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在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过程中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80例SCLC患者资料,分为同步放化疗组(26例)与单纯化疗组(5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roGRP和NSE水平,分析其与患者病情、治疗方法、治疗阶段及疗效的关系。结果:80例SCLC患者中,局限期患者Pro-GRP水平[127.43 pg/ml(17.61~1 547.30 pg/ml)]低于广泛期患者[547.87 pg/ml(20.20~2 111.00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312.65, P<0.01);局限期患者NSE水平[25.02 μg/L(4.72~64.64 μg/L)]亦低于广泛期患者[88.08 μg/L(5.52~104.64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03.14, P<0.01)。同步放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患者2、4个周期化疗后Pro-GRP及NSE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同步放化疗组较单纯化疗组下降幅度大,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同步放化疗组客观缓解率为96.15%(25/26),高于单纯化疗组的70.37%(3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972, P=0.008)。 结论: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过程中血清Pro-GRP和NSE水平可反映SCLC患者的病情变化。同步放化疗治疗SCLC的效果优于单纯化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转录组分析母代孕期及哺乳期低蛋白饮食的子代雌性小鼠胰岛功能受损的相关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全转录组测序技术,探讨母鼠孕期和哺乳期低蛋白饮食对子代雌鼠胰岛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33只C57BL/6J雌鼠受孕当日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在整个孕期及哺乳期分别予以对照饮食(蛋白质22%)(13只)和低蛋白饮食(20只)(蛋白质9%)干预。哺乳期结束后,所有子代予以标准饮食。根据母代的喂养方式,将其雌性子代分为对照饮食组(CD组,20只)和低蛋白饮食组(LPD组,20只)。收集子代雌鼠体重和空腹血糖(FPG),采用腹腔内注射葡萄糖耐量实验(IPGTT)及同步血清胰岛素释放实验(IRT)、腹腔内注射胰岛素耐量实验(IPITT)评估子代胰岛功能及其胰岛素敏感性,采用全转录组测序法对两组胰岛组织中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进行靶基因预测,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法对这些靶基因与测序得到的差异信使RNA(mRNA)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对生信分析结果进行实验验证,对mRNA及LncRNA预测靶基因的共同差异基因乳酸脱氢酶A( Ldha)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并构建LncRNA Gm38850敲减的Min6细胞模型以研究Gm38850对胰岛功能的影响及其与Ldha的调控关系。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或校正 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与CD组相比,LPD组子代雌鼠在第17周龄时出现糖耐量受损( P<0.05)和胰岛素释放减少( P<0.05),但两组间空腹血糖及IPITT血糖的曲线下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全转录组测序筛选出两组子代雌鼠胰岛细胞间差异表达mRNA共55个(42个上调,13个下调);差异表达LncRNA共4个(均下调)。通路富集分析提示,这些差异表达RNA主要与丙酮酸代谢、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胰高糖素途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及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等生物学功能相关。胰腺组织qRT-PCR验证测序差异表达倍数前9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生信分析结果趋势一致;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CD组相比,LPD组子代雌鼠胰岛Ldha表达上调( P<0.05)。