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训练改善儿童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视觉训练对儿童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2-01/2023-04在西安市儿童医院视光中心行视觉训练的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患者57例114眼,年龄8.25±1.94岁.记录患者训练前后的屈光度、视疲劳量表问卷及视功能检查,视功能主要包括Worth 4点灯检查双眼视,Von-Graefe法测量远、近隐斜视,梯度法检查AC/A,移近法测量集合近点,负镜片法测量调节幅度,交叉柱镜测量调节反应,翻转拍测量调节灵活度.根据患者视功能及视疲劳情况制定训练方案.训练1 mo分别与训练前及训练3 mo比较.结果:训练前,训练1 mo时31例患者视疲劳量表得分分别为 26.00±6.77、19.57±8.90 分(P<0.05).训练前与训练1 mo时比较,近距离隐斜度数,集合近点,左、右眼调节幅度,NRA及PRA,左、右眼及双眼调节灵活度均显著改善(均P<0.05),远距离隐斜度数及调节反应比较无差异(均P>0.05).训练3 mo与训练1 mo左、右眼调节幅度,NRA、PRA及近隐斜视比较无差异(均P>0.05).训练前及训练1 mo,低度近视患者30例(SE:-1.99±1.22 D),低度远视患者3例(SE:+1.01±0.13 D)及正视患者24例(SE:+0.25±0.11 D)的视功能参数无差异(均P>0.05).训练1 mo后部分视功能大幅提高,训练3 mo时大部分视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视觉训练可有效提高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儿童的双眼视功能,改善视疲劳症状,是一种简单易行且能有效缓解儿童视疲劳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共同性伴部分调节性内斜视3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1,男,5岁4个月,因"右眼突发内斜伴双眼复视2个月"于2021年3月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否认外伤史和全身病史。眼部检查示:双眼裸眼视力均1.0;1%阿托品凝胶散瞳验光:右眼+3.25 DS,左眼+3.25 DS/-0.50 DC×175°;双眼前节、眼底检查未见异常。主视眼为左眼。无代偿头位。角膜映光法:右眼注视=左眼注视,裸眼+30°;眼球运动正常。神经内科会诊及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未见异常。远视全矫戴镜后内斜视减轻但未完全矫正。诊断:双眼急性共同性内斜视、部分调节性内斜视。2022年3月行斜视手术治疗,术前检查示:角膜映光法:裸眼+30°、戴镜+20°;同视机检查(10°画片):Ⅰ级斜视度裸眼+33°、戴镜+27°(自觉=他觉);Ⅱ级融合范围-2°~+4°;Ⅲ级立体视有。棱镜度检查采用三棱镜交替遮盖、马氏杆三棱镜和Base-out(BO)恢复点3种方法 [1,2],使用等腰树脂三棱镜,当斜视度大于50 △时在患者双眼前分别放置三棱镜,此时棱镜度根据三棱镜分放双眼与实际棱镜度的换算表计算 [3]。远、近斜视度均依据BO恢复点,手术设计参照Wright增量公式 [4],即手术目标量为裸眼看近和戴镜看远斜视度的平均值,见表1。术中被动牵拉试验无阻力。术后眼位及视功能检查见表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术后双眼视觉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术前合并弱视、斜视、眼底病变以及术后高并发症,造成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术后双眼视觉恢复不佳,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屈光不正、对比敏感度下降等视功能异常,也限制了这些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方式和人工晶状体(IOL)种类的选择。通过完善术前评估,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组合使用IOL,术后尽早治疗弱视、斜视等方法,可以尽量改善这类白内障患者术后的双眼视觉。笔者对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影响双眼视觉的因素,以及提高这类白内障患者术后双眼视觉的有效措施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近视伴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位恢复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8岁,因"视力下降,偶尔黑眼珠外飘"于2014年9月24日前往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专科检查:散瞳验光:右眼-3.50 DS,矫正视力1.0,左眼-3.25 DS,矫正视力1.0;配镜处方:右眼-3.25 DS,左眼-3.00 DS;眼位:角膜映光+遮盖实验:近-15°,远-10°,无明显Kappa角(<1°);眼球运动:正常。眼前节、眼底检查未见异常。诊断:间歇性外斜视(Intermittent exotropia,IXT)、双眼近视。建议戴镜矫正及行斜视手术。家长优先选择戴镜矫正近视并进一步观察眼位与近视发展情况。1年后患者自觉近视进展较快,欲采取近视防控手段,遂于2015年8月17日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裸眼视力0.25,旧镜矫正视力0.6,左眼裸眼视力0.25,旧镜矫正视力0.5;眼压:右眼17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6 mm/Hg。裂隙灯显微镜下眼前节检查均无异常。近眼位,角膜映光检查:双眼正位;三棱镜+交替遮盖检查:-25Δ;交替遮盖:间歇性外斜视。远眼位,角膜映光正位、三棱镜+交替遮盖-15Δ,其余眼位检查结果同近眼位。视功能检查:Ⅰ级视功能:他觉-3°;Ⅱ级视功能:-10°~+25°;Ⅲ级视功能:有立体视。