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聚乙烯亚胺修饰磁性纳米粒的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非甾体抗炎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环境水样中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长期存在不仅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命安全,扰乱生态系统环境,而且会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采用溶剂热法首先制备了氨基功能化Fe3O4 纳米粒子(Fe3O4-NH2).随后,通过室温下水溶液中的席夫碱反应,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将具有支链结构的聚乙烯亚胺(PEI)成功地接枝到Fe3O4 纳米粒子上,合成了一种可回收的PEI接枝磁性纳米吸附剂(Fe3O4@PEI)并将其应用于环境水中NSAIDs的检测.通过各种表征手段研究了Fe3O4@PEI的组成特性,并对影响NSAIDs萃取效果的参数进行了优化.Fe3O4@PEI对 4种NSAIDs具有高吸附性,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可对环境水样中的酮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和托芬那酸 4种NSAIDs进行定量分析,在 1~500μg/mL范围内,色谱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样品在 3种不同添加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在 85.6%~107.8%,日内精密度均小于 7.8%(n=6),日间精密度均小于9.5%(n=3).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高效,可用于环境水样中非甾体抗炎药的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外冲击波治疗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腰部疼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侧入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腰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侧入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包括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甲钴胺片及腰背肌力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频率12 Hz,压强2.0~3.0 bar,每周治疗2次(每次总冲击次数约为2000次)。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前屈时指地距离(FFD)、Schober试验及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FFD、Schober距离及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53±0.68)分]、FFD[(5.76±2.64)cm]、Schober距离[(5.58±0.94)cm]、JOA评分[(22.87±2.01)分]及优良率(86.7%)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能显著减轻侧入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腰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甘肃省成人大骨节病患者个体化治疗模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甘肃省成人大骨节病患者个体化治疗模式。方法:2021年3月,对符合《大骨节病诊断》(WS/T 207-2010)标准、有明显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且愿意接受治疗的甘肃省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开展个体化治疗,分析治疗模式及效果。结果:甘肃省6 711例大骨节病患者个体化治疗后,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9.76%(655/6 711)、74.70%(5 013/6 711)、15.54%(1 043/6 711),总有效率为84.46%(5 668/6 711)。不同临床分度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16.95, P < 0.001)。选择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最多(98.26%,6 594/6 711),物理疗法次之(23.60%,1 584/6 711),局部药物治疗(15.48%,1 039/6 711)、针灸(15.45%,1 037/6 711)、按摩(14.39%,966/6 711)的患者相对较少。患者多采用单一方法治疗(59.48%,3 992/6 711)或2种方法联合治疗(20.73%,1 391/6 711);不同治疗方法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283.51, P < 0.001),以3种方法联合治疗总有效率最高(92.73%,816/880)。药物治疗与中医适宜技术+药物治疗的总有效率相对较高,分别为86.43%(3 765/4 356)和81.13%(1 887/2 326);而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的总有效率相对较低(55.17%,16/29)。59.29%(3 979/6 711)的患者单纯采用口服药物治疗,其中80.32%(3 196/3 979)使用消炎镇痛类药物,63.94%(2 544/3 979)使用中成药,52.25%(2 079/3 979)使用软骨保护剂类药物,39.86%(1 586/3 979)使用维生素类辅助治疗药物。消炎镇痛类药物中,双氯酚酸钠(50.46%,2 008/3 979)和布洛芬(29.20%,1 162/3 979)使用相对较多;服用布洛芬不良反应发生率(24.96%,290/1 162)高于双氯酚酸钠(2.49%,50/2 008)。 结论:甘肃省成人大骨节病患者个体化治疗规模大、方法多、药物选择性强、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圆韧带囊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50岁,因“左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6个月”至解放军总医院就诊。