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中苯并三唑类紫外吸收剂的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建立水环境中4种苯并三唑类紫外吸收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方法 取35 ml水样,调节水样pH值为6,采用40 mg Ce/MOF-801固相萃取柱富集5 min,1 ml乙腈洗脱待测物,经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分离,以乙腈∶水(体积比为52∶48)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柱温25 ℃.采用紫外检测器(200 nm)测定4种苯并三唑类紫外吸收剂,外标法定量.结果 在0.02~1.00 μg/ml的范围内,4种苯并三唑类紫外吸收剂所得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 2.该方法的检出限为 0.057~0.117 μg/L,定量下限为 0.171~0.351 μg/L;平均回收率为 79.3%~107.2%,RSD 为 0.51%~4.47%.吸附剂可重复使用至少8次,富集因子可以达到56.6~73.9.结论 该方法具有灵敏、简便且快速等优点,适用于水环境中痕量4种紫外吸收剂的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聚乙烯亚胺修饰磁性纳米粒的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非甾体抗炎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环境水样中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长期存在不仅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命安全,扰乱生态系统环境,而且会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采用溶剂热法首先制备了氨基功能化Fe3O4 纳米粒子(Fe3O4-NH2).随后,通过室温下水溶液中的席夫碱反应,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将具有支链结构的聚乙烯亚胺(PEI)成功地接枝到Fe3O4 纳米粒子上,合成了一种可回收的PEI接枝磁性纳米吸附剂(Fe3O4@PEI)并将其应用于环境水中NSAIDs的检测.通过各种表征手段研究了Fe3O4@PEI的组成特性,并对影响NSAIDs萃取效果的参数进行了优化.Fe3O4@PEI对 4种NSAIDs具有高吸附性,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可对环境水样中的酮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和托芬那酸 4种NSAIDs进行定量分析,在 1~500μg/mL范围内,色谱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样品在 3种不同添加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在 85.6%~107.8%,日内精密度均小于 7.8%(n=6),日间精密度均小于9.5%(n=3).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高效,可用于环境水样中非甾体抗炎药的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高尔基蛋白73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乳腺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高尔基蛋白73(GP73)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医院进行诊治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35例,术后进行规范的放射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测定患者放疗前后血清中GP73的含量,比较不同分子表型、不同肿瘤分期、不同病理类型患者放疗前后GP73表达水平的差异,同时分析放疗前后血清GP73表达变化与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乳腺癌患者放疗前GP73表达为(117.69±33.57)mg/L,放疗后为(101.88±30.92)mg/L,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3, P<0.001)。根据分子表型不同进行分层发现,管腔A型、管腔B型、HER2过表达型、三阴性型患者放疗后血清GP73表达均较放疗前出现降低,但仅HER2过表达型患者放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肿瘤分期不同进行分层发现,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放疗后血清GP73表达均较放疗前出现降低,但仅Ⅱ期、Ⅲ期、Ⅳ期患者放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病理类型不同进行分层发现,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放疗前、后的血清GP73表达均显著低于浸润性小叶癌患者( P<0.05)。此外,下降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上升组,而局部复发率、发生远处转移率则显著低于上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乳腺癌患者放疗后的血清GP73表达水平较放疗前显著偏高,且其与分子表型、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存在一定关系,同时放疗后血清GP73表达上升可能会不利于患者临床结局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复温热刺激对脂多糖作用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重复温热刺激对炎症状态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状态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培养好的HUVECs分成空白组、模型组、温热刺激5次组(5次组)、温热刺激9次组(9次组)和温热刺激13次组(13次组),分别接种至五个相同培养条件的培养皿中。