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模型策略在指甲病图像智能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索一种在小数据量条件下提高医学诊断神经网络模型准确率和泛化能力的方法,解决在指甲病图像计算机辅助诊断中由于训练数据量小而导致神经网络模型性能不佳的问题.方法 提出融合实例分割与细粒度特征分类的双模型策略,采用第一届全国数字健康创新应用大赛健康医疗大数据主题赛基于图像的指甲病智能诊断模型任务数据集训练基于双模型策略的神经网络模型,该任务数据集涵盖甲母痣、甲沟炎、银屑病甲、甲真菌病、甲下出血、甲黑线、甲周疣、甲黑素瘤8类指甲病,各类别不平衡.评估双模型策略的诊断性能,并与相同软、硬件训练条件下单模型策略[图像分类模型(ResNet50、Swin Transformer)和基于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CNN)的目标检测模型]进行比较.结果 纳入任务数据集包括甲母痣210例、甲沟炎186例、银屑病甲69例、甲真菌病203例、甲下出血149例、甲黑线71例、甲周疣93例、甲黑素瘤67例共1 048例样本,其中90%的样本用于训练不同策略的模型,10%用于评估模型.基于ResNet50的图像分类模型的micro F1值为0.324,基于Swin Transformer的图像分类模型为0.381,基于Faster R-CNN的目标检测模型为0.572,基于双模型策略的Mask R-CNN+Swin Transformer模型为0.714.双模型策略预测各指甲病的准确度为甲母痣80.95%(17/21)、甲沟炎89.47%(17/19)、银屑病甲100.00%(7/7)、甲真菌病70.00%(14/20)、甲下出血73.33%(11/15)、甲黑线14.29%(1/7)、甲周疣55.56%(5/9)、甲黑素瘤42.86%(3/7).双模型策略在该任务1 000例测试集中的micro F1值为0.844.结论 双模型策略可以有效结合功能不同的模型,更好地完成小数据量训练条件下的指甲病图像智能诊断任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可变优先级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在老年2型糖尿病认知衰弱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可变优先级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对老年2型糖尿病认知衰弱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选取108例老年2型糖尿病认知衰弱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36人,分别使用VP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VP组)、序贯式运动联合认知训练(ST组)及内分泌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对照组)对3组患者进行为期8周的干预。比较3组干预前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衰弱表型量表(frailty phenotype,FP)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的差异。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干预前后患者的MMSE评分在时间与组间上交互效应显著( F=69.929, P<0.05)。VP组和ST组干预8周的MMSE得分均高于干预4周和干预前,干预4周的MMSE得分又均高于干预前(均 P<0.05);在干预4周时,VP组的MMSE得分高于ST组和对照组(均 P<0.05);在干预8周时,VP组的MMSE得分高于ST组和对照组,ST组的MMSE得分又高于对照组(均 P<0.05)。(2)干预前后患者的FP得分在时间与组间上交互效应显著( F=46.425, P<0.05)。VP组干预8周[(2.64±0.59)分]的FP得分低于干预4周[(3.28±0.51)分]和干预前[(3.56±0.61)分],干预4周的FP得分低于干预前(均 P<0.05);ST组干预8周[(3.44±0.56)分]的FP得分低于干预前[(3.59±0.56)分]( P<0.05);在干预4周时,VP组的FP得分低于对照组[(3.36±0.54)分]( P<0.05);在干预8周时,VP组的FP得分低于ST组和对照组[(3.39±0.55)分](均 P<0.05)。(3)干预前后患者的BBS得分在时间与组间上交互效应均显著( F=135.791, P<0.05)。VP组和ST组干预8周的BBS得分均高于干预4周和干预前,干预4周的BBS得分又均高于干预前(均 P<0.05);在干预4周时,VP组的BBS得分高于对照组( P<0.05);在干预8周时,VP组的BBS得分高于ST组和对照组,ST组的BBS得分又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可变优先级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可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认知衰弱患者的认知功能、身体衰弱程度以及平衡功能,且干预效果优于序贯式运动联合认知训练及常规治疗和护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双侧上肢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基于任务导向的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双侧上肢训练(BA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手灵活性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机器人组、BAT组及联合组,每组40例。3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干预(包括Bobath疗法、平衡能力训练、ADL能力训练等),BAT组、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辅以双侧上肢训练或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组则辅以双侧上肢训练及康复机器人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及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评估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同时采用盒子积木试验(BBT)评定患者手运动灵活度,并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者ADL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FMA-UE、BBT、MBI及WMF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联合组FMA-UE、WMFT、BBT及MBI评分[分别为(48.7±5.4)分、(52.9±5.9)分、(20.44±4.82)分和(76.7±10.6)分]亦显著优于机器人组及BAT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人训练或BAT训练均能有效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手的运动灵活性及ADL能力,且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任务平板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双任务平板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36例。按随机数列法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18例)和试验组(18例)。干预过程中对照组中2例患儿因咳嗽、发热退出研究而脱落,最终对照组16例,试验组18例。2组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单任务平板训练和双任务平板训练。