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经病欲解时”辨证思路在脐针疗法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揭示了人体疾病与时间节律的关系和变化规律,以“时”为纲领,提出一个昼夜循环共十二时辰,六经各有“当旺之时”。脐十二地支全息进针法是脐针治疗中常用的定位进针方法,与时间医学密切相关,临床多用于治疗发作或症状有明显时间规律的慢性疾病,若从“六经病欲解时”入手运用该疗法,则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可获佳效。太阳病欲解时可用麻黄三针,少阳病欲解时用青龙三针,阳明病欲解时用白虎三针,太阴病欲解时用真武三针,厥阴病欲解时用厥阴三针,少阴病欲解时用少阴三针。附鼻鼽、郁证、潮热汗出、干燥综合征、失眠等6个病案并加以分析,介绍“六经病欲解时”临床辨证思路指导下脐十二地支全息进针法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旴江针灸医派的源流与学术特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旴江针灸医派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与地域影响力。旴江针灸医派肇始于席弘,是中国有史料记载的传承最久远的针灸医派。后家传十余代,至席信卿时外传于陈宏纲并由此逐渐布散演变成具有地域特色和一定全国影响力的针灸流派。在学术特质上,旴江针灸医家立足经典,不断创新,其针刺补泻、辨证选穴的针刺学术思想和治病求本、创新施灸等灸法学术思想,对当代针灸临床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订医门普度温疫论》之补法特色探颐
编辑人员丨2024/4/13
《重订医门普度温疫论》为明代吴有性原撰,清代孔以立、龚绍林评注,清代李砚庄重订于清道光十二年.该著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温疫之病因、病机、症状及治法,其中,吴有性、孔以立及龚绍林对于各种温疫伴随虚证的辨证论治之论述颇具特点,文中强调了逐邪固然重要,补虚亦不可忽视的温疫治疗原则.本文从论温疫扶正总纲、论温疫正伤成因与治法、述温疫妄补之危害三个方面对《重订医门普度温疫论》之补法特色予以阐述,对于现今临床祛邪兼用补以治疗温疫类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再探关幼波"气血辨证"学术思想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关幼波教授的"气血辨证"学术思想认为气血是人体阴阳的反映,阴阳失衡与气血不和密切相关,关老力倡十纲辨证,以完善八纲辨证的基础.结合"痰瘀理论""络病学说""中州思想",阐明"气血辨证"作为贯穿关老学术体系主线的关键作用,"痰瘀理论"认为痰瘀是气血病理产物,化痰行瘀当围绕调畅气血;"络病学说"强调气血病变涉及络脉,治当通畅络脉,以助气血渗灌,资助脏腑;"中州思想"则注重协调中焦气机升降与肝脾关系,恢复气血化生与运行正常."气血辨证"学术思想拓展了临床辨证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传统基础理论,有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浅析关幼波"十纲辨证"在顽固性肝硬化腹水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关幼波先生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强调气血在辨证中的作用,以八纲辨证之后必辨气血,创立"十纲辨证"."十纲辨证"对于疑难杂病的辨证论治具有深远意义.从"十纲辨证"角度出发,论述关老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的治水要点,平调寒热、升清降浊,以复中州枢转之机;理气和血、活血化痰,以复气血运行,气行则血行,血活则痰化;明辨虚实,重视补气在利水中的重要作用;调和表里、疏利三焦,以宣肺开鬼门,疏涤肠胃去菀陈莝,淡渗利湿下洁净府;平秘阴阳、填精补髓,培补肝肾以助气化蒸腾,复开阖之司,立意于"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从王旭高治肝三十法浅谈从肝论治眼病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中医学认为肝与目在生理、病理方面均联系密切,因此,从肝论治眼病的方剂数目庞大,但目前中医眼科书籍多以病名为纲辨证分型论治,少有从病机出发分析眼科疾病的辨治方法.清代著名医家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分别从肝气、肝火、肝风、肝虚4个方面提出治肝三十法,其中多数治法和方药亦可运用于眼科中.本文结合其治肝方法分析中医眼科治疗思路,旨在帮助临床中对眼科疾病更好地遣方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动-定序贯八法”临床诊疗思维的体会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动-定序贯八法”临床诊疗思维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社会三位一体和谐平衡的宇宙观,动态地观察错综复杂的生命现象,运用“象思维”的方法“捕捉”机体的各种象素,分析、判别、归纳为“证”.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以“核心病机”为靶点,以“证素”为辨证的基础和规范,以“药串”动态组合为组方思路,针对动态变化的证(核心病机)进行有序连贯的治疗.其理论融合和贯彻了中医学的动态观与象思维,借鉴了“十四纲辨证”与“药对”,提出了“药串”,形成了证素-核心病机-药串一体化的辨证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论刚柔辨证在中医心身医学的重要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学历来强调“形神合一”“心身合一”“脏腑相关”“七情致病”“心身并治”,整体生命观是中医刚柔心身论的理论基石,刚柔心身论强调把整体生命观运用到临床实践中.疾病谱由过去的以传染病和营养不良为主,转化为由心理社会因素、生活行为等因素引起的心身疾病为主,因此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理论.刚柔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刚柔辨证”是治疗心身疾病的有效方法,即两纲、四型、十六证.刚柔辨证是中医心身医学的核心,具有普遍适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阴火”“阳火”的八纲辨证观
编辑人员丨2023/8/6
自李东垣在《东垣十书》《脾胃论》等著作中提出“阴火”一说观点,数百年至今,医家不断对其探讨,丰富了中医学术园地:有源于《黄帝内经》探本朔源的论述;有“阳火”“阴火”综合的辨证讨论;有从“脏腑辨证”观点的论证等.各抒己见、纷繁灿烂,唯未见八纲辨证专文讨论.文章拟从八纲辨证理论,将“阴火”“阳火”的病机一并论证,并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归纳四类分述之,欲助推这一观点的探讨向系统化方面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数脉迟脉临床意义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众所周知,数、迟二脉,不论在通常所说的二十七部脉、二十八部脉中,还是在三十部脉中,均被列为纲脉.临床上也经常见到数、迟脉,而且影响着临床医生的辨证诊断结果.因此,明辨其特征及临床意义则颇为重要.文章从数脉的临床意义(主热证、主寒证、主危证)、迟脉的临床意义(主寒证、主热证、主瘀证)以及辨数脉、迟脉的个体相对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对提高临床辨证以及用药的准确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