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每日症状指数的动态监测预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效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背景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抗抑郁药物已成为治疗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的新兴疗法,但如何早期预测疗效仍是一大挑战.目的 探讨rTMS+抗抑郁药物治疗过程中预测远期疗效的潜在因子.设计 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 首次诊断中重度单相或双相抑郁症的年龄<18 岁、始于住院时连续≥20 次的rTMS治疗且有每日症状指数(DI-5)的评分记录、有rTMS治疗前和第 20 次时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记录的儿童青少年为队列人群,以rTMS治疗最后 1次较基线HAMD评分减少≥50%分为应答组和未应答组,对20 次DI-5评估结果与HAMD评估行相关性分析,当存在较好的相关结果时,考察rTMS+抗抑郁药物治疗中的DI-5评估是否能更早预测应答结果.主要结局指标 DI-5与HAMD评分相关性.结果 符合本文纳入排除标准的中重度单相或双相抑郁症的儿童青少年 228 例,平均年龄(14.0±3.0)岁,男 111例(48.6%),rTMS治疗前和后DI-5分数与HAMD分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 0.70 和 0.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rTMS治疗 20 次后应答组 101 例,未应答组 127 例,两组在性别分布、年龄、单亲家庭比例、留守儿童比例、家族精神病史、症状始发年龄、症状持续时间、学习障碍、语言障碍、运动发育障碍、体重、身高、服药时长、心理咨询次数、甲状腺功能异常、入睡时长、经常做梦比例和饮食习惯-挑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I-5 和HAMD基线分数应答组较未应答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 20 次rTMS治疗后DI-5 分数应答组较未应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AMD最后 1 次评分应答组较未应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11 次rTMS治疗时DI-5分数应答组较未应答组DI-5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应答组较未应答组DI-5中位数分数减少2 分并以此作为分层依据,DI-5量表减少分数<2 分组 107 例(46.9%)在第 20 次rTMS治疗时有 98.1%的概率为未应答,DI-5 量表减少分数≥2 分组 64 例(87.4%)在第 20 次TMS治疗时有 89.2%的概率为应答.结论 第 11 次rTMS较治疗前DI-5减分≥2 分可能是预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rTMS+抗抑郁药物疗效的早期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抗体脑炎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 病例资料女,9 岁,因"进行性行走及语言障碍 1 周余"至河南省人民医院(我院)儿童神经科住院.患儿于 10d前出现头痛伴发热,热峰39.2℃,口服双黄连等中成药治疗,2 d后热退,头痛症状消失.1 周前出现头晕,纳差,步态不稳,继而独坐困难,无法行走伴语速减慢、恶心呕吐.当地医院头颅MR提示小脑部位异常信号,予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持续加重,转诊至我院.患儿系G1P1,出生史、发育史及既往史无特殊.患儿父母体健,祖父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否认家族遗传及类似疾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致痫灶切除术治疗辅助运动区癫痫的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致痫灶切除术治疗辅助运动区(SMA)癫痫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收治的9例SMA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均经立体脑电图证实发作起源于SMA,且行致痫灶切除术。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后住院期间每日进行肢体肌力、肌张力和语言功能(理解、阅读、复述等)的检查。术后1、3、6、12及24个月对患者进行门诊随访,行脑电图检查,根据改良Engel分级标准评估术后疗效。结果:9例患者中,5例行左侧致痫灶切除术,4例行右侧致痫灶切除术,切除范围均包含同侧SMA。术后病理学结果均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术后8例患者癫痫发作完全消失,1例偶有愣神;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术后1个月均恢复至正常;4例出现语言功能障碍,其中1例于术后7 d恢复,3例于术后1个月恢复正常。