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现状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是1种罕见胆道肿瘤,以胆管扩张、胆管内乳头状增生或囊性改变,伴或不伴黏液分泌为特征。IPNB的病因及机制尚不清楚,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胆管结石、华支睾吸虫感染等引起的胆汁淤积和胆道反复感染与IPNB的发生密切相关;Ras-MAPK、Wnt/β-catenin等信号通路在IPNB的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IPNB缺乏特异临床特征,其症状取决于肿瘤发生部位和胆管梗阻程度,主要表现为腹痛、梗阻性黄疸、发热和反复发作的胆管炎。根据上皮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志物,可将IPNB分为胰胆管型、肠型、胃型和嗜酸细胞型;根据主要病变所在位置,可将IPNB分为肝内型、肝外型和弥漫型,该分型具有较好临床指导作用。IPNB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优于姑息性治疗患者,建议所有符合适应证的患者行根治性治疗。笔者总结IPNB病因、进展机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和诊断与治疗现状,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联合应用血清抗体检测及胃镜引导下十二指肠液引流术诊断华支睾吸虫病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可以简便锁定可疑华支睾吸虫感染者并帮助其确诊的方法。方法:对可疑华支睾吸虫感染者,首先检测血清肝吸虫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抗体阳性者,再行粪便查虫卵;粪便虫卵阴性者,则建议行胃镜引导下十二指肠液引流术,从引流液中查找虫卵。结果:符合条件者126例,年龄(54.14±13.33)岁(24~87岁)。引流液虫卵阳性83例,占65.87%(83/126),其中男53例,年龄(55.91±11.47)岁(30~86岁);女30例,年龄(55.87±13.85)岁(30~87岁),男女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26例的置管时间(T1)(3.79±1.45)min,引流时间(T2)(31.39±14.29)min,T1和T2分别在阳性组与阴性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引流液虫卵检出率由高至低分别是肝内胆管液(76例,91.57%)、胆囊液(68例,81.93%)、胆总管液(63例,75.90%)。术中和术后无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联合应用血清肝吸虫抗体检测和胃镜引导下十二指肠液引流术可有效提高华支睾吸虫病的检出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华支睾吸虫感染大鼠肝脏miR-122表达及其与炎症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华支睾吸虫感染大鼠肝脏组织微小RNA(miR)-122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4只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体质量(100~120 g)分为对照组(100 μl生理盐水灌胃)、感染4周组(100个华支睾吸虫囊蚴灌胃)、感染8周组(100个华支睾吸虫囊蚴灌胃),每组8只。感染第3周开始收集大鼠粪便,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进行华支睾吸虫感染Wistar大鼠动物模型鉴定;感染4、8周组大鼠分别于感染4、8周后处死,对照组大鼠分别于感染4、8周后各处死4只,采集各组大鼠心脏血及左叶肝脏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脏病理损伤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miR-122表达水平,Luminex 200液相悬浮芯片检测血清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miR-122与炎症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光镜下,对照组大鼠肝细胞形态正常,未见炎症细胞浸润;感染4周组大鼠肝脏组织汇管区周围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感染8周组大鼠肝细胞排列紊乱、出现不同程度肿胀,细胞质疏松浅染,部分肝细胞呈水样变性,肝脏组织内可见胆管扩张、胆管壁增厚。对照组和感染4、8周组大鼠肝脏miR-122(1.00 ± 0.32、2.57 ± 0.60、3.63 ± 1.63),血清TNF-α[(0.14 ± 0.06)、(0.43 ± 0.09)、(0.61 ± 0.10)ng/ml]、IL-6表达水平[(0.03 ± 0.01)、(1.06 ± 0.24)、(1.48 ± 0.33)n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 13.36、69.99、82.23,均 P < 0.001);IL-1β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 2.15, P = 0.14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肝脏miR-122与血清TNF-α和IL-6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 r = 0.67、0.80,均 P < 0.001)。 结论: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引起宿主肝脏miR-122表达升高,且miR-122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表达水平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11-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重要人体寄生虫病监测结果及居民认知行为调查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分析北京市通州区2011-2022年寄生虫病监测和调查结果,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疾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寄生虫病特征.按照北京市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调查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虫卵,儿童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虫卵.随机抽取部分居民进行认知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2011-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寄生虫病例26例,其中疟疾21例、血吸虫病2例、包虫病2例、华支睾吸虫病1例,平均发病率为0.15/10万,除华支睾吸虫病例外均为输入性病例.2015年调查1 500人,土源性线虫、华支睾吸虫等感染率为0.2019年调查1015人,土源性线虫、华支睾吸虫等感染率为0.