患者于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于久行、劳累时发作,休息后缓解,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口服双氯芬酸钠及外用膏药未见明显效果。患者门诊X线片示左侧髋臼外上缘骨质增生,关节面及关节间隙正常。左侧单髋关节MRI示左髋关节周围滑囊积液,圆韧带周围水肿(图1,红色箭头所指为圆韧带,绿色箭头所指为囊肿;图2)。专科检查:Tredelenburg征(-),左腹股沟中点压痛(-),“4”字试验(+),股骨滚动试验弱阳性,改良髋关节Harris评分(mHHS)70分,国际髋关节结果工具评分(iHOT-12)56分。入院后行关节镜下左髋关节探查清理,见关节内增生,滑膜充血、水肿(图3,箭头示未破裂囊肿镜下观;图4);股骨头及髋臼软骨正常,髋臼上方盂唇撕裂,部分充血、水肿,嵌顿于关节间隙内。髋臼底圆韧带相连部出现一1.5 cm×1.0 cm囊性改变,穿刺针刺破囊肿可见棕色囊液流出,遂行圆韧带囊肿切除、髋关节成形、盂唇缝合术。圆韧带中有痛觉感受器和机械感受器,与本体感觉、疼痛感觉和关节的整体稳定性密切相关。圆韧带囊肿病理机制尚不清楚,考虑多由损伤所致。术中需将囊壁切除干净,以免囊肿复发。本例患者有反复的髋关节疼痛,MRI检查后提示左髋关节周围滑囊积液,圆韧带周围水肿,结合关节镜检查后确诊为左髋关节圆韧带囊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麻醉后突发尖端扭转型室速抢救成功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性,年龄45岁,体重60 kg,ASA分级Ⅱ级。因"月经量增多6个月,发现子宫肌瘤渐进性增大6个月"入院。既往病史:左下肢静脉血栓病史6个月,规律溶栓治疗,半月前停药。术前化验检查:ECG提示校正的QT间期(QTc) 491 ms,血红蛋白66 g/L。经输血治疗后血红蛋白达到84 g/L。拟在全麻下行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该患者贫血貌,入室后精神状态紧张,心率104次/min,血压138/90 mmHg(1 mmHg=0.133 kPa)。麻醉诱导: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芬太尼3 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置入三号喉罩并用胶带固定。呼吸机参数设定:FiO 2 60%,V T 450 ml,通气频率12次/min,I∶E 1∶2。监测血压109/70 mmHg,心率50次/min,监测仪显示T波倒置,随后出现室颤波形,即刻开始心肺复苏,建立有创动脉压监测,并将喉罩更换为气管插管。共静脉注射肾上腺素3 mg,2次360 J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率。约40 min后患者苏醒,拔除气管导管。血气分析结果:pH值7.41,PCO 2 35 mmHg,PO 2 206 mmHg,K + 3.2 mmol/L,Ca 2+ 0.98 mmol/L,乳酸2.8 mmol/L,Hb 96 g/L。送入ICU观察期间,患者再次突发意识丧失,床旁心电图可见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抢救成功后再次行心电图检查,T波呈双峰样改变,QTc 634 ms,可诊断为长QT间期综合征(LQTS)。静脉输注硫酸镁2.5 g和氯化钾1.5 g治疗,经治疗后未出现心脏不良事件,口服倍他乐克11.875 mg,1次/d。距第1次心肺复苏3 d后心电图显示QT/QTc 482/580 ms。5 d后QTc逐渐恢复至470 ms,各项化验检查结果正常,患者要求出院,待进一步调整后再行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8 SOGC多囊卵巢综合征诱导排卵实践指南(No. 362)解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临床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紊乱性疾病,是引起育龄期女性无排卵性不孕的主要原因。2018年加拿大妇产科医师协会(SOGC)针对PCOS患者制定了诱导排卵的临床实践指南,推荐生活方式干预,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枸橼酸氯米芬(CC)和选择性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LE)为一线治疗,促性腺激素(Gn)为二线治疗,体外受精为三线治疗。胰岛素抵抗者可服用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CC或LE抵抗者,如果存在腹腔镜手术的其他指征可行腹腔镜卵巢打孔术。指南提出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遵循个体化和渐进性原则对PCOS患者进行规范诱导排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循证医学的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其康复干预措施众多,给临床方案选择带来了巨大挑战。根据循证医学研究,有效的脑瘫预防措施包括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硫酸镁和新生儿治疗性低温。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包括限制性诱导运动疗法、目标导向性活动运动集成法、注射肉毒毒素后的作业治疗、移动性训练、跑步机训练、运动观察疗法、目标导向性训练、双侧训练、口腔感觉运动、口腔感觉运动加电刺激、垫脚石3P计划、接受与承诺疗法等。有效的药理学、外科干预措施包括鞘内注射巴氯芬、肉毒毒素、肉毒毒素结合系列石膏固定、地西泮、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髋关节监测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达克罗宁胶浆联合双氯芬酸钠栓在男性尿道膀胱镜检中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达克罗宁胶浆联合双氯芬酸钠栓在尿道膀胱镜检术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行尿道膀胱镜检的80例男性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行尿道膀胱镜检前给予达克罗宁胶浆联合双氯芬酸钠栓复合局麻止痛治疗,对照组行尿道膀胱镜检前给予达克罗宁胶浆单纯局麻治疗,比较两组膀胱镜操作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主观疼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膀胱镜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主观疼痛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随访24 h,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血尿、发热、排尿困难、尿道膀胱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达克罗宁胶浆联合双氯芬酸钠栓局麻止痛效果较好,值得推荐用于尿道膀胱镜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荨麻疹样损害为首发表现的M5a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22岁,因面部及胸腹部出现风团样损害3个月就诊。