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境外输入病例与本土病例特点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厦门市收治的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日至10月31日厦门市COVID-19唯一定点收治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所有113例COVID-19患者,分为境外输入病例组(78例)和本土病例组(35例),分析2组患者在临床症状、合并症、实验室检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胸部CT及治疗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厦门市共收治了113例COVID-19患者。在年龄上,本土病例组以14~65岁居多,占68.6%,境外输入病例组以14~40岁居多,占66.7%,2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510 9, P<0.001 0)。本土病例组患者常见的症状为发热(80.0%)、咳嗽(51.4%)、咳痰(28.6%)、畏寒/寒颤(22.9%)。境外输入病例组患者常见的症状为咳嗽(16.7%)、咽痛(11.5%)、鼻塞流涕(10.3%)、发热(9.0%)。境外输入病例组发热比例比本土病例组低(9.0%比80.0%, P<0.000 1)。与本土病例组相比,境外输入病例组入院前后24 h内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更高,入院前后24 h内C-反应蛋白更低。境外输入病例组CURB-65评分、PSI评分及COVID-19严重程度分级均轻于本土病例组( P值均<0.05)。 结论:厦门地区COVID-19的境外输入病例严重程度轻于本土病例,且症状更不典型,故更应注意筛查出此类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床旁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新生儿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床旁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USCOM)在指导新生儿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厦门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胃肠道手术后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新生儿75例,其中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非USCOM组34例,主要根据心率、血压、血气乳酸等临床指标评估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状态;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USCOM组41例使用USCOM协助评估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状态;另设40例为对照组,主要为病情稳定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USCOM组及对照组使用USCOM检查,记录心排出量(CO)、心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对比USCOM组术前及术后、USCOM组与对照组CO、CI、SVR变化,对比USCOM组术前及术后心率、血压、乳酸变化,并比较分析USCOM组与非USCOM组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和术后首次使用时间、术后首次扩容时间、扩容量、术后24 h无尿或少尿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USCOM组术前CO、CI、SVR、心率、血压与对照组及术后12 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SCOM组术后1 h CO、CI较术前明显下降,乳酸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USCOM组术后1 h SVR较术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SCOM组术后12 h CO、CI较术后1 h明显增高,SVR较术后1 h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USCOM组术前及术后1 h心率、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 h血压较术后1 h明显增高( P<0.05)。USCOM组比非USCOM组术后首次扩容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显著提前[0.75(0.50,1.37)h比7.00(5.00,13.25)h, Z=-7.041, P<0.001;(1.39±1.33)h比(8.61±5.15)h, t=-7.917, P<0.001],扩容总量显著减少[17.50(10.00,30.00)mL比30.00(20.00,30.00)mL, t=-3.045, P=0.002],多巴胺使用量显著减少[8.40(6.20,10.40)mg/kg比8.90(7.20,14.40)mg/kg, Z=-2.475, P=0.013],术后24 h少尿或无尿发生率明显减少(12.2%比32.3%, t=4.500, P=0.034),住院时间显著缩短[25.00(15.50,31.00)d比28.00(21.75,34.00)d, Z=-1.985, P=0.047],多巴酚丁胺及肾上腺素使用量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可实时监测新生儿胃肠道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利于术后指导血管活性药物及液体的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56例儿童鼠伤寒沙门菌肠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儿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和药敏结果,探讨厦门地区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特征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至2019年厦门市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56例经粪培养确诊为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分离培养出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及药敏鉴定,总结其临床特征及耐药性。结果:56例儿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中,2018年32例,2019年24例,年龄23 d~4岁8个月,男32例(57.14%),女24例(42.86%),<2岁患儿76.79%(43/56),其中<1岁占2岁以下患儿的62.79%(27/43)。易感季节多为夏秋季节(5~10月),患儿临床多表现为发热(89.29%)、腹泻(98.21%)、脓血便(48.21%),少数可出现呕吐(21.43%)、抽搐(17.86%)表现。