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单侧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嗅沟脑膜瘤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单侧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嗅沟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9年6月实施经单侧额下入路显微切除嗅沟脑膜瘤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疗效。结果:35例患者中SimpsonⅠ级切除27例,SimpsonⅡ级切除6例,SimpsonⅢ级切除2例;术后早期发热7例,视力下降2例,嗅觉缺失12例,术后新发癫痫3例;2例患者术后行伽玛刀辅助治疗,无脑脊液鼻漏及死亡患者。随访5个月至6年,期间无肿瘤复发。结论:经单侧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可安全有效全切除嗅沟脑膜瘤,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烟瘾者海马及岛叶亚区与其他脑区间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烟瘾者海马、岛叶亚区与其他脑区间静息态功能连接(rs-FC)的变化及其与烟瘾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向社会招募56例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烟瘾者27例(烟瘾组),无烟瘾者29例(健康对照组)。烟瘾组受试者均接受多维度烟瘾量表测试。2组受试者均接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检查。比较2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海马及岛叶各亚区与其他脑区间rs-FC的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检验烟瘾组受试者海马及岛叶各亚区与其他脑区间rs-FC值与烟瘾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烟瘾组与健康对照组受试者年龄、受教育年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烟瘾组受试者左侧海马内嗅皮质亚区与左侧壳核的rs-FC增强;左侧海马-杏仁核过渡亚区与左侧顶下缘角回、左侧顶上回、左侧枕中回、左侧楔前叶及左侧枕上回的rs-FC减弱;左侧后部岛叶亚区(PI)与双侧楔前叶、双侧距状裂周围皮层的rs-FC增强;左侧腹侧前部岛叶亚区与右侧缘上回、右侧颞上回、右侧中央沟盖的rs-FC增强,与双内侧额上回的rs-FC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烟瘾者左侧岛叶的PI亚区与左侧楔前叶的rs-FC值与法氏烟草依赖评估量表(FTND)评分、吸烟严重度指数表(HSI)呈正相关关系( r=0.462, P=0.015; r=0.492, P=0.009);左侧岛叶的PI亚区与右侧楔前叶的rs-FC值与FTND、HSI量表评分呈正相关关系( r=0.417, P=0.031; r=0.472, P=0.013);左侧岛叶的PI亚区与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的rs-FC值与FTND、HSI量表评分呈正相关关系( r=0.485, P=0.010; r=0.496, P=0.009)。 结论:烟瘾者海马、岛叶亚区与其他脑区间存在异常改变的rs-FC模式,且这些变化与烟瘾的严重程度及依赖程度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孤立型先天性失嗅的临床表型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孤立型先天性失嗅(isolated congenital anosmia,ICA)患者嗅觉系统的电生理功能及影像学特点,探讨ICA的临床表型特征和分型方法。方法:收集2012—2019年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嗅觉味觉诊疗中心的30例ICA患者,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35±19)岁。对照组为来自体检中心的健康成年人,包括男性13名,女性17名,年龄(39±14)岁。对受试者分别进行主观嗅觉功能检查(采用Sniffin′s Sticks嗅棒测试)、嗅觉诱发电位(olfact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oERP)、三叉神经诱发电位(trigeminal event-related potentials,tERP)和嗅通路磁共振的检测。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比较两组间嗅觉功能检测结果的差异,观察嗅球、嗅沟结构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ICA患者的临床表型特征。结果:30例ICA患者主观嗅觉功能完全丧失,oERP波形均缺失,提示嗅神经传导功能异常。36.7%(11/30)的患者tERP波形缺失,63.3%(19/30)的患者能够引出tERP波形,但与对照组相比,N 1波[(-10.33±6.93)μV比(-5.11±2.71)μV, t=-10.113, P<0.01]和P 2波[(+17.25±8.51)μV比 (+7.31±3.46)μV, t=5.443, P<0.01]的振幅均显著增加。80.0%(24/30)的患者双侧嗅球缺失,20.0%(6/30)的患者双侧对称或非对称性嗅球发育不良。56.7%(17/30)的患者双侧嗅沟缺失,43.3%(13/30)的患者嗅沟发育不良,双侧嗅沟深度均小于8 mm。嗅球体积和嗅沟深度均与年龄无相关性( r值分别为-0.174、0.325, P值均>0.05)。 结论:ICA患者的嗅觉系统在神经电生理功能和初级嗅中枢的影像学结构上均存在异常,oERP波形缺失、双侧嗅沟深度小于8 mm是ICA的重要特征,嗅球结构可能是区分ICA不同表型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2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切除的大型嗅沟脑膜瘤(最大直径≥3 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8例。其中采用单侧经额下入路22例、经翼点入路13例、经眶上外侧入路3例。观察术后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8例患者中,Simpson Ⅰ级切除10例(26.3%)、Ⅱ级切除27例(71.1%)、Ⅲ级切除1例(2.6%);9例术中结扎上矢状窦。共10例(26.3%)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术后6例(15.8%)脑水肿加重,2例为术中结扎上矢状窦者(1例行去骨瓣减压术);4例发生脑血肿,1例行二次手术清除血肿,3例保守治疗后血肿吸收;发生颅内感染1例、脑脊液鼻漏1例,术后嗅觉损伤加重2例、新发嗅觉损伤5例,新发视力损伤2例、精神症状4例。38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2~84个月)。术前、术后出现的嗅觉损伤症状均未好转;部分患者视力和视野,以及精神症状改善。末次随访肿瘤均无复发,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80分32例,50~80分4例,<50分2例。