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创产前检测在双胎之一消失及双胎孕妇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在双胎之一消失(vanishing twin,VT)和双胎孕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2年3月参加河北省NIPT民生项目的15 091例双胎和538例VT孕妇的NIPT检测结果、产前诊断结果及妊娠结局等资料。采用 t检验和 χ 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NIPT对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假阳性率。 结果:研究期间,河北省接受NIPT检测的孕妇共1 081 774例,双胎占1.40%(15 091/1 081 774),VT发生率为0.05%(538/1 081 774)。VT孕妇年龄及高龄孕妇(≥35岁)、初产妇、有不良孕产史、体外受精( 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妊娠比例均高于双胎[分别为(30.8±4.5)与(29.5±4.3)岁、18.0%(97/538)与11.4%(1 731/15 091)、60.2%(324/538)与51.3%(7 227/14 100)、23.5%(126/537)与19.3%(2 349/12 152)、47.7%(251/526)与28.8%(4 272/14 859), t或 χ 2值分别为-6.96、36.58、19.72、5.60及92.37, P值均<0.05]。VT孕妇的NIPT检测孕周晚于双胎,孕早期采样的比例小于双胎[分别为(17.5±1.9)与(16.5±2.1)周、1.5%(8/538)与11.1%(1 674/15 091), t 或 χ2值分别为-10.57和50.28, P值均<0.05]。15 091例双胎中,常见三体(21-三体、18-三体、13-三体)高风险32例,21-三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31%、100.00%、100.00%。538例VT孕妇中,2例常见三体高风险均为假阳性,假阳性率为0.37%,其中1例经介入性产前诊断确诊为假阳性,另1例足月分娩,未见常见三体导致的出生缺陷;NIPT在VT孕妇中的特异度为99.63%,阴性预测值为100.00%。随访到妊娠结局的VT低风险孕妇中,胎儿丢失率为2.5%(8/314),早产率(5.2%,16/306)与同期随访的正常单胎低风险孕妇早产率(4.4%,26 769/605 0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47, P=0.494)。 结论:NIPT筛查可以有效减少VT孕妇和双胎孕妇的非必要的介入性产前诊断。NIPT可以作为VT孕妇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有效筛查手段,但是对VT孕妇进行NIPT时,应该告知假阳性结果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理疏导对患有焦虑和抑郁单胎高龄初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心理疏导对患有焦虑和抑郁的单胎高龄初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寻求一种新的有效的干预方式来提高自然分娩率。方法:对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出生队列研究中心入组的486例单胎高龄初产孕妇进行初筛,筛选出其中274例有轻、中、重度的焦虑和抑郁孕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和简单心理教育,观察组在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还额外给予心理疏导干预,心理疏导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比较2组焦虑、抑郁程度及分娩方式。结果: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焦虑、抑郁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2组的焦虑、抑郁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2.782、6.647, P<0.05)。观察组剖宫产、阴式分娩、产钳助产比例为32.1%(44/137)、67.2%(92/137)、0.7%(1/137),对照组为45.3%(62/137)、54.7%(75/13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5.787, P<0.05)。 结论:对有焦虑和抑郁单胎高龄初产妇应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改善其心理状况,从而提高自然分娩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发与晚发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早发和晚发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差异,提高对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我国160家医疗机构子痫前期孕妇的临床资料,共21 000例,其中早发子痫前期 8 031例(早发组),晚发子痫前期 12 969例(晚发组)。比较早发组与晚发组孕妇各高危因素及不同体质指数(BMI)、年龄分层的占比情况。结果:(1)高危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早发组与晚发组各高危因素的占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其中,早发组的初产妇、多胎妊娠占比均显著低于晚发组,高龄、未规律产前检查、肥胖、高血压家族史、子痫前期史、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的占比均显著高于晚发组。(2)BMI分层分析:早发组BMI≥24 kg/m 2孕妇占比[分别为48.2%(2 828/5 872)和45.5%(4 177/9 181), P=0.001]及BMI≥28 kg/m 2孕妇占比[分别为19.5%(1 143/5 872)和18.0%(1 656/9 181), P=0.028]均显著高于晚发组。(3)年龄分层分析:早发组35~39岁孕妇占比[分别为21.8%(1 752/8 023)和17.6%(2 118/12 068), P<0.01]、40~44岁孕妇占比[分别为6.8%(545/8 023)和5.4%(649/12 068), P<0.01]、≥45岁孕妇占比[分别为0.7%(58/8 023)和0.5%(57/12 068), P=0.021]均显著高于晚发组。(4)多因素分析:高龄(≥35岁)、多胎妊娠、未规律产前检查或由外院转入、高血压家族史(包括父系、母系及父母两系)、既往子痫前期史、慢性肾脏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以及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均是影响子痫前期严重程度的风险因素( P均<0.05)。 结论:有年龄≥35岁、孕前BMI≥24 kg/m 2、高血压家族史、既往子痫前期病史、慢性肾脏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及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辅助生殖技术受孕这些高危因素的孕产妇更易发生早发子痫前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盆底肌训练时机对高龄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张力及性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盆底肌训练(PFMT)时机,对高龄(分娩年龄≥35岁)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张力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于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产前检查,确诊预产期为2022年1月至12月的233例高龄、初产、单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产前训练组(n=78,孕龄25孕周开始PFMT直至分娩结束,时间>3个月),产后训练组(n=79,产后第7天开始PFMT,时间>3个月)和对照组(n=76,给予常规围产期健康教育,未接受PFMT)。采用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总体比较)和LSD-t检验(两两比较)等,对3组孕产妇产后42 d、产后3个月、产后6个月的盆底肌Ⅰ、Ⅱ类肌纤维肌力,盆腔脏器脱垂(POP)及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量表评分、住院时间和孕产妇满意率等进行比较。