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烯丙基三硫化物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和AGS叶酸受体α表达的影响及相关调控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ATS)对人胃癌细胞叶酸受体α(FRα)表达的影响及相关调控机制。方法:选择人胃癌细胞株BGC823、AGS,用10、20、40、80 μmol/L DATS处理BGC823细胞48 h,5、10、20、40 μmol/L DATS处理AGS细胞48 h,以6 μmol/L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处理细胞作为表观遗传研究的阳性对照,以未经DATS处理的细胞作为阴性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ATS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情况。在DATS处理BGC823、AGS细胞48 h后,换无DATS细胞培养液培养不同时间,检测FRα蛋白表达变化。采用6 μmol/L TSA或40 μmol/L DATS处理BGC823细胞和AGS细胞,蛋白质印迹法检测FRα、HDAC1和HDAC2以及组蛋白H3赖氨酸9位点乙酰化修饰(H3K9ac)和组蛋白H4赖氨酸5位点乙酰化修饰(H4K5ac)蛋白表达水平。应用BGC823细胞接种BALB/c裸鼠,建立移植瘤模型,DATS组裸鼠腹腔注射10 mg/kg DATS 16 d后,提取荷瘤组织蛋白,进行靶蛋白表达的检测;对照组注射等量0.9% NaCl溶液。结果:BGC823和AGS细胞经梯度浓度DATS处理后细胞FRα蛋白表达均呈剂量依赖性上调( F=65.68, P<0.01; F=26.65, P<0.01)。撤除DATS后,BGC823和AGS细胞FRα蛋白表达逐渐降低并恢复至初始水平( F=74.57, P<0.01; F=30.92, P<0.01)。随着DATS处理浓度的增加,BGC823、AGS细胞凋亡率均增加( F=32.95, P<0.01; F=38.97, P<0.01)。BGC823、AGS细胞经TSA处理后FRα蛋白表达分别上调约4.5倍( t=-12.62, P<0.01)和3.6倍( t=-10.00, P<0.01)。分别经40、20 μmol/L DATS作用后,BGC823和AGS细胞FRα蛋白表达水平上调(均 P<0.01),HDAC1、HDAC2的表达受抑制(均 P<0.01),H3K9ac和H4K5ac的乙酰化修饰水平升高(均 P<0.01)。裸鼠荷瘤实验显示,给药后第16天,DATS组移植瘤体积小于对照组[(214±39)mm 3比(577±98)mm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6, P<0.01)。与对照组相比,DATS组移植瘤组织FRα蛋白表达上调约2倍( t=-5.29, P<0.01),HDAC1和HDAC2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 t=9.36, P<0.01; t=9.88, P<0.01)。 结论:DATS以剂量依赖和可逆性方式上调人胃癌BGC823、AGS细胞FRα蛋白表达,其机制可能与DATS影响肿瘤细胞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食黄独零余子致肝损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34岁女性患者为治疗鼻炎自行间断生食黄独零余子7或8个,间隔1年后再次生食黄独零余子1个,4 d后患者出现恶心及皮肤、巩膜黄染。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73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97 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204 U/L,碱性磷酸酶(ALP)202 U/L,总胆红素(TBil)203.7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22 μmol/L。腹部磁共振检查示早期肝硬化,肝脏瞬时弹性成像示早期肝纤维化;经实验室各项检查可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铁代谢异常等其他原因导致的肝损伤,考虑本例患者的肝损伤与黄独零余子有关。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和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和熊去氧胆酸等保肝药物治疗,42 d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示TBil 55.3 μmol/L,DBil 18.1 μmol/L,ALT 24 U/L,AST 25 U/L,γ-GT 44 U/L,ALP 124 U/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3型患儿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3型(PFIC3)患儿的临床表现、病理和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住院的11例PFIC3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基因变异及预后情况。采用肝病相关基因Panel或全外显子组的二代测序,并在患儿家系内进行Sanger测序验证;检出的致病基因变异与已知疾病数据库比对,新变异采用相关软件预测其有害性和蛋白结构,并进行致病性评估。结果:11例PFIC3患儿中男8例、女3例,发病年龄3.1(0.2,15.6)岁。首发症状不同,肝功能异常5例、肝脾肿大3例、腹胀2例、黄疸1例。11例患儿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均升高,分别为(113±40)、(150±44)、(270±156)U/L,直接胆红素升高9例,胆汁淤积8例。所有患儿影像学均提示肝纤维化,8例肝硬化。8例患儿行肝脏病理检查,病理结果示汇管区纤维化8例,小胆管增生7例,铜染色阳性4例,肝硬化5例。共检出17种ABCB4基因变异,包括c.589C>T(p.Q197X)、c.1230+1G>A(剪切)、c.2914G>A(P.D972N)、c.1058G>A(p.C353Y)、c.956G>T(p.G319V)、c.473T>A(p.L158Q)、c.164T>C(p.L55S)、c.2493G>C(p.R831S)、c.1150G>C(p.G384R)共9种新变异。11例患儿均给予熊去氧胆酸治疗,随访时间5.1(0.6,7.4)年,其中4例肝硬化持续进展,3例行肝移植,4例内科治疗病情稳定。