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VID-19相关味觉障碍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2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疾病。COVID-19的临床症状多样,其中患者出现味觉障碍的报道越来越多。本文回顾了现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对COVID-19患者味觉障碍的流行病学、潜在机制及治疗方式进行系统性归纳总结。味觉障碍的致病机制假说较多,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COVID-19相关味觉障碍总体预后欠佳,虽然多数在3个月内改善,但是仍有14%~25%的患者会遗留长达2年的味觉障碍。COVID-19相关味觉障碍仍需要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辅助治疗模式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新辅助治疗模式下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进行调查,探讨新辅助治疗前至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完整新辅助长程放化疗并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LAR)联合保护性造口的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纳入标准:(1)新辅助治疗前行直肠MRI评估为mT 3~4b或mN 1~2而无远处转移(M 0)的患者,同时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2)新辅助治疗前活检病理确诊直肠腺癌;(3)行完整周期的新辅助治疗;(4)接受根治性保肛手术治疗,术式均为LAR联合保护性造口,已经完成造口还纳,同时随访12个月以上。排除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Ⅳ~Ⅴ级、合并多原发结直肠癌者、过去5年内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怀孕或哺乳期女性、有严重精神疾病史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放化疗或手术治疗禁忌者后,共纳入83例患者,男性51例(61.4%),中位年龄59岁,体质指数(24.4±3.1)kg/m 2。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机构生活质量问卷的结直肠癌模块(EORTC QLQ-CR29)、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Wexner便秘评分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分别调查了解患者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包括直肠肛门功能、性功能等方面。量表的各项分值采用 M( P25, P75)表示。 结果:(1)EORTC QLQ-CR29评分显示,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焦虑[分别为64.4(52.0,82.5)分、75.3(66.0,89.5)分、82.6(78.0,90.0)分、83.6(78.0,91.0)分]和担心身体形象[分别为76.8(66.0,92.0)分、81.1(76.5,91.5)分、85.5(82.5,94.0)分、86.1(82.0,92.0)分]均有所改善(均 P<0.01);盆腔痛[分别为5.4(2.0,8.0)分、5.0(2.0,7.8)分、3.9(1.0,5.0)分、3.0(1.0,5.0)分]、尿失禁[分别为15.7(7.0,22.0)分、11.1(0,17.5)分、10.0(0,17.0)分、9.9(0,16.0)分]、阳痿[分别为14.3(4.2,19.0)分、12.2(0,16.8)分、5.6(0,10.0)分、5.2(0.2,8.0)分]、尿频[分别为26.4(13.0,38.5)分、13.9(0,20.0)分、13.4(2.5,21.5)分、13.2(2.0,20.0)分]和黏液血便[分别为4.7(3.0,6.0)分、2.6(0,5.0)分、2.2(0,5.0)分、1.9(0,4.0)分]等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1)。在改善男性性功能、腹痛、口干、担心体质量改变、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评分存在波动,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5)。在女性性功能、排尿困难、味觉障碍和排粪失禁方面,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均 P>0.05)。(2)IIEF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模式前后,各项评分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直肠肛门功能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排气失禁[分别为3.1(0,4.0)分、2.3(0,4.0)分、1.8(0,4.0)分、1.2(0,3.0)分]和急迫排粪[分别为7.2(0,11.0)分、5.2(0,11.0)分、2.9(0,9.0)分、1.7(0,0)分]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1);在改善不完全排空感方面,患者症状存在波动,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有改善(均 P<0.05);在需要协助排粪[分别为0(0,0)分、0.7(0,1.0)分、0.6(0,1.0)分、0.7(0,1.0)分]和排粪失败[分别为0.2(0,0)分、1(0,2.0)分、0.8(0,1.5)分、0.8(0,1.0)分]方面,患者症状呈现恶化趋势(均 P<0.01)。对新辅助治疗效果不同的患者进行分层分析,比较术前与新辅助治疗前的生活质量改变情况。新辅助治疗较不敏感与较敏感的患者在功能、症状方面改变大致相同,区别在于,较不敏感的患者在排尿困难、尿失禁、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症状显著改善(均 P<0.05),而较敏感患者在便频方面症状改善( P<0.05)。 