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然真皮基质应用于创面修复的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天然真皮基质在创面修复中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模板"功能。根据材料的来源,天然真皮基质可分为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变性真皮基质和瘢痕真皮基质。ADM是一种通过去除皮肤内的细胞成分,保留真皮细胞外基质制备的生物材料,富含天然生物信息,免疫原性低、再生力强,作为真皮替代物极大地推动了创面修复专科的发展。变性真皮基质是指深度烧伤创面通过浅削痂或磨痂保留的一层真皮组织,保留的变性真皮表面移植自体皮片后,能够逐渐复苏,且其结构、形态及生物力学均接近正常皮肤真皮。瘢痕真皮基质是以自体断层瘢痕组织为原材料制备的真皮支架,具有成活率高、质地良好、瘢痕反应轻等特点,在修复瘢痕挛缩畸形的同时,可有效减轻供皮区的二次损伤。本文在汇集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国内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就不同类型的天然真皮基质在创面修复领域应用的适应证、使用方法、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作一归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肢体延长技术在美容增高术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社会对形体美的注重,身材矮小不仅成为一种形体缺憾,而且会引起心理障碍,美容增高术为寻求增高者带来福音。利用肢体延长技术,通过肢体延长器机械牵伸装置,并通过功能锻炼,对截骨端产生有利的应力刺激,使骨细胞和肢体细胞不断发生分裂和增殖,从而达到增高目的。肢体延长术方法包括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支架+髓内钉固定、完全体内植入式内固定。人体增高术不仅可去除形体的遗憾,而且是治疗矮身材心理性疾病的一种可靠方法,顺应现代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负载局部缓释给药的唑来膦酸-明胶纳米微球聚多巴胺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对破骨细胞影响的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构建的负载局部缓释给药的唑来膦酸(ZOL)-明胶纳米微球(GNPs)聚多巴胺(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对破骨细胞的生物学影响。方法:基于电子束熔融技术构建多孔钛合金支架,利用去溶剂化法制备不同ZOL浓度(0、1、10、50、100、500 μmol/L)的ZOL-GNPs,两者复合构建负载ZOL-GNPs的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并进行表征分析,并对3种不同状况支架(裸多孔钛合金支架、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负载ZOL-GNPs的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进行生物力学检测,分别在第1、4、7、14、21、28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药物释放检测。将破骨细胞与上述不同ZOL浓度的新型支架相复合,利用实时定量(RT)-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破骨细胞相关基因表达;利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破骨细胞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负载ZOL-GNPs的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电镜扫描显示GNPs成球性好,表面光滑,分散均一,粒径为(243.6±63.4)nm,ZOL-GNPs均匀复合于支架的表面及孔隙内,球形规整无粘连。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显示3种不同状况下多孔钛合金支架的弹性模量分别为(1.81±0.12)、(1.80±0.23)、(1.81±0.15)G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多孔钛合金支架在第1天的释药百分比明显较高,在随后的27 d中,药物释放逐渐缓慢增加。低浓度ZOL支架组中,细胞黏附增殖较多;50 μmol/L组中则出现球状细胞;随后随着浓度的升高,球状细胞增多,甚至发生凋亡。RT-PCR结果显示Ctsk基因和TRAP基因在随着ZOL浓度升高而升高,其中在50 μmol/L时表达最高,然后随浓度升高而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Ctsk与TRAP的表达水平与其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趋势相似。 结论:构建的一种负载ZOL-GNPs的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不但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还具有局部药物缓释抗OP作用;当ZOL浓度为50 μmol/L时,更有利于抑制破骨细胞生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糖尿病下肢缺血外科治疗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糖尿病是我国常见病之一。约有15%~25%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足,严重者会导致截肢。