9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年(1~5年)。至末次随访,改良Engel分级Ⅰa级8例,Ⅰb级1例。结论:初步观察发现,采用致痫灶切除术治疗癫痫起源于SMA的患者,远期疗效好,虽然术后常出现SMA综合征,但均在术后1个月内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ICU入院后2~4年间生理、情绪/行为和神经认知发育预后:早期和晚期肠外营养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的二次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PICU患儿面临长期发育障碍,部分原因与早期/晚期肠外营养(early/late-PN)有关。本研究调查early-PN遗留损害随时间演变情况。设计:对2012至2015年间纳入1440名危重儿童的多中心PEPaNIC-RCT(ClinicalTrials.gov,NCT01536275)研究及其后2年(2014~2016年)和4年(2016~2019年)横断面随访研究进行了预先计划的二次分析。场所:比利时Leuven、荷兰Rotterdam和加拿大Edmonton的PICUs。对象:在两个随访时间点都接受了身体/情绪/行为/神经认知功能纵向评估的患儿和人口统计学匹配的健康对照儿童。干预措施:PEPaNIC-RCT研究中,患儿被随机分配到early-PN组和late-PN组。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这项个体内纵向研究调查了614名(297 early-PN和317 late-PN)[受试年龄为(5.4±4.2)岁和(7.3±4.3)岁]患儿PICU入院后2~4年间的身体/情绪/行为/神经认知功能变化,对照组为357名人口统计学匹配的健康儿童[(5.6±4.3)岁和(7.5±4.3)岁]。研究确定了组内时间进程,时间和组相互作用,以及危重疾病和early-PN对这些时间进程的独立影响。与健康儿童相比,患儿的大多数缺陷在这两年仍然突出( P≤0.01)。身高、体块指数、执行力、智力、运动协调(交替/同步敲击)和记忆学习指数缺陷进一步加重,而语言记忆缺陷(工作/即时/延迟记忆)减小( P≤0.05)。风险因素校正确认了大多数上述结果,并显示患儿附加执行功能(灵活性/情绪控制/总执行力)"进展为缺陷",而附加记忆功能(识别/图片)"摆脱缺陷"( P≤0.05)。时间进程基本不受early/late-PN影响,但early-PN患儿体重减轻,视觉-运动整合和警觉功能发育追赶有限( P≤0.05)。 结论:PICU入院后2~4年间的患儿发育障碍仍然突出。在这段时间内,身高、执行力和智力发育受损加剧,记忆力受损和early-PN损害仅部分恢复。对成年后发育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2岁孤独症谱系障碍高危儿系统化家庭干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系统化家庭干预(由家长实施的早期介入丹佛模式,P-ESDM)对1~2岁孤独症谱系障碍高危儿(IHRASD)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标准化的筛查方法对合肥市1~2岁婴幼儿进行发育筛查,筛出的阳性儿童实行转诊-评估-P-ESDM指导-随访-早期干预效果评估等。共识别出1~2岁IHRASD 110例,对其中符合研究条件并自愿参加的63例分为P-ESDM干预组(31例)和无P-ESDM组(32例),在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12个月均进行评估。P-ESDM干预组父母接受1 h/周,共12周的P-ESDM家庭干预课程培训;无P-ESDM组的家长不愿接受家庭干预课程培训。结果:与无P-ESDM组相比,P-ESDM干预组父亲大专学历以上较多(71.0%比43.8%, χ2=7.315, P=0.026),母亲高中/中专及以上者有出现统计学意义的趋势(83.9%比65.6%, χ2=5.264, P=0.072)。干预3个月,P-ESDM干预组异常行为量表(ABC)得分下降[29.0(20.0,45.0)分比48.0(33.0,50.0)分, Z=-2.298, P=0.022],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得分升高[10.0(9.0,10.0)分比9.0(8.0,10.0)分, Z=-2.045, P=0.041],Gesell评估5个能区发育商均无明显改善[适应性能区(83.86±18.03)分比(75.34±10.49)分, t=1.734, P=0.090;大运动能区(90.24±10.79)分比(85.20±8.97)分, t=1.595, P=0.118;精细动作能区(85.18±14.99)分比(83.41 ± 9.28)分, t=0.429, P=0.670;语言能区(59.28±15.01)分比(51.09±9.37)分, t=1.981, P=0.054;个人-社会能区(67.13±14.86)分比(63.50±7.85)分, t=0.908, P=0.369]。12个月后,P-ESDM干预组ABC量表得分下降[20.0(12.0,33.0)分比45.0(32.3,52.8)分, Z=-3.783, P=0.000],SM量表得分升高[10.0(9.0,10.0)分比9.0(8.3,10.0)分, Z=-2.974, P=0.003],Gesell评估适应性能区[(80.83±17.20)分比(72.34 ± 13.18)分, t=2.203, P=0.031]、语言能区[(68.96±19.93)分比(53.42±14.88)分, t=3.515, P=0.001]和个人-社会能区发育商数[(71.87±17.30)分比(62.18±13.91)分, t=2.454, P=0.017]均升高。 