Min6细胞敲减LncRNA Gm38850后细胞Ldha表达上调( P<0.05),且敲减Gm38850的Min6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减少( P<0.05)。 结论:母鼠孕期及哺乳期低蛋白饮食会导致子代雌鼠成年后的胰岛功能受损,胰岛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可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放疗方案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放疗方案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60例局限期SCLC患者,采取同步放化疗方案患者作为A组(30例),采取序贯放化疗方案患者作为B组(30例)。统计两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胃泌素释放前体(ProGRP)、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抑素(ES)、循环内皮细胞(CEC)水平,并随访生存状况。结果:A组治疗后疾病控制率高于B组[80.00%(24/30)比53.33%(1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80, P<0.05)。A组治疗后血清NSE、ProGRP、CEA水平低于B组[(19.42 ± 3.31) pg/L比(24.58 ± 4.42) pg/L、(95.45 ± 10.33) ng/L比(115.54 ± 15.66) ng/L、 (8.25 ± 1.02) μg/L比(10.33 ± 1.15)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治疗后VEGF、CEC水平低于B组[(356.62 ± 56.63) ng/L比(442.21 ± 55.38) ng/L、(65.56 ± 5.41) × 10 6/L比 (99.28 ± 7.24) × 10 6/L],ES水平高于B组[(52.65 ± 6.44) μmol/L比(31.85 ± 5.49) 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1年A组生存率高于B组[82.14%(23/28)比56.00%(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28, P = 0.038)。 结论:与序贯放化疗相比,同步放化疗可调节局限期SCLC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抑制血管形成,提高治疗效果及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热打击诱导血管内皮细胞NOD样受体蛋白3信号通路激活可被丙酮酸乙酯抑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热打击所致血管内皮细胞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激活能否被丙酮酸乙酯(EP)抑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分别设置不同温度梯度(39、41、43 ℃热打击4 h)及不同时间梯度(43 ℃分别持续热打击2、3、4 h)的热打击条件,并将HUVEC分别置入相应条件的细胞培养箱内实施热打击,然后选取43 ℃持续热打击4 h为最终实验条件,作为热打击组;在实施热打击时加入10 mmol/L的EP进行干预;同时设置常温对照组,将细胞同步置于37 ℃细胞培养箱中培养。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HUVEC中NLRP3的蛋白表达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18、IL-1β)的释放水平。结果:经不同条件热打击后,HUVEC中NLRP3的蛋白表达水平随着热打击温度不断升高或热打击时间不断延长而逐渐升高,以43 ℃热打击4 h时升高最为显著,与常温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LRP3蛋白表达(NLRP3/GAPDH):1.54±0.08比0.97±0.17, P<0.05〕;而在EP干预后,HUVEC中NLRP3的表达水平及caspase-1的活化水平均较热打击组明显下降〔NLRP3蛋白表达(NLRP3/GAPDH):1.15±0.07比1.57±0.09,caspase-1活性:40.87±6.54比59.75±9.92,均 P<0.05〕,且细胞上清液中IL-18及IL-1β的释放也较热打击组明显下降〔IL-18(ng/L):1.09±0.08比1.41±0.13,IL-1β(ng/L):1.38±0.10比2.02±0.10,均 P<0.05〕。 结论:热打击所致血管内皮细胞中NLRP3信号通路激活可以明显被EP抑制;EP的干预有助于减少热打击所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中炎性因子的释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周期性羽化昆虫形成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当昆虫类群表现为长生命周期k(k>1)年时,成虫的羽化表现为非周期性、周期性和过渡周期性 3 种形式.非周期性即为成虫每年均羽化,周期性即为成虫每k年才羽化 1 次,过渡周期性为非周期昆虫逐渐进化为羽化周期性的必经阶段,不同年份羽化的同生群在密度上产生了显著差异,形成了小同生群和优势同生群.