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Anti-HBc与慢性乙型肝炎儿童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分析及可能免疫机制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行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儿无应答组和应答组间基线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定量(qAnti-HBc)水平的差异,以探讨不同qAnti-HBc水平患儿外周血CD8 +记忆T细胞亚群比例及其功能活性。 方法:回顾性检测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就诊的85例HBeAg阳性CHB患儿基线qAnti-HBc水平。分析其中37例抗病毒治疗患儿基线qAnti-HBc水平与HBeAg血清学应答的关系。流式细胞检测59例患儿基线外周血CD8 +记忆T细胞亚群比例及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分泌水平,分析qAnti-HBc水平与CD8 +记忆T细胞亚群比例及其功能活性间的关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arson’s Chi-square检验,两组或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连续性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 结果:在37例接受恩替卡韦(ETV,21/37)或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16/37)治疗的患儿中,有18例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ETV组10/21,Peg-IFN组8/16),应答组患儿基线qAnti-HBc水平[4.71(4.64~4.81)log 10IU/ml]显著高于无应答组[4.54(4.45~4.64)log 10IU/ml, Z = -3.316, P = 0.001]。高qAnti-HBc组CD8 +Tem、CD38 +CD8 +Tem、CD38 +CD8 +Temra细胞比例及CD8 +T细胞分泌的IFN-γ、TNF-α水平显著高于低qAnti-HBc组( P < 0.05);ALT>1×正常值上限(ULN)组CD8 +Tem、CD38 +CD8 +Tem、CD38 +CD8 +Temra细胞比例显著高于ALT≤1×ULN组( P<0.05),但两组CD8 +T细胞分泌的IFN-γ、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qAnti-HBc与CD8 +Tem、CD38 +CD8 +Tem、CD38 +CD8 +Temra细胞比例及CD8 +T细胞分泌的IFN-γ水平呈正相关( P<0.05);ALT仅与CD38 +CD8 +Tem、CD38 +CD8 +Temra细胞比例呈正相关( P<0.05)。 结论:较高的基线qAnti-HBc水平与CHB儿童患者抗病毒治疗HBeAg血清学应答相关;qAnti-HBc较高的CHB患儿外周血效应CD8 +T细胞表现出更强的表型及功能活化特点,此研究可能对CHB儿童抗病毒治疗疗效相关的潜在免疫机制作出一定阐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心肌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引起急性肾脏损伤,并发心肌炎者临床较少见,个案报道提示合并心肌炎的患者预后较差。本例患者早期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呈阴性,恢复期发生了血清学转换,并发心肌炎。尽管心肌酶谱(包括肌钙蛋白)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等指标明显升高,但患者缺乏典型心肌炎临床症状,予以抗病毒治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和营养心肌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其间心肌炎未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不良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恒古骨伤愈合剂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骨转换标志物及骨密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恒古骨伤愈合剂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骨折愈合及其骨转换标志物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4月潍坊市人民医院120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患肢牵引、旋转闭合复位治疗,若闭合复位失败,则行开放解剖复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恒古骨伤愈合剂。2组均连续观察3个月,随访9个月。随访结束后,行X线或CT检测评价骨痂生长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骨密度;术后3、6个月,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竞争ELISA法检测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结果: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3.06±2.35)周、对照组为(17.75±3.56)周,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52, P<0.01)。随访9个月,治疗组骨折愈合率为93.3%(56/60)、骨折不愈合率为1.7%(1/60)、骨折畸形愈合率为5.0%(3/60),对照组分别为75.0%(45/60)、5.0%(3/60)、20.0%(12/60),2组骨折愈合率及畸形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7.57、6.17, P值分别0.006、0.013)。治疗组随访9个月骨密度[(0.76±0.12)g/cm2比(0.71±0.06)g/cm2, t=2.89]较同组术前升高( P<0.01)。