结论:儿童PFIC3起病早,临床表现多样,纤维化淤胆进展快,预后差,基因检测有助于确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D31抗体耦联脾脏脱细胞支架的构建及再内皮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的CD31抗体耦联脾脏脱细胞支架,经内皮细胞再种植实现支架脉管系统预血管化。方法:经脾动脉灌注1%曲拉通X-100(Triton X-100)/0.1%氨水制备大鼠脾脏脱细胞支架,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糖胺多糖(GAG)含量检测评价脱细胞效率, t检验分析脱细胞后DNA去除的效果。利用(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ED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将CD31抗体耦联到脾脏脱细胞支架,再种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继续培养3 d后,免疫荧光检测评价细胞黏附。体内移植2周后,经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支架体内血管生长及组织相容性。 结果:脾脏脱细胞支架HE染色未见明显细胞残留,脱细胞支架DNA含量[(43.26±5.14) ng/mg]较正常脾脏组织DNA含量[(5 896.00±393.90) ng/mg]明显减少( t=14.860, P<0.05)。脱细胞支架GAG含量[(30.92±1.70) ng/mg]较正常脾脏组织GAG含量[(42.37±1.77) ng/mg]保留了70%以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D31成功结合到脱细胞支架中,且HUVECs定植于支架血管腔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呈阳性表达。支架体内移植2周后,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31修饰脾脏脱细胞支架组血管生成数目明显多于未修饰组,且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结论:大鼠脾脏脱细胞支架保留了基本的脉管结构及细胞外基质成分,CD31耦联修饰的脾脏脱细胞支架支持HUVECs的定植生长,且体内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孕中期大鼠丙泊酚麻醉下手术对子代认知功能及海马HDAC2-CREB-NR2B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孕中期大鼠丙泊酚麻醉下手术对子代认知功能及海马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 (HDAC2)-环腺苷酸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含2B亚基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R2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孕14 d健康SD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0):丙泊酚组(P组)、丙泊酚手术组(S组)和对照组(C组)。S组经尾静脉注射20 mg/kg丙泊酚,继之以20 mg·kg -1·h -1速率连续输注维持麻醉4 h并行剖腹探查术。P组除不行剖腹探查术外,余处理同S组;C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子鼠出生后30 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子代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子代海马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 (HDAC2)、磷酸化(p-)CREB、NR2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p-酪氨酸激酶B (p-TrkB)表达,TUNEL染色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水平。 结果:与C组比较,P组和S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第二象限停留时间缩短,海马HDAC2表达上调,p-CREB、NR2B、BDNF和p-TrkB表达下调,神经元凋亡率增加( P<0.05);与P组比较,S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第二象限停留时间缩短,海马HDAC2表达上调,p-CREB、NR2B、BDNF和p-TrkB表达下调,神经元凋亡率增加( P<0.05)。 结论:孕中期大鼠丙泊酚麻醉下手术可降低子代认知功能,其机制与调控HDAC2-CREB-NR2B信号通路,促进海马神经元凋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烧伤后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衍生的亚油酸代谢产物能驱动病理性炎症并损伤关键先天免疫细胞功能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西方饮食中,脂肪酸组成已从饱和脂肪酸转变为以亚油酸为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过去50年中,亚油酸在饮食中含量逐渐增加,已成为人体脂肪组织中含量最高的膳食脂肪酸。PUFA衍生出的氧自由基能调节多种生物功能。环氧脂肪酸代谢产物细胞色素P450形成的亚油酸(EpOME)可被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sEH)水解为二氢十八碳烯酸(DiHOME)。低浓度的DiHOME被认为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较高浓度的DiHOME被认为是血管通透性和细胞毒性物质且与严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ARDS相关。此外,高EpOME水平也与脓毒症患者死亡相关。然而,这些研究都未监测DiHOME水平。考虑到烧伤也存在类似的病理生理情况,该文作者研究了DiHOME在烧伤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2,13?DiHOME能够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成熟和活化,同时抑制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此外,烧伤小鼠的血清DiHOME浓度显著升高,且其可被1?