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种干预方法对隐匿性近视儿童相关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干预方法对隐匿性近视儿童相关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探究其对隐匿性近视儿童的不同控制作用.方法:前瞻性队列同期对照试验研究.选取2021-12/2022-05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初次诊断为隐匿性近视且未经过任何相应近视控制训练的患儿60例120眼.随机分为3组,A组20例40眼给予0.01%阿托品滴眼液,B组20例40眼接受翻转拍视力训练,C组20例40眼给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随访12 mo,观察三组患儿初诊,干预后6、12 mo时等效球镜度数(SE)、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CC)、调节灵敏度(AF)、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6、12 mo,三组患儿AL、SE和AF较初诊有差异(均P<0.05),干预后6 mo与12 mo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B组和C组SE和AF均高于A组(均P<0.05),干预前后CC比较无差异(均P>0.05).三组患儿干预后6、12 mo外环颞侧、鼻侧、下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初诊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干预后6 mo与12 mo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三组患儿干预前后其余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0.01%阿托品滴眼液防控近视作用优于翻转拍视力训练及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应用0.01%阿托品滴眼液及接受翻转拍训练可延缓隐匿性近视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白内障术前眼球生物学参数测量和应用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白内障是全球主要的可治疗性致盲眼病,目前手术摘除混浊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IOL)是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方法,IOL屈光力的准确计算是提高术眼术后视觉质量的关键,其计算涉及术眼术前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准确测量。白内障术前应重点关注眼球生物学参数的测量和应用,主要包括精准的眼球生物学参数测量设备的选择和IOL屈光力计算公式的选择等。为了更好地满足术眼术后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的需求,本专家共识依据国际上的重要文献和循证证据对白内障术前眼球生物学测量参数的选择和测量方法提出推荐意见,既包括传统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角膜直径及中央角膜厚度等眼球结构参数,还纳入了Kappa角、Alpha角及波前像差等视光学参数。本共识同时还推荐了IOL屈光力计算公式需要的参数,旨在规范临床医生对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手术术前眼球生物学测量参数的选择、测量和应用,从而提高白内障手术后的屈光效果和视觉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先天性纤维血管瞳孔膜患儿的眼部生物学参数和屈光状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先天性纤维血管瞳孔膜(CFPM)患儿的临床表现、术前生物学参数及术后屈光状况。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接受手术治疗的CFPM患儿13例(15眼)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单眼发病,2例双眼发病。记录患儿手术年龄、合并症、眼部生物学参数、手术方式以及术后1周验光结果。将10例单眼发病(1例继发青光眼,数据剔除)的CFPM患儿分为患眼组与对侧健眼组,比较2组眼轴、角膜屈光力和术后验光结果。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CFPM患眼组及对侧健眼组生物参数测量值差异。 结果::13例患儿合并症包括先天性白内障、永存性瞳孔残膜、斜视和继发性青光眼等(双眼患儿中的1例因1眼未行手术治疗,数据剔除)。患眼组的眼轴[(19.87±2.01)mm]较对侧健眼组[(20.38±1.76)mm]短,等效球镜度[(3.41±2.29)D]较对侧健眼组[(2.24±1.49)D]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眼组(42.31±2.75)和对侧健眼组(42.40±1.05)角膜屈光力相近( t=-0.096, P=0.926)。 结论::CFPM可同时伴发其他合并症。与对侧健康眼相比,CFPM患眼可能存在眼轴偏短,远视度数偏高的情况。临床上对该类患儿应重视术前生物参数以及术后屈光状况的测量并及时进行弱视和斜视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强度光照对豚鼠屈光发育和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光照对豚鼠屈光发育和形觉剥夺性近视(FDM)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3周龄三色豚鼠108只,分为FDM豚鼠群54只和正常屈光发育豚鼠群54只,分别采用不透明面罩法制作单眼近视模型和双眼均不遮盖处理。采用随机数表法将FDM豚鼠和正常屈光发育豚鼠分别分为低强度光照组、正常强度光照组和高强度光照组,各组分别在20、300和5 000 lx环境中连续饲养6周,每天12 h光照/12 h黑暗。各组豚鼠每2周进行眼参数生物学测量并进行比较,采用眼科A型超声诊断仪测量豚鼠眼轴长度(AL),AL定义为角膜顶点到视网膜黄斑区的距离;采用检影法测定各组豚鼠扩瞳后的屈光度。计算各组豚鼠AL和屈光度变化量,变化量定义为光照各时间点测量值与光照前的差值。结果:正常屈光发育豚鼠不同强度光照组AL值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组别=0.365, P=0.697),各组豚鼠AL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延长,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353.750, P<0.001)。正常屈光发育豚鼠不同强度光照组间屈光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组别=3.576, P=0.034),其中高强度光照组豚鼠光照4周屈光度为(+2.75±2.15)D,大于低强度光照组的(+0.41±3.