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式针灸的国际传播特点分析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中医针灸在西方传播,西方世界对针灸的研究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西方式针灸的概念。西方式针灸可分为西方国家持续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中国式针灸、结合西方文明知识体系的西医针灸(如干针疗法、电针疗法),以及在西方国家重新阐发的基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古典式针灸(如法国时空针灸、英国五行针灸)。通过考察中医针灸在西方本土化的发展情况,介绍几种西方式针灸的发展历史及知识体系,提出西方式针灸通过医院诊所、学术著作、社会组织和教育培训等途径在世界范围传播推广。加强对西方式针灸的关注,可为国内针灸发展提供世界视野,促进世界针灸体系的学术繁荣和技术进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法国中医斯理维·马丁·胡对"气"的认知与想象
编辑人员丨2024/7/6
当代法国中医斯理维·马丁·胡对传统中医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致力于继承和发展古典针灸学,推动西方社会学习和发展中医学.她在著作《中国医学》中,她将"气"等同于能量,将三焦理论、五行理论、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和营气卫气理论等整合,构建出能量的产生、分配和使用的人体能量系统.同时,她提出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恢复人体能量平衡的看法,不仅要考虑到心理和身体的致病因素,更要考虑到灵魂对身心的统摄.西方学者们对中医的变异性解读,使得中医成为了一门世界性医学,同时成为医学创新的源头,对中医的海外传播与现代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人体调控之门的探与测——基于现代解剖学和古典针灸学的视角
编辑人员丨2024/3/16
人体存在一套精密的调控系统,中西医从不同路径进行了探索,现代解剖学发现的调控节点称作"门",古典针灸学则命名为"输",双方的发现既有重合又有互补,彼此间的互惠对话将有助于拼合出一幅更完整、更准确的人体调控系统开关图,而开展有效对话的前提在于对中西医关于人体调控系统进行整体研究的基础上编出相关概念辨析与汇通的词典,并进一步对双方"门""输"结构的探寻过程、检测方法及调控方式等进行深入的考察和比较,找准各自的优势与短板,提出操作性强的合作攻关的方案,为观察视角呈最大互补关系的中西医在理论底层实现最有意义的沟通探出一条有效路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浅论五脏皆能令人腰痛,非独肾也
编辑人员丨2024/3/16
腰痛作为针灸科常见病,临床多以肾虚论治.笔者基于临床实践观察并结合古典医籍文献提出五脏均可导致内伤腰痛,并结合典型病例阐述五脏所致腰痛各自的疼痛性质和鉴别要点.发于肝之腰痛,多以酸痛、胀痛为主,可伴腰部俯仰受限;起于心、肺之腰痛,以空痛为主,局部有乏力、空虚感;源于脾之腰痛,以肌肉痛为主,患处沉重酸困,触诊局部僵硬;本于肾之腰痛,以隐痛为主,病位较深,多位于腰骶附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法理论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人迎寸口脉法为《黄帝内经》针灸学古典脉法之一,也是古典针灸诊治经脉病的临床经典范式.通过梳理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发现该法通过比较颈人迎脉和手寸口脉大小,根据脉象判定阴阳盛虚变化,以确定所病经脉;选取所病经脉表里经之井、荥、输为主,通过补泻以调虚实.人迎寸口脉法医理古朴,诊法简易,定经选穴明确,值得进一步发掘其内涵和诊疗规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筋膜与卫气:古典针灸理论身体观构建一隅
编辑人员丨2023/8/26
受秦汉道家哲学中"气-虚空"观念的影响,早期针灸理论重视人体内分布范围极广的"筋膜(分肉)之间",卫气通行其间,浅深皆达,易被风寒之邪所侵袭,并且与经筋痹证密切相关,同时又是恢刺、关刺等针刺方法的施治部位所在.筋膜组织是产生得气感的重要结构,而卫气的功能与现代医学中的自主神经关系密切,二者实际上属于患者身体感的不同表述方式.早期医家借助"筋膜"与"卫气",对针灸临床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提炼,由此延伸出"谷气(得气)""筋膜(分肉)之间"等概念,构成针灸理论体系中经脉、腧穴等核心概念的外围框架,成为古典针灸理论身体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阿是穴古典针法的现代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将《黄帝内经》中古典针法在阿是穴的应用,按照分层刺、多针刺、远道刺以及整体刺法进行分类,同时结合现代临床报道进行分析总结.认为激痛点没有脱离阿是穴的范围,阿是穴在内脏病针灸诊治中的应用有待加强,而可穿戴技术有望成为阿是穴古典针法现代研究的突破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论腧穴的古典形态观——以《针灸甲乙经》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梳理《针灸甲乙经》卷三腧穴的相关内容,提出了腧穴古典形态观概念.总结认为,在腧穴的古典形态观视角下,腧穴形态具有区域性、层次性、活动性3个特性;腧穴形态应用于腧穴类编、腧穴定位和指导针刺3个方面.腧穴的古典形态观还与针刺守形、守神理论相互影响;受针刺守神理论影响,腧穴的古典形态观有弱化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古典音乐对肾穿刺术后患者首次排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的成年人群中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0.8%,据此估算,我国现有肾脏病患者将达到1.2亿人[1].肾脏病的病理分型有多种,肾活检的病理报告是确诊肾脏相关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2,3],同时也是肾脏病治疗、预后、随访的基础.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术(简称肾穿刺活检术)是获得肾脏病理标本的唯一方法.肾穿刺作为一项侵入性操作,为避免术后出血要求患者绝对卧床、沙袋伴腹带加压包扎,患者易出现卧位排尿困难.为防止血凝块堵塞肾小管及输尿管,而且观察尿液颜色及尿常规检验报告是判断出血程度重要指标之一[4],因此术后要求患者大量饮水,从而更加重了患者的排尿困难.因此,缩短肾穿刺术后患者的首次排尿时间和降低尿潴留的发生率成为护理重点.而当前常用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诱导排尿,和中医疗法如针灸、穴位按摩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接经法”治疗“中风偏枯”经典角度的内涵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大接经法”记载于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书中称该法出自《云岐子学医新说》,并记载了两种“大接经法”,主要内容是通过按十二经脉流注的次序针刺十二井穴以达到治疗“中风偏枯”的目的.通过梳理“大接经法”的古今文献,发现自元代罗氏记载此法之后,古医家记载较少,多为转抄其内容,但在当代有多位医家对之研究并继承发展.对其经典角度的内涵探析方面,笔者首先通过梳理《素问》《灵枢》《难经》对于井穴的认识,得出以下结论:①井穴是“根结理论”之“根”所在,在治疗上有远道取穴作用;②井穴是表里阴阳经交接之处,气之大络;③针刺井穴符合“病在藏”“邪在肝”的中风病病机.而该法分“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两种方式,是基于疾病阴阳偏性以及针刺引导趋势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大接经法”是我国古典针灸宝库中的重要技法,其疗效可靠,在中风乃至其他脏腑、经络病症方面具有应用潜力和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运用和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