对319人进行了土源性线虫病问卷调查,知晓率为71.79%,对379人进行了华支睾吸虫病问卷调查,知晓率为3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9.97,P<0.05).结论 北京市通州区寄生虫病例以输入性为主,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居民土源性线虫病知晓率较高,华支睾吸虫病知晓率较低,食源性寄生虫病有本地发病风险,应采取有针对性健康教育工作.随着外地和外籍病例到通州区就诊量的增多,对寄生虫病的培训、监测等防控工作始终不能放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检测棘球蚴病患者血清内循环抗原的免疫层析试条的制备和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以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基础建立一种快速、简便诊断棘球蚴病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方法,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纯化棘球蚴囊液抗原,并以此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对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确定其亚类和效价.筛选基于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对,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标记筛选到的单克隆抗体,并将其吸附于交联垫;将另一筛选到的单克隆抗体划线包被于同一硝酸纤维素膜适当位置,制成免疫层析试条.用该试条检测手术确诊的细粒棘球蚴病(87例)、多房棘球蚴病(40例)、囊尾蚴病(25例)、日本血吸虫病(10例)、弓形虫病(5例)、并殖吸虫病(5例)、华支睾吸虫病(5例)患者血清,以及60例健康者血清,以评价其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以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为免疫源制备单克隆抗体,共筛选了11株能高效分泌效价在1:25600~1:102400特异抗体的细胞株,抗体亚类为IgG1或IgG2a.筛选到的单克隆抗体F3B6作为标记抗体,单克隆抗体C4H6作为包被抗体制成免疫层析试条,用该试条检测127份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为88.12%(112/127),其中试条检测囊型包虫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为88.51%(77/87),检测泡型包虫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为87.50%(35/40),试条法检测两型包虫病患者血清敏感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86).与25份囊尾蚴病患者血清、10份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5份弓形虫病患者血清、5份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和5份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均无交叉反应,60份健康者血清也均为阴性,总特异性为100.00%.结论 成功制备了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以此单抗为基础研制出的快速诊断棘球蚴病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我国重点寄生虫病疫情形势及防控工作重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经过70余年有效防治,我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正向控制和消除目标迈进.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疟疾、棘球蚴病、内脏利什曼病、华支睾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的疫情形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为加快推进全国重点寄生虫病控制和消除进程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华支睾吸虫感染对小鼠肝纤维化和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为进一步了解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过程中的肝纤维化情况和免疫调节变化,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感染组小鼠胃饲200μl含150个华支睾吸虫囊蚴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于感染后第1、2、4、8和16周随机各取6只,称体质量后取肝、脾和血清.取小鼠肝组织,石蜡切片后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沉积情况.小鼠肝组织总RNA逆转录后qRT-PCR检测肌成纤维细胞标志a-肌动蛋白(ACTA2)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ACTA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取小鼠脾组织,称重并计算每10 g体质量的脾质量(脾脏指数,mg/10g).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脾CD4+T细胞、辅助性T1(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和调节性T(Treg)细胞的动态变化.取小鼠血清,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IL-2、IL-4、IL-10和IL-17A等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使用GraphPad Prism 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双向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显示,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后体质量降低、脾指数升高,感染后各时期肝组织皆可见炎症病灶.HE染色结果显示,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后第1周,肝胆管周围可见华支睾吸虫幼虫,幼虫周围出现炎症细胞浸润.