结论:显微手术切除嗅沟脑膜瘤肿瘤全切除率高,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术中结扎上矢状窦引发严重脑水肿的风险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感觉异常特征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异常感觉特征情况,并探讨异常感觉与临床症状的关联,为ASD早期诊断、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于2021年9~12月收集符合DSM-5中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的216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化版感觉特征问卷(short sensory profile,SSP)、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社交反应量表(social responsiveness scale,SRS)对所有患儿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定ASD儿童感觉特征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216例ASD儿童中SSP总分异常有120例,异常率55.6%,7个维度中听觉过滤异常率最高,达到83.8%,其次依次为力量低下/虚弱(60.2%)、运动敏感(43.5%)、低反应/寻求感觉(39.8%)、味觉/嗅觉敏感(37.5%)、视觉/听觉敏感(27.8%)、触觉敏感(17.6%),感觉异常总发生率92.1%。不同感觉异常程度ASD儿童ABC量表总分及感觉、交往、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5个维度比较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39.15,39.99,46.02,29.18,50.98,51.76,均 P<0.01),不同感觉异常程度ASD儿童SRS量表总分及社交知觉、社交认知、社交沟通、社交动机、孤独症行为方式5个维度比较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19.33,29.47,24.82,29.68,31.48,39.86,均 P<0.01),且随着患儿感觉异常加重,ABC、SRS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数均增加。SSP总分与ABC量表中感觉、交往、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和ABC总分均呈负相关( r=-0.613,-0.631,-0.643,-0.558,-0.657,-0.679,均 P<0.01)。SSP总分与SRS量表中社交知觉、社交认知、社交沟通、社交动机、孤独症行为方式和SRS总分均呈负相关( r=-0.440,-0.527,-0.504,-0.522,-0.542,-0.595,均 P<0.01)。 结论:感觉异常在ASD儿童中普遍存在,且随着感觉异常的加重ASD儿童核心症状和行为表现越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经鼻入路手术对前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内镜经鼻入路手术治疗前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的经验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分析,探讨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前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83例,内镜经鼻入路手术前后分别采用前颅底肿瘤生活质量量表(Anterior Skull Base Questionnaire,ASBQ)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手术方法、肿瘤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入组57例前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其中男23例,女34例,年龄(48.6±16.6)岁;50例(87.7%)达到或超过Simpson Ⅰ级切除,7例次全切除。症状缓解情况:头痛缓解45/50(90%),视力改善18/19(94.7%),嗅觉改善6/45(13.3%),精神症状改善3/9(33.3%),癫痫发作改善5/7(71.4%)。术后并发症:精神症状5例,脑脊液漏2例,癫痫2例,额叶出血1例,颅内感染1例。随访时间38~144个月,2例患者复发,无死亡病例。经ASBQ评估,患者术后1个月的一般状况、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障碍、疼痛、视力障碍、睡眠紊乱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此后持续改善,并在术后6个月达到稳定水平。结论:内镜经鼻入路手术可为前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实现安全、有效的肿瘤切除效果,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获得持续稳定的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嗅觉刺激偏头痛患者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在嗅觉刺激下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变化,分析其嗅觉相关脑网络特征。方法:收集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确诊的27例偏头痛患者,同期招募2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资料。对所有受试者在嗅觉任务刺激下行同步fMRI扫描,使用SPM12、Matlab2019b软件进行磁共振图像数据处理,并结合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激活脑区包括左侧小脑、左侧颞下回、左侧梭状回、右侧额中回、右侧中央前回、脑岛、右侧中央沟盖、缘上回、右侧豆状壳核、中扣带回、中央旁小叶、顶上回( P<0.05)。偏头痛组激活脑区包括左侧小脑、右侧梭状回、右侧颞下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中央后回( P<0.05)。两组相比,偏头痛组在右侧岛叶、右侧额中回眶部、左侧额下回眶部、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右侧颞上回、右侧枕上回、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右侧顶上回的激活强度弱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偏头痛患者有多个脑区参与嗅觉处理,存在特殊性的嗅觉相关脑网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特发性全面性癫痫患者大脑结构异常改变的MRI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深度学习脑龄预测方法和FreeSurfer图像分析软件,探讨特发性全面性癫痫(IGE)患者大脑形态结构的异常改变。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2月山东省立医院及寿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44例IGE患者。其中男84例、女60例,年龄10~70岁。