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审批文号:20200308)。所有孕产妇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产前训练组、产后训练组孕产妇产后42 d、产后3个月、产后6个月时,盆底肌Ⅰ、Ⅱ类肌纤维肌力改良牛津评分(MOS),均分别高于对照组,并且产前训练组高于产后训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孕产妇5个时间点(孕龄25孕周、产前7 d、产后42 d、产后3个月、产后6个月)的盆底肌Ⅰ、Ⅱ类肌纤维肌力MOS评分比较,均存在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Ⅰ类:F组间=21.34、F时间=110.15、F组间×时间=4.45,均为P<0.001;Ⅱ类:F组间=15.49、P<0.001,F时间=54.92、P<0.001,F组间×时间=2.58、P=0.007)。②3组孕产妇产后42 d、3个月、6个月POP发生率,以及产后6个月SUI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孕产妇产后42 d、3个月SUI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产后训练组产后42 d SUI发生率高于产前训练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3组孕产妇FSFI量表各纬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产前训练组FSFI量表各纬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产后训练组,产前、产后训练组这些指标均分别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产前训练组、产后训练组孕产妇住院时间,均分别短于对照组,而患者满意率,则均分别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PFMT对于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效果,较产后PFMT更佳,并且获得较高患者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龄初产妇产前焦虑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调查高龄初产妇产前焦虑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在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进行产检的98例高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并根据焦虑情况分为焦虑组(45例)和非焦虑组(53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龄初产妇发生产前焦虑的影响因素.结果 98例高龄初产妇产前焦虑检出率为45.92%(45/9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焦虑组和非焦虑组家庭月收入≤6 000元[30例(66.67%)vs.19例(35.85%)]、睡眠质量差[36例(80.00%)vs.10例(18.87%)]、流产史[14例(31.11%)vs.7例(13.21%)]、对胎儿性别期望[27 例(60.00%)vs.19 例(35.85%)]、偶尔孕期运动[29 例(64.44%)vs.19 例(35.85%)]、婆媳关系差[34 例(75.56%)vs.11 例(20.75%)]、夫妻关系差[33 例(73.33%)vs.10 例(18.87%)]、吸二手烟情况[30 例(66.67%)vs.9例(16.98%)]、吸烟史[28例(62.22%)vs.12例(22.64%)]、参加孕妇学校听课<5次[31例(68.89%)vs.9例(16.98%)]、孕吐反应严重[33例(73.33%)vs.10例(18.8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369、15.632、5.219、8.162、21.156、24.136、11.364、9.103、11.569 及 7.526,均 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6 000元[OR=1.866,95%CI(1.546~3.179)]、睡眠质量差[OR=1.126,95%CI(1.082~2.261)]、流产史[OR=2.143,95%CI(1.372~8.461)]、婆媳关系差[OR=1.593,95%CI(-1.353~2.126)]、夫妻关系差[OR=1.866,95%CI(-1.248~3.151)]、参加孕妇学校听课<5次[OR=2.104,95%CI(1.105~2.342)]均是高龄初产妇产前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家庭月收入≤6 000元、睡眠质量差、流产史、婆媳关系差、夫妻关系差及参加孕妇学校听课<5次是影响高龄初产妇产前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家庭成员产前宣教,处理好与高龄产妇之间的关系,参加孕妇课堂,可有效调节高龄产妇的负性心理,避免其产前焦虑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结合修正版Robson分类系统对新生育政策下经产妇剖宫产现状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背景 自"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经产妇为主要分娩人群,高龄、慢性合并症、产科并发症、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等问题日渐突出,给产科工作者带来新的挑战.目的 基于修正版Robson分类系统对新生育政策下经产妇的剖宫产现状进行分析,为合理控制剖宫产率、提高产科医疗质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纳入2017—2020年在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共19170例,分为初产妇组(n=5630)和经产妇组(n=13540).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产妇信息,包括年龄、孕产次、既往分娩情况、胎方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产妇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等,并对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产妇结局及新生儿结局进行比较.采用修正版Robson分类系统,根据产科特征(产次、胎位、胎儿数量、分娩孕周)对产妇进行分类,对比两组在修正版Robson分类系统中的分布及各组占比随年度变化情况.结果 经产妇中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比例高达81.4%(11026/13540);经产妇组的年龄、孕次、产次及年龄≥35岁、妊娠合并糖尿病比例均高于初产妇组(P<0.05).修正版Robson分类在所有剖宫产产妇中,以R3类(妊娠≥37周单胎头位,至少有1次剖宫产史)为主(50.4%,9668/19170),其次为R1类(妊娠≥37周单胎头位初产,自然临产、诱导临产或临产前剖宫产)(20.8%,3993/19170);经产妇中,R3类的占比最高达71.4%(9668/13540).分析经产妇人群特征发现,2017—2020年,占比最高的R3类产妇从73.5%下降至67.1%,而R2类[妊娠≥37周单胎头位经产(无剖宫产史),自然临产、诱导临产或临产前剖宫产]、R8类[所有妊娠<37周单胎头位(包括有剖宫产史)]的占比均有所升高.经产妇组产后24 h出血量、输血比例高于初产妇组,而术后住院天数低于初产妇组(P<0.05).19170例产妇共分娩新生儿20026名例,其中初产妇分娩6077例,经产妇分娩13949例;经产妇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 min Apgar评分高于初产妇组新生儿,而1 min Apgar评分≤7分、转新生儿科比例低于初产妇组新生儿(P<0.05);两组产妇剖宫产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和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是经产妇的突出特征.R3类的占比虽然逐年下降,但仍是剖宫产经产妇的主要人群,为降低剖宫产率,需有效控制初次分娩剖宫产,并在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广R3类产妇经阴道试产.同时,经产妇中R2类和R8类的占比有所升高,对产科临床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35岁以上初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35岁以上初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于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分娩的初产妇236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高龄组405例(≥35岁),适龄组1957例(20~34岁).