结论:早期筛查、诊断,及时进行P-ESDM干预可改善1~2岁IHRASD的发育结局,干预12个月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nijders Blok-Campeau综合征患儿1例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Snijders Blok-Campeau综合征(SBCS)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变异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6月于河南省儿童医院被确诊为SBCS的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trio-WES)及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检测,针对可疑致病变异位点,应用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结果: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语言障碍、智力障碍和运动发育迟缓,伴特殊面容(前额宽、面部呈倒三角状、眉毛稀疏、眼距宽、眼裂小、鼻梁宽、面中部凹陷、上唇薄、尖下颌、耳位低且耳壳后旋)。trio-WES和Sanger测序结果提示患儿存在 CHD3基因c.4073-2A>G杂合剪接变异,其父母均为野生型,CNV检测未发现致病性CNV。 结论:该SBCS患儿临床特征为语言和智力障碍、运动发育迟缓,伴特殊面容。 CHD3基因剪接变异可能为导致该患儿罹患SBCS的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Kabuki综合征患儿2例的基因变异及临床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2例 KMT2D基因变异所致Kabuki综合征(KS)的患儿,并总结其临床特征与基因变异的特点。 方法:以分别于2021年8月19日和11月10日就诊于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的2例K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并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结果:2例患儿均表现为运动、语言发育迟缓、特殊面容、智力障碍等。WES检测发现其分别携带 KMT2D基因的c.10205del(p.Leu3402Argfs*3)及c.5104C>T(p.Arg1702*)杂合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均评估为致病性变异(PVS1+PM6+PM2_Supporting+PP4)。 结论:KMT2D基因的c.10205del(p.Leu3402Argfs*3)和c.5104C>T(p.Arg1702*)新发变异可能是2例KS患儿的遗传学病因。上述发现不仅为临床确诊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并且丰富了 KMT2D基因的变异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UBTF基因变异相关儿童期发病的神经退行性变的临床与基因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 UBTF基因变异导致儿童期发病的神经退行性变患儿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3年1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3例儿童期发病的神经退行性变患儿的临床和遗传学资料。对3例先证者采用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均发现存在 UBTF基因变异,通过一代Sanger测序法对其家系成员的 UBTF基因进行验证,分析 UBTF基因的变异特点,同时对3例患儿的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总结。 结果:3例儿童期发病的神经退行性变患儿中,男性2例,女性1例,就诊年龄分别为出生后9个月、4岁和6个月,临床表型主要包括运动发育迟缓、语言及智力发育障碍、肌张力障碍。其中例1和例2存在癫痫发作,例1伴有吞咽困难、喂养问题、体重不增、共济失调。头颅MRI平扫显示例1和例2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例1胼胝体发育不全、脑室扩张和软化灶;例3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非特异性蛛网膜下腔增宽。3例患儿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及线粒体环基因检测未见异常;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提示存在 UBTF基因新生错义变异[NM_014233.4:c.1414(exon14)G>A(p.Gly472Ser)、c.1392(exon14)G>T(p.Lys464Asn)]及母源无义变异[NM_014233.4:c.520C>T(p.Arg174 *)],均为未报道的变异位点。