三氟甲氧基苯基?3?(1?丙酰基哌啶?4?基)尿素(TPPU,一种sEH抑制剂)抑制;TPPU还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减轻了烧伤小鼠的先天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的坏死。该研究结果表明,DiHOME是严重烧伤后免疫细胞功能障碍的关键驱动因素,能够促进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以及损伤单核细胞的功能。因此,抑制sEH可能是一种改善烧伤患者预后的有效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胶质细胞铁死亡在烟雾吸入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究小胶质细胞铁死亡在烟雾吸入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烟雾吸入性损伤(SII)组、铁抑素治疗组(Fer-1组,2.5 mmol/kg Fer-1)、甲磺酸去铁胺治疗组(DFO组,200 mg/kg DFO),每组5只.Fer-1组和DFO组于造模后第1、3、5天分别腹腔注射Fer-1和DFO.第6天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普鲁士蓝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T-qPCR)检测脑损伤因子、炎性因子、铁死亡因子基因表达水平.双联吡啶比色法测定小鼠脑组织中铁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小鼠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LPO)、丙二醛(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小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DTNB)直接法测定小鼠脑组织谷胱甘肽(GSH)含量.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BV2细胞,分为Control组、Erastin组(10 μmol/L Erastin刺激)、Fer-1组(10 μmol/L Erastin与5 mmol/L Fer-1同时刺激)、DFO组(10 μmol/L Erastin与50 mmol/L DFO同时刺激).24 h后,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SII组小鼠脑组织出现明显铁沉积和炎症反应,脑组织脑损伤因子、炎性因子mRNA表达水平升高,乙酰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4(ACSL4)、核受体共激活因子4(NCOA4)mRNA表达水平升高,谷胱甘肽氧化酶4(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mRNA表达水平降低,小鼠脑组织GSH和SOD含量降低,LPO和MDA含量升高(P<0.05).与SII组相比,Fer-1组和DFO组小鼠相应指标变化与上述相反(P<0.05),小鼠脑组织损伤减轻.BV2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Erastin组BV2细胞存活率下降、凋亡率升高(P<0.05),细胞内ROS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与Erastin组相比,Fer-1组、DFO组细胞相应指标变化与上述相反(P<0.05),BV2细胞氧化损伤得到缓解.结论 铁死亡抑制剂Fer-1和DFO能够抑制小胶质细胞铁死亡并缓解烟雾吸入性脑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新型鸭细小病毒样颗粒的制备及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4/4/6
[背景]鸭短喙侏儒综合征(beak atrophy and dwarfism syndrome,BADS)是由新型鸭细小病毒(novel duck Parvovirus,NDPV)感染导致雏鸭生长发育迟缓、上下喙萎缩的疾病.BADS的暴发给我国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的]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制备 NDPV 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为研制NDPV相关疫苗奠定基础.[方法]对NDPV VP2 序列全长进行密码子优化、合成,连接至pColdTF表达载体,获得pColdTF-NDPV-VP2 重组质粒,酶切、测序鉴定正确后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ph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对蛋白表达进行可溶性分析;使用凝血酶(thrombin)切除trigger factor(TF)标签,利用镍柱(Ni-NTA)亲和层析方法纯化重组蛋白;利用Western blotting对纯化后的VP2 蛋白进行反应原性分析;利用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观察重组蛋白形态以及能否形成VLPs.[结果]构建了pColdTF-NDPV-VP2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主要以可溶性形式表达,融合蛋白TF-VP2 大小约为 115 kDa,去除TF标签经镍柱纯化后得到 67 kDa的VP2 蛋白;Western blotting试验表明VP2 蛋白能与NDPV鸭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通过透射电镜可以观察到形状规则、直径约为 20-25 nm的病毒样颗粒.