自然界中表现出完全羽化周期性的昆虫种类是较少的,但由于其高种群密度的成虫同步性羽化现象,对比非周期性昆虫更易暴发成灾.为明确周期性昆虫演化进程并为林区虫害防控提供理论指导,总结了周期性昆虫的种类和生活特性,不同年间的气候异质性、自然灾害、扩散到未分布区域、天敌、种间和种内竞争等因素均有可能成为过渡周期现象形成的最初驱动力,生活史延长、寄主-天敌互作、低温驱动效应、天敌不敏感-捕食者饱足效应、种间和种内竞争等是促使昆虫羽化周期性形成的可能机制.在林区管理实践中,应提前评估害虫羽化周期性产生的趋势和程度.当成虫表现出完全羽化周期性,应在集中羽化年份内采取见效快的综合防控策略,降低唯一同生群密度至经济阈值以下.当成虫表现出过渡周期性,应加大优势同生群防治力度、降低小同生群防治频率,以及采取天敌林间释放和保育技术以平衡天敌对目标害虫的不同发育阶段种群的控制作用大小,遏制或减缓天敌-寄主互作驱动下的周期性演化进程,逐渐实现由过渡周期阶段向非周期性的逆转.当成虫表现出非周期性,应减少专化性天敌的释放和针对害虫特定阶段的防治措施使用频率,优先选择作用于所有发育阶段且致死率不存在显著差异的防治手段,避免因人为干扰产生的周期性演化和进一步的成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经颅交流电刺激治疗神经精神疾病认知功能损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认知功能障碍是脑高级功能的损伤,由神经精神疾病引起的认知功能损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转归造成严重影响.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tACS)通过调节特定频率的神经振荡、影响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强脑网络局部与远端的同步,达到改善认知功能的效果.特定频率的tACS可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引起的认知功能损害,其中以gamma和theta频率tACS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最为显著.tACS安全性高,操作难度小,对改善神经精神疾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巨大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亚群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后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6
目的 探索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诱导化疗及同步放化疗前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变化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12-05-2018-05-31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134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2~3个周期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TPF方案)诱导化疗联合铂类方案同步放化疗.诱导化疗前后及同步放化疗结束后1周内,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及DC亚群.治疗结束后2年内随访1次/3个月;3~5年随访1次/6个月,观察生存情况.采用Friedman M检验比较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和DC亚群在治疗前、诱导化疗后及同步放化疗后的变化,采用ROC曲线确定相应指标的临界值,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TPF方案诱导化疗后外周血中CD3+[60.29(51.76,67.49)vs 63.85(58.63,70.10)]、CD4+[32.31(25.97,38.26)vs 34.10(28.28,40.90)]、CD8+[20.64(16.26,27.48)vs 23.32(18.37,29.10)]、活化 CD4+[1.36(0.90,2.61)vs 2.02(1.14,2.82)]、活化 CD8+[0.77(0.38,2.11)vs 1.90(0.78,4.00)]、CD8+CD28+[12.08(9.16,15.01)vs 13.86(10.34,16.63)]和髓样树突状细胞[MDC;5.04(2.73,7.07)vs 6.06(4.26,9.28)]均较治疗前升高,均 P<0.05.