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胎盘植入性疾病管理流程改进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管理流程的改进在胎盘植入性疾病(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 disorders,PAS)中的作用和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到2022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分娩并最终诊断为PAS伴前置胎盘的164例孕妇资料,根据改进时间分为改进前组(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 n=96,包括双胎妊娠1例)和改进后组(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 n=68,均为单胎妊娠)。改进措施包括:将计划终止妊娠孕周由改进前的34~36周,推迟至37周;改进前以妊娠期贮存式自体备血为主,改进后增加了自体血回收技术的使用;腹壁切口改进前为下腹正中纵切口,改进后为原手术切口;子宫切口改进前为避开胎盘位置,改进后为根据术前超声PAS分级和术中情况,可选用子宫下段切口穿过胎盘;子宫下段和膀胱界面的分离时机改进前是在完成胎儿娩出和止血带或沙氏钳临时阻断血流后,改进后是在胎儿娩出前。采用 t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统计学方法,比较2组母儿结局。 结果:与改进前组比较,改进后<37周的分娩率显著下降[83.3%(80/96)与69.1%(47/68), χ 2=4.60, P=0.038],择期、亚急诊和急诊手术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36, P=0.834),术中采用前次手术腹壁切口的比例显著增加[74.0%(71/96)与91.1%(64/68), χ 2=11.11, P=0.001],采用下腹纵切口和子宫体部切口的比例显著减少[84.3%((81/96)与 57.3%(39/68), χ 2=14.81, P<0.001;83.3%(80/96)与61.8%(42/68), χ 2=9.72, P=0.003]。总的异体红细胞、血小板等其他成分输血率、出院前血红蛋白水平、子宫次全切除率、膀胱损伤、血栓事件、产妇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非计划二次手术率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改进后均下降[24.7%(24/97)与11.8%(8/68), χ 2=4.31, P=0.038;4.1%(4/97)与0.0%(0/68), χ 2=58.06, P<0.00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均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PAS孕妇采用延迟计划分娩孕周至37周后、结合个体化剖宫产手术、改变自体血获取方法等一系列改进措施后,新生儿早产或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比例明显减少,但没有增加母体并发症和急诊手术风险,母体脏器损伤、非计划二次手术、再次入院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处于低水平,因此此改进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多中心数据的回收式自体血回输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血回输(IOCS)技术在剖宫产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应用指征。方法:收集2016年8月—2019年1月全国11家三级甲等医院剖宫产术中应用IOCS技术输血的产妇共1 265例,根据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分为<1 500 ml组(796例)和≥1 500 ml组(469例)。回顾性分析产妇及新生儿的一般临床资料、超声检查征象、围产期及产褥期指标;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产妇术中出血量≥1 500 ml的危险因素。结果:(1)1 265例应用IOCS技术输血的产妇总回收血量共848 001 ml,回输血量共418 649 ml,相当于23 258 U红细胞悬液,极大地节约了医疗资源。(2)<1 500 ml组和≥1 500 ml组的中位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00 ml (300~1 453 ml)和2 335 ml (1 500~20 000 ml)。两组产妇均无羊水栓塞、严重输血不良反应、休克、死亡发生。(3)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5岁( OR=1.5,95% CI为1.1~1.9)、产前血红蛋白水平<110 g/L( OR=1.7,95% CI为1.3~2.2)、子宫手术史( OR=1.8,95% CI为1.3~2.6)、前置胎盘( OR=1.9,95% CI为1.1~3.1)、胎盘植入( OR=2.6,95% CI为1.8~3.9)、胎盘内存在血池( OR=1.6,95% CI为1.1~2.3)、胎盘后肌壁异常( OR=1.8,95% CI为1.2~2.6)、胎盘凸向子宫前壁( OR=3.0,95% CI为1.3~7.0)是显著影响产妇术中出血量≥1 500 ml的危险因素( P均<0.05)。 结论:IOCS技术输血在剖宫产术中应用相对安全、有效,节约了医疗资源,但需要严格规范其应用指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回收式自体输血对肝癌手术患者回收自体血中肝癌细胞数量及活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回收式自体输血(ICS)对肝癌手术患者回收自体血中肝癌细胞数量及活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开放式原发性肝癌根治术患者20例,暴露肝脏后,收集术野出血,进行ICS处理。采集术野血液标本(S 1)、ICS处理后-白细胞滤器(LDF)过滤前的血液标本(S 2)、LDF过滤后的血液标本(S 3)各20 ml,进行富集处理,其中10 ml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进行癌细胞鉴定并进行计数;另10 ml继续培养3周后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活力。 