化管理。信息化全流程设备管理系统摒弃了以纸质表格和纸质文件为依托的设备管理模式的弊端,使设备管理更简单高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预警决策的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发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预警系统,对其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进行预警及干预,从而降低意外拔管风险,保障患者安全。方法:以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模型为核心,以预防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护理干预方案为指导蓝本,以医院重症监护临床信息系统为基础,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对系统的界面布局、分区、模块结构、内容和功能进行整体构架,多角度、多方位研发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预警系统,并用该系统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18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案例,以验证其预警效果。结果: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预警系统雏形由登录模块、评估模块、决策模块、预警模块、指导模块及管道固定方案模块6个主题模块集成,系统自动判断重症患者风险等级,从而实行分级预警,筛选高危风险人群,最终提供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经回顾性分析,该预警系统的检测率为88.89%。结论: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预警系统是一个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预警平台,能有效预警拔管高危患者,规避管道护理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护理绩效动态分配方案在眼科专科护士绩效考评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护理绩效动态分配方案在眼科专科护士绩效考评中的应用。方法:2019年1~6月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及计算机软件建立医院绩效考核信息化平台,收集眼科护士工作效率数据,综合考虑眼科护士护理工作质量及科室效益,根据各层级护士能力、岗位责任、班次综合考核护士的个人能力,并利用信息化平台实施绩效分配,比较实施前(2018年7~12月)及实施后(2019年1~6月)眼科专科护士绩效考评总评分、护理质量及护士对考核满意度评分。结果:实施后眼科护士绩效考核总评分、护理质量总评分及考核满意度总评分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护理绩效动态分配方案可优化眼科专科护士绩效考评体系,量化护士工作量,提高眼科护士护理管理效率,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护士护理服务质量及其对考核的满意度,实现持续质量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SOP的公立医院"一院多区"行政后勤职能部门定岗定编路径研究与实践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公立医院优质高效的行政后勤人力资源配置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定岗定编流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梳理定岗定编方法与原则,结合工作实践,研究医院"一院多区"定岗定编标准操作规程(SOP),以期突破行政后勤部门人员管理的瓶颈,为公立医院后勤职能部门定岗定编的实际操作提供参考.通过近年来的操作实践,认为公立医院"一院多区"行政后勤职能部门定岗定编工作应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多院区联动,提升资源统筹与利用效率,实践中持续反馈与改进,从而动态提升管理水平,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信息化健康教育模式在CT增强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信息化健康教育对CT增强检查患者应激反应、检查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3月—2020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CT增强检查的1 0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17年3月—2018年8月进行CT增强检查的554例患者为常规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以2018年9月—2020年2月进行CT增强检查的510例患者为信息化组,实施信息化健康教育。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并比较两组患者检查成功率、检查质量、身心应激反应情况。结果:信息化组CT增强检查成功率、检查质量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信息化组SAS评分、SDS评分、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信息化健康教育可提高CT增强检查质量和检查成功率,降低患者身心应激反应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管癌患者加速康复模式下出院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经过加速康复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出院时心理的真实体验,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4—10月,对14例食管癌加速康复外科治疗后即将出院的患者进行深度访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录、编码、类属分析、描述和组织。结果:提炼出"加速康复"相关的正性与负性情绪并存的复杂心理感受,对出院返家后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2个部分。正性心理体验包括住院时间短超出预期,痛感较低;负性心理体验包括担心复发、担心未完全康复,病耻感和担心照顾者人力不足。对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包括专业健康指导、可及的技术支持和同质化的医疗资源。结论:加速康复模式下,食管癌患者面临出院时,正性与负性心理体验并存,需加强关注,给予健康指导和心理疏导。食管癌患者对出院后医疗护理服务需求较大,多样化、信息化、可及化的延续护理和构建三级甲等医院与社区医院间的医联体是未来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业务管理紧密型医联体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紧密型医联体是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效能的重要举措。作者介绍了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牵头构建的业务管理紧密型医联体实践,并分析其运行效果。通过强化医疗、护理、公共卫生、医院感染等业务管理,加强医联体牵头单位专家等资源下沉,慢性病药物延伸至基层,强化医护人员培训,畅通双向转诊通道,探索集约化发展,医联体建设初见成效。医联体同时面临财政投入、医保支付等政策壁垒,建议完善资源投入、医保付费、绩效考核、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等各项配套及制度建设,充分利用医联体牵头单位专家优势资源,探索医养结合,做好医防融合等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