2组患儿分别于训练前及训练4周后使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儿童平衡量表(PBS)、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WST)、单任务改良计时起立-行走测试(mTUG)、双任务mTUG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采用 χ2检验或 Fisher′ s精确检验比较一般资料中的性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组内评估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组间年龄和评估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训练前对照组和试验组的GMFM-88 D区评分[(34.25±1.61)分比(34.56±1.76)分]、GMFM-88 E区评分[(50.53±7.20)分比(50.61±6.75)分]、PBS评分[(39.06±4.34)分比(38.89±4.44)分]、MWST时间[(12.69±3.07) s比(13.56±2.97) s]、单任务mTUG时间[(11.38±2.58) s比(11.94±2.51) s]、双任务mTUG时间[(30.06±8.08) s比(31.50±8.56) 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训练4周后,对照组GMFM-88中D区评分为(35.88±1.82)分、E区评分为(51.20±6.64)分,PBS评分为(40.75±4.14)分,MWST时间为(10.81±2.95) s,单任务mTUG时间为(10.06±2.52) s;试验组GMFM-88中D区评分为(36.28±1.99)分、E区评分为(53.94±6.98)分,PBS评分为(43.06±4.94)分,MWST时间为(10.44±2.83) s,单任务mTUG时间为(10.56±2.73) s,2组患儿的评价指标均显著优于训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 t=-3.058、-2.197、-7.132、1.235、2.952,试验组 t=-5.953、-12.432、-8.333、3.149、7.578,均 P<0.05),而2组GMFM-88中D区、E区,PBS,MWST,单任务mTUG评价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双任务mTUG时间为(29.10±8.28) s,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78, P>0.05),而试验组双任务mTUG时间为(23.06±7.30) s,显著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930, P<0.05),且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96, P<0.05)。 结论:单任务和双任务平板训练均可显著提高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单任务训练不能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在双任务中的运动功能表现,但双任务训练可有效提高其在双任务条件下的运动功能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侧经皮电神经刺激改善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最近的研究证据表明,双侧经皮神经电刺激(bilateral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Bi-TENS)结合任务导向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 TOT)在改善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单侧经皮神经电刺激(unilateral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Uni-TENS)+TOT。然而,尚无研究对Bi-TENS+TOT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方面的作用进行过探索。因此,中国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的Chen等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探讨Bi-TENS+TOT在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方面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重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双重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建库至2019年9月公开发表的,关于双重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和平衡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包括460例患者。结果发现,与常规护理或单一任务训练相比,步长[MD=2.16,95%CI(0.61, 3.71), P=0.006];步频[MD=5.68, 95%CI(1.86, 9.50), P=0.004];步幅[MD=7.13,95%CI(4.86, 9.41), P<0.001];平衡功能[MD=3.79,95%CI(0.04, 7.54), P=0.05];10 m步行测试(10MWT)[MD=-2.06, 95% CI(-3.38,-0.74), P=0.002];下肢Fugl-Meyer运动评分[MD=0.77,95%CI(-1.02,2.56), P=0.40]。 结论:双重任务训练较单一任务训练或常规护理,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长、步频、步幅、步行能力,降低其跌倒的风险;但对平衡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双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下的双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5例。研究期间有9例患者脱落(因个人原因出院、转院),最终对照组30例、试验组31例患者完成了研究。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运动训练和物理因子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试验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下的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每周5次,持续3周。干预前和干预3周后(干预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E)、功能性步行量表(FAC)、数字广度测验(DST)、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认知功能、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此外,本研究还从试验组中选出了6例右半球脑卒中患者,分别隔日进行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下的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在干预前后采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采集相关信号,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网络连接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FMA-LE、FAC、BBS、MBI评分均较组内干预前改善,且试验组干预后FMA-LE[(27.71±6.00)分]、FAC[(3.74±1.03)分]、BBS[(48.39±7.90)分]、MBI评分[(86.68±11.6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在认知功能评估方面,两组患者的DST顺背(DST-F)和倒背(DST-B)评分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基于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的脑网络功能连接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下的双任务训练中,左侧前额叶(PFC)与左侧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PMC/SMA)间的功能连接强度增加( 