空白组为正常HUVECs,不予任何刺激;模型组加入脂多糖(LPS)作为炎症状态模型对照;5次组、9次组和13次组均先进行重复温热刺激,将恒温箱调至43 ℃,将5次组、9次组和13次组放入其中,持续温热刺激4 min后取出,置于自然环境静置1 min后进行重复温热刺激,3组均接受对应次数的温热刺激。5组HUVECs9(空白组入组后即刻,模型组、5次组、9次组和13次组均于加入LPS后置于37 ℃、5% CO 2的恒温细胞培养箱中培养1 h)均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免疫荧光检测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5组HUVECs黏附分子ICAM-1、VCAM-1的水平。 结果:干预后,模型组、5次组和13次组细胞活力的OD值显著低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9次组细胞活力的OD值明显高于模型组、5次组和13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模型组、5次组、9次组和13次组的NF-κB表达量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9次组NF-κB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模型组ICAM-1和VCAM-1的OD值显著增加,5次组、9次组和13次组ICAM-1和VCAM-1的OD值却显著下降,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5次组、9次组、13次组的ICAM-1和VCAM-1的OD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9次组ICAM-1的OD值为(43.00±12.96),与5次组的(205.89±10.56)和13次组的(109.87±8.86)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重复温热刺激既可以保护炎症状态下HUVECs,也可降低炎症状态下HUVECs的黏附分子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层粘连蛋白亚基γ-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层粘连蛋白亚基γ-2(LAMC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为胰腺癌诊断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80例胰腺癌组织芯片LAMC2蛋白的表达,H-score评分将胰腺癌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40/40),卡方检验分析LAMC2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检测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40例胰腺癌患者和健康体检中心21例健康者血清外泌体中LAMC2蛋白表达水平,制作接受者操作特定曲线(ROC)判断血清外泌体中LAMC2蛋白表达水平诊断胰腺癌的价值,应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血清外泌体LAMC2表达水平对预后的价值。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胰腺癌组织中LAMC2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16.10±15.70)%比(3.35±5.37)%, t=6.830, P<0.05]。结合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显示LAMC2高表达组患脉管癌栓的比率高于低表达组[45%(18/40)比22%(9/40), χ2=4.528, P<0.05]。ELISA检测结果示胰腺癌患者血清外泌体中LAMC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健康者[吸光度( A)值:0.59±0.30比0.35±0.16, t=3.250, P<0.05]。绘制ROC曲线判断血清外泌体中LAMC2蛋白表达水平诊断胰腺癌最佳界值为0.52,曲线下面积为0.741( P<0.01),敏感度为0.550,特异度为0.923。血清外泌体中LAMC2高表达组无病生存期(DFS)低于低表达组(中位DFS:6.5个月比9.5个月, χ2=5.272, P<0.05)。 结论:LAMC2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升高与胰腺癌患脉管癌栓有关。检测血清外泌体LAMC2具有成为胰腺癌诊断和预测预后标志物的潜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蛋白结合尿毒症毒素清除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蛋白结合尿毒症毒素(protein-bound uremic toxins,PBUTs)的透析清除动力学模型,评估向透析液中添加不同吸附能力的吸附剂对PBUTs清除率的影响,并且运用此模型预测吸附剂的吸附效能。方法:该研究将血浆流速( Qp)、透析液流速( Qd)、PBUTs血浆游离分数( f1)、PBUTs透析液游离分数( f2)、透析器传质系数( K)和透析膜表面积( A)的参数综合,通过透析过程的质量平衡方程和菲克第一定律(Fick's first law)构建透析器中的PBUTs吸附清除的动力学数学模型,并运用此模型评估不同PBUTs清除率与透析器参数和吸附剂吸附能力的变化关系。 结果:该研究的PBUTs吸附清除的动力学数学模型:PBUTs清除率(CL)= Qp1-f1-f2γφf1-f2γ,γ=QpQd,φ=eKAf1Qp-f2Qd。