同步放化疗后外周血中 CD3+[60.29(51.76,67.49)vs 57.60(47.39,66.50)]、CD4+[32.31(25.97,38.26)vs 26.06(20.06,32.29)]、CD8+CD28+[12.08(9.16,15.01)vs 10.09(6.74,13.15)]、CD4+/CD8+[1.58(1.07,1.97)vs 1.22(0.82,1.71)]和 CD4+CD25+[4.10(2.79,5.60)vs 3.15(1.49,5.37)]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5.Kap-lan-Meier 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外周血中CD3+、CD4+、活化CD4+、CD8+CD28+、CD4+/CD8+、CD3 CD16+、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和MDC的水平与患者生存预后相关,P<0.05.Cox模型预后分析发现高水平CD4+(HR=0.39,95%CI:0.18~0.89,P=0.021)和 pDC(HR=0.37,95%CI:0.15~0.90,P=0.030)是局部晚期鼻咽癌总生存期(OS)的良好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PF方案诱导化疗可能杀死肿瘤细胞,释放肿瘤相关抗原,解除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改善肿瘤微环境,使机体免疫功能得到恢复,同步放化疗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治疗前外周血中CD4+和pDC可能是局部晚期鼻咽癌的OS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基于艾绒热重特性与其纤维素含量及非腺毛显微特征的关联性分析研究不同叶绒比艾绒的质量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艾绒质量是影响灸热疗效的关键因素,传统艾绒等级是以叶绒比作为评价方法,但缺乏科学数据.实验采用扫描电镜、Image Pro Plus、Van Soest法和同步热分析(TGA/DSC)表征(经粉碎机加工)不同叶绒比艾绒的燃烧差异的科学内涵.结果表明自然非腺毛、3 ∶ 1、5 ∶ 1、10 ∶ 1 和 15 ∶ 1 不同叶绒比艾绒的非腺毛长度的中位数分别为 542.46、303.24、291.18、220.69、170.61 μm;随着叶绒比增加,艾绒的纤维素含量显著增加(P<0.05),燃烧参数(Ti、ti、Di、C、-Rp、-Rv、S、Db、J总)均增大.相关性结果表明,艾绒的燃烧性能(Ti、-Rv、ti、J2)与纤维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非腺毛长度 1~200 μm与J2 呈显著正相关;非腺毛长度 200~600 μm与J1、Tpeak2、Tpeak1、-Rv 呈显著正相关,与J总、Tb、tb 呈显著负相关.叶绒比增大,艾绒中非腺毛变短、纤维素含量增加,更有利于提高着火性能、释放热量,燃烧更温和持久."非腺毛-纤维素-TGA/DSC"量化评价方法科学揭示不同叶绒比艾绒的燃烧科学内涵,为不同叶绒比艾绒的质量评价方法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双黄连pH依赖型梯度释药微丸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制备pH依赖型梯度释药的双黄连微丸,以实现药物在体内的梯度脉冲释放.方法 将酸中溶解度低的指标性成分黄芩苷制备成固体分散体,采用挤出滚圆法分别制备双黄连素丸和双黄连固体分散体微丸,选择Eudragit L30D-55 和Eudragit L100/S100 为包衣材料,采用流化床进行包衣.将固体分散体微丸、Eudragit L30D-55 包衣微丸和Eudragit L100/S100 包衣微丸按照比例混合即得.结果 双黄连固体分散体微丸在pH>1.2 的介质中释药,Eudragit L30D-55 包衣微丸在pH>5.5 的介质中开始释药,Eudragit L100/S100 包衣微丸在pH>6.8的介质中开始释药.三种微丸按照比例混合之后在模拟人体胃肠道pH环境变化的体外释放介质中呈现良好的pH依赖型释药特性,且指标性成分黄芩苷和绿原酸的体外释放行为相似.结论 利用人体胃肠道pH变化,采用多元定位释药技术制备的双黄连pH依赖性梯度释药微丸可以在长效释放的同时达到同步释放,满足中医药理论下的用药思想和整体观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基于热分析研究蕲艾和九牛草的不同储存年份灸绒品质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灸绒品质是影响灸疗的重要因素,传统灸绒以三年陈为佳,但缺乏科学数据.该文以一年陈、三年陈的九牛草绒和蕲艾绒(叶绒比 10∶1)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镜(SEM)、Van Soest法和同步热分析方法,研究一年陈、三年陈的灸绒的燃烧热品质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九牛草绒燃烧为热能均衡型,三年陈在 140~302℃集中释放热量 9998.84 mJ·mg-1(占J总 的 54%),产热效率为 122 mW·mg-1,在 302~519℃释放7512.51 mJ·mg-1(占J总 的41%);蕲艾绒燃烧释热特征属于热能突释型,三年陈在 140~311℃释放热量 16695.28 mJ·mg-1(占J总 的 70%),瞬时效能为 218 mW·mg-1,在 311~483℃释放热量 5996.95 mJ·mg-1(占J总 的 25%);燃烧参数(-Rp、-Rv、Di、C、Db 等)表明,三年陈灸绒的燃烧热品质较一年新绒更佳,具有更大的燃烧热量、产热效率、易燃性、燃烧温和持久性以及较高的瞬时燃烧效率.该文利用科学数据阐明了九牛草可作为优良的灸绒使用,三年陈灸绒的品质优于一年陈.研究结果为九牛草绒的深度开发及灸绒质量标准的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