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后各时期,胶原纤维沉积相对面积均高于对照组(F=20.190,P<0.05).qRT-PCR结果显示,感染后第2、4和16周,感染组小鼠肝组织ACTA2基因相对转录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2.042、2.475、1.634,均P<0.01);第8周低于对照组(t=2.758,P<0.05)o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各时期,感染组小鼠肝脏ACTA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F=3.225,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脾CD4+T细胞占比在感染后第2周降低至(13.4± 1.8)%,16周升高至(22.4±1.5)%;Th1细胞占比在感染后第2周升至(16.9±5.3)%,第16周降低至(3.9± 2.6)%;Th2细胞占比在感染后第4周降低至(2.3±0.6)%,第4周后逐渐升高;Th17细胞占比在第8周时升至(5.3±3.4)%,第16周下降至(2.4±1.4)%;Treg细胞占比在第4周降至(7.3±1.5)%,第16周升至(13.9± 1.2)%.感染组小鼠血清TNF水平在感染后第1周时升至(35.16±11.28)pg/ml,第8周起降至正常水平[(8.98± 1.66)pg/ml];血清IL-6水平在感染后各时期均高于对照组(t=2.095,P<0.05);血清IL-2水平在感染后第8周降至(0.09±0.18)pg/ml,但在第 16周升高至(3.81±2.79)pg/ml;感染组小鼠血清 IFN-γ、IL-4、IL-10 和 IL-17A水平随着感染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F=8.726、8.068、6.795、14.840,均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CD4+T细胞和血清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与华支睾吸虫诱导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诊断肾移植术后华支睾吸虫感染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4/2/3
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强度的增加,使受者对各类病原体表现出高度临床易感性。在实体器官移植领域,国内外仅有肝移植术后华支睾吸虫感染相关案例报道,且多为供者来源性感染(donor-derived infection,DDI)[1]。目前,基于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etagenomic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的广谱病原微生物筛查已逐渐应用于临床感染的辅助诊断。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1例应用mNGS辅助诊断的肾移植术后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为肾移植术后寄生虫感染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提供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2016-2021年黑龙江省华支睾吸虫病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了解和掌握2016-2021年黑龙江省华支睾吸虫人群感染状况及空间分布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1年黑龙江省华支睾吸虫病监测数据,对华支睾吸虫感染人群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核密度估计等空间流行病学统计方法探索研究区域华支睾吸虫病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2016-2021年黑龙江省华支睾吸虫病监测覆盖71个县(市、区)、417个村(社区),华支睾吸虫总感染率为3.91%(4 488/114 905).感染人群以男性(64.46%,2 893/4 488)、40~59 岁(58.53%,2 627/4 488)、初中文化(52.01%,2 334/4 488)、汉族(95.45%,4 284/4 488)、农(牧、渔)民(92.96%,4 172/4 488)为主.男性(4.92%,2 893/58 764)感染率高于女性(2.84%,1 595/56 141);40~49 岁组、50~59 岁组人群感染率分别为5.71%(1 358/23 785)、5.32%(1 269/23 867);初中、高中人群感染率分别为4.00%(1 553/38 812)、4.52%(2 334/51 582);农(牧、渔)民人群感染率为5.11%(4 172/81 614);朝鲜族、蒙古族人群感染率分别为12.85%(163/1 268)、9.26%(34/367);不同性别、年龄组、文化程度、职业、民族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1.598,x2=855.526,x2=281.391,x2=1522.040,x2=337.219,均P<0.05).以县(市、区)为单位对华支睾吸虫人群感染率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研究区域存在呈聚集性分布(Moran'sI=0.414,Z=5.115,P=0.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高-高聚集区域主要是分布于省内东北部.以村(社区)为单位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研究区域华支睾吸虫感染存在聚集性分布(Moran'sI=0.437,Z=15.897,P=0.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呈高-高聚集的村(社区)数为43个,主要分布于省内东北部及西南部,呈高-低聚集的村(社区)数为1个,分布于省内东北部.核密度估计显示,核密度高值区纵向分布于省内东北-西南部,主要呈现沿松花江流域分布的特征.结论 黑龙江省华支睾吸虫病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和人群分布差异.应结合区域特点,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以肝占位为首发症状的华支睾吸虫病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华支睾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具有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等特点,容易误诊、漏诊.本研究报道了 1例以肝占位为首发症状的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的诊治过程,通过文献复习回顾了该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现状及诊治要点,分析其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关系,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治认识,做到早诊早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