应用该模型对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IS)和对甲酚硫酸盐(p-cresol sulfate,pCS)透析过程的透析参数分析发现,PBUTs清除率随其在血浆中与白蛋白结合能力降低、透析器中血浆流速升高、透析液流速升高、透析器传质能力增强、透析膜表面积增大及透析液中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增强而升高,并且升高趋势在应用吸附剂后尤为明显;进一步分析透析液流速和透析液中吸附剂吸附能力发现,透析液流速升高可以弥补透析液中吸附剂吸附能力的差异,在透析液流速趋于无限情况下,透析液中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对PBUTs清除率没有影响。 结论:在透析过程中向透析液中添加PBUTs吸附剂能够明显提高PBUTs的透析清除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酰胺功能化石墨烯纳米带对铀的吸附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制备酰胺功能化石墨烯纳米带(GONRs-AM)并研究其对铀的吸附性能。方法:对所制得的GONRs-AM进行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并通过批处理吸附实验考察了溶液pH、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铀初始浓度、温度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GONRs-AM吸附铀的影响。结果:GONRs-AM对铀的最大吸附容量为294.5 mg/g,该吸附过程是受pH影响的,自发的放热过程,并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结论:GONRs-AM对铀的吸附性能较好,可用于放射性废水中吸附分离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白背叶中大波斯菊苷的提取分离与薄层色谱鉴别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白背叶中1个黄酮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其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用95%乙醇回流提取白背叶,旋蒸回收乙醇,用硅胶拌匀,以石油醚洗脱、乙酸乙酯回流提取,回收浓缩乙酸乙酯部位。取乙酸乙酯部位,上聚酰胺柱,用水和甲醇梯度洗脱,收集60%乙醇馏分,进一步分离纯化;以大波斯菊苷为对照品,白背叶为对照药材,硅胶G板为吸附剂,以三氯甲烷-甲醇-甲酸(10∶3∶0.3)为展开剂,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结果:从白背叶中分离得到大波斯菊苷,建立了白背叶薄层鉴别方法,斑点清晰,分离效果好。结论:该方法可准确、快速对白背叶进行鉴别,可更好地控制白背叶药材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工作场所空气中五种酚类化合物测定的复合采样管采集-高效液相色谱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氢醌(对苯二酚)、间苯二酚、邻苯二酚、对硝基苯酚和2,4-二硝基苯酚同时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空气样品采用复合管(前端玻璃纤维滤膜,后段硅胶)采集,10%甲醇溶液解吸,经C18色谱柱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检测,在230 nm波长下,外标法进行定量测定。结果:5种酚类化合物线性关系良好, r>0.999。方法检出限:玻纤滤膜为0.13~0.41 μg/ml,硅胶吸附剂为0.16~1.04 μg/ml。方法定量下限:玻纤滤膜为0.44~1.36 μg/ml,硅胶吸附剂为0.52~3.46 μg/ml。平均解吸效率:玻纤滤膜为97.5%~100.1%,硅胶吸附剂为86.9%~100.3%。批内和批间精密度:玻纤滤膜为0.71%~4.88%、0.91%~4.82%,硅胶吸附剂为0.47%~4.62%、0.76%~5.52%。在-20 ℃条件下,样品可保存30 d以上。 结论:本法灵敏度,精密度,准确性及线性范围均满足规范要求,样品的采集及保存也可满足限值的要求,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氢醌、间苯二酚、邻苯二酚、对硝基苯酚和2,4-二硝基苯酚的同时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组磷脂酶A2受体串联显性表位免疫吸附去除原发性膜性肾病中抗磷脂酶A2受体自身抗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重组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串联显性表位(PLA2RTD)在去除原发性膜性肾病(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PMN)抗PLA2R自身抗体(anti-PLA2R)中的作用。方法:在杆状病毒穿梭载体-昆虫细胞体系中表达重组蛋白分子PLA2RTD(富含半胱氨酸结构域、C型凝集素样结构域1和C型凝集素样结构域7),圆二色谱法测定PLA2RTD的二级结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免疫荧光法测定PLA2RTD的生物活性,环氧活化法耦联重组PLA2RTD与琼脂糖凝胶CL-6B微球以制备anti-PLA2R的特异性免疫吸附剂。结果:该研究实现了PLA2RTD在杆状病毒穿梭载体-昆虫细胞系统中的首次表达,证明了PLA2RTD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较高的结合特异性。PLA2RTD免疫吸附剂体外单次吸附可平均消除76.66%的anti-PLA2R[(6.66±0.30)RU/ml比(28.54±2.10)RU/ml],吸附完成后血浆中IgG、IgA、白蛋白、β2微球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变化<4%,第2~3次重复使用时仍可保持65%左右的吸附效率。结论:基于PLA2RTD的特异性免疫吸附剂能够有效地清除血浆中anti-PLA2R,为特异性清除与PMN相关的自身抗体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