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桡动脉在高龄患者全动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桡动脉在高龄患者全动脉搭桥中的应用经验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5月30日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接受全动脉搭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65岁组和<65岁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超声评估桡动脉血流、管径、内膜完整性及Allen试验;术中留取桡动脉远端部分组织行病理检查;术后复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并随访。总结分析桡动脉超声评估及桡动脉的应用对高龄患者全动脉搭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结果:共101例接受全动脉搭桥患者,其中年龄≥65岁35例,<65岁66例;使用双侧桡动脉患者78例,单侧桡动脉23例,因右侧桡动脉造影后闭塞而采用双侧乳内动脉4例。所有桡动脉近端均吻合于升主动脉近端,远端做"Y"型桥34例,序贯桥4例。患者术后均无院内死亡;无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围手术期脑梗死3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21例;伤口愈合不良2例,经清创后愈合良好。出院后随访2~20个月,患者无乳内动脉闭塞,桡动脉闭塞4支;无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生存率100%。以上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随访终点事件,在<65岁和≥65岁两个年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调整搭桥吻合顺序及术前优化评估方式,桡动脉配合乳内动脉在全动脉搭桥中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效果,并且可以安全可靠地应用于高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永久心脏起搏器电极相关三尖瓣病变的病因及外科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永久心脏起搏器电极相关三尖瓣病变的病因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收治的永久心脏起搏器电极相关三尖瓣病变行外科治疗的22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45~82(62.6±12.1)岁。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开胸三尖瓣手术,其中,正中开胸手术8例,右侧小切口开胸4例,腔镜辅助及全腔镜手术10例;三尖瓣置换8例,三尖瓣成形术14例。结果:术中见起搏电极累及三尖瓣及瓣下结构10例,三尖瓣瓣环扩张7例,起搏电极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累及三尖瓣5例。与常规开胸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包括右胸小切口手术及胸腔镜手术的术后24 h引流量[281(120,489)ml比368(180,560)ml, P=0.02]、住院时间[9.2(4.8,14.5)d比11.2(6.3,16.9)d, P=0.03]均减少。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右房右室较术前明显减小,心功能正常。术后起搏器程控仪检测起搏电极参数(感知度、起搏阈值、起搏阻抗)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无瓣膜及起搏器相关并发症。 结论:永久心脏起搏器电极相关三尖瓣病变根据不同的病因机制积极外科手术行三尖瓣置换或成形术结果满意。微创腔镜三尖瓣手术是治疗单纯三尖瓣病变的新技术,创伤小、恢复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肺部肿瘤单中心170例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肺部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治疗经验。方法:以1989年11月至2021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70例肺部肿瘤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相关资料;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描述。结果:本组170例肺部肿瘤患儿中,男99例,女71例;中位诊断年龄62个月(0.8~211个月)。手术切除163例(开胸手术100例、腔镜手术63例),其中全肺切除5例(左侧1例、右侧4例),中位手术时间73 min,手术时间范围15~30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10 mL,术中出血量范围2~500 mL。术后病理结果:胸膜肺母细胞瘤57例(57/170,33.5%),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36例(36/170,21.2%),肺转移瘤47例(47/170,27.6%),其他肿瘤30例(30/170,17.6%)。结论:儿童肺部肿瘤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且多数为恶性病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预后极为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术的呼吸道管理新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术的呼吸道管理新方法。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0月39例气管肿瘤(原发性气管肿瘤30例,继发性气管肿瘤9例)切除与重建术的呼吸道管理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28~75岁。气管上段肿瘤19例,气管中段肿瘤12例,气管下段肿瘤8例。术前综合病史、症状、影像学、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结果进行气道评估,探讨气管肿瘤的部位、阻塞的程度、肿瘤的大小与性质等重要因素。根据气道评估分别选用经口气管插管、经颈气管切开插管、喉罩、经胸腔镜切口,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切口(VATS)或传统开胸切口术野内远端气管插管、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方法对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呼吸道管理。在术中通常需要将上述方法有机组合,39例气管肿瘤中有30例在手术中采用2种呼吸道管理方法。本组中1例气管中段肿瘤采用VATS手术行气管肿瘤切除重建。另1例甲状腺癌侵犯气管的患者,其气管极度狭窄,在无法通过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建立有效气道通气的情况下,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进行气管肿瘤切除VATS与重建。本研究使用了卡方检验来比较气管肿瘤患者在手术中的通气情况。