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FDM豚鼠不同强度光照组AL值和屈光度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组别=0.105, P=0.900; F组别=0.973, P=0.387),光照不同时间AL和屈光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408.302、27.407,均 P<0.001),其中低强度光照组光照2周FDM眼屈光度为(+2.35±1.95)D,大于光照前的(+1.90±0.97)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正常屈光发育豚鼠高强度光照组AL最短,且变化量最小;FDM豚鼠低强度光照组光照2周屈光度变化量明显小于正常强度光照组,产生短暂性远视漂移。 结论:高强度光照可减缓正常屈光发育豚鼠屈光度向近视漂移;低强度光照有延缓FDM进展的趋势,光照2周屈光度出现短暂性远视漂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ET/CT、SPECT/CT影像组学:沟通宏观影像和微观分子的桥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PET/CT、SPECT/CT作为典型的多模态成像方式,既能反映病灶的解剖形态学信息,又能反映细胞分子水平的功能信息,为临床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的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目前,基于PET/CT影像的疾病诊断主要依靠大小、形态、位置、密度等形态学征象以及SUV、肿瘤代谢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 MTV)和病灶糖酵解总量(total lesion glycolysis, TLG)等半定量功能参数进行判断。然而,这些指标无法定量评估病灶的结构及代谢异质性,难以量化疾病的微观结构及代谢改变。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不断发展,新的模式识别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不断涌现,影像组学应运而生,并快速应用于PET/CT、SPECT/CT影像的量化分析中 [ 1, 2] 。影像组学基于医学图像中的定量影像特征可描述不同疾病的生物学特性这一假设,利用人工智能方法从PET/CT、SPECT/CT等影像中高通量地挖掘并分析更多客观定量、肉眼难以识别的特征参数,打通宏观影像信息和微观病理分子信息的关联,从而为临床疾病的无创诊疗辅助决策提供量化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天津医科大学学生豹纹状眼底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并分析天津医科大学不同屈光状态大学生豹纹状眼底(TF)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2019年9~12月单纯随机抽取天津医科大学学生346名纳入研究。行裂隙灯显微镜、非散瞳电脑验光、主觉验光、最佳矫正视力、眼生物参数测量和非散瞳眼底照相检查。对比观察黄斑区是否有TF的受检者基本特征、眼生物学参数差异。根据等效球镜度(SE),将受检者分为无近视组(SE>-0.50 D)、近视组(SE≤-0.50 D)。近视组再分为低度近视组(-3.00 D
26 mm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F的危险因素。对独立危险因素与TF进行趋势性检验。结果:346名受检者中,近视组324名(93.6%,324/ 346),其中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分别为73(21.1%,73/346)、167(48.3%,167/346)、84(24.3%,84/346)名;无近视组22名(6.4%,22/346)。黄斑区有TF者294名(85.0%,294/ 346),其中无近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分别为9(40.91%,9/22)、58(79.45%,58/73)、145(86.83%,145/167)、82(97.62%,82/84)名;无TF者52名(15.0%,52/346)。黄斑区有、无TF者性别构成比( χ2=4.47)、SE( t=6.29)、AL( t=-8.29)、前房深度( Z=-2.62)、晶状体厚度( Z=-2.23)、平均角膜曲率半径( Z=-3.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E、AL是影响TF及其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01)。随近视程度、AL增加,TF发生风险增加( P趋势<0.001)。 结论:天津医科大学学生TF总检出率为85.0%。无近视、轻度近视、中度近视、高度近视者眼底均检出TF;近视程度越高,AL越长,TF可能性越高,程度越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0.01%阿托品滴眼液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质量分数0.01%阿托品滴眼液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按时完成1年随访的青少年近视患者219例,按照受试者及监护人意愿分为2个组,其中0.01%阿托品+框架眼镜组119例均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且每晚睡前双眼点用0.01%阿托品滴眼液;单纯框架眼镜组100例仅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采用IOL Master测量眼轴长度(AL)、角膜屈光力和前房深度;依据Bennett-Rabbetts公式计算晶状体屈光力;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睫状肌麻痹验光获得近视等效球镜度(SE);总散光和角膜散光由矢量分解计算获得。均选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比较2个组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变化规律,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评估近视患者SE变化量的影响因素。结果:治疗后12个月,0.01%阿托品+框架眼镜组SE变化量和AL增加量分别为(-0.47±0.45)D和(0.37±0.22)mm,小于单纯框架眼镜组的(-0.70±0.60)D和(0.46±0.3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523、9.651,均 P<0.001)。2个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SE和AL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E: F组别=1.556, P=0.015; F时间=12.538, P=0.002;AL: F组别=3.425, P=0.021; F时间=18.235, P=0.008),其中治疗后4、8和12个月,2个组SE和AL均较各自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治疗后8个月和12个月,0.01%阿托品+框架眼镜组SE和AL均小于单纯框架眼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治疗后8个月和12个月,2个组总散光和前房深度均较治疗前增加,晶状体屈光力均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角膜散光、角膜屈光力、眼压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中,Δ近视SE=-0.012-2.685×ΔAL-1.002×Δ角膜屈光力-0.656×Δ晶状体屈光力+0.477×Δ总散光+0.363×Δ前房深度-0.060×年龄+0.011×性别,近视SE变化量主要由AL变化量引起( β=-2.685),其次是角膜屈光力、晶状体屈光力、总散光和前房深度变化量。 