根据是否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将高龄组进一步分为不良结局组67例,正常分娩组338例.对可能造成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相关危险因素,对筛选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35岁以上初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高龄组妊娠合并症的发生率为42.72%(173/405),适龄组为40.06%(786/1957);高龄组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7.65 %(193/405),适龄组为44.71 %(875/1957).其中高龄组在妊娠并发贫血、子宫肌瘤、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的发生率均高于适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高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2.133,P=0.032)、前置胎盘(OR=4.256,P=0.025)、子宫收缩乏力(OR=7.853,P=0.019)为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35岁以上初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适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子宫收缩乏力均为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高危因素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为及早识别预警、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36例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及200例同期未并发子痫前期双胎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进行队列对照研究,统计分析其疾病危险度,探讨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的高危因素.结果 初产妇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较经产妇增加(OR=2.275,95% CI:1.404 ~3.686).高龄患者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增加(OR=1.412,95% CI:0.917~2.174).双绒毛膜性双胎比单绒毛膜性双胎更易发生子痫前期(OR=1.946,95% CI:1.321 ~2.868).辅助生殖技术受孕比自然受孕者发生子痫前期风险明显增加(OR=2.063,95% CI:1.405 ~3.028).超重及肥胖与子痫前期发生密切相关(OR=3.482,95%CI:2.064~5.874;x2=23.498,P<0.001).观察组孕期体重增长明显多于对照组(t=3.862,P<0.001);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其子痫前期发病风险增加(以孕期体重增长≥20 kg为例:OR=2.387,95% CI:1.580 ~3.604).结论 初产妇、高龄、双绒毛膜性、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孕前BMI过高及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均为双胎妊娠子痫前期的高危因素,其中高龄、双绒毛膜性、辅助生殖技术受孕是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应及早识别以上高危因素,加强围产期保健,以期降低其发生率、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40岁以上高龄孕产妇的围生期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40岁以上高龄孕产妇的妊娠及分娩并发症、分娩方式与围产儿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年龄40岁以上、单胎妊娠的405例高龄孕产妇(高龄组)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同期分娩的480例适龄孕产妇进行对照分析(适龄组),比较两组孕产妇的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结果 高龄组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受孕者、合并内科疾病及妇科良性肿瘤者高于适龄组;高龄组妊娠及分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适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龄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早产、胎儿窘迫、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适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胎盘植入、羊水量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龄组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围产儿畸形的发生率高于适龄组(P<0.05).高龄组的总剖宫产率、初产妇的剖宫产率及经产妇有阴道分娩史者的剖宫产率高于适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有剖宫产史者的剖宫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高龄孕产妇妊娠及分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应加强孕期保健,预防及控制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龄二孩生育对新生儿异常出生体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高龄二孩生育对新生儿异常出生体重的影响,为二孩政策下的优生优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江苏省某三甲医院出生的2 479名活产单胎新生儿,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龄二孩生育对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适龄产妇和高龄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地区高龄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适龄产妇(P<0.05).初产妇和经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正常的初产妇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经产妇(P<0.05),农村地区的初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经产妇(P<0.05),孕前偏瘦的经产妇分娩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初产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对异常出生体重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OR=1.393,95% CI:0.535 ~ 3.629;OR=0.925,95% CI:0.498 ~1.720);经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比初产妇下降了近50%(OR=0.519,95% CI:0.276~0.978),经产妇分娩巨大儿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OR=1.221,95% CI:0.836 ~1.784).结论 高龄可能会增加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的发生风险,女性应避免高龄生育;二孩生育的妇女应警惕巨大儿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