结果:19份S 1、18份S 2、16份S 3检出肝细胞癌(HCC)细胞,3种标本HCC细胞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 1比较,S 2和S 3 HCC细胞计数降低( P<0.05);与S 2比较,S 3 HCC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培养3周后,光镜下:S 1中均发现肝癌细胞簇,S 2和S 3中未见肝癌细胞簇形成;荧光显微镜下:S 1和S 2中分别发现400和14个上皮-间质混合型HCC细胞,以及100和21个间质型HCC细胞,而S 3中未检出HCC细胞,其中S 1中HCC细胞主要以肝癌细胞簇存在,而S 2和S 3中未见肝癌细胞簇形成。 结论:经ICS或ICS-LDF处理后,回收自体血中肝癌细胞数量和活力明显降低,肝癌细胞以单细胞方式存在,未能形成肝癌细胞簇;LDF虽不能持续有效滤除肝癌细胞,但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降低肝癌细胞回输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零输血"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7例"零输血"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手术期实施血液保护的护理体会。方法:术前风险评估,控制心率血压、镇痛镇静避免夹层破裂;术中充分保暖、回收术野血液;术后避免心率血压波动,减少渗血,监测凝血指标,观察引流液量及性状,保证肾脏替代治疗时的抗凝安全,避免血液浪费。结果:7例患者均顺利过渡到手术,术中及术后输注预贮式及回收式自体血200~1 200 ml,未输注异体血。1例患者术后引流多,当天及第1天引流量1 450 ml,予自体血输注联合止血药物使用,血红蛋白能维持在80 g/L之上;2例患者并发低氧血症,予序贯高流量给氧;2例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未出现非计划性下机。7例患者经积极处理均康复出院。结论:对于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通过精细的血液保护护理,可以减少对异体血的依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中的应用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IBS)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术后半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0年11月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确诊为IE并接受手术治疗的6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自体组( n=30)和异体组( n=31),自体组患者行IBS,异体组患者行异体输血。比较自体组和异体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免疫反应指标(CD3 +CD4 + T细胞、CD3 +CD8 + T细胞、CD16 +CD56 + NK细胞、TLR2 +细胞、TLR4 +细胞)和炎症反应指标[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CINC-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终点事件为术后半年内死亡,并据此将患者分为死亡组( n=15)和存活组( n=46)。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的临床资料。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将IBS变量纳入和剔除分别建立术后半年内发生死亡的预测模型,并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对模型进行评价,利用Bootstrap重复取样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 结果:心功能不全、低血压、IBS、多瓣膜病变、年龄是术后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纳入IBS变量的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术后5 d,自体组和异体组患者的免疫反应指标[CD3 +CD4 + T细胞:(37.49±5.74)%比(31.68±4.46)%、CD3 +CD8 + T细胞:(23.07±3.24)%比(17.82±2.29)%、CD16 +CD56 + NK细胞:(1.61±0.18)%比(1.02±0.15)%、TLR2 +细胞:(9.24±1.15)%比(18.40±2.21)%、TLR4 +细胞:(7.79±0.82)%比(12.33±1.57)%]和炎症反应指标[sCD40L:(59.21±7.80) pg/mL比(84.33±9.35) pg/mL、CINC-1:(40.27±5.83) pg/mL比(72.86±9.35) pg/mL、TNF-α:(10.86±1.26) ng/mL比(17.03±2.20) ng/mL、IL-6:(6.32±0.77) ng/mL比(11.35±1.74) 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自体组患者组内比较,术前和术后5 d免疫反应指标[CD3 +CD4 + T细胞:(48.55±6.67)%比(37.49±5.74) %、CD3 +CD8 + T细胞:(30.38±4.69)%比(23.07±3.24)%、CD16 +CD56 + NK细胞:(2.53±0.44)%比(1.61±0.18)%、TLR2 +细胞:(6.50±0.61)%比(9.24±1.15) %、TLR4 +细胞:(4.02±0.63)%比(7.79±0.82)%]和炎症反应指标[sCD40L:(38.64±6.75) pg/mL比(59.21±7.80) pg/mL、CINC-1:(31.65±5.68) pg/mL比(40.27±5.83) pg/mL、TNF-α:(7.59±0.85) ng/mL比(10.86±1.26) ng/mL、IL-6:(5.10±0.63) ng/mL比(6.32±0.77) 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异体组患者组内比较,术前和术后5 d免疫反应指标[CD3 +CD4 + T细胞:(49.13±6.82)%比(31.68±4.46)%、CD3 +CD8 + T细胞:(30.65±4.91)%比(17.82±2.29) %、CD16 +CD56 + NK细胞:(2.51±0.26)%比(1.02±0.15)%、TLR2 +细胞:(6.36±0.66)%比(18.40±2.21)%、TLR4 +细胞:(4.08±0.56)%比(12.33±1.57)%]和炎症反应指标[sCD40L:(39.14±6.03) pg/mL比(84.33±9.35) pg/mL、CINC-1:(31.24±5.77) pg/mL比(72.86±9.35) pg/mL、TNF-α:(7.64±0.76) ng/mL比(17.03±2.20) ng/mL、IL-6:(5.04±0.82) ng/mL比(11.35±1.74) 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自体组患者术后发生低蛋白血症3例,切口感染2例,心脏不良事件1例;异体组患者术后发生低蛋白血症4例,切口感染3例,心脏不良事件1例。