结论: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治疗模式可以从许多方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需注意患者在需要协助排粪及排粪失败方面,呈现恶化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相关味觉障碍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味觉作为人类的五大感官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过程中易受到损害,进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本文就放疗相关味觉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评估以及预防诊治等进行阐述,并探讨放疗相关味觉障碍的研究进展,为提高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全程中的生活质量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房钠尿肽的抗大鼠运动病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旋转刺激和腹腔注射精氨酸加压素(AVP)的方法,建立两种运动病诱导模型,观察心房钠尿肽(ANP)的抗运动病作用。方法:SD大鼠24只,按照实验设计分为实验组( n=12)和对照组( n=12)。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组大鼠给予旋转刺激(120 min)诱导运动病发生后,取6只大鼠检测其0.15%糖精钠溶液的饮用量及高岭土食用量的变化,并与对照组对比分析大鼠运动病的敏感性;实验组另外6只大鼠在腹腔注射AVP,观察大鼠对0.15%糖精钠溶液的厌饮行为,然后观察ANP腹腔注射对大鼠旋转刺激及AVP使用后0.15%糖精钠溶液厌饮行为的抑制作用。 结果:旋转刺激诱导大鼠产生厌饮糖精钠溶液(味觉厌恶)及异嗜高岭土(异食癖)的行为( P<0.05或 P<0.01);腹腔注射AVP后,亦可诱导大鼠产生厌饮糖精钠溶液的行为( P<0.05或 P<0.01);而腹腔注射ANP后能有效地抑制旋转刺激或腹腔注射AVP引起的大鼠条件性味觉厌恶行为( P<0.05或 P<0.01)。 结论:类似于旋转刺激,腹腔注射AVP也可以诱发大鼠运动病表现;腹腔注射ANP在这两种运动病模型上均具有拮抗大鼠运动病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化学感觉功能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post-viral olfactory dysfunction,PVOD)患者的嗅觉功能、鼻内三叉神经功能和味觉功能变化,探讨PVOD患者化学感觉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嗅觉味觉中心就诊的PVOD患者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48.86±11.47)岁( xˉ±s,后同)。根据PVOD患者性别比选取正常对照组受试者20例。对受试者进行Sniffin′ Sticks嗅觉测试,包括察觉阈(threshold,T)、辨别能力(discrimination,D)和识别能力(identification,I)测试,3项测试得分总和为TDI值。同时对受试者进行嗅觉事件相关电位(olfact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oERPs)、三叉神经事件相关电位(trigeminal event-related potentials,tERPs)检查和味觉功能测试。根据味觉功能测试结果将PVOD患者分为味觉功能正常(normal gustation,NG)组和味觉功能障碍(gustatory dysfunction,GD)组。比较不同组间的嗅觉、味觉、鼻内三叉神经功能检查结果,并进行相关分析。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42例PVOD患者的病程为5(3,6)[ M( Q1, Q3)]个月,其中14例(33.3%)患者伴有GD。PVOD患者的味觉功能与性别( r=0.565, P<0.001)、吸烟( r=-0.512, P=0.001)、嗅觉障碍病程( r=-0.357, P=0.020)和嗅觉功能( P值均<0.05)相关。GD组患者嗅觉功能较NG组患者差,其中两组间TDI值和T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25±4.58)分比(13.35±3.61)分,(1.54±0.66)分比(2.10±0.88)分, t=2.40、2.10, P值均<0.05]。GD组患者oERPs和tERPs的各波振幅明显低于NG组患者( P值均<0.05)。 结论:PVOD患者的主、客观嗅觉功能、鼻内三叉神经功能和味觉功能均有下降,并存在相关性,提示PVOD患者化学感觉功能间存在协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术中面神经监测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面神经是颅骨内走行最长的脑神经,是颞骨及侧颅底手术中神经保护工作的核心。面神经损伤可发生在神经走行中的任意节段(颅内段、颞骨内段或颞骨外段),损伤程度可从轻度的神经失用到严重的神经横断或者缺损。病变对面神经的压迫,以及手术操作对面神经的牵拉等机械刺激都可能影响面神经形态或功能。面神经受损后,患者除出现面部变形、面肌运动障碍外,还可出现视力、味觉、咀嚼等生理功能障碍,其心理和社会生活深受影响。由于面神经走行隐匿且复杂多变,单纯依靠术前影像及术中观察,即使经验丰富的术者在处理复杂的病变时也存在面神经定位困难的问题 [1]。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在颞骨、侧颅底及颌面部手术中,条件允许时可进行规范的面神经监测,准确定位、识别并实时监测面神经,以期更好地保护面神经的完整性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放射导致小鼠味觉细胞损伤与放射模式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放射导致小鼠舌组织中增殖细胞和味觉细胞损伤与放射模式的关系。方法:对成年C57/bl小鼠头颈部分别进行1、2、3次8 Gy放射,分别在照后第2、4、7、14天处死;取舌轮廓乳头组织,4 μm厚度冷冻切片,使用不同特异标记分子行免疫组化法标记舌上皮细胞。观察小鼠受照后的增殖细胞、Ⅱ型味觉细胞数量在不同放射模式下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放射剂量模式对味觉细胞的影响。结果:增殖细胞数量在照射后第2天明显下降,第4天迅速回升至正常水平,与剂量模式无关。Ⅱ型味觉细胞数量在8 Gy 1次照射后第2天出现低谷,8 Gy 2次、8 Gy 3次照射后第4天降至最低,第7天缓慢回升。结论:放射可使增殖细胞先降后快速恢复正常,可使Ⅱ型味觉细胞损伤后缓慢修复。