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利胆合剂调节氧化应激拮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利胆合剂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入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和消化内科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符合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诊断标准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利胆合剂组。常规治疗组按照指南给予常规治疗;利胆合剂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复方利胆合剂(组方:茵陈、连翘、熟大黄、制首乌、赤芍、桂枝、枳壳、白术、五味子、鳖甲、甘草)口服、灌肠或鼻饲治疗,每日60 mL,分2~3次给予,共治疗28 d,门诊随访4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4项〔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酶(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连蛋白(LN)〕、肝功能及胆汁淤积相关标志物〔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瞬时弹性成像(TE)检测肝脏硬度值(LSM)、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以及肝脾回缩时间。结果:观察期间共收治40例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患儿,其中常规治疗组21例,利胆合剂组19例。两组治疗前血清肝纤维化4项、血清肝功能及胆汁淤积相关标志物、氧化应激指标、LSM及AP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肝纤维化4项、肝功能及胆汁淤积相关标志物、LSM、APRI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利胆合剂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HA(ng/L):165.81±21.57比203.87±25.88,PCⅢ(μg/L):69.86±9.32比81.82±7.39,Ⅳ-C(μg/L):204.14±38.97比239.08±24.93,LN(μg/L):162.40±17.39比190.86±15.97,TBil(μmol/L):37.58±27.63比53.06±45.09,DBil(μmol/L):20.55±19.34比30.08±27.39,ALP(U/L):436.50±217.58比469.60±291.69,γ-GGT(U/L):66.78±35.84比87.00±32.82,ALT(U/L):64.75±50.53比75.20±50.19,AST(U/L):77.25±54.23比96.80±59.77,TBA(μmol/L):74.35±44.44比85.45±39.50,LSM(kPa):5.24±0.39比7.53±3.16,APRI:0.52±0.39比0.98±0.29,均 P<0.05〕。两组治疗后MDA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SOD和GSH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其中利胆合剂组SOD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kU/L:64.56±6.69比51.58±5.98, P<0.05)。此外,利胆合剂组肝脏回缩时间(d:20.13±10.97比24.33±13.46)和脾脏回缩时间(d:25.93±13.01比29.14±14.52)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均 P<0.05)。 结论:采用利胆合剂中药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胆汁淤积、肝纤维化、氧化应激指标及临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方祝元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岐黄学者方祝元教授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方祝元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纳入医案资料完整、有复诊记录且疗效确定者,提取一般资料、中医诊断、处方用药等信息.建立数据库,统计方祝元治疗心悸医案中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及处方中各中药使用频次,对药物的功效类别和性、味、归经做分类统计,同时通过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方法对中药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诊次562次,涉及患者194例、中药处方562首.562诊次心悸中医证型主要为气阴两虚型(283次)、气虚血瘀型(214次)、痰瘀互结型(45次).562首中药处方涉及中药220种,累计用药频次为11221次.220种中药中使用频次≥100次的中药有23种,其中排名前5位的中药依次是百合(520次)、党参(519次)、红景天(518次)、五味子(516次)、麦冬(514次);按中药功效类别归纳,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5616次)、活血化瘀药(1416次)、清热药(770次)、安神药(744次)、收涩药(658次);按药性归纳,依次为寒(4627次)、温(3682次)、平(2568次)、凉(287次)、热(57次);按药味归纳,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甘(8043次)、苦(4319次)、辛(2457次)、酸(1221次)、淡(204次);按归经归纳,排名前5位依次是肺经(7026次)、脾经(5669次)、心经(4865次)、肝经(3803次)、胃经(3273次).高频中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截距为15时,可将高频中药分为6类;核心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二项关联排名前3位的是麦冬-玉竹、丹参-莪术、麦冬-莪术,三项关联排名前2位的是麦冬-玉竹-红景天、麦冬-丹参-红景天,四项关联排名前2位的是麦冬-玉竹-党参-红景天、红景天-玉竹-党参-麦冬.结论:方祝元教授临床治疗心悸多用甘温、苦寒类中药,治则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根本,兼顾调和营卫、养心安神、健脾和胃、疏肝理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南五味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16
五味子科南五味子属Kadsura植物有 29 种,主产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在我国分布的南五味子属植物有 10 种,也是主要的药用植物资源类群之一,具有活血止痛、祛风除湿功效,其所含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木脂素类和三萜类化合物.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证明,该属植物的提取物及化学成分具有抗类风湿关节炎、保肝、抗氧化、抗炎等生物活性,也可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肝病等.该文对我国南五味子属植物 2012 年至今新报道的化合物,以及近年来该属植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药复方治疗专利现状及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探析我国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药复方专利分布现状及用药配伍规律.方法:基于中国知网专利数据库检索并筛选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药复方专利,获取专利公开时间、申请人/申请单位所属地区以及复方用药等信息并进行规范化处理,在Excel软件中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并应用数据挖掘软件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筛选出中药复方专利96个,专利数量基本呈平稳增长趋势,山东、河南、四川等地相关专利数量较多,涉及中药316味,药物四气以温、平性为主,五味多甘、辛,归经多属肺、脾经.频次较高的前10位中药分别为黄芪、陈皮、甘草、半夏、苦杏仁、茯苓、麻黄、白术、五味子、紫菀;常用药物组合为"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白术—陈皮—茯苓""白术—半夏—茯苓"等;聚类分析共得到6类药物;核心药物网络由29味中药组成.