糖尿病下肢缺血是糖尿病足发生的最主要原因,通过手术处理重建血流是糖尿病下肢缺血的重要治疗手段。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的经典开放术式,随着腔内治疗的发展其应用逐渐减少,但对于某些特定患者仍是可靠的治疗选择。腔内治疗已是糖尿病下肢缺血的一线手术治疗方法,球囊扩张成形术是其中的基本方法,目前通常作为血管准备的手段。动脉腔内减容术是血管准备的另一种重要方式。针对不同场景,多种减容方法可通过去除动脉内的斑块、血栓、增生内膜等物质,减少动脉内负荷。药物涂层球囊可在血管准备后将紫杉醇等药物输送到靶血管处以抑制内膜增生,提高远期通畅率。除球囊外,支架的应用对于糖尿病下肢缺血的腔内治疗尤为重要,但国内目前尚无被批准应用于膝下血管的支架。除手术治疗外,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血管新生疗法应用于糖尿病下肢缺血也在不断地探索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CD31抗体耦联脾脏脱细胞支架的构建及再内皮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构建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的CD31抗体耦联脾脏脱细胞支架,经内皮细胞再种植实现支架脉管系统预血管化。方法:经脾动脉灌注1%曲拉通X-100(Triton X-100)/0.1%氨水制备大鼠脾脏脱细胞支架,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糖胺多糖(GAG)含量检测评价脱细胞效率, t检验分析脱细胞后DNA去除的效果。利用(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ED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将CD31抗体耦联到脾脏脱细胞支架,再种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继续培养3 d后,免疫荧光检测评价细胞黏附。体内移植2周后,经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支架体内血管生长及组织相容性。 结果:脾脏脱细胞支架HE染色未见明显细胞残留,脱细胞支架DNA含量[(43.26±5.14) ng/mg]较正常脾脏组织DNA含量[(5 896.00±393.90) ng/mg]明显减少( t=14.860, P<0.05)。脱细胞支架GAG含量[(30.92±1.70) ng/mg]较正常脾脏组织GAG含量[(42.37±1.77) ng/mg]保留了70%以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D31成功结合到脱细胞支架中,且HUVECs定植于支架血管腔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呈阳性表达。支架体内移植2周后,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31修饰脾脏脱细胞支架组血管生成数目明显多于未修饰组,且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结论:大鼠脾脏脱细胞支架保留了基本的脉管结构及细胞外基质成分,CD31耦联修饰的脾脏脱细胞支架支持HUVECs的定植生长,且体内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氯化镁缓释抗钙化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体外性能测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构建氯化镁(MgCl 2)微米缓释抗钙化的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 方法:联合应用Triton X-100+脱氧胆酸钠盐、DNA/RNA核酶对绵羊颈动脉行脱细胞处理,制成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支架,HE染色,电镜下观察脱细胞情况和血管支架性能。采用复乳法超声破碎高速搅拌挥发法,制备载有MgCl 2的微米抗钙化缓释微球颗粒。检测缓释微球的粒径、包封率、载药量(率)及测出缓释曲线。应用碳二亚胺盐酸盐/琥珀酸亚胺(EDC/NHS)交联人工小口径血管,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将载有MgCl 2的微米缓释微球与血管支架结合,电镜下观察结合情况。检测标本血管厚度、拉力强度和压力承受值。 结果:羊颈动脉经脱细胞处理后能去除各类细胞,并保持支架原有性能。载有MgCl 2的微米抗钙化缓释微球粒径(1.31±0.02)μm,相对均匀,微球颗粒包封率82.79%,载药量(率)2.98%,25天内存在缓慢释放,释放率达81.08%。载有MgCl 2的缓释微球颗粒与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能有效紧密结合。 结论: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制成的载有MgCl 2的缓释微球颗粒可缓释镁离子,这为构建抗钙化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去细胞心内膜/弹力层微米颗粒为材料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以去细胞心内膜/弹力层微米颗粒为材料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并种植经诱导的CD34 +细胞初步观察内皮化效果。 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以新鲜猪心脏去细胞心内膜作为内层,猪主动脉弹力纤维微颗粒多孔支架为外层;分层仿生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提取骨髓间充质中的CD34 +细胞,诱导向内皮细胞分化,种植于支架内表面,1周后行苏木精-伊红(HE)和免疫荧光染色,扫面镜观察其内皮化效果。 