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下的双任务训练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改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这种变化可能与下肢康复机器人引发的健侧半球PFC-PMC/SMA功能联系增强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认知-步行双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执行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认知-步行双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执行及步行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0年10月在保定泰和康复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35)和试验组( n=35),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步行训练,试验组进行与对照组相同时长与频次的认知-步行双任务训练。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用E-Prime软件评估患者的执行功能,包括Flanker任务、1-back任务和More-odd shifting任务三个子测试,记录各个测试的反应时;记录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MMSE)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的分值变化;计算10 m步行测试(10 m Walk Test,10MWT)时的单任务步行时间、连续减3运算时的双任务步行时间以及双任务步行时间成本。最后试验组33例、对照组31例完成研究。 结果:干预4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MMSE评分较干预前有所提高[试验组(26.39±1.90)分与(24.42±2.69)分, t=10.824, P<0.001;对照组(25.45±1.77)分与(24.61±2.16)分, t=7.325, P<0.001],并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t=2.049, P=0.04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执行功能三项测试用时较干预前显著缩短[Flanker任务:试验组(752.38±178.28) ms和(939.42±260.11) ms, t=10.467, P<0.001;对照组(863.40±227.86) ms和(951.67±265.93) ms, t=8.140, P<0.001。1-back任务:试验组(983.31±314.16) ms和(1242.10±444.77) ms, t=10.386, P<0.001;对照组(1186.89±293.80) ms和(1238.27±305.95) ms, t=9.569, P<0.001。More odd shifting任务:试验组(1121.29±260.17) ms和(1362.32±352.80) ms, t=13.084, P<0.001;对照组(1255.81±269.41) ms和(1351.37±287.46) ms, t=8.550, P<0.001],并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Flanker任务: t=-2.198, P=0.032;1-back任务: t=-2.691, P=0.009;More odd shifting任务: t=-2.044, P=0.04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10 m步行测试成绩较干预前有所改善[单任务步行用时:试验组(20.71±9.61) s和(26.10±13.88) s, t=6.312, P<0.001;对照组(22.42±9.60) s和(25.62±10.97) s, t=13.009, P<0.001。双任务步行用时:试验组(22.73±10.28) s和(31.64±16.07) s, t=7.931, P<0.001;对照组(28.30±11.72) s和(31.89±13.65) s, t=9.348, P<0.001。双任务步行成本:试验组(10.32±6.87)%和(23.26±11.40)%, t=10.602, P<0.001;对照组(27.39±7.38)%和(24.94±7.48)%, t=2.719, P=0.011]。试验组双任务下的10 m步行测试用时较对照组短( t=2.027, P=0.047);试验组双任务步行时间成本低于对照组( t=9.583, P<0.001)。 结论:认知-步行双任务训练可改善患者的步行功能,相较于常规步行训练更有助于患者执行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任务平板训练与双任务平板训练对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运动功能影响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单任务平板训练与双任务平板训练对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具备独立行走能力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任务训练组(对照组)和双任务训练组(观察组),每组25例,治疗期间分别脱落2例和3例,最终纳入对照组23例,观察组22例。2组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对照组进行单任务平板训练,观察组进行双任务平板训练。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D功能区(站立)和E功能区(走跑跳)、儿童平衡量表(PBS)、1 min步行试验(1MWT)评价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移动能力,采用改良起立-行走计时(mTUG)测试、双任务mTUG测试、双任务成本(DTE)评估2组患儿在双任务条件下的表现。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GMFM-88 D区和E区、PBS、1MWT、单任务mTUG、双任务mTUG、DT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儿上述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 P<0.05)。2组患儿治疗后GMFM-88 D区和E区、PBS、1MWT评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双任务mTUG[(16.95±3.44)s]和DTE[(-18.79±12.25)%]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单任务平板训练或双任务平板训练,均能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其中以双任务平板训练的疗效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音乐认知与运动的双重任务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音乐认知与运动的双重任务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1∶1形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音乐认知与运动的双重任务训练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音乐认知评估情况、运动功能及健康状况调查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 P>0.05);干预后,对照组音乐认知评估量表情况比观察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运动功能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健康状况调查量表评分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应用音乐认知与运动双重任务训练干预,可提升患者音乐认知功能,改善运动情况,提升患者健康情况,利于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