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内障术前眼球生物学参数测量和应用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白内障是全球主要的可治疗性致盲眼病,目前手术摘除混浊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IOL)是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方法,IOL屈光力的准确计算是提高术眼术后视觉质量的关键,其计算涉及术眼术前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准确测量。白内障术前应重点关注眼球生物学参数的测量和应用,主要包括精准的眼球生物学参数测量设备的选择和IOL屈光力计算公式的选择等。为了更好地满足术眼术后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的需求,本专家共识依据国际上的重要文献和循证证据对白内障术前眼球生物学测量参数的选择和测量方法提出推荐意见,既包括传统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角膜直径及中央角膜厚度等眼球结构参数,还纳入了Kappa角、Alpha角及波前像差等视光学参数。本共识同时还推荐了IOL屈光力计算公式需要的参数,旨在规范临床医生对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手术术前眼球生物学测量参数的选择、测量和应用,从而提高白内障手术后的屈光效果和视觉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在近视矫治中的光学质量及对比敏感度视力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选用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研究其眼球成像特征,分析其对眼球光学质量及对比敏感度视力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临床研究。随机选取2019年5月—12月于杭州西湖之江眼科医院视光诊疗中心验配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的近视患者29例(29眼),年龄19~38(25.9±5.2)岁,近视等效球镜度(SE)为(-3.80±1.34)D,角膜曲率为(42.77±1.14)D,最佳矫正视力(BCVA)不低于5.0。配镜当天采用日本尼德克像差仪(OPD-SCAN Ⅲ)检测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与框架镜片矫正后的6 mm瞳孔直径下的波前像差;采用西班牙视量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II检测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与框架眼镜(本院提供的试镜架)测量受检者客观散射指数(OSI)和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2种不同矫正方式下BCVA、三叶草差、MTF cutoff的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球差(SA)、彗差、全眼总高阶像差(tHOA)和OSI的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受检者配戴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时全眼SA、彗差、三叶草差和tHOA均显著高于其配戴框架眼镜( Z=-4.68, P<0.001; Z=-4.68, P<0.001; t=-6.48, P<0.001; Z=-4.68, P<0.001)。采用2种不同的屈光矫正方式分别达到其BCVA的情况下,患者配戴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时MTF cutoff显著低于配戴框架眼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10, P<0.001);OSI显著高于配戴框架眼镜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21, P<0.001)。 结论::配戴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全眼屈光系统的光学像差提高,对比度敏感度视力下降,但BCVA不变。近视患者选择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时宜权衡这一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学校的健康儿童青少年视网膜OCT数据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健康儿童青少年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测得的黄斑区以及视盘区相关参数的正常值范围,并分析个体因素对OCT主要参数的可能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本研究为爱尔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队列研究的一部分内容,在2019年3─6月期间,使用OCT对湖南醴陵市及湖北宜昌市3所学校的913名中小学生(5~15岁)眼球黄斑区及视盘区进行扫描,以OCT自带软件导出视盘形态学指标、视盘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分别以 P2.5~ P97.5及均值±1.96标准差定义其正常值范围,并通过Spearma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对OCT主要参数的影响。 结果::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小组黄斑部格子分区(EDTRS)中,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及RNFL的正常值范围分别为193.72~262.68 μm和0.67~8.18 μm。