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乙型肝炎经阴道分娩产妇第二产程中实施侧卧位自主分娩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经阴道分娩产妇在第二产程中实施侧卧位并配合自主用力的分娩方式,对乙肝母婴传播率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经阴道分娩的200例慢性乙型肝炎初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在第二产程中选择侧卧位并自主用力,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膀胱截石位,比较两组分娩结局和HBV母婴传播率。结果: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41.91±22.43)min,产时出血量(135.00±62.16)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057、2.234; P<0.05)。观察组会阴侧切10例,低于对照组;自然裂伤90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无手术助产及新生儿窒息情况,对照组分别为3例和2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时检测HBsAg阳性检出者,观察组为12例,对照组为1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新生儿7月龄时检测,均无HBsAg阳性检出者。 结论:乙肝病毒携带产妇在第二产程中采用侧卧位并配合自主用力的分娩方式,不会增加乙肝母婴传播风险,能够有效缩短第二产程的时间、减少会阴部的损伤及产时出血量、降低新生儿产时暴露的机会,母婴结局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两种不同分娩方式对足月新生儿早期血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分娩方式对足月新生儿早期血糖的影响,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该院分娩的60例产妇及其新生儿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剖宫产分娩,研究组为阴道自然分娩,组间对比足月新生儿出生后早期血糖值、母婴低血糖发生率、低血糖产妇两种不同分娩方式足月新生儿出生后早期血糖值。结果:研究组足月新生儿出生后早期血糖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产妇、足月新生儿血糖值均高于对照组产妇、足月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研究组产妇、足月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产妇、足月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低血糖产妇使用剖宫产分娩的足月新生儿出生后早期血糖值低于行阴道自然分娩的足月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足月新生儿中部分有出生后早期血糖值较低的情况存在,而剖宫产足月新生儿出现早期低血糖的概率要明显高于阴道自然分娩的足月新生儿。对足月新生儿出生后进行早期血糖监测,可有效发现血糖异常患儿,及时进行干预,避免发生相关并发症,以保证母婴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联合程控间歇脉冲注入技术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DPE)联合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技术(PIEB)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提出自然分娩和椎管内镇痛要求的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孕妇200例,初次妊娠,ASA分级为Ⅰ或Ⅱ级。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分为2组( n=100):单纯硬膜外阻滞+PIEB组(E组)和DPE+PIEB组(D组)。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E组将硬膜外导管置于硬膜外腔内3~4 cm,D组进行针内针蛛网膜下腔穿刺,随后将硬膜外导管置于硬膜外腔内3~4 cm。连接硬膜外脉冲泵(0.08%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 μg/ml),参数设置:首次剂量10 ml,背景剂量10 ml/h,PCA剂量5 ml,间隔时间20 min。记录镇痛起效时间、给药后30 min内感觉阻滞平面达到S 2的情况、运动阻滞情况、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输注量、罗哌卡因补救镇痛情况、罗哌卡因用量和分娩方式。记录孕妇低血压、瘙痒、恶心、呕吐、穿刺后头痛和胎儿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5 min时的Apgar评分。产后1 d常规随访产妇对镇痛满意度评分。 结果:与E组比较,D组镇痛起效时间缩短,感觉阻滞平面达到S 2比率升高,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罗哌卡因用量减少( P<0.05),运动阻滞发生率、罗哌卡因补救镇痛率和产妇满意度评分、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DPE联合PIEB用于分娩镇痛可缩短镇痛起效时间,镇痛效果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十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9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0例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的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同期本院产科分娩65 960例,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的发生率为1/6 596。10例中,完全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complete hydatidiform mole and coexisting fetus,CHMCF)和部分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partial hydatidiform mole and coexistent fetus,PHMCF)分别为4例和6例。10例患者年龄(30.9±4.1)岁,范围为26~35岁;妊娠2.5(1~4)次。9例在22周 +3(12周 +3~32周 +3)发现,1例于孕9周 +发现。(2)6例妊娠期反复阴道出血,3例出现妊娠呕吐,2例妊娠中晚期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例发生子痫前期,1例发生重度二尖瓣反流伴轻度肺动脉高压。