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冲脉气损"论治体位性低血压
编辑人员丨2周前
体位性低血压指体位变换时血压骤降而表现出眩晕甚至晕厥等症状.冲脉是"十二经脉之海",也是"血海",与人体的气血调节有关.若冲脉功能受限,则无法发挥对气血的调控作用.研究团队提出"冲脉气损"为本病的核心病机,本病属于"脑气病",病位主要在脑髓,与脾、肾关系密切.本病初在正虚,由年老体衰脾肾不足、命门之火衰微、冲脉气弱而起病;久而冲脉真气亏损,冲气失动,阳虚火衰,真气难上,脑气不足,髓海失养,日久阳损及阴,转为坏证,频发眩晕甚至晕厥.临证治疗时,谨守"冲脉气损"的理论内涵,重视扶正复冲以恢复冲脉的正常功能,同时兼顾脾肾,使精微物质可以上充以奉养髓海.遣方用药时以四逆汤、生脉饮、升陷汤为基础方,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减补阴、补阳、化痰祛瘀的药物,达到辨证施治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考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是经脉病候理论发展轨迹上的突出变化,其在经典经脉病候的基础上辑录经典文献和金元医籍所载经脉病证和脏腑病证,并在形式上以经脉统领两类病证,冠之以新的经脉病候的代名词"十二经见证",成为经脉病候理论演变的代表.这一转变系从病证分类角度对经典经脉病候作出的改造和发展,更加强调了经脉的作用,是经脉理论指导性提升的体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十二经脉流注与五输穴流注关系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十二经脉流注与五输穴流注是经脉腧穴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内容.为探析二者的关系,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十二经脉流注为营气的循行路径,而五输穴流注为元气的运行路径,二者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法国中医斯理维·马丁·胡对"气"的认知与想象
编辑人员丨2024/7/6
当代法国中医斯理维·马丁·胡对传统中医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致力于继承和发展古典针灸学,推动西方社会学习和发展中医学.她在著作《中国医学》中,她将"气"等同于能量,将三焦理论、五行理论、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和营气卫气理论等整合,构建出能量的产生、分配和使用的人体能量系统.同时,她提出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恢复人体能量平衡的看法,不仅要考虑到心理和身体的致病因素,更要考虑到灵魂对身心的统摄.西方学者们对中医的变异性解读,使得中医成为了一门世界性医学,同时成为医学创新的源头,对中医的海外传播与现代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筋膜理论探讨浮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4/6/8
笔者通过跟诊诸剑芳主任中医师,将浮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肌筋膜痛的筋膜学机理和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中医学对筋膜的探索"筋膜"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就可见雏形,有"膜""膜原""肓膜"等不同描述,其中《灵枢·天年》将"肌肉解利""通调营卫"称作筋膜的生理状态,《灵枢·刺节真邪》将筋膜的病理特点论述为"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筋膜"解利"则气血通调,可濡养周身,当"横络"阻滞则气血瘀滞不通,发为病痛.《素问·痿论》中有对肝与筋膜的关系进行阐述,"肝,主身之筋膜""肝气热……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认为筋膜为肝所主.如《说文解字》所言:"筋也者,所以束节络骨,为一身之关纽,利全体之运动者也."筋对各骨骼关节的筋肉组织(肌肉、筋腱、筋膜等)起到连属作用.经筋作为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其分布特点可用"结、聚、交、合"概括,起调节骨骼关节活动,联络脏腑内外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脉书·上经》重要语句三题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本文通过对于《脉书·上经》中三处重要语句:"人有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鼂于气""金之通天气为天府""臂之大阴为脉口"的解读,以求管窥早期经脉在独立循行,不相连贯之时,诊脉口的原理.该三句为全篇纲领性的语句,对于我们理解早期经脉医学的内涵,探索其理论的源流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机器学习的中医体质分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采用随机森林的过滤式特征选择方法,筛选出最优特征子集后构建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模型,对平和体质与偏颇体质进行分类研究.方法 选取2756例受试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横断面调查法进行问卷调查.采集受试者十二经脉上24个原穴的穴位信号与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等信息构建数据集.对数据集预处理后使用随机森林特征选择方法筛选最优特征子集;使用GBDT算法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平和-偏颇体质二分类研究;采用十折交叉验证计算准确度、精准度、召回率、F1得分,并综合评价模型性能.结果 筛选出22个特征构成最优特征子集,使用筛选后的特征子集构建的GBDT模型准确度、精准度、召回率、F1得分分别是92.86%、93.65%、93.08%、0.92.结论 随机森林的特征选择方法有助于筛选最优特征子集,GBDT可为中医体质分类研究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三阴三阳脉法源流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本文以三阴三阳脉法为统领,从起始源头至发展巅峰再到发展稳定纵向论述了以诊断三阴三阳为核心的脉法演变,分别是标本脉法、人迎气口脉法、四时阴阳脉法;横向论述了各脉法自身的演变发展关系,分别是标本脉法与寸口分部候经脉法,人迎气口脉法与寸口对比诊法,《黄帝内经》四时阴阳脉法与扁鹊四时阴阳脉法;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各脉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与其相适应的临床模式,予以诊断阴阳之多少,分辨手足六经,进而明确十二经脉之所病为特长的三阴三阳脉法,做一系统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皮部浅刺针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眼科疾病验案3则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皮部的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云:"皮有分部","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将全身皮肤依据十二经脉及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循行范围划分成十二皮部.皮部位居浅表,为人体第一道卫外屏障,能够发挥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中医"神主导气"作用途径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探讨基于中医脏腑经络系统的"神主导气"的作用途径及临床意义.方法:从《内经》《难经》相关篇章、条文出发,结合现代解剖生理特点分析脑髓生成、生理病理特点、主要经脉联系、神机感受途径与神主导气途径.结果:"神主导气"的传导途径为:脑为髓海,产生并发动神机,通过"中枢经筋"(足少阳之筋在头部"维筋相交"与手阳明之筋在头部左右相交)交叉接受脑之神机并传导于督脉,并通过督脉联系的全身经脉传导神机于五脏六腑和十二经筋系统(外周筋肉系统),经筋接受脑之神机"主束骨而利机关",从而产生肢体运动;跷脉系统在脑内与足少阳经筋"维筋相交"之部分"并行",交叉接受脑之神机并通过跷脉和与之相联系的经脉通达十二经筋系统,从而发挥协调平衡、调节随意运动和睡眠的作用.神机感受途径为:五脏六腑、精、筋、骨、血、气、肌肉的精气(神气)→(相关经脉)上注于目→与脉并为系(目系、眼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与督脉、足太阳关联,从而发挥神机感应和协调运动等作用.结论:"神主导气"途径理论模型的建构,便于从系统与全局维度,厘清神机传导各环节病位与病期,有助于分清病位、定位施治,辨明病期、分期论治、精准施策,拓展对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临床难治疾病的治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