[结论]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制备了NDPV VLPs,为下一步研发BADS相关亚单位疫苗及生物相关制品提供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基于细胞代谢组学的柴胡皂苷b2对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研究柴胡皂苷b2(SSb2)对皮质酮(CORT)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①将细胞分为细胞对照组(RPMI-1640培养基培养24 h),CORT(100~800 μmol·L-1孵育24h)组和SSb2(1.5625,3.125,6.25,12.5,25,50和100 μmol·L-1孵育24h)组,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②将细胞分为细胞对照组(RPMI-1640培养基培养24h),模型组(CORT 400 μmol·L-1 孵育24h)和模型+SSb2组(SSb2 1.5625,3.125,6.25,12.5和25 μmol·L-1预处理3h,去上清,然后加入CORT 400 μmol·L-1及对应浓度SSb2共孵育24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微板法检测PC12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③将细胞分为细胞对照组、模型组和模型+SSb2 12.5 μmol·L-1组,采用Annexin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检测PC12细胞代谢轮廓变化;比色法检测谷氨酸含量和谷氨酰胺酶活性.结果 ①与细胞对照组相比,当CORT浓度为400 μmol·L-1时,细胞存活率降低至(55±6)%(P<0.01);SSb2浓度>50 μmol·L-1时,对PC12细胞有显著的细胞毒性(P<0.01).②与细胞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LDH释放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SSb2各浓度组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P<0.05,P<0.01),LDH释放率显著降低(P<0.01).③与细胞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SSb2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代谢组学结果表明,SSb2能显著回调谷氨酸、肌酸、N-乙酰天冬氨酸、L-酪氨酸、柠檬酸、L-异亮氨酸、乳酸、谷氨酰胺和胆碱9个差异代谢物.对SSb2调控的关键代谢物进一步富集分析表明,SSb2主要影响5条代谢通路,即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和精氨酸生物合成.与细胞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谷氨酸含量和谷氨酰胺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SSb2组细胞谷氨酸含量(P<0.01)和谷氨酰胺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 SSb2对CORT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细胞凋亡和调节代谢紊乱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龙胆苦苷调控PPAR-α改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药效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龙胆苦苷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通路对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①48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α-萘基异硫氰酸酯(ANIT),灌胃]、熊去氧胆酸组(200 mg/kg,灌胃)以及龙胆苦苷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 mg/kg,灌胃),每组8只.各组小鼠连续给予相应干预措施7 d.第5天给药6 h后,正常组灌胃给予空白橄榄油溶液,其余各组小鼠灌胃给予ANIT诱导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给药结束后,观察小鼠体质量变化;记录肝脏质量,计算肝脏指数;检测小鼠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检测肝组织PPAR-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脏中PPAR-α、细胞色素P4503A4(CYP3A4)、肉碱棕榈酰转移酶2(CPT2)以及组成型雄甾烷受体(CAR)蛋白表达.②采用L02人肝细胞进行体外实验,建立牛磺鹅去氧胆酸钠(TCDC)胆汁淤积性肝细胞损伤模型,采用10、50、100 μmol/L龙胆苦苷进行干预.测定细胞上清液中AST、ALT、TBA的含量;RT-qPCR法验证肝细胞中PPAR-α、NF-κB、TNF-α、IL-1β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细胞中PPAR-α、CYP3A4、CPT2以及CAR蛋白表达.③另在TCDC胆汁淤积性肝细胞损伤模型基础上,采用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和抑制剂(GW6471)进行PPAR-α拮抗实验.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细胞中PPAR-α、CYP3A4、CPT2、CAR蛋白表达.结果 ①龙胆苦苷可下调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ST、ALT、TBA、TBil含量(P<0.05),并改善小鼠肝脏病变情况.②龙胆苦苷可上调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组织和模型细胞中PPAR-α mRNA水平,降低促炎细胞因子NF-κB、TNF-α、IL-1β的mRNA水平.③龙胆苦苷能上调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PPAR-α、CYP3A4、CPT2蛋白水平,降低CAR蛋白水平.④PPAR-α抑制剂可降低龙胆苦苷对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细胞中PPAR-α的上调作用,并进一步影响PPAR-α对于CYP3A4、CPT2、CAR蛋白的调控作用.结论 龙胆苦苷可通过上调PPAR-α蛋白调控胆汁酸相关蛋白CYP3A4、CPT2、CAR表达,进而降低NF-κB、TNF-α、IL-1β等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从而发挥抗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