3例患儿均接受综合康复功能训练,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语言和智力改善。例1通过单一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控制癫痫发作,例2应用4种以上抗癫痫发作药物才有效控制癫痫发作。 结论:UBTF基因变异导致儿童期发病的神经退行性变相对较罕见,部分病例可伴随脑萎缩。 UBTF基因新生错义变异及母源无义变异为3例先证者的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ERAC1基因变异致MEGDHEL综合征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 SERAC1基因变异所致MEGDHEL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总结1例2016年8月转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并诊断为MEGDHEL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并通过文献复习,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已报道的MEGDHEL综合征病例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结果:(1)病例:患儿男,生后2 d因高乳酸血症转入本院。体格检查发现皮肤散在瘀斑。实验室检查示凝血功能障碍;头颅MRI示双侧基底节异常信号;检测到 SERAC1基因c.442C>T(p.Arg148*)纯合变异,为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收录的致病变异位点,父母均为杂合携带者,诊断为MEGDHEL综合征。随访至3岁11月龄,患儿存在精神运动发育迟缓、肢体痉挛、肌张力障碍、感音性耳聋、丧失语言能力。(2)文献复习:共检索到87例病例,合并本例共88例,共涉及57种不同变异位点。临床表现具有同质性,多在新生儿期起病(72%,62/86),以严重可逆性肝功能异常(49%,38/77)、新生儿低血糖(44%,35/80)为主;婴幼儿期开始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常见肌张力低下(86%,68/79)、肢体进行性痉挛(82%,67/82)、肌张力障碍(80%,66/82)、智力障碍(88%,58/66)和感音性耳聋(74%,59/80);头颅MRI提示双侧基底节受累(93%,70/75);3-甲基戊烯二酸尿(98%,80/82)。目前主要采取支持治疗,预后极差。 结论:新生儿期表现为不明原因可逆性肝功能异常或低血糖等异常,婴幼儿期逐渐出现进行性耳聋-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的患儿,应高度怀疑MEGDHEL综合征,此类患儿多数预后不良,新生儿期经基因检测可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语言相关的发育性疾病早期语言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发育水平相当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全面发育迟缓(GDD)、发育性语言障碍(DLD)儿童的语言特征,为疾病早期识别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719例儿童病例资料,其中ASD 382例,DLD 198例,GDD 139例。采用 χ2检验比较3组儿童的发育水平分布的差异,方差分析比较3组儿童的发育情况,采用相关性分析语言和非语言发育水平的相关关系,控制发育水平后,采用 t检验比较ASD和GDD、ASD和DLD儿童的语言能力及儿童的表达性与接受性、视觉相关性语言水平的差异。 结果:ASD、GDD、DLD儿童非语言发育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4.64, P<0.01)。语言同非语言发育水平呈正相关( r=0.60, P<0.05)。发育水平异常的ASD,接受性、视觉相关性语言分数均差于其表达性语言( t=6.97、3.58、13.29、6.85、9.09、7.27,均 P<0.01);发育正常的DLD,表达性语言最差( t=-2.21、-3.61,均 P<0.05);GDD发育轻度落后组,接受性语言最差( t=4.12、-4.24,均 P<0.01),发育中度及以上落后组,视觉相关性和接受性语言更差( t=2.46、2.68,均 P<0.05)。发育正常的ASD和DLD及发育中度及以上落后的ASD和GDD,在表达性、接受性、视觉相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发育边缘的ASD与DLD相比,ASD的接受性、视觉相关性更差( t=-4.64、-4.60,均 P<0.01),表达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发育轻度落后的ASD与GDD相比,ASD的接受性、视觉相关性更差( t=-4.11、-4.68,均 P<0.01),表达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儿童早期,发育异常的ASD儿童以接受性和视觉相关性语言落后为主要表现,发育正常的DLD表达性语言落后明显,GDD语言能力全面落后,以接受性为著;在发育边缘及轻度异常时,接受性、视觉相关语言的显著落后对诊断ASD有参考价值,在发育水平较好或过低情况下,ASD、DLD、GDD语言发育落后情况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