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纳入IBS的预测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IE术后半年内死亡率,IBS用于IE手术不会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造成明显影响,而且对免疫功能和抑制炎症反应有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剖宫产术中红细胞输注总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产妇红细胞输注总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剖宫产术并且术中接受红细胞输注的229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并且根据术中红细胞输注总量,将其分为研究组( n=123,术中红细胞输注总量>2 U)和对照组( n=106,术中红细胞输注总量≤2 U)。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组产妇的一般临床、术前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术中输血相关资料,并采用成组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2组产妇的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产妇剖宫产术中红细胞输注总量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独立影响因素对产妇剖宫产术中红细胞输注总量>2 U的预测价值。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本研究研究组123例产妇剖宫产术中血浆输注量[350 mL(0,700 mL)比0(0,0)],冷沉淀凝血因子输注量[0(0,0)比0(0,0)],异体红细胞输注量[3 U(3.0,5.5 U)比0(0,1.5 U)],预存式自体输血(PABD)输注量[0(0,0)比1.5 U(0,1.5 U)],回收式自体输血(SAT)输注量[0(0,3 U)比0(0,0)],红细胞输注总量[4.5 U(3.0,8.0 U)比1.5 U(1.5,1.5 U)]均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7.505、4.736、10.282、6.730、6.515、13.229, P<0.001)。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妇的孕周、产次、伴凶险性前置胎盘比例、伴胎盘植入比例、术前血细胞比容(HCT)、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 χ2=3.459、6.371、7.205、7.194、-2.103、5.676、7.617, P=0.001、0.041、0.007、0.007、0.036、<0.001、<0.001)。③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妇孕周增加( OR=0.853,95% CI:0.732~0.993, P=0.041)和术前HCT升高( OR=0.872,95% CI:0.802~0.948, P=0.001)是剖宫产术中红细胞输注总量增加的独立保护因素,术中失血量增加( OR=1.002,95% CI:1.001~1.003, P<0.001)为独立危险因素。④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产妇孕周、术前HCT及术中失血量3个因素联合应用时,对剖宫产术中红细胞输注总量>2 U的预测效果最好,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5(95% CI:0.821~0.91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9%和71.5%;3个因素独立应用时,术中失血量的预测价值最高,ROC-AUC为0.792(95% CI:0.733~0.851),最佳临界值为1 475 mL,此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8%和63.4%。 结论:孕周缩短、术前HCT较低、术中失血量较大的产妇行剖宫产术时,其术中红细胞输注总量较大。可根据产妇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及相关临床资料预估其剖宫产术中发生中、大量输血的可能性,从而为临床术前备血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细胞滤器在恶性肿瘤手术患者自体血回输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恶性肿瘤患者术中常需大量输血,过去的研究认为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IOCS)可能重新输注恶性肿瘤细胞引起肿瘤扩散和复发,目前大多研究均展现出白细胞滤器(LDF)可去除回收血液中的肿瘤细胞,增加了IOCS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文章综述了LDF去除肿瘤细胞的原理、可能机制以及LDF在恶性肿瘤手术IOCS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洗涤式血液回收用于前置胎盘产妇剖宫产术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拟评价洗涤式血液回收用于前置胎盘产妇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效益。