结果:39例均顺利完成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手术。其中1例气管中段肿瘤采用VATS经右侧胸"四孔"胸腔镜切口、1例甲状腺癌侵犯气管采用ECMO、18例气管上段肿瘤采用颈部领式切口、11例气管中段肿瘤和8例气管下段肿瘤采用右胸后外侧切口行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气管下段肿瘤患者在单肺通气期间更易出现氧合不足的情况,4例在术中出现脉搏氧饱和度(SpO 2)<90%( χ2=9.140, P<0.05),经吸痰、加压张肺等对症处理后,SpO 2恢复到95%以上。其余35例通气良好,SpO 2均>95%。1例采用体外循环下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的患者带气管导管入重症监护室观察,于术后24 h内拔出气管插管。其余患者术毕均清醒后拔管,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术应采用个体化的呼吸道管理,本组自创的VATS气管肿瘤呼吸道管理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有利于气管肿瘤手术的顺利进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腔镜钟向式肺叶切除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肺畸形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钟向式肺叶切除术在治疗儿童先天性肺畸形(congenital lung malformations,CLMs)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钟向式肺叶切除术的184例CLMs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3例,女71例,中位手术年龄为6.8个月,中位体重为9 kg。所有病例均为下叶切除,其中左侧81例,右侧103例。患儿术前均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以明确病变位置及伴发畸形,术后进行病理检查,出院后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结果:184例患儿术后病理诊断为先天性肺气道畸形133例,叶内型隔离肺44例,支气管扩张4例,先天性大叶性肺气肿3例。3例患儿因胸腔粘连而中转开胸,其余均通过钟向式肺叶切除术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6 min,范围为35~113 min;平均出血量为3.5 ml,范围为1~60 ml。88.0%(162/184)的患儿未安置胸腔引流管,所有患儿术后6 h正常饮食。23例患儿术后出现低热,2例出现漏气,其余患儿恢复顺利,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2 d。共21例患儿失访,其余随访1年以上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钟向式肺叶切除术适用于儿童胸腔镜肺下叶切除,是治疗儿童CLMs的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体外循环免开胸机器人辅助下腔静脉Ⅳa级癌栓切除术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经心包膈上下腔静脉阻断切开取栓术治疗下腔静脉Ⅳa级癌栓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例接受机器人辅助经心包膈上下腔静脉阻断切开取栓术治疗肾癌伴Ⅳa级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均为男性,中位年龄53.5(53~70)岁;平均体质指数23.25(20.7~26.3)kg/m 2。4例因腰痛和(或)血尿就诊。肿瘤位于右侧2例,左侧2例;肿瘤平均最大径8.1(3.6~11.2)cm。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CT三维重建和(或)MRI检查,明确癌栓分级均为Ⅳa级(膈肌以上,心房以下)。术前平均腔静脉癌栓长度12.3(11.8~18.0)cm。4例手术均在泌尿外科、肝胆外科、心血管外科、超声科及麻醉科医生团队配合下完成。手术方法:机器人辅助翻肝暴露肝后段下腔静脉;在术中超声引导下,解剖膈肌中心腱和心包,直至暴露膈上心包内下腔静脉和右心房;依次阻断第一肝门和下腔静脉;行腔静脉切开取栓及下腔静脉重建。观察围手术期指标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中位值553.5(338~642)min,第一肝门阻断时间中位值18.1(14~32)min;失血量中位值1 900(1 000~2 600)ml。所有患者术后均转入重症监护室(ICU),ICU住院时间中位值7(4~8)d,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中位值为8(4~12)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3(11~20)d。术后并发症Clavien分级Ⅱ级1例,Ⅲ级3例;其中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淋巴瘘,1例胸腔积液伴肺不张,1例肝肾功能不全及淋巴瘘。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有所好转。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机器人辅助经心包膈上下腔静脉阻断切开取栓术是治疗肾肿瘤伴Ⅳa级下腔静脉癌栓的一种可选择的方法,该术式可免体外循环、免开胸,手术并发症在可控范围内,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该术式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雾化吸入前列腺素E 1预防低吸入氧浓度单肺通气诱发低氧血症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雾化吸入前列腺素E 1(PGE 1)预防低吸入氧浓度单肺通气(OLV)诱发低氧血症的效果。 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左侧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50~79岁,BMI<30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PGE 1组(P组)和对照组(C组)。OLV开始前,P组经右侧肺雾化吸入PGE 1 0.3 μg/kg(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C组经右侧肺雾化吸入等量生理盐水。于麻醉前 (T 0)、诱导后右侧卧位时(T 1)、OLV 10 min (T 2)、OLV 15 min (T 3)、OLV 30 min (T 4)、OLV 60 min (T 5) 及OLV 120 min (T 6) 时采集桡动脉和颈内静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PaO 2、PaCO 2;记录局部脑氧饱和度(rSO 2)、P peak,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rSO 2较基础值下降最大百分比。