(3)10例血清β-hCG最高值为139 935(16 990~546 033)U/L,其中CHMCF和PHMCF患者分别为212 500(200 000~546 033)U/L和60 768(16 990~225 000)U/L。(4)5例超声提示胎盘蜂窝状暗区,2例超声仅提示胎盘增厚,1例B超示双侧卵巢巨大黄素化囊肿、胸部CT见左肺下叶多个转移瘤、肺部MRI提示左侧肺部胸膜壁多个结节、盆腔MRI提示妊娠合并完全性葡萄胎,1例超声提示胎盘水泡样,1例超声提示胎儿腹壁连续中断、可见包块、其内可见胃泡、肝脏、部分肠管回声以及脐膨出,1例为胚胎停育。(5)1例羊水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6,XX,未发现异常,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检测结果为arr[hg19](1-22)×2。其余病例拒绝产前诊断。(6)10例患者中,3例予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引产术,2例行药物流产+清宫术,2例发生自然流产行清宫术、妊娠物可见胎儿及葡萄胎样组织,1例葡萄胎局部侵犯子宫、行全子宫切除术,1例因孕妇左下肺转移瘤行剖宫取胎术,1例孕33周 +4发生子痫前期、行剖宫产获得两早产儿;4例病理提示妊娠合并完全性水泡状胎块、免疫组织化学P57(-),6例病理提示妊娠合并部分性水泡状胎块、P57(+)。(7)10例患者按葡萄胎术后随访,2例CHMCF发生持续性滋养细胞疾病并予以化疗,8例未发生持续性滋养细胞疾病。 结论:产前发现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后,应立即鉴别PHMCF或CHMCF。CHMCF可能存在更高的流产、胎儿宫内死亡、早产、子痫前期等妊娠并发症风险,是否继续妊娠,应采取个体化原则。PHMCF患者胎儿畸形或胎儿丢失风险较高,建议及时终止妊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20例复发性流产病因分析及环孢素A治疗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120例复发性流产(RSA)病因组成,并观察环孢素A(CsA)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在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妇科就诊的12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病因,并将60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URSA)按患者意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采用环孢素A+地屈孕酮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地屈孕酮治疗,并随访截止2019年10月1日。比较两组患者妊娠成功率及两组在孕6、8周外周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酮(P)和雌二醇(E 2)水平。 结果:120例RSA患者,父母染色体异常7例(5.83%),解剖异常10例(8.33%),内分泌异常6例(5.00%),凝血异常6例(5.00%),感染因素2例(1.67%),男方因素5例(4.17%),复合因素异常22例(18.33%),不明原因62例(51.67%)。观察组保胎成功率90.00%(27/30),足月分娩健康儿12例,15例在孕中期,3例再次自然流产;对照组保胎成功率66.67%(20/30),足月分娩健康儿8例,1例早产,11例在孕中期,10例再次自然流产。观察组孕6周和8周的HCG、E 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血清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SA病因以不明原因为主,其次为复合因素。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加用环孢素A治疗提高了保胎成功率,为URSA患者提供新的保胎药物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硬膜外分娩镇痛复合艾司氯胺酮对镇痛效果及产后抑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硬膜外分娩镇痛联合艾司氯胺酮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的镇痛效果及产后抑郁(PPD)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2年6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长沙市妇幼保健院经阴道分娩的30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分娩镇痛分为自然分娩组(Z组,58例)和分娩镇痛组(242例),分娩镇痛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C组,119例)和艾司氯胺酮组(K组,123例)。记录3组产妇分娩镇痛前,分娩时,产后2、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记录3组产妇入产房时、产后2 h、产后1 d、产后7 d、产后42 d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及PPD发生情况;检测3组产妇入产房时及产后1 d时的雌激素、孕激素、5羟色胺(5-HT)、皮质醇水平。结果:C组、K组分娩时VAS疼痛评分,产后1 d、7 d、42 d EPDS评分及产后2 h、1 d、7 d PPD发生率低于Z组(均 P<0.05);C组、K组产后1 d雌激素、孕激素、5-HT、皮质醇水平高于Z组(均 P<0.05)。K组产后1 d、42 d EPDS评分,产后1 d PPD发生率低于C组(均 P<0.05);K组产后1 d孕激素、皮质醇水平高于C组(均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复合艾司氯胺酮后未改善镇痛效果,但可进一步降低PPD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日间隔有氧抗阻力运动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分娩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日间隔有氧抗阻力运动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中的应用价值,为孕妇妊娠保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建卡并规律产检的110例GDM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2组均给予常规孕期保健,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每周6次的健步走有氧运动,试验组实施每周6次的日间隔有氧抗阻运动。比较2组入组时及干预第4、8、12周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记录2组孕妇分娩结局。结果:干预第8、12周,试验组空腹血糖为(5.15 ± 0.48)、(4.85 ± 0.37)mmol/L,低于对照组的(5.36 ± 0.46)、(5.18 ± 0.48)mmol/L;干预第4、8、12周,试验组餐后2 h血糖为(6.45 ± 0.52)、(6.34 ± 0.44)、(6.21 ± 0.40)mmol/L,低于对照组的(6.73 ± 0.56)、(6.74 ± 0.48)、(6.49 ± 0.4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19~4.30,均 P<0.05)。