散瞳验光:右眼-4.75 DS、左眼-4.50 DS,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诊断:双眼近视、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案:近视矫正及防控,行斜视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视近内隐斜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男,9岁,主诉视力下降半年,父母要求使用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无全身疾病史,无眼外伤史,无药物过敏史,无长期服用药物史。父母双眼均无近视。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右眼0.25,左眼0.4;右眼-1.75 D矫正至1.2,左眼-1.50 D矫正至1.2;双眼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杯盘比正常,黄斑中心凹反光正常。视功能检查:Worth四点灯:4个;远/近隐斜量:-1 △/+1 △;调节性集合/调节(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A):3 ?/D;负/正相对调节(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ve/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ve,NRA/PRA):+2.50 D/-1.00 D;调节反应(Both cross cylinder,BCC):+0.75 D;右/左眼调节幅度:7 D/8 D;双眼调节灵活度:5 cpm。诊断:双眼屈光不正,调节不足。给予双眼配戴角膜塑形镜;视觉训练2个月(-2.50 D训练、±2.50 D反转拍、聚散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eber先天性黑矇10型一家系 CEP290基因变异及临床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确定并观察1个汉族Leber先天性黑矇(LCA)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和临床表型。方法:回顾性研究。2022年5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LCA10型一家系(1例患者和2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家族史并行眼底彩色照相、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检查。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静脉血3 ml,提取全基因组DNA。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线粒体环基因组(mtDNA)测序以获得致病基因及变异。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所有变异位点进行注释,并参考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CMG)对所有变异位点进行致病等级评估。对候选位点进行Sanger验证,并对致病性证据不足的错义变异行Minigene体外功能验证。结果:先证者,男,7个月。视物追随反应差,指压眼征、畏光、眼球震颤,黄斑中心凹周围区视网膜色素上皮部分脱失。2岁时,F-ERG检查发现,双眼a、b波振幅重度降低,峰时延长,甚至无波形。先证者父母临床表型未见明显异常。WES结果显示,先证者 CEP290基因第40、2号外显子分别存在c.5515_5518del (p.Glu1839Lysfs*11)(V1)移码变异和c.74C>T (p.Ala25Val)(V2)错义变异。mtDNA测序结果为阴性。Sanger验证结果表明,先证者父亲、母亲分别携带杂合移码变异V1、新发错义变异V2,构成复合杂合变异。Minigene体外功能验证结果表明,V2变异使2号外显子产生一个新的剪接供体位点,从而导致2号外显子右侧缺失30个碱基对,蛋白质框内缺失10个氨基酸残基。ACMG评级分别为致病(V1)、可能致病变异(V2)。 结论:CEP290基因c.5515_5518del和新发变异c.74C>T构成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本家系的致病原因,分别导致截短蛋白的产生和前体信使RNA的异常剪接。LCA具有发病年龄小、视功能严重损害和致病变异多样性等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视觉功能及阅读学习障碍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间歇性外斜视(IXT)患者与眼位正常儿童在双眼视功能、发生阅读学习障碍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抽样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眼科门诊就诊的IXT儿童(39例,作为IXT组)和眼位正常儿童(44例,作为对照组)。检查并记录2组性别、年龄、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远近水平眼位、集合近点、近立体视、调节幅度、单双眼调节灵活度,完成《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和《儿童学习障碍筛查量表》。使用独立样本 t检验、非参数检验法差异性检验(曼-惠特尼法)、卡方检验、K-W检验、Spearman相关系数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IXT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BCVA、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儿童远近眼位、近立体视、集合近点、双眼调节灵活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调节幅度和单眼调节灵活度在2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XT组的年龄组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XT组和对照组在阅读障碍发生率和学习障碍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45, P=0.004; t=-4.07; P<0.001)。阅读障碍与远近水平眼位、近立体视、集合近点、双眼Flipper检查结果和学习障碍评分显著相关( r=-0.43、-0.37、-0.57、0.41、-0.54、-0.62,均 P<0.05)。 