治疗组术后3、6个月血清β-CTX水平[第3个月(186.76±26.23)ng/L比(286.05±23.18)ng/L, t=21.97;第6个月(252.34±21.58)ng/L比(302.52±16.87)ng/L, t=14.19]低于对照组( P<0.01)、PINP水平[第3个月(37.52±7.59)μg/L比(27.59±5.36)μg/L, t=3.56;第6个月(30.54±5.63)μg/L比(25.63±4.98)μg/L, t=2.36]高于对照组( P<0.01或 P<0.05)。 结论:恒古骨伤愈合剂可有效调控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的骨代谢平衡,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骨折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初诊Graves病患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与骨转换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初诊Graves病(GD)患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hyrotropin receptor antibody,TRAb)水平与骨转换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BTMs)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21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诊G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 3)、游离甲状腺素(FT 4)、促甲状腺素、甲状腺相关抗体、总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钙素氮端中分子片段(N-MID)、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血脂和肾功能等。 结果:618例GD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7±13.2)岁,男∶女=1∶1.99。男性GD患者PINP和β-CTX显著高于女性(均 P<0.05)。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INP、N-MID和β-CTX均与FT 3、FT 4、TRAb、血清钙和血清磷呈正相关,均与体重指数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均 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总体GD患者TRAb与lg-PINP、lg-N-MID和sqrt-β-CTX,在单变量模型中,均呈正相关( β分别为0.006,0.005和0.006;均 P<0.001);校正甲状腺功能后仍呈正相关(均 β=0.004,均 P<0.001);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模型3和4),上述相关性仍存在(均 P<0.05)。不同性别GD患者单变量模型和校正甲状腺功能模型的结果与总体一致(均 P<0.05)。 结论:TRAb是GD患者骨转换加速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甲状腺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建立甲状腺刺激阻断性抗体的变异源模型及其参考区间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甲状腺刺激阻断性抗体的变异来源,并建立其参考区间。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体检的120名表观健康个体的剩余血清,进行甲状腺刺激阻断性抗体(TSBAb)检测,基于检测结果建立多因素方差模型并计算标准差比(SDR),以判断TSBAb的变异来源以及是否需要按照变异源建立亚组参考区间。采用Box-Cox转换算法改善数据分布,并使用基于正态分布的方法建立TSBAb的参考区间和90%的可信区间( CI)。 结果:纳入个体的甲状腺相关自身抗体及甲状腺超声结果均为阴性。TSBAb年龄、性别、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水平的SDR分别为0.068、0.003和0.075,均<0.3, 且3个变异源在多因素方差分析中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需要依据这3个因素建立亚组参考区间。TSBAb参考区间的上限和下限及其90% CI分别为3.63(3.39~3.88)和9.40(8.81~10.03)μg/L。 结论:TSBAb不受年龄、性别以及TRAb水平的影响,且本研究建立的参考区间稳定可靠,信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IgA抗体类别转换在IgA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血清中IgA的异常增多被认为是IgAN发生发展的启动阶段,而发生在B细胞中的IgA抗体类别转换过程失调导致了IgA的过度产生。该文从黏膜免疫、T细胞、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等方面,对IgA抗体类别转换在IgA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相关治疗靶点作一综述,以期为IgAN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联合应用血清抗体检测及胃镜引导下十二指肠液引流术诊断华支睾吸虫病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可以简便锁定可疑华支睾吸虫感染者并帮助其确诊的方法。方法:对可疑华支睾吸虫感染者,首先检测血清肝吸虫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抗体阳性者,再行粪便查虫卵;粪便虫卵阴性者,则建议行胃镜引导下十二指肠液引流术,从引流液中查找虫卵。结果:符合条件者126例,年龄(54.14±13.33)岁(24~87岁)。引流液虫卵阳性83例,占65.87%(83/126),其中男53例,年龄(55.91±11.47)岁(30~86岁);女30例,年龄(55.87±13.85)岁(30~87岁),男女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26例的置管时间(T1)(3.79±1.45)min,引流时间(T2)(31.39±14.29)min,T1和T2分别在阳性组与阴性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引流液虫卵检出率由高至低分别是肝内胆管液(76例,91.57%)、胆囊液(68例,81.93%)、胆总管液(63例,75.90%)。