鼠伤寒沙门菌对亚胺培南100%敏感,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厄他培南均有98.04%的敏感率,对头孢他啶、氨曲南分别有76.47%和72.00%的敏感率,对妥布霉素100%耐药,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分别有90.00%和86.00%的耐药率。结论:在夏秋季节,2岁以下儿童易感染鼠伤寒沙门菌,临床多表现为发热、腹泻,可伴有脓血便,鼠伤寒沙门菌易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临床上需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极早产儿宫外生长迟缓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极早产儿的医院内营养状况及发生宫外生长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BPD极早产儿临床资料,将纳入患儿分为EUGR组和非EUGR组,分析其营养状况及发生EUGR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BPD极早产儿225例,EUGR组143例(63.6%),非EUGR组82例(36.4%)。EUGR 组出生体重低于非EUGR组( P<0.001),两组胎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33)。轻、中、重度BPD极早产儿EUGR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9%比70.8%比90.7%, P<0.001)。与非EUGR组相比,EUGR组产前足疗程激素使用率较低(47.6%比63.4%, P=0.022),肠外营养时间、禁食时间、达全肠内喂养时间较长( P<0.05),加奶速度、体重增长速率较慢,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高(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重度BPD、出生体重<1 000 g、喂养不耐受是BPD极早产儿发生EUGR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生时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BPD极早产儿发生EUGR具有预测作用;体重增长速率>13 g/(kg·d)、产前足疗程使用激素是EUGR的保护因素。 结论:应提高极早产儿产前足疗程激素使用率,出生时谨慎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同时,重视BPD极早产儿肠内营养管理,提高体重增长速率,对降低BPD极早产儿EUGR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司美格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改善代谢指标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厦门市海沧医院明确诊断的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常规接受二甲双胍治疗,试验组患者实施司美格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体重指数(BMI)、胰岛β细胞功能以及血脂水平改善情况。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BMI、FPG、2h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该组治疗前相比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稳态模型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C肽水平与该组治疗前相比均出现改善趋势( P<0.05)。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接受司美格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明显降低血糖、血脂水平,进一步减少体重,促进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患者可有多方面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川崎病合并关节炎的患病率和临床特征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关节炎的患病率、临床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厦门市儿童医院心内科确诊的454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是否有关节受累分为合并关节炎组53例和未合并关节炎组401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结果。结果:454例儿童纳入研究,其中53例有关节受累,男32例,女21例,平均年龄(5.89±1.35)岁,未合并关节炎组的平均年龄(4.28±1.2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6)。53例关节受累患儿中,小关节受累36例(67.92%),髋关节14例(26.41%),腕关节10例(18.87%),膝关节8例(15.09),肘关节4例(7.55%),踝关节3例(5.66%)。合并关节炎组的53例患儿中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lin,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14例(26.14%),比未合并关节炎组IVIG无反应型43例(10.72%)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合并关节炎组患儿的炎症标记物水平(CRP、TNF-α、IL-6)较未合并关节炎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合并关节炎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60.38%,32/53)高于未合并关节炎组(52.37%,210/40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儿童川崎病合并关节炎有自限性,一般没有后遗症。与未发生关节炎的患儿相比,合并关节炎组患儿更易对IVIG治疗无反应,炎症指标更高,但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知悉朋友非自杀性自伤对青少年自伤和自杀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知悉朋友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与青少年自伤和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随机整群抽取厦门市1所中学1 683名学生,采用自我伤害的想法和行为访谈问卷(self-injurious thoughts and behaviors interview,SITBT)的自伤条目评定学生是否知悉朋友的自伤史和自身的自伤行为,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儿童青少年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MINI-KID)的自杀条目评定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行为。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知悉朋友的NSSI病史与青少年自我报告的自伤和自杀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共1 683名初、高中学生完成调查,其中知悉朋友NSSI史有412名(24.4%),未知悉朋友NSSI史1 271名(75.6%)。