内环区视网膜厚度依次为上方(288.07~340.29 μm)>鼻侧(283.89~340.53 μm)及下方(283.85~337.21 μm)>颞侧(275.32~326.32 μm),RNFL依次为下方(24.40~33.01 μm)及上方(24.52~33.24 μm)>鼻侧(20.89~28.35 μm)>颞侧(20.54~24.45 μm);外环区视网膜厚度依次为鼻侧(266.97~323.27 μm)>上方(254.81~305.03 μm)>下方(241.54~292.42 μm)>颞侧(238.45~286.59 μm),RNFL依次为鼻侧(42.38~63.03 μm)>下方(36.35~53.74 μm)及上方(36.19~53.64 μm)>颞侧(21.37~26.52 μm)。视盘视网膜厚度依次为上方(286.13~378.29 μm)及下方(283.20~375.82 μm)>颞侧(256.90~325.30 μm)>鼻侧(235.40~309.79 μm),RNFL依次为下方(122.07~193.79 μm)>上方(113.48~188.28 μm)>颞侧(71.51~146.15 μm)>鼻侧(45.99~112.26 μm)。视盘面积(DA)、盘沿面积(RA)、视杯容积(CV)、杯盘面积比(CDAR)、线性杯盘比(LCDR)、垂直杯盘比(VCDR)分别为1.37~3.16 mm 2、0.79~2.64 mm 2、0.01~0.51mm 3、0.03~0.64、0.17~0.80、0.15~0.7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等效球镜度与黄斑中心区、黄斑外环鼻侧、视盘鼻侧及视盘下方RNFL厚度和DA、CV、VCDR具有相关性( r=-0.197、-0.317、4.458、1.633、0.069、0.020、0.040,均 P<0.05),年龄与黄斑中心区RNFL及DA、CV、VCDR呈负相关( r=-0.099、-0.020、-0.005、-0.007,均 P<0.05),与黄斑外环鼻侧RNFL呈正相关( r=0.141, P=0.046),眼轴与CV、VCDR、黄斑中心区及外环鼻侧RNFL呈正相关( r=0.022、0.045、0.414,1.486,均 P<0.05),与视盘下方呈负相关( r=-2.192, P=0.012),仅黄斑外环鼻侧RNFL与性别有相关性( r=-1.066, P=0.002)。 结论::本研究提供了健康儿童青少年人群黄斑区以及视盘区相关参数正常范围,同时发现性别、年龄、屈光度以及眼轴均会对OCT的检查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提示临床中应用OCT评估及诊治儿童青少年眼底病变时,应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兔眼玻璃体腔注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不同质量浓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rh-endostatin)兔眼玻璃体腔注射的安全性。方法:取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30只,以右眼为实验眼,按照计算机数字随机分配法随机平均分为0.125 mg rh-endostatin组、0.250 mg rh-endostatin组、0.500 mg rh-endostatin组、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各注射组玻璃体腔注射100 μl不同剂量的rh-endostatin或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玻璃体腔注射前,注射后1、3、7、14、30和60 d,裂隙灯显微镜和间接检眼镜下分别检查术眼眼前节和眼底,测量术眼眼压;于注射前,注射后7、30和60 d分别进行兔眼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于注射前,注射后14和60 d行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于注射后60 d摘除眼球,各组取其中3只眼球制作石蜡切片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另取3只眼球,分离视网膜组织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各注射组玻璃体腔注射后各时间点眼前节、后节均未见明显改变,其中0.125 mg rh-endostatin组、0.500 mg rh-endostatin组于注射后1 d各有1眼前房出现絮状渗出,分别于注射后7 d和14 d渗出完全吸收。OCT图像显示未出现异常光反射及形态改变。观察期间,各组注射前后各时间点间眼压值、a波振幅、b波振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分组=0.134、0.101、0.476, F时间=1.709、2.479、1.706,均 P>0.05)。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各组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兔眼玻璃体腔注射0.125~0.500 mg rh-endostatin是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儿童眼弓蛔虫病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儿童眼弓蛔虫病(OT)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4年7月至2020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测确诊的OT患者61例6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5例45只眼,女性16例16只眼(男∶女=2.81∶1);年龄(6.93±2.50)岁。右眼、左眼分别为29、32只眼。患者双眼均行二维超声、CDFI检查。采用二维超声估测患眼及对侧健康眼眼轴长度(AL),其中采用光学生物测量仪和(或)A型超声测量AL者52例。超声检查后1周内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应用二维超声观察玻璃体内混浊形态、与眼球壁相连情况、是否发生玻璃体后脱离及视网膜脱离。应用血流显像功能观察病理膜上是否存在血流信号,统计不同形态玻璃体混浊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检出率;分析眼内增生性病变所在位置。患眼与对侧健康眼AL比较行配对 t检验。对CDFI检查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所见增生性病变位置行Kappa一致性检验。 