结论::IXT患儿与眼位正常儿童相比,存在部分双眼视觉功能异常,容易出现阅读困难及学习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儿童术后视觉功能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儿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2月先天性上斜肌麻痹146例(200只眼)。按年龄分成3组:2~6岁组83例,7~9岁组36例,10~12岁组27例。根据术前第一眼位斜视度及眼球运动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记录患儿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代偿头位、Bielschowsky征及斜视度,使用同视机检查手术前后的同时视、融合功能及远立体视,使用Titmus立体图检查近立体视。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8者由术前的70例增至92例( χ2=6.71, P=0.010);75.29%(72/85)的患者代偿头位减轻或消失,未出现新的异常头位,较术前明显改善( χ2=79.62, P<0.001);Bielschowsky征转阴率为58.22%(85/146),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9.90, P<0.001);存在同时视、融合功能、远立体视及近立体视分别增加了25例、14例、14例、34例,较术前明显好转( χ2=8.57、6.13、4.59、15.84,均 P<0.005)。3个年龄组间术后6个月的融合功能和远立体视比较,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视和近立体视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3),其中2~6岁组同时视、近立体视功能的恢复程度明显优于10~12岁组( χ2=6.82、6.12,均 P<0.05)。 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儿及时手术能改善其最佳矫正视力、代偿头位及双眼视功能。低龄患儿手术矫正眼位后立体视功能重建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大脑皮层灰质结构基于体素的磁共振形态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体素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IXT)大脑皮层灰质体积的变化,并分析该变化与临床体征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收集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IXT患者15例作为斜视组,其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23.5±5.2)岁。并选取1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人,女性7人,年龄(27.0±7.5)岁。所有受试者进行斜视度和Titmus立体视功能检查。行磁共振扫描获得大脑三维高分辨率图像数据,进一步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并采用MATLAB软件中SPM工具包分析两组图像差异,选取了脑灰质体积分析中显示出结构异常的脑区作为感兴趣区域(ROI),通过MarsBaR软件计算ROI灰质体素与该受试者全脑灰质体素平均值的比值,分析该比值与斜视度数和Titmus立体视功能检查结果常用对数(lgTS)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分布、双眼屈光度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斜视度数和立体视功能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相较于对照组,斜视组患者灰质体素减少的脑区有大脑半球内侧面楔叶(减少89体素值)、左侧舌回(减少176体素),左侧枕中回V3区(减少30体素)、右侧额叶中央前回(减少192体素)、左侧海马旁回灰质(减少20体素),双侧丘脑后外侧核(左侧和右侧分别减少100和40体素)体积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灰质体素增加的脑区有双侧基底神经节壳核(左侧和右侧分别增加60和76体素)、左侧前扣带区(增加36体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根据组水平分析得到两组受试者存在结构差异的10个脑区作为ROI。灰质体积比值与外斜视度数呈负相关(均 P<0.05)的ROI为左侧楔叶( r=-0.670)、左侧枕中回V3区( r=-0.610)和左侧舌回( r=-0.684);灰质体积比值与lgTS呈负相关(均 P<0.05)的ROI有左侧楔叶( r=-0.568)和右侧中央前回( r=-0.563)。 结论:IXT患者的初级视皮层V1和V2区之间的水平连接区域灰质体积减小;斜视程度严重者舌回和背侧视觉通路V3区的灰质体积降低明显,立体视功能受损越严重者额叶中央前回(BA6区)的灰质体积越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斜视患儿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斜视及眼球运动异常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47例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斜视及眼球运动异常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范围6个月~12岁,平均(5.2±2.3)岁。随访6个月。结果:本研究中脑瘫、癫痫、脑积水及脑发育迟缓26例,内斜视及外斜视各13例,均为先天性共同性;脑肿瘤、脑脱髓鞘、脑动脉瘤及脑发育畸形共21例,包括共同性内斜视7例、外斜视2例、眼球震颤4例及内转障碍4例、上转障碍1例、下转障碍1例、外转障碍1例、上斜肌麻痹1例均为后天性。能够配合同视机检查者12例中,2例有同时视。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以脑瘫和脑肿瘤居多。多数患儿伴有弱视及双眼视功能的破坏,所有患儿均无立体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