知悉朋友NSSI史与未知悉朋友NSSI史青少年在年龄、性别、是否留守儿童、精神障碍以及自身NSSI、自杀尝试、自杀意念等方面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知悉朋友NSSI病史对青少年自身的NSSI行为( β=0.558, OR=2.01,95% CI=1.58~3.88)、自杀意念( β=0.238, OR=3.03,95% CI=2.08~5.55)和自杀尝试( β=0.233, OR=2.88,95% CI=1.55~5.45)有正向预测作用( P<0.05)。 结论:知悉朋友的NSSI史可能会对青少年自身的自伤和自杀行为产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avlik吊带治疗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Pavlik吊带治疗6个月内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7月—2019年7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DDH患儿66例68髋,其中男4例4髋,女62例64髋;年龄30~180(90.4±38.2)d。患儿治疗前均行髋关节超声检查确诊,依据超声检查Graf分型标准分型:髋关节未脱位48髋(未脱位组),其中Ⅱa(-)型2髋、Ⅱb型24髋、Ⅱc型22髋;脱位20髋(脱位组),其中D型7髋、Ⅲ型5髋、Ⅳ型8髋。患儿均采取Pavlik吊带治疗。观察患儿佩戴吊带时间、治疗成功率,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治疗成功和失败患儿起始治疗年龄的差异;将患儿分为≤60 d、61~90 d、91~120 d、>120~180 d 4个年龄段,对比不同年龄段患儿治疗成功率;对比未脱位和脱位2组患儿治疗成功率,观察治疗有效患儿结束治疗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髋臼发育残余畸形等发生情况。结果:66例68髋吊带佩戴时间2~22(10.2±4.0)周,治疗成功50例51髋、失败16例17髋,成功率75.0%(51/68)。吊带治疗成功患儿开始治疗年龄为(83.0±34.5)d,明显小于治疗失败患儿的(115.1±38.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8, P=0.002)。不同年龄段患儿治疗情况比较,年龄≤60 d 患儿治疗成功率最高(20/21,髋),年龄>120~180 d患儿治疗成功率最低(3/12,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22.38, P<0.001)。未脱位48髋治疗成功40髋(83.3%),脱位20髋治疗成功11髋(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6.04, P=0.014)。吊带治疗成功48例49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2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期间患儿关节外观及活动度正常,可行走者步态正常,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髋臼发育残余畸形发生。 结论:Pavlik吊带治疗6个月内DDH患儿治疗成功率高,治疗年龄早、髋关节未脱位者治疗效果好,可作为6个月内DDH患儿的首选方法,但还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极早产儿及中期早产儿校正18~24月龄神经发育结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极早产儿及中期早产儿校正18~24月龄神经发育结局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34周、在校正18~24月龄完成贝利婴儿发育量表Ⅱ测试的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统计神经发育损害(neurodevelopmental impairment,NDI)的发生率,并根据贝利婴儿发育量表Ⅱ得分,将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al index,MDI)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al index,PDI)分为≥85分、70~84分和<70分3组,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胎龄<34周早产儿202例,男131例(64.9%)。共有91例(45.0%)发生NDI,其中轻度77例(38.1%),重度14例(6.9%)。单因素分析显示,MDI<70分组重度窒息发生率、多胎、早产儿视网膜病≥3期、气管插管史比例较高( P<0.05),校正40周和3、6、12月龄头围>-2SD比例较低( P<0.05);PDI<70分组宫内窘迫、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和多胎比例、呼吸窘迫综合征3~4级、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3~4级发生率、气管插管史和有创通气比例较高( P<0.05),校正6、12月龄头围>-2SD比例较低( P<0.05)。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妊娠期高血压、气管插管史和有创通气是低PDI评分的危险因素( OR=9.176、4.547和3.227, P均<0.05),校正6月龄的头围>-2SD是低MDI和PDI评分的共同保护因素( OR=0.063和0.041, P<0.001)。 结论:胎龄<34周早产儿发生重度NDI的比例较高,避免非必要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加强妊娠期高血压管理可能对早产儿神经发育结局有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脐动脉栓塞18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脐动脉栓塞的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18例脐动脉栓塞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妊娠并发症、产前超声提示脐动脉情况等)、妊娠结局(分娩方式、胎儿或新生儿结局等)及胎盘病理检查资料。对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本单位脐动脉栓塞的产前检出率为0.062%(18/29 130)。18例孕妇年龄(30.1±6.1)岁,其中4例高龄产妇(年龄≥35岁),1例<18岁;17例为单胎妊娠,1例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之一。超声首次提示单脐动脉或可疑脐动脉栓塞的孕周为(35.1±2.6)周,其中16例孕晚期超声提示单脐动脉,2例可疑脐动脉栓塞。18例患者的妊娠并发症主要包括妊娠期糖尿病(8例)、胎儿生长受限(4例)和脐带插入点异常(3例)。(2)18例中的16例活产孕妇均为剖宫产分娩,产妇结局均良好;2例胎儿宫内死亡。16例活产新生儿中,早产9例,足月产7例;平均出生体重(2 434±816) g;4例为小于胎龄儿;3例发生新生儿窒息。11例新生儿收住重症监护病房,其中5例存在脑损伤。(3)18例中,17例胎盘病理检查提示2条脐动脉中的1条血栓形成,1例合并脐静脉血栓。11例脐带过度扭转,3例脐带插入点异常。1例拒绝胎盘病理检查。结论:妊娠晚期超声首次提示单脐动脉时,应警惕脐血管栓塞。分娩时机应综合考虑早产及突发不良事件的风险。分娩方式建议考虑剖宫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