结果:所有患眼均存在不同程度玻璃体混浊。其中,混浊呈典型"圣诞树样"23只眼(37.7%,23/61);团状及条状回声27只眼(44.3%,27/61);细弱点状及条状回声9只眼(14.8%,9/61);大量致密点状及条状回声2只眼(3.3%,2/61)。存在牵拉性视网膜脱离50只眼(82.0%,50/61),其中条带状回声可探及血流信号46只眼(92.0%,46/50);未见明显血流信号4只眼(8.0%,4/50)。CDFI、手术中可见眼内增生性病变分布于周边部者分别为5(8.2%,5/61)、4(6.6%,4/61)只眼;后极部者分别为18(29.5%,18/61)、14(23.0%,14/61)只眼;周边部及后极部均存在者分别为38(62.3%,38/61)、43(70.5%,43/61)只眼。CDFI、手术中对增生性病变位置检出的一致性较好( κ=0.832,95%可信区间0.691~0.973, P<0.001)。二维超声测量结果显示,患眼AL小于对侧健康眼者46例(75.4%,46/61)。行AL生物测量的52例,患眼AL较对侧健康眼短(0.63±0.6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738, P<0.05)。 结论:CDFI可清晰显示儿童OT的玻璃体混浊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各种眼内病变及眼球大小;玻璃体混浊多表现为"圣诞树样"或团状、条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小波变换的眼科光学相干层析图像降噪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针对光学相干层析系统的噪声进行分析,综合对比了多种小波变换方法(包括连续小波变换,离散小波变换和平稳小波变换)在小鼠眼球层析图像处理中的降噪效果.通过均方误差、均方根误差、峰值信噪比以及信噪比四个参数来定量评价不同处理方法的成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采用改进阈值后的平稳小波方法,图像达到的评价效果最好,可以识别出原图所不能观察到的眼球虹膜结构,图像的均方误差下降为原来的35.5%,图像的信噪比提高了25.2%,提高了约4.5 dB.该方法保留了图像中需要的细节信号,使得眼科光学相干层析图像的降噪性能得到了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观察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黄斑区中心凹脉络膜厚度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检测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活动期、非活动期以及健康者间黄斑区中心凹脉络膜厚度(CMCT)的差异,评估CMCT是否可以作为TAO患者活动度及随访的指标.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的11例(22只眼)活动期TAO患者[活动期TAO组,男性4例,女性7例,年龄(49±10)岁]、21例(42只眼)非活动期TAO患者[非活动期TAO组,男性7例,女性14例,年龄(49±10)岁]以及与其年龄相匹配的23名(46只眼)健康受试者[健康对照组,男性12名,女性11名,年龄(50±9)岁].采用TAO临床活动度评分(CAS)评估TAO的活动性.所有受试者进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Goldmann眼压计测量眼压、直接眼底镜检查、A超眼轴测量、眼球突出度测量和SD-OCT检测CMCT.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眼压、眼球突出度、CMCT等检测指标的差异,采用单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法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CMCT与各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活动期TAO组眼压为(20.16±3.49)mmHg(1 mmHg=0.133 kPa),眼球突出度为(18.68±1.64)mm;非活动期TAO组眼压为(15.42±2.49)mmHg,眼球突出度为(15.64±1.01)mm;健康对照组眼压为(15.72±2.38)mmHg,眼球突出度为(12.02±0.83)mm;活动期TAO组眼压及眼球突出度均高于非活动期TAO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活动期TAO组CMCT值为(391.27±33.89)μm,非活动期TAO组为(317.31±29.62)μm,健康对照组为(304.26±42.26)μm,活动期TAO组的CMCT显著高于非活动期TAO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在单变量分析中,较厚的CMCT与眼压显著相关(t=4.600,P<0.001);校正眼压后,较厚的CMCT与CAS显著相关(β=0.848,95%CI 15.608~21.499,P<0.001).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较厚的CMCT与CAS(P<0.001)、甲状腺功能(P<0.001)、眼压(P=0.039)存在相关性.结论 活动期TAO患眼的CMCT增高,CMCT检查对评估TAO患者病变的活动度可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圆锥角膜眼配戴硬性透气性接触镜后残余像差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圆锥角膜眼配戴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GPCL)后残余像差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圆锥角膜患者20例,配戴RGPCL一个月后,采用自适应光学系统实时动态测量、并闭环矫正4 mm瞳孔直径下圆锥角膜RGPCL配戴眼的残余像差.测量并计算残余像差矫正前后对比敏感度功能(CSF)值(空间频率2、4、8、16、32 cpd).根据残余像差矫正前后的波前像差值,计算调制传递函数(MTF)值(空间频率2、4、8、16、32 cpd).计算各个空间频率的MTF获益值和CSF获益值.