基于公共脑成像数据库(人类连接组项目、中国人类连接组项目)建立正常人脑T 1加权像(T 1WI)MRI训练深度学习脑龄预测模型,并输入脑皮质及脑白质脑图。将IGE患者T 1WI MRI输入脑龄预测模型,获取预测脑龄。将27例未经治疗的早期IGE患者设为观察组,男18例、女9例,年龄(16.1±3.2)岁;招募与观察组年龄、性别匹配的29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男19例、女10例,年龄(16.4±4.5)岁,均行MR检查。观察项目:(1)比较IGE患者不同年龄段(10~20岁、>20~30岁、>30~40岁、>40~50岁、>50~60岁、>60~70岁)大脑的预测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异。(2)利用FreeSurfer软件,分析和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大脑皮质体积、厚度和表面积,以及局部形态的差异。 结果:(1)IGE患者的不同年龄段中,除>30~40岁外( t=-1.58, P=0.138),脑龄预测值均大于实际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大脑左、右半球皮质厚度略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1、3.40, P值均<0.01);2组大脑半球皮质体积、表面积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脑区中右侧眶额皮质体积增大,无脑区皮质体积减小;右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沟附近中央后回、右侧舌回后部分、左侧舌回及楔叶的皮质厚度均增加,右侧中央前回、双侧额上回(背侧)、右侧内嗅皮质的皮质厚度均减小;右侧海马旁回的皮质表面积增大,无脑区的皮质表面积减小。观察组左、右侧苍白球及右侧丘脑体积较对照组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01、4.23、2.12, P值均<0.05)。2组左侧丘脑及双侧尾状核、壳核、海马及杏仁核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IGE患者在多个年龄段其脑结构都会发生异常改变。早期IGE患者的大脑皮质及皮质下核团仅发生细微结构的异常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在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颅底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在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颅底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手术中出现高流量脑脊液漏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包括颅咽管瘤42例、鞍结节脑膜瘤18例,嗅沟脑膜瘤9例、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30例、脊索瘤8例、三叉神经鞘瘤4例、鞍区蛛网膜囊肿4例、鞍区生殖细胞瘤3例。病灶切除后均采用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的多层颅底重建方式,术后均未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术后均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以观察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颅底重建情况。结果:118例患者的鼻中隔骨瓣均制作成功,术后复查副鼻窦薄层CT显示鼻中隔骨瓣修复颅底情况良好,鞍区MRI平扫+增强扫描显示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呈倒"C"形强化,提示黏膜瓣生长良好。术后颅内感染2例,其中脑脊液漏1例,均治愈。无再次行颅底修补的患者。患者术后卧床的中位时间为2.0 d(2~13 d),肺部感染2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神经内镜显示颅底黏膜瓣生长良好,无脑脊液漏。11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1.5个月(2~23个月),均未发现迟发性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等情况,复查副鼻窦薄层CT显示鼻中隔骨瓣愈合良好,鞍区MRI增强扫描显示鼻中隔黏膜瓣强化明显,提示颅底黏膜瓣生长良好。结论: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手术后采用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进行颅底重建,不仅可以降低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的发生率,而且可以避免术后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62例前颅底及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平扫+增强检查诊断为前颅底或鞍区肿瘤,其中脑膜瘤49例(包括嗅沟脑膜瘤24例、鞍结节脑膜瘤18例、蝶骨嵴脑膜瘤7例),颅咽管瘤8例,垂体腺瘤5例。根据肿瘤的大小和生长偏向个体化地设计皮肤切口及骨瓣位置。术后根据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症状评估肿瘤的全切除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调查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术后定期行影像学及临床随访,以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和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6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54例(87.1%),次全切除8例(12.9%),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62例肿瘤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头痛症状的改善率为85.7%(24/28),视力下降的改善比例为13/14,嗅觉症状的改善比例为13/15,眩晕症状的改善比例为5/6,肢体麻木、行走不稳的改善比例为4/5。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为87.1%(54/62)。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0±5.6)个月(1~3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4例(6.4%)术后出现前额麻木、眶上感觉迟钝的患者,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或好转;2例(3.2%)垂体腺瘤复发,接受二次手术治疗后未见复发。结论: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不仅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术视野、获得满意的肿瘤切除程度,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