试验组自然分娩率为85.7%(42/49),高于对照组的69.2%(36/52);试验组会阴损伤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12.2%(6/49)、2.0%(1/49),低于对照组的28.8%(15/52)、15.4%(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3.89、4.22,均 P<0.05)。 结论:日间隔有氧抗阻力运动可有效控制GDM孕妇血糖水平,提高自然分娩率,改善分娩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早期子宫内膜癌复发后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妊娠结局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及早期子宫内膜癌(EEC)经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R),复发后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妊娠结局。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9年5月全国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多中心研究网络平台中9家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AEH和EEC患者共104例,整理其中经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达到CR后复发的31例患者(来自其中4家医院)的临床病理资料。31例复发患者中,再次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者27例,回顾性分析其复发后的病理类型、疗效、肿瘤结局及妊娠结局。结果:(1)27例复发后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患者中,AEH 16例、EEC 11例;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22例达到CR(81%,22/27),其中AEH和EEC的CR率分别为13/16和9/11。(2)22例复发治疗后达CR的患者中,5例(23%,5/22)再复发,两次复发的中位间隔时间为33个月(21~80个月),其中4例行全面分期手术,1例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坚决选择第3轮保留生育功能治疗,15个月后达CR。(3)27例复发后再次保留功能治疗的患者中,有妊娠意愿者16例,共有12例妊娠,妊娠率为12/16。其中,5例为自然妊娠、7例为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妊娠;5例足月妊娠,共分娩5例新生儿,活产率为5/12。随访截至2019年5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3个月(0~123个月),27例复发后再次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经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达到CR后复发的AEH和EEC患者,在全面评估病情和患者充分知情同意下,可以选择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再次治疗仍具有一定的CR率和妊娠率,但治疗期间须严密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孕前维生素D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孕前维生素D水平与妊娠结局。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就诊的URSA患者4 534例,检测其孕前外周血维生素D水平,观察孕后母婴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URSA患者孕前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42.22±16.27)nmol/L,维生素D缺乏、不足和充足的比例分别为72.3%、24.0%和3.7%;维生素D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 r=0.15, P<0.05);维生素D<50 nmol/L组年龄小于维生素D≥50 nmol/L组( P<0.05);维生素D<50 nmol/L组自然流产≥3次比例高于维生素D≥50 nmol/L组( P<0.05);维生素D水平与外周血CD3 +CD4 +T细胞比例呈负相关(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模型调整了年龄、流产次数和季节,维生素D<50 nmol/L组妊娠失败风险增高[30.6%(76/248) vs 17.9%(12/67),χ 2=3.67, P=0.02], OR值为2.02(95% CI:1.02~3.9);孕前维生素D<50 nmol/L组患者所分娩新生儿进入NICU风险增高, OR值为3.16(95% CI:1.15~8.65)。 结论:URSA患者孕前维生素D水平缺乏发生率高,并与既往自然流产次数、再次妊娠失败率有关,是复发性流产的高危因素之一,并增加新生儿进入NICU的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北京市大型公立医院产妇住院分娩费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年龄及合并症或并发症的产妇住院分娩费用,为医疗机构及医疗保险管理相关部门制定住院分娩支付与补偿标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北京市8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住院分娩产妇病案首页,对产妇的分娩方式、年龄、住院费用和费用结构,以及不同合并症或并发症产妇的住院费用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 χ2检验对组间水平与结构差异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共纳入产妇23 320例,平均年龄32.3岁,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分别为13 605例和9 715例。适龄组(<35岁)和高龄组(35~50岁)产妇的剖宫产率中位数分别36.73%和56.58%,住院费用中位数分别为5 865元和7 042元;自然分娩和剖宫产住院费用中位数分别为4 452元和10 033元。自然分娩和剖宫产住院费用中占比最高的项目分别为治疗费(23.45%)和药品费(29.19%)。伴随≥2种合并症或并发症产妇的住院费用中位数(6 736元)高于有1种合并症或并发症产妇(5 794元)。结论:剖宫产住院费用高于自然分娩费用,35岁及以上产妇剖宫产率及分娩住院费用均高于35岁以下产妇,不同分娩方式的住院费用结构不同,合并症或并发症对住院费用影响较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