患者于2017年5月无明显诱因面部、胸腹部出现散在肤色风团样损害,直径0.5 ~ 1.0 cm,不易消退,无瘙痒及疼痛。自行口服盐酸赛庚啶片(具体剂量不详),效果不佳,遂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科就诊。拟诊为"荨麻疹",予以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5 mg/d,复方甘草酸苷片50 mg每日3次,治疗10余天皮损未见改善,再次就诊。考虑"肥大细胞增生症",予以氯雷他定颗粒10 mg/d;玉屏风颗粒5 g每日3次,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1次。皮损未见消退反而增多,面部出现丘疹和结节(图1),局部正常皮肤摩擦后出现水肿,似风团样损害,不易消退。右侧颞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部分区域棘层略薄,真皮层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部分区域呈黏液样变性,吉姆萨染色阴性,排除肥大细胞增生症。遂调整治疗为甲泼尼龙片24 mg/d、硫酸羟氯喹0.2 g/d,治疗1 d后患者出现四肢关节疼痛,急查尿常规正常,超敏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稍高,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4.02 × 10 9/L、中性粒细胞比例0.24(参考值:0.40 ~ 0.75,下同)、淋巴细胞比例0.64(0.20 ~ 0.50)、红细胞计数3.0 × 10 9/L、血红蛋白106.0 g/L。血生化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132.6 U/L(14.0 ~ 36.0 U/L)、乳酸脱氢酶9 306 U/L(313 ~ 618 U/L)。腹部彩色超声检查未见异常。2 d后患者发热,体温最高达38.7 ℃,伴寒战、大汗、咽痛、乏力,无咳嗽、咳痰,予以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 mg/d,治疗3 d,上述症状缓解。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3.61 × 10 9/L、中性粒细胞比例0.08、淋巴细胞比例0.84、红细胞计数2.66 × 10 9/L、血红蛋白91.0 g/L,抗核抗体、抗可溶性抗原抗体、抗双链DNA抗体、IgA、IgM、IgG及补体C3、C4均阴性,丙氨酸转氨酶101.8 U/L,乳酸脱氢酶3 116 U/L。骨髓穿刺活检示约90%异常原始单核细胞,考虑M5a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遂收住血液内科,发病以来患者无牙龈出血,无鼻衄、皮肤黏膜出血、呕血、黑便史,否认特殊物质接触史。右侧颞部皮损组织进一步行免疫组化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中层散在核大、深染的异形细胞,灶状分布,部分区域黏液样变性;CD43阳性、骨髓过氧化物酶(MPO)阳性、Ki67 25%阳性、CD3阴性、CD117散在阳性,见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愈瘿散外敷联合黄连上清丸治疗以颈前疼痛为主诉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疗效及对血清致痛因子、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愈瘿散外敷联合黄连上清丸内服治疗以颈前疼痛为主诉的亚急性甲状腺炎(SAT)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血清致痛因子、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河北省中医院收治的100例以颈前疼痛为主诉的SA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观察组给予愈瘿散外敷联合黄连上清丸内服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镇痛疗效以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两组颈前疼痛的镇痛起效时间。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包含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量表(VAS)、现时疼痛强度(PP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致痛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前列腺素E 2(PGE 2)、一氧化氮(NO)]水平和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 结果:观察组镇痛总有效率[98.00%(49/50)]显著高于对照组[82.00%(41/50)]( P<0.05)。观察组镇痛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两组SF-MPQ中各部分(PRI、VAS、PPI)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 P<0.05);且均以观察组下降更显著(均 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IL-1β、PGE 2和NO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 P<0.05),且观察组以上血清致痛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两组治疗后血清MDA含量均显著下降(均 P<0.05),血清SOD、GSH-Px水平均显著升高(均 P<0.05);且均以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均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2/50)]低于对照组[16.00%(8/50)]( P<0.05)。 结论:愈瘿散外敷联合黄连上清丸内服治疗以颈前疼痛为主诉的SAT的总体疗效确切,其作用可能与其显著下调患者血清相关致痛因子表达水平以及降低体内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