术中和术后无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联合应用血清肝吸虫抗体检测和胃镜引导下十二指肠液引流术可有效提高华支睾吸虫病的检出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程序转换前后免疫效果比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免疫程序转换前后江苏省健康儿童的脊灰抗体水平。方法:分别于疫苗转换前后采集江苏省内5岁以下健康儿童血清样本200份,使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法测定脊灰中和抗体,比较分析疫苗转换前后脊灰抗体阳性率及几何平均滴度(GMT)的差异。结果:疫苗转换前脊灰抗体Ⅰ型阳性率为98.50%,Ⅲ型抗体阳性率为92.00%,GMT分别为:1∶100.43和1∶23.34;脊灰疫苗转换后脊灰抗体Ⅰ型阳性率为99.00%,Ⅲ型抗体阳性率为96.00%,Ⅰ型和Ⅲ型脊灰抗体GMT分别为:1∶213.04和1∶121.10。结论:脊灰疫苗转换前后免疫效果存在差异,疫苗转换后人群抗体水平高于疫苗转换前,建议逐步增加IPV剂次以最终实现全程接种IPV。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纤维连接蛋白联合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排除无症状神经梅毒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血清纤维连接蛋白和梅毒非特异性抗体预测无症状神经梅毒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10月苏州大学院附属传染病医院因梅毒血清固定收治入院患者74例,依据2020版梅毒感染诊疗指南,将上述患者分成无症状神经梅毒组(17例)和非神经梅毒组(57例)。分析血清纤维连接蛋白水平和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非特异性抗体滴度在两组中的差异。偏态分布资料以 M( Q1, Q3)表示,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非神经梅毒组男25例,女32例,年龄22 ~ 76岁;无症状神经梅毒组男10例,女7例,年龄26 ~ 66岁。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结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无症状神经梅毒组血清纤维连接蛋白水平[486.0(387.5,605.0) mg/L]及血清非特异性抗体滴度水平[以2为底数进行对数转换(-log 2滴度),5(4,6)]均高于非神经梅毒组[410.0(347.5,474.5)mg/L、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 2.36、4.43,均 P < 0.05)。血清纤维连接蛋白、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滴度及二者联合诊断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9(95% CI: 0.540 ~ 0.838)、0.850(95% CI: 0.757 ~ 0.942)、0.878(95% CI: 0.787 ~ 0.97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纤维连接蛋白和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与血清固定患者中发生无症状神经梅毒具有关联性( P < 0.05)。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获得模型方程:Logit( P) = 0.008 ×血清纤维连接蛋白水平+ 0.090 ×血清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滴度倒数- 6.483,Logit( P) ≥ -0.703时提示无症状神经梅毒的可能性大。选取敏感度为100%、特异性最高的点,得出Logit( P) ≤ -2.863时患者为无症状神经梅毒的可能性为0,按新模型重新分组,19例(25.68%)血清固定患者预测排除无症状神经梅毒。 结论:血清纤维连接蛋白联合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预测排除部分血清固定的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眉弓文绣部位结节病同形反应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36岁,因四肢皮下结节5年余于2021年5月就诊。2016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皮下结节,曾于外院行局部糖皮质激素封闭治疗,稍好转。2017年患者眉部文绣后,2019年局部出现黄红色斑块(图1A)。2020年4月14日于外院行右侧眉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未见异型细胞,真皮内见肉芽肿形成,周围炎症细胞浸润;未见坏死、异物等特殊病变(图1B);抗酸染色、过碘酸雪夫染色、六胺银染色均阴性,排除其他特异性感染。发病以来,患者无发热、咳嗽,无明显体重变化。既往无糖尿病、结核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四肢可见大小不等、米粒至钱币大小紫红色质硬皮下结节(图2A),眉部可见扁平黄红色斑块。取左上臂结节行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见上皮样细胞岛,其内混杂少量淋巴细胞(图2B),异物巨细胞中可见"星状体"(图2C)。实验室检查:结核分枝杆菌抗体IgG、IgM阴性。由于医院实验室检查项目有限,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白细胞介素2R水平未检测。胸部CT:①纵膈、双肺门多发肿大淋巴结,双肺内多发结节、斑点片影,符合结节病表现;②胸背部皮下多发小结节灶。2021年6月8日患者于呼吸内科进一步排查系统累及情况,完善支气管镜检查,取纵膈右下支气管旁淋巴结少量组织送检,见类上皮细胞增生,炎症细胞浸润,肉芽肿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