结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药复方专利申请日益受到重视,用药基本遵循扶正祛邪原则,以补肺健脾、理气化痰为主,兼顾疏风祛邪、温肾纳气、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等治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细叶十大功劳茎水提取物脂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细叶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茎水提取物脂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高效液相色谱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细叶十大功劳茎水提取物的醋酸乙酯可溶部位分离出3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麦芽酚(1)、3-羟基-4-甲氧基苯乙醇(2)、紫丁香基乙酮(3)、1-羟基-3-(4-羟基-3-甲氧基苯基)-2-丙酮(4)、α-羟基丁香丙酮(5)、紫堇定(6)、浙贝素(7)、香草酸(8)、丁香酸(9)、降氧化北美黄连次碱(10)、(+)-丁香脂素(11)、表丁香脂素(12)、五味子醇甲(13)、新海胆灵A (14)、8-氧化药根碱(15)、8-氧化小檗碱(16)、5-羟基麦芽酚(17)、5-羟基吡啶-2-甲酸甲酯(18)、吐叶醇(19)、2,3-二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20)、马齿苋酰胺E (21)、石菖蒲碱A(22)、5-表石菖蒲碱A(23)、5-(甲氧基甲基)-1H-吡咯-2-甲醛(24)、(+)-南烛木树脂酚(25)、(-)-开环异落叶松脂素(26)、刺五加酮(27)、原儿茶酸(28)、腺苷(29)、3,4,5-三甲氧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30)、2-(4-羟基-3-甲氧基苯基)乙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31)、扭旋马先蒿苷B(32)、虎皮楠苷(33)、(+)-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4)、表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5)、小檗碱(36)、3,4,5-三甲氧基苯基-(6'-O-紫丁香酰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37)、红景天苷(38).结论 化合物3~7、13~15、17~19、21~27、29、31、33和3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并且首次报道了化合物15的核磁波谱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凤庆鸡血藤、昆明鸡血藤、鸡血藤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鸡血藤为常用中药,但是同名异物现象很复杂.凤庆鸡血藤膏首创于清代,凤庆鸡血藤为五味子科植物南五味子属Kadsura Juss.及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的多种植物的干燥藤茎;昆明鸡血藤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来源于豆科植物香花崖豆藤Millettia dielsiana Harms ex Diels的干燥藤茎;《广西本草选编》最先将豆科植物密花豆Spathlobus suberectus Dunn做为鸡血藤的原植物,直到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密花豆S.suberectus Dunn收载为鸡血藤的正品来源.目前各地方标准中收载鸡血藤基原也非常复杂,涉及到豆科3个属3个种的植物.五味子科植物南五味子属Kadsura Juss.及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的多种植物作为凤庆鸡血藤的原植物历史最为悠久,但现今将豆科植物密花豆S.suberectus Dunn作为鸡血藤最为广泛.古今鸡血藤品种较为复杂,还需对鸡血藤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HPLC指纹图谱及多元功效成分定量分析的南五味子药材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南五味子药材HPLC指纹图谱及多元功效成分定量分析方法,为南五味子药材质量标准提升提供支撑.方法:采用HPLC,以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建立南五味子药材指纹图谱,并以7个木脂素类成分为测定指标建立南五味子药材含量测定方法.结果:建立了南五味子药材HPLC指纹图谱,标定了28个共有峰,并鉴定了其中7个峰;各样品图谱与对照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3.所测定的7个成分在测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4%~99.2%,RSD均小于3.0%.结论:南五味子药材的指纹图谱特征性和专属性强,结合木脂素类成分的测定,可为全面控制南五味子药材的质量提供科学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饮片耐热菌微生物类群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探索污染中药饮片的耐热菌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特征.以9个品种中药饮片为研究对象,采用MALDI-TOF-MS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和Illumina Miseq的16S rRNA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品的耐热菌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茎类饮片(鸡血藤、通草、小通草)的污染菌检出率最高,种类最多;而果实类饮片(南五味子)检出率最低,污染菌种类最少;根类饮片中,广山药和熟地黄的污染菌检出率和种类偏低.耐热菌微生物类群以芽胞杆菌科和类芽孢杆菌科为主;其中检出率最高的菌属为芽孢杆菌属,还包括短小芽孢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属、土壤芽胞杆菌属,高通量测序注释的其他菌属为肠杆菌属、短波单胞菌属、明串珠菌属、甲基杆菌属、脱氯单胞菌、泛菌属、克雷伯菌属和欧文氏菌属等.中药饮片的耐热菌微生物群落潜在危害因子,应完善其微生物限度标准,严格控制产品中的致病菌,加强中药饮片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南五味子低极性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南五味子中主要的低极性化学成分.方法:用95%乙醇热提取南五味子,提取液用石油醚(沸程60~90℃)萃取得到石油醚部位.采用GC-MS法检测其主要成分,将测定结果与标准谱库对比分析,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个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南五味子石油醚提取部位鉴定出47种化学成分,主要以倍半萜类化合物为主(占82.35%),脂肪酸及其酯类化合物次之(占5.8%).其中含量最高的两个化合物为喇叭烯氧化物(Ⅱ)(22.71%)和别香橙烯氧化物(Ⅱ)(11.98%).13种化学成分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结论:与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2提取法、索式提取法相比,采用乙醇提取后石油醚萃取的方法获得的南五味子主要成分基本相同,但含量不同,且本研究提取的成分中脂肪酸和酯类化合物含量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五味子化学成分及抗2型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五味子为木兰科(Magnoliaceae)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植物,在我国东南部和东北三省分布广泛.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为木脂素类、挥发油类、多糖类和有机酸类等,临床常被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研究显示,五味子具有抗胰岛素抵抗、抗炎、抗细胞凋亡、抗氧化应激、抑制血管病变、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能较好地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近40年国内外有关五味子化学成分及其抗2型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五味子治疗糖尿病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