结论:0.01%阿托品滴眼液可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患者度数进展和眼轴增长,对散光、角膜屈光力、晶状体屈光力、前房深度和眼压均无明显影响,其主要是通过延缓眼轴增长来控制近视度数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近视青少年患者通过角膜塑形术(英文Orthokeratology简称OK镜)前后的生物学参数变化。方法:本研究纳入31例(57只眼)近视青少年患者,对患者视力、角膜曲率、角膜散光、角膜不规则系数、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眼轴长度进行戴镜前、戴镜后1个月、戴镜后3个月的观察随访,统计分析和比较3组时间点的差异。结果:患者在戴镜后视力改善,角膜曲率平坦化,角膜散光大小改变无统计学差异但角膜不规则系数增大,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改变无统计学差异,眼轴长度在戴镜1个月内轻微缩短而在戴镜3个月后恢复戴镜前状态。结论:角膜塑形镜对近视的矫正效果显著,在短期内持续使用角膜塑形镜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镇江市区6~12岁儿童屈光发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学龄儿童屈光发育相关的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镇江市区6~12岁儿童共1 091例,采用IOL Master测量眼轴长度(AL)和角膜曲率(K),并计算角膜曲率半径(CR)和AL/CR,使用质量分数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验光后,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ER)分为远视、正视和近视,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和屈光状态组间各生物学参数并分析影响各参数和屈光度的相关因素。结果:1 091名儿童各年龄组间的AL、SER和AL/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2.34, P<0.01; F=33.69, P<0.01; F=2.19, P=0.04),随年龄增加屈光状态向近视过度,AL增长且AL/CR增大;男生的K值小于女生,CR、AL和AL/CR均大于女生,男生和女生的K值、CR、AL和AL/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58, P<0.01; t=-7.48, P<0.01; t=-8.08, P<0.01; t=-2.14, P=0.03);不同屈光度组间的AL和AL/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92.68, P<0.01; F=143.15, P<0.01),近视组AL和AL/CR数值较大;父母不近视、每周户外活动时间>14 h、每周完成作业时间<20 h、每日睡眠时间>9 h的儿童AL更短,AL/CR值更低,屈光度更偏向远视或者正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更大、女性、身高更高、父母近视、每周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更长以及更少户外活动时间的6~12岁儿童可能更容易近视;更长的AL或更大AL/CR值则与较大的年龄、男性、更大的BMI、更高的身高、父母近视、更长的作业时间以及更少户外活动时间有关。 结论:镇江市区6~12岁学龄儿童SER随年龄增加向近视化漂移,AL、CR和AL/CR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年龄更大、身高更高、父母近视、每周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更长以及更少的户外活动时间与SER增加明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睡眠剥夺对豚鼠离焦性近视及视网膜多巴胺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睡眠剥夺(SD)对豚鼠光学离焦性近视(LIM)形成及视网膜近视相关信号因子多巴胺(DA)代谢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2022年3月采用随机数表法将30只21日龄三色豚鼠分为LIM组和LIM+SD组,予以右眼离焦处理,左眼为自身对照,所有实验动物予以14 d正常睡眠环境或每天SD处理20 h。每组进行角膜曲率半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等生物学参数测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视网膜DA、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含量,计算DOPAC/DA比值;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酪氨酸羟化酶(TH)分布及表达。豚鼠左右眼屈光参数及神经递质含量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LIM组与LIM+SD组间屈光参数及神经递质含量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离焦眼视网膜DA含量分别与眼球屈光度、眼轴长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LIM组对照眼与LIM+SD组对照眼屈光度、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LIM组离焦眼相比,LIM+SD组离焦眼的近视程度更深、眼轴延长更长( t=5.63, P<0.001; t=-3.87, P=0.001)。2组豚鼠离焦眼视网膜DA、DOPAC含量均低于自身对照眼(LIM组: t=-8.64, P<0.001; t=-13.03, P<0.001;LIM+SD组: t=-11.72, P<0.001; t=-16.32, P<0.001),其中LIM+SD组离焦眼视网膜DA、DOPAC含量均较LIM组更低( t=5.35, P<0.001; t=3.80, P=0.002),而DOPAC/DA比值升高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60, P=0.003)。豚鼠离焦眼视网膜DA含量与屈光度、眼轴长度均有相关性( r=0.93, P<0.001; r=-0.77, P=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TH阳性反应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和内核层,外丛状层可见少量着色;与自身对照眼相比,豚鼠离焦眼视网膜染色均减弱。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离焦眼视网膜TH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自身对照眼(LIM组: t=-40.25, P<0.001;LIM+SD组: t=-17.64, P<0.001),但LIM组与LIM+SD组离焦眼视网膜TH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D对正常屈光发育豚鼠的屈光发育无明显作用,但能促进豚鼠LIM进展,可能通过加快DA代谢而不影响DA合成水平,降低DA含量,促进近视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