结果 与残余像差矫正前相比,残余像差矫正后,圆锥角膜RGPCL配戴眼在各个空间频率下的MTF值均有提高(P<0.001);在2、4、8、16 cpd空间频率下,CSF值有提高(P<0.05);在32 cpd空间频率下,残余像差矫正前后CS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圆锥角膜RGPCL配戴眼在低空间频率(2 cpd)和中空间频率(4、8、16 cpd)下,CSF获益值与矫正前残余总像差的均方根(RMS)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91、0.552、0.711、0.783,P<0.05);高空间频率(32 cpd)下,CSF获益值与矫正前残余总像差RMS值无关(P>0.05).圆锥角膜RGPCL配戴眼在残余像差矫正后,随着空间频率的增加,MTF获益值逐渐增加,中空间频率CSF获益值高于低、高空间频率.结论 圆锥角膜患者配戴RGPCL后,在4 mm瞳孔直径下,残余像差对眼球光学质量及低、中频的空间CSF存在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轴性高度近视眼高阶像差与眼轴长度及屈光度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轴性高度近视眼4 mm及6 mm瞳孔直径下眼球高阶像差的特点及其与眼轴长度和眼球屈光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眼科轴性高度近视患者共30例(30眼),眼轴长度均≥26 mm,等效球镜度数≤-6.00 D.OPD-ScanⅢ光学视觉质量分析仪测量4 mm及6 mm瞳孔直径下患者角膜、眼内及全眼高阶像差,应用IOL-Master测量患者眼轴长度.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4 mm与6 mm瞳孔直径下角膜、眼内及全眼高阶像差的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用于分析4mm与6mm瞳孔直径下各高阶像差与眼轴长度及等效球镜度数的相关性.结果 4mm瞳孔直径下角膜高阶像差、眼内高阶像差及全眼高阶像差分别为(0.125±0.040)μm、(0.140±0.042)μm和(0.136±0.052)μm,均较6 mm瞳孔直径下的(0.422±0.110)μm、(0.348±0.101)μm、(0.341±0.109)μm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4 mm瞳孔直径下角膜高阶像差与全眼高阶像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3);6 mm瞳孔直径下角膜高阶像差比全眼高阶像差显著升高(P=0.002).4 mm瞳孔直径、6 mm瞳孔直径下各高阶像差与等效球镜度数和眼轴长度均无显著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轴性高度近视患者6 mm瞳孔直径比4 mm瞳孔直径下角膜高阶像差、眼内高阶像差及全眼高阶像差均显著增加.4 mm瞳孔直径及6 mm瞳孔直径下各高阶像差与等效球镜度数和眼轴长度均无显著相关性.眼内高阶像差对角膜高阶像差可能有补偿作用,眼内球差在角膜高阶像差的补偿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患者眼后段结构的形态学改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患者视盘区域、眼球壁等形态学改变,探讨用于评价高度近视眼的可测量指标.方法 收集18 ~45岁高度近视患者29例52眼,采用深度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DRI-OCT Atlantis等影像设备检测相关数据,将患眼分成单纯高度近视组和病理性近视组.对比两组视盘、近视孤、脉络膜萎缩弧形态;不同区域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脉络膜、巩膜的厚度等形态特征.结果 本研究中单纯高度近视组27眼,病理性近视组25眼.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病理性近视组比单纯高度近视组的屈光度更大、眼轴更长、最佳矫正视力更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单纯高度近视组、病理性近视组患者的视盘水平长度分别为(1440±419) μm和(1228±331) μm;垂直长度分别为(1906±430) μm和(2085±304) μm;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视盘椭圆指数分别为0.78±0.16、0.63±0.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视盘椭圆指数0.8以上为正常分类(8眼因视盘界限难以确定未纳入该项分析),单纯高度近视组中视盘正常形态13眼、异常12眼,病理性近视组视盘正常形态3眼、异常16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单侧弧和环形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两组单纯近视弧和色素上皮脉络膜萎缩区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网膜厚度:单纯高度近视组和病理性近视组患者视网膜厚度中心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近视组患者的其余各区域视网膜厚度均比单纯高度近视组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神经纤维厚度:两组颞侧区域神经纤维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近视组的其余各区域神经纤维厚度均比单纯高度近视组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O.O1).病理性近视组患者各区域脉络膜厚度比单纯高度近视组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单纯高度近视组均未完整显示全层巩膜厚度;病理性近视组19眼可显示全层巩膜厚度.结论 单纯高度近视进展为病理性近视时,主要表现为近视加深、眼轴变长、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脉络膜萎缩弧增加,视网膜厚度、神经纤维厚度大部分区域更薄;脉络膜厚度普遍变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