高剂量放射后由于具有增殖功能的前体细胞的减少,导致味觉功能细胞数量的同步下降,可能是放疗后味觉功能障碍长久不能恢复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感官刺激对NICU早产儿经口喂养时间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的多感官刺激方案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经口喂养时间的影响,为临床进一步实施多感官刺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与多感官刺激对NICU早产儿经口喂养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0月24日。经过文献筛选、资料提取,采用Cochrane随机对照试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8.0软件进行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9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8种不同组合类型的多感官刺激方案,分别为触觉听觉联合刺激、嗅觉味觉联合刺激、触觉味觉联合刺激、听觉味觉联合刺激、触觉动觉联合刺激、触觉味觉嗅觉联合刺激、触听视前庭觉四联刺激、触听视前庭嗅味觉六联刺激。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味觉听觉联合刺激缩短NICU早产儿经口喂养过渡时间的效果最好( P<0.05),触觉味觉联合刺激缩短NICU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的效果最好( P<0.05)。 结论:多感官刺激方案能够不同程度地缩短NICU早产儿经口喂养时间,其中味觉干预是多感官刺激方案中较为重要的,而触觉和听觉的效果具有差异化。建议未来研究应关注味觉、触觉和听觉联合刺激方案对NICU早产儿经口喂养时间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多感官刺激干预的时长、频率等对干预效果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ET/CT分子显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中的应用及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感染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或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疲劳、肌痛、头痛、吞咽痛、腹泻、嗅觉丧失或味觉障碍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脏损伤和继发感染。PET/CT在肿瘤和炎性反应性疾病的评估、随访和疗效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总结了PET/CT在预测COVID-19感染的预后、早期发现心肌受累、多种分子显像诊断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鉴别肿瘤腋窝淋巴结转移和疫苗接种后炎性反应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局部切除预后与并发症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局部切除患者的预后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采用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局部切除;(2)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退缩明显[MR检查肿瘤退缩分级(mrTRG)为1、2级];(3)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Ⅲ级。排除标准:(1)合并多原发结直肠癌;(2)既往5年内罹患其他恶性肿瘤者;(3)合并消化道梗阻、穿孔、出血等具有急诊手术指征者。根据上述标准,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和局部切除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观察指标包括患者无病生存期(DFS)、术后短期并发症及术后1年随访时肛门控气、控粪功能与生活质量(EORTC QLQ-CR29量表评估,症状性维度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例直肠癌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为(66.7±12.3)岁。肿瘤位于前壁16例,侧壁和后壁各12例。新辅助治疗前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4.3±1.2)cm,新辅助治疗后为(5.1±0.9)cm。根据mrTRG退缩分级,mrTRG1级31例,2级9例。所有患者均完成TEM局部切除手术。术后1个月内共19例(47.5%)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Clavien-DindoⅠ级并发症14例,Ⅱ级3例,Ⅲ级2例,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术后1年发生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2例,其余均未发现严重的肛门功能障碍。EORTC QLQ-CR29生活质量评分显示,TEM术后1年除味觉( Z=-1.968, P=0.049)、焦虑( Z=-3.624, P<0.001)、皮肤疼痛( Z=-2.420, P=0.023)劣于新辅助治疗前,其余评估结果在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病理提示,肿瘤完全退缩17例,中度缓解13例,轻度缓解10例。随访(49.1±29.6)个月,术后局部复发3例,远处转移4例(肝转移3例,肺转移后肝转移1例),无死亡病例,5年DFS为84.3%。 结论: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行TEM局部切除,可作为精确判断临床完全缓解(cCR)的重要手段,对cCR或近cCR患者有较高的治疗价值,同时对患者肛门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小。但新辅助放化疗后TEM局部切除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有复发转移的风险,仍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