结果:制备得到外径为4 mm,内径为3 mm,厚0.5 mm的管状多孔支架。支架外层孔径为25~100 μm,孔隙度为70%;内层种植经诱导的CD34 +细胞1周后,生物支架内皮样细胞覆盖率>90%。 结论:以去细胞心内膜/弹力层微米颗粒为材料构建的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种植经诱导的CD34 +细胞可以初步获得满意的内皮化效果,可以应用于下一步实验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组织工程关节软骨梯度仿生支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由于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组织工程支架已经成为修复和再生关节软骨缺损的重要方法。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过去十年已经开发和测试了许多支架的制备和形成方法,但是理想再生支架的制备一直存在争议。关节软骨作为人体关节内的承重组织,其基质结构和细胞组成呈带状,并且从软骨表层至软骨下骨存在着几个平滑的自然梯度,包括细胞表型和数量、特异性的生长因子、基质的组成、纤维的排列、力学性能、营养和氧气的消耗量等均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因此,在再生支架的设计中有必要通过重现这些梯度来原位再生关节软骨。最近的文献报道已经有许多新型的梯度仿生支架用于模拟天然关节软骨的自然梯度,这些支架在结构上呈现出不同的机械、物理、化学或者生物梯度,并且取得了不错的修复效果。通过检索关于梯度支架治疗关节软骨缺损的相关文献,首先对天然关节软骨组织的结构、生物化学、生物力学、营养代谢等梯度特性进行研究和总结,然后对目前关节软骨梯度支架的最新设计和构建进行了归类,其次从材料构成(如水凝胶、纳米材料等)以及制备工艺(如静电纺丝、3D打印等)进一步加深对梯度支架的认识,最后讨论了梯度仿生支架在软骨原位组织工程技术中的前景和挑战,为梯度支架成功用于临床转化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3D打印脱细胞生物墨水在胸心外科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细胞外基质富含多重蛋白结构及生长因子,为细胞生长提供理想的微环境。脱细胞技术旨在去除组织超微结构中的细胞成分,同时保持相应的力学及生物学性能,从而制备无免疫原性的脱细胞细胞外基质支架用于组织工程领域。3D生物打印技术有望将脱细胞细胞外基质与自体细胞结合,通过层层打印重构搭载活细胞的天然细胞外基质支架。本文旨在综述脱细胞细胞外基质生物墨水的优势、制备流程以及基于脱细胞细胞外基质生物墨水的3D生物打印技术在胸心外科领域应用的现状及未来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灌注脱细胞系统制备全膀胱脱细胞基质并联合脂肪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膀胱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应用自行设计的灌注脱细胞系统制备全膀胱脱细胞基质(BAM),并探讨采用脂肪干细胞(ADSCs)构建组织工程膀胱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进行。采用自行设计的膀胱灌注脱细胞系统,按照灌注液流动方向和不同脱细胞液作用时间的不同,制订4种不同的脱细胞方案(分别为A、B、C、D组)。其中A组和B组均以膀胱组织的尿道口作为灌注液的流出道,C组和D组剪去膀胱顶部部分组织以膀胱顶部开口作为灌注液的流出道。A组和C组采用1% Triton X-100作用6 h,1%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用2 h;B组和D组采用1% Triton X-100作用7 h,1% SDS作用1 h。另设正常膀胱组作为对照,其组织为直接取材的天然膀胱组织,不需要灌注和冷冻保存。通过HE、DAPI、Masson三色染色和阿尔新蓝染色,以及试剂盒定量分析以筛选出快速且高效的脱细胞方案,制备全膀胱支架。以制备的BAM为支架材料,ADSCs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膀胱,HE和DAPI染色观察ADSCs在BAM上的分布情况。结果:HE和DAPI染色结果显示C组未见明显的细胞核残留,Masson三色染色和阿尔新蓝染色结果表明C组的胶原结构和糖胺聚糖得到较好保留。C组膀胱壁厚度与正常膀胱组[(975.44±158.62)μm与(1 064.49±168.52)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组DNA含量[(43.59±4.59) ng/mg ]明显低于正常膀胱组、A组、B组和D组[分别为(532.50±26.69)、(135.17±6.99)、(182.49±13.69)、(84.00±4.38)ng/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C组胶原含量[(10.98±0.29)μg/mg]和糖胺聚糖含量[(2.30±0.18)μg/mg]与正常膀胱组[(11.69±0.49) μg/mg和(2.36±0.09)μg/m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扫描电镜检查结果显示A~D组制备的BAM表面可见大量的孔隙结构,利于细胞黏附。分离培养ADSCs,流式细胞术鉴定证实CD90和CD29阳性表达,CD45和CD106阴性表达。活/死细胞双染色法和CCK-8检测证实C组制备的BAM无细胞毒性。以C组BAM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膀胱,HE和DAPI染色可见大量ADSCs分布于组织工程膀胱的表面和内部。 结论:采用自行设计的灌注脱细胞系统制备的全膀胱形态BAM可作为膀胱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膀胱可用于膀胱修复重建,为进一步临床转化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