记录OLV期间低氧血症发生情况,术后1周随访肺及脑部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P组低氧血症发生率(3%)降低,T 2~4时PaO 2升高,Qs/Qt降低( P<0.05),PaCO 2、P peak、rSO 2及rSO 2较基础值下降最大百分比、肺及脑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雾化吸入PGE 1可有效预防低吸入氧浓度OLV诱发的低氧血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腔单孔辅助腹腔镜经腹膈肌入路“五步法”手术用于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No.111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胸腔单孔辅助腹腔镜经腹膈肌入路“五步法”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简称为“五步法”)对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No.111淋巴结清扫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纳入标准:(1)年龄18~80岁;(2)术前确诊为SiewertⅡ型AEG;(3)术前临床分期为进展期AEG(cT2~4aNanyM0);(4)适用于胸腔单孔辅助腹腔镜经腹膈肌入路“五步法”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术;(5)术前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态评分为0或1分;(6)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ASA)Ⅰ~Ⅲ级。排除有食管及胃部手术史、5年内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以及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根据上述标准,回顾性收集2022年1—9月在广东省中医院接受胸腔单孔辅助腹腔镜经腹膈肌入路“五步法”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17例SiewertⅡ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年龄(63.6±11.9)岁。“五步法”中No.111淋巴结清扫方式为:在膈肌上方,由心包底部开始,沿心膈角方向,终点清扫至心膈角顶端,右侧界清扫至右侧胸膜,左侧界为心包膈部,将心膈角完整显露。主要观察指标为No.111淋巴结的清扫数目及阳性例数。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五步法”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均达到R 0切除,无中转开腹开胸,无围手术期死亡。其中3例患者行近端胃切除术,14例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全组手术时间为(268.2±32.9)min,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时间为(34.0±6.0)min,术中出血量为50(20~350)ml。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为7(2~17)枚,No.111淋巴结的清扫数目为2(0~6)枚,其中No.111淋巴结阳性1例。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3(2~4)d,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为7(4~15)d,住院时间为9(6~16)d。1例患者术后出现乳糜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胸腔单孔辅助腹腔镜经腹膈肌入路“五步法”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有助于实现No.111淋巴结的彻底清扫,并发症风险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ECMO治疗并发急性脑梗死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心源性休克接受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并复习文献。方法:回顾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例心源性休克接受静脉-动脉ECMO(VA-ECMO)治疗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享治疗经验。结果:例1为46男性患者,因"反复胸闷、气促、晕厥2年余,加重15 d"于2021年9月16日入院。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示:冠心病三支病变,10月15日在体外循环支持下行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心包开窗引流术+胸腔闭式引流术+股股转流术+开胸探查术+胸骨内固定术。术后心率180~200次/min,血压不能维持,经积极药物治疗后改善不明显,遂行右侧股动脉及股静脉插管,VA-ECMO支持治疗,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因循环仍不能维持,于转入当天又给予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因发生左侧大脑半球和右侧顶枕叶脑梗死、大脑镰下疝、颞叶钩回疝,撤离ECMO后最终死亡。例2为43岁男性患者,因"发热8 d,呕吐4 d"于2021年6月29日入院,床旁超声示:心脏增大,左心室及右心室弥漫性室壁运动降低。6月30日行经右侧股动脉及股静脉置管,VA-ECMO支持并转入ICU治疗,急诊发生双侧小脑急性脑梗死,经治疗病愈出院,有轻度日常生活能力缺陷。结论:加强抗凝监测;对ECMO治疗患者定时进行神经系统检查;病情允许,可实施浅镇静或清醒ECMO,有助于神经系统损伤的早期发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孔法全胸腔镜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术的技术细节探讨及早期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术的临床结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接受双孔法全胸腔镜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术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55.3±8.8)岁(范围:21~62岁),其中风湿性瓣膜病变3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4例。选择右侧腋前线和锁骨中线之间第3肋间作为主操作孔,顺利完成全胸腔镜双瓣置换术。记录患者基线资料、术中资料、手术结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心肺转流时间为(168.2±30.9)min(范围:125~187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18.8±16.5)min(范围:96~147 min),5例植入生物瓣,45例植入机械瓣膜。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为(9.6±3.4)h(范围:5.1~14.2 h),ICU停留时间(24.8±7.3)h(范围:16.3~30.1 h),术后住院时间(6.5±1.2)d(范围:5.0~8.0 d)。4例输注红细胞,输注量(2.7±0.9)单位(范围:2~4单位),术后胸腔引流量为(222.1±56.3)ml(范围:175~289 ml)。术中及术后早期无患者死亡。1例患者因主动脉切口出血需要开胸探查止血,3例主动脉瓣位人工瓣发生轻-中度瓣周漏,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中转正中开胸手术。结论:全胸腔镜双瓣置换术早期结果满意,具备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