方法:回顾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行剖宫产术并在术前经超声或MRI明确诊断为前置胎盘的产妇。依据术中是否使用洗涤式血液回收分为干预组(I组,40例)和对照组(C组,41例)。I组产妇于术前准备全自动洗涤式自体血液回收;C组产妇术中不使用洗涤式血液回收,若满足输血指征则输注异体血。回顾产妇年龄、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等术前资料,术中出血量、异体血输注情况等术中资料及术后出血量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术后资料。结果:两组产妇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组产妇术中平均自体血回输量为(350±88)ml. I组产妇异体RBC输注率及输注量低于C组( P<0.05),两组产妇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 FFP)输注率、输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产妇术后Hb、RBC、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血小板(platelet, PLT)较术前降低,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较术前升高( P<0.05)。两组产妇术后Hb、RBC、PLT及PT、APTT、FIB、TT、术后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切口感染、盆腔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合并前置胎盘行剖宫产术的产妇而言,洗涤式血液回收能显著减少术中异体输血率及异体输血量,且不增加产妇术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血液保护模式对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不同血液保护模式对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0日应急总医院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intra-operative cell salvage,IOCS)组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ANH)+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ANH+IOCS)组,每组30例.IOCS组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机进行自体血回收,ANH+IOCS组术前经中心静脉采血并储存于枸橼酸钠抗凝采血袋内,同时经外周静脉输入等量羟乙基淀粉稀释血液,术中对术野出血采用1OCS技术;两组均在手术出血较多步骤结束后回输自体血液.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实验室指标、乳酸水平、住院天数、不良反应及预后等情况.结果 60例患者男37例,女23例;年龄60~85岁,平均(70.3±6.5)岁.与IOCS组相比,术后48 h ANH+IOCS组Hb较高,APTT较低;输血前PAC-1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OCS组相比,术后24 h和48 h ANH+IOCS组CD62p值较低;输血后、术后24 h和48 h的PLT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乳酸水平、住院天数、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OCS或ANH的血液保护方式均可节约血源,有效保护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凝血功能.与单纯IOCS相比,ANH+IOCS的联合应用使患者术后48 h内Hb更高,对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的激活更少,更适合高龄THA患者安全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颅颌面畸形矫形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患者异体输血合理性研究及大量输血预防性护理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了解颅颌面畸形矫形术中接受回收式自体输血患者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评价异体输血合理性;研究不合理输血危险因素;建立此类手术中合理异体红细胞输血决策模型;评价大量输血预防性护理措施效果.方法 以接受颅颌面畸形大型矫形术并接受回收式自体输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估术中回收的自体血输注完毕后患者的理论血红蛋白值,将大于 100 g/L还接受异体红细胞输注的情况定义为不合理输血.比较不合理输血患者与合理输血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差异,通过回归模型研究不合理输血相关危险因素.应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算法建立此类手术合理异体红细胞输血决策模型.通过回顾围术期输血不良反应评价大量输血预防性护理措施效果.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患者 63 名,其中异体红细胞输注率为 96.83%(61/63),异体红细胞不合理输注率为36.07%(22/61).回归模型未发现导致不合理输血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合理异体红细胞输血决策模型ROC曲线下面积接近 100%.此类手术中使用大量输血预防性护理措施后未发现输血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 颅颌面畸形矫形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患者不合理异体红细胞输注现象较严重;建议术中根据出血量及自体血回输量变化,随时运用本研究模型